杜长国
患者,男,26岁,主因发作性全身抽搐,意识不清15分钟入院.患者3天前从外地回家后感觉头痛、咽部不适、全身乏力,当日上午来我院乘电梯时,突然全身抽搐,嘴眼歪斜,口吐白沫,意识不清,持续约15分钟后自行缓解.发作后感觉头痛、恶心欲呕,全身极度乏力.查体:一般状况可,心肺腹无异常,双下肢轻度浮肿.神经系统:语言流利,视力粗测正常,双眼球水平、垂直运动均受限,口角向左偏斜,鼻唇沟右侧变浅,伸舌偏右,全身深浅反射正常,运动系统无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CT(病后6小时)未见异常,脑电图示轻中度异常.
作者:蒋国莲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提到金融保险,手表制造业、巧克力、阿尔卑斯山、莱茵河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那有花园之国美称的瑞士.其实教育也一直是瑞士政府和人民重视的产业之一,尤其是金融财会、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生化医疗、环境保护和生态等领域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笔者有幸在瑞士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巴塞尔大学亲身体验了一回堪称世界一流的教育,在两年多的学习班中,亲身感受到瑞士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人性化和高品质.
作者:吴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剂量为0.1mg/(kg·d)加入10%葡萄糖30-40ml内静脉滴注,疗程为5-7d.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有效率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未见副作用发生.
作者:乔小平;乔艳梅;张青春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为评价Ⅱ类新药新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片(MCL)的抗抑郁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用丙咪嗪(IMI)作为对照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疗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HAMA)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于每周评定一次.不良反应采用TESS副作用评定一饮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结果经过双盲研究组20例、双盲对照组20例共40例抑郁症患者为期四周的治疗观察.量表评分表明研究各组治疗第一周末评分较疗前就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间治疗后1-4周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吗氯贝胺具有明确的抗抑郁效果,疗效快,还显示出明确抗焦虑作用,且副反应较少,对肝肾功能和血压无明显的影响.结论研究表明吗氯贝胺为一种新型有效且安全的抗抑郁药物.
作者:张深山;罗均;陈晋东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为了检测体内全反式维甲酸浓度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建立了血清全反式维甲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分析方法.方法血液离心后取上清加丙酮、乙醚,离心后取上清有机层,真空提取干燥后用甲醇溶解后采用HPLC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该方法的THP低检出浓度为1.4ng/ml;血液标本浓度在0.1-1000ng/ml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回收率91.2%-97.2%变异系数,批内2.8%-6.2%,批间3.1%-11.8%.结论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重复系数好.
作者:于美丽;方淑昌;陆伟;王瑞;耿德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报告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和经验.方法全组6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43例,女19例,年龄5-31岁,平均15.2±5.5岁.室缺大小为16-24mm,动脉干下型14例,膜周型48例.62例均有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前肺动脉压为47-109mmHg.心功能Ⅱ级51例,Ⅲ级9例,Ⅳ级2例.合并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房间隔缺损7例,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1例.室缺均采取补片修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处理:2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3例拓宽主动脉瓣环(Manougnian法)后行主动脉瓣置换,36例行主动脉瓣悬吊折叠成形术,3例行自体肺动脉瓣叶移植置换主动脉瓣叶.同期处理合并的畸形.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存活无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16年(平均6.7±3.4年),无晚期死亡,1例主动脉瓣悬吊折叠成形者有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采取瓣膜成形人造心脏瓣膜置换等技术处理,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梅举;丁芳宝;陆方林;唐昊;邹良健;郝家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位居儿童死亡原因第二位的癌症-急性白血病虽得到一定的控制[1],但儿童在接受治疗期间,其本身及其家庭所承受的应激和调适仍是当今医务工作者所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2].一旦患病,对患儿及家属均是沉重的打击.患儿反复住院,接受化疗、放疗以及其它侵入性治疗不仅给其自身带来了很大痛苦,同时也给他的家庭带了的多方面的应激.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个体的重要社会支持者.个体健康行为的建立与家庭有着密切关系,家庭对个体的健康起着正性和负性双重作用,提倡家庭护理,就是促进家庭的正性作用.为此,我们对我院2001年-2003年住院的24名患有急性白血病患儿及家属的行为反应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一定的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
作者:任春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全草,常以其注射液与其他西医疗法相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剂量为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约为1-3h.血塞通为脑血管疾病常用药,以8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4h.本文观察两药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4h内的理化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聂忠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年龄,粥样斑块的回声、多少、大小、部位及管腔狭窄情况.方法收集分析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相关数据.结果本组病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50-70岁好发,占59.1%,50岁以下发病率占23.35%.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轻度狭窄多见,占60.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较高.结论颈动脉彩超能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物理特性,对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观测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廖军;郭辉;李玉友;李华斌;王东;何俊;刘燕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晚发性母乳性黄疽的病因和预后.方法排除因感染、溶血、出血等引起的黄疸,同时排除生理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确诊60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进行分析.结果晚发性母乳性黄疸,表现以轻至中度为主,一般情况差,停母乳48-72小时,黄疸下降迅速,预后好.结论新生儿黄疸要诊断明确,及时干预,防止神经系统损伤.
作者:张蕊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提高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方法将1999年5月-2001年7月首诊治疗的2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性入院宣教.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总复发率和0-6个月、6-12个月、12-18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P<0.0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AP患者的重复住院,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作者:杜惠兰;官友爱;李兰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的应激能力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干预,为提高护士应激状态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针对SARS这一突发事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23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SARS期间护士(SARS病房与非SARS病房)的焦虑程度比常模有增高趋势,且SARS病房与非SARS病房的护士焦虑状况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护士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能力较差,应对护士进行应激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咨询,以降低对突发事件焦虑发生率,从而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徐德颖;陈向韵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列举使用抗心律失常、高血压、休克、降血脂等心血管系统药物对心脏产生不良反应的资料,说明怎样选择佳药物、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期获得佳疗效,而使毒副作用小,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也是当前心血管疾病用药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作者:范廷英;李晓雁;陈文立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及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调查分析孕产妇的死亡原因对有效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博乐市孕产妇死亡情况,同时反映边远地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状况.本文对1989年-2003年间的25例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主要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
作者:韩英;黄新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据报道,儿童及青少年发生率逐年增多,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乡镇的趋势.为了解肥胖对城市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血脂状况的影响,我们对门诊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及血脂水平测定.
作者:李响;谢岚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耐药菌的种类越来越多、耐药率越来越高、耐药程度不断增强、耐药菌传播程度越来越广、成为全国卫生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MRSA),超广谱β-丙酰胺酶肠杆菌(ESBLs),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耐药菌株.我们将我院分离的五种共464株主要菌株对二十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记录如下,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马芹;李鹏;周宜兰;何晓雯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新生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肺炎多见,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约占新生儿疾患的52%.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吕光霞;赵钰林;李瑞云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43例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的临床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 143例患者中有房颤共110例,占76.9%,其中非瓣膜性房颤76例,占房颤病人的69.1%;院内死亡37例,占有25.9%;口服过华法林的仅2例(1.4%),口服过抗血小板药的46例(32.2%);住院期间无一例服华法林,有服抗血小板药物52例;生存出院的病人无一例服华法林,服抗血小板药物37例.结论目前我们对口服华法林抗凝进行房颤和/或心瓣膜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脑卒中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作者:罗伟良;朱伟燕;邱金华;刘武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主要累及桥脑基底部的致命性脱髓鞘疾病,临床较少见,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由于MRI的逐渐普及及广大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对该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搜集了近几年来资料相对较全面的文献关于该病病例报道28例,对其进行总结,旨在探讨该疾病的病因,为临床防治服务.
作者:蒋克春;饶亚平;庞春梅;王爱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经肝病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分析,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比较,肝纤维化指标相关参数分析,从中看出早期肝纤维化检测HA、Ⅳ-C较为实用与经济,当LH与DSP显著升高已系肝病晚期,DPV随着病程而增加,B超检测无创伤性,且乐于被患者接受,配合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是可行实用方法.
作者:张策;吴汉民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