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宇;应文魁;周永昌;陈勇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与新生儿窒息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窒息症分别采用Griess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一氧化氮(NO)、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测定、并作比较.结果新生儿窒息症的NO及TM的均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由此可见新生儿窒息与NO、TM有密切关系,是判定病情的辅助指标.
作者:王永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联合切除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8月-9月3例行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结果3例病人中2例肿瘤位于胰头,有阻塞性黄疸,1例肿瘤同时占据胰头和钩突,无明显黄疸.手术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解剖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整块取除标本,行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端端吻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长度分别为5cm、6cm和7cm.肠系膜上静脉切除6cm和7cm的病例均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降低吻合口张力.血管阻断时间分别为17min、15min和20min.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半胃切除,Child法重建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胰肠吻合为捆绑式吻合.1例病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脾脏轻度肿大,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2例为胰头管状腺癌,1例为胰头和钩突纤维肉瘤,3例肿瘤均侵犯肠系膜上静脉壁.术后均无胰漏和胆漏发生.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22个月和14个月.结论3例病人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阻断时间相当于血管吻合时间,阻断时间明显缩短,对小肠和肝脏循环影响较小.血管切除较长时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能降低血管吻合张力.
作者:徐琳;吴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以高血糖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的急性并发症,血糖可高达16.7-33.3mmo1/L,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则可致死亡[1].我科于2003年9月初收入1例糖尿病急性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经过正确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症状改善、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及其类似物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肿瘤的治疗.该类药物早应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现已广泛应用于实体性肿瘤,如肾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胃癌等[1]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莫晨;徐铭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的发病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本院1997年1月-2003年1月4年间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6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形成脓肿6例,占21%.3例就诊时间晚(>2周),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发脓肿,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好转后再发胆道感染而并发胰腺脓肿,1例因治疗不彻底、出院后进高脂饮食而并发脓肿.结论彩超、CT检查对重症胰腺炎并脓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确诊、及时和彻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时处理胆总管疾患,认真控制饮食,是防止并发胰腺脓肿的重要措施;B超或CT引导下置管引流或/和外科手术是治愈胰腺脓肿的根本措施.
作者:董大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对病人手术后的剧烈疼痛及癌症晚期的持续性疼痛一直没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法.近几年我们科给病人使用了止痛泵,其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深受病人喜欢.现就其临床应用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黄美凤;赵洪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9年10月-2002年12月,我们将收治的急性淋球菌性盆腔炎28例,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经临床观察,综合治疗组疗效较好.
作者:黄巧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胆汁成分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和B超检查的普及,胆结石的检出率日渐增多.为了探讨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因素,并积极开展有效地干预措施,我们对681名中老年人进行B超和血脂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盛梓松;包志红;徐铭宝;黄燕平;莫晨;罗社文;邓笑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系指左心室的后基底部位,即位于在心室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左心房室沟下部的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的右侧支、后降支和/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仅使QRS除极的前壁初始向量相对增大,在常规导联上不会出现异常Q波.有可能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临床上单纯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较少见,常与下壁、右心室、侧壁心肌梗死伴随存在.提高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红;王玉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64岁,因吞咽困难1个月于1999年2月25日入院,胃镜提示贲门部癌,于3月6日下午在连硬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广泛转移,故做姑息疗法,腹腔插管应用丝裂霉素8mg,5-Fu 1g,切除部分大网膜做病检.于3月7日10:30时出现房颤,虽经治疗,仍不能纠正且出现肾功能衰竭,于21:00恶化自动出院.
作者:王建萍;江祥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H病(HbH病)在实验室检查中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的特点.方法应用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实验分析65例HbH病.结果所有HbH病例碱性电泳时均在HbA前出现一快速区带,经酸性电泳证实为HbH区带.50.7%可见HbBart's区带,16.9%可见HbCS(HbConstant Spring)区带,HbA及HbA2量降低.Hb、MCV、MCH及红细胞脆性结果均明显降低,RET明显增高.结论HbH病在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中均出现明显改变.
作者:陈加力;区丽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致盲原因.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在治疗有效阶段,往往缺少症状,晚期常致双眼不可逆性盲.早期发现,长期观察给予适当治疗,是减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关键,现将我科从2000年1月-2002年6月间,对1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与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周新柳;刘秀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前心理护理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面对我们服务的对象-病人,疾病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一个新入院的病人,因为对医院的环境不适应,生活不习惯或疼痛的困扰以及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担忧,从而影响食欲、睡眠等.尤其产科病人,对分娩过程的知识缺乏,害怕疼痛及阴道出血而紧张、恐惧.因此我们对新入院病人的心理要了解、观察、沟通,因人施护,使病人在入院时心态达到佳状态.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张银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的措施之,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重视.护士作为医患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发现和避免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院近年来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治疗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为主.常联合用药,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并发症,现就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谈一点体会.
作者:王娟萍;杜萍;于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尤以4-5岁为多见,其原因是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在受惊吓、精神紧张时易使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尿量不增加,排尿次数可从每天6-8次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时1O多次,每次尿量少,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神经性尿频的诊断须慎重,要排除泌尿系统或其他疾病所致的病理性尿频.
作者:穆莉芳;姜德春;任尚申;李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血流动力学对肝线粒体影响及活血化淤中药对肝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肝硬变制备及肝硬变制备过程中同时服用活血化瘀中药,分别行肝胆显像,测定肝灌注液乳酸含量,肝组织匀浆SOD、MDA、ATP酶的水平,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肝硬变组:肝胆显像:峰时延长,30秒排泄率明显下降,肝灌注液乳酸含量及肝匀浆MDA水平升高,肝组织匀浆S01D、ATP酶水平降低,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及电镜检查;线粒体膜结构破坏,线粒体数下降.中药组:肝胆显像:与肝硬变组比较峰时提前P<0.05,30秒排泄率升高P<0.01.肝灌注液乳酸含量及肝匀浆MDA水平降低,肝组织匀浆SOD、ATP酶水平升高,与肝硬变组比较P<0.05.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及电镜检查.线粒体数与肝硬变组比较P<0.01.光镜:与肝硬变组比较,肝纤维化程度P<0.05.结论肝有效血流下降,导致线粒体功能及结构受损,线粒体数下降.活血化瘀中药通过增加肝脏血液灌流,改善肝脏微循环和肝供氧,有力保护肝线粒体,延缓抑制肝纤维化形成.
作者:薛建国;王宇;魏常胜;李春林;周延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尖锐湿疣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居全国性病第二位,且逐年增加.目前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很多,如:激光、冷冻、烧灼、局部用药等.这些方法多能去除外生性疣,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不能解决临床感染及复发的问题.我科门诊从2002年6月-2003年6月对80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器质性病变的常用方法,但因其检查过程比较痛苦,许多患者或惧怕疼痛不愿接受检查,或不能耐受痛苦而中断检查,致使某些肠道疾患未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而延误了病情.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医学资料,开展了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辅助结肠镜检查以解除病人的痛苦,取得满意效果.异丙酚为一种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迅速,镇静深度易于调节,停药后病人迅速、完全清醒的特点.自临床使用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效麻醉剂,但其镇痛作用微弱,与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合用,能较好地满足肠镜检查的需要.
作者:彭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样病变,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多.我院1996年-2003年诊治112例,56例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魏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儿童常见的肘部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为突然牵拉前臂所致.自1989年-2002年,作者采用改良手法整复治疗本病127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锡宇;应文魁;周永昌;陈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