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顺铂治疗恶性腹水32例临床观察

张建英;段慧玲;刘峥

关键词:
摘要:肿瘤并发腹腔积液称癌性腹水,又称腹水或恶性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科自1999年8月以来应用顺铂(DDP)腹腔注射治疗恶性腹水32例,临床效果较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由Caplan(1980年)首先报导并命名的[1].系由左、右小脑上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的血液循环障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征.我院于2000年1月-2003年1月收治TOBS21例,本研究对21例TOBS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TOBS的临床特征.

    作者:欧阳懿;张春英;钟燕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50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死亡原因分析

    闭合性腹内脏器损伤是常见而又严重的损伤,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其死亡率也较高.我们5年内共收治此类损伤245例,死亡50例,死亡率为20.5%.现将该50例闭合性腹内脏器损伤的死亡原因作问顾性分析研究.

    作者:邓明涛;邓明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静脉穿刺与输液的护理

    静脉穿刺与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如何在顺利完成静脉穿刺,做好输液时的护理观察的同时,又能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痛苦,缓解病人紧张的心理,这是我们护理人员需要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里笔者结合临床静脉穿刺与输液的护理实践,针对老年病人的血管及心理特点浅谈体会如下.

    作者:田子良;邢丹;段雪峰;赵岩;王铁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及防治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有关药源性肝损害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收集135种药物可致药源性肝毒性反应,其中抗感染类药、抗拮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是引起肝损害常见的药物.结论要重视抗感染药、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所引起的肝损害.应用所属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监测肝功能.

    作者:葛春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切除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8月-9月3例行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结果3例病人中2例肿瘤位于胰头,有阻塞性黄疸,1例肿瘤同时占据胰头和钩突,无明显黄疸.手术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解剖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整块取除标本,行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端端吻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长度分别为5cm、6cm和7cm.肠系膜上静脉切除6cm和7cm的病例均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降低吻合口张力.血管阻断时间分别为17min、15min和20min.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半胃切除,Child法重建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胰肠吻合为捆绑式吻合.1例病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脾脏轻度肿大,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2例为胰头管状腺癌,1例为胰头和钩突纤维肉瘤,3例肿瘤均侵犯肠系膜上静脉壁.术后均无胰漏和胆漏发生.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22个月和14个月.结论3例病人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阻断时间相当于血管吻合时间,阻断时间明显缩短,对小肠和肝脏循环影响较小.血管切除较长时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能降低血管吻合张力.

    作者:徐琳;吴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做好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心理护理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面对我们服务的对象-病人,疾病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一个新入院的病人,因为对医院的环境不适应,生活不习惯或疼痛的困扰以及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担忧,从而影响食欲、睡眠等.尤其产科病人,对分娩过程的知识缺乏,害怕疼痛及阴道出血而紧张、恐惧.因此我们对新入院病人的心理要了解、观察、沟通,因人施护,使病人在入院时心态达到佳状态.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张银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形势下军队医院建设策略的探讨

    社会变革的大背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带给医疗卫生工作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军队医院建设面临重要转折和挑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作者:沈毅;郭海;王以平;党宝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居全国性病第二位,且逐年增加.目前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很多,如:激光、冷冻、烧灼、局部用药等.这些方法多能去除外生性疣,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不能解决临床感染及复发的问题.我科门诊从2002年6月-2003年6月对80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的发病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本院1997年1月-2003年1月4年间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6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形成脓肿6例,占21%.3例就诊时间晚(>2周),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发脓肿,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好转后再发胆道感染而并发胰腺脓肿,1例因治疗不彻底、出院后进高脂饮食而并发脓肿.结论彩超、CT检查对重症胰腺炎并脓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确诊、及时和彻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时处理胆总管疾患,认真控制饮食,是防止并发胰腺脓肿的重要措施;B超或CT引导下置管引流或/和外科手术是治愈胰腺脓肿的根本措施.

    作者:董大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对照原则在护理科研设计中的应用

    结合护理科研论文投稿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阐述了3大科研设计基本原则之一的对照原则的定义、意义和应用.分析了适合设立对照和不适合设立对照的情况,论述了6大常用对照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相互对照、标准对照、历史对照和自身对照的具体方法与内容.认为:缺乏对照意识和对照组间不均衡可比是护理科研设计中对照原则应用时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作者:袁长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36例临床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与冠心病均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两者伴发并非少见.但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临床上漏诊、误诊较多.本院收集我院1990年-2001年10月间住院的慢性肺心病366例,其中合并冠心病36例,并对其诊断加以探讨.

    作者:王幸福;冉中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实验室分析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H病(HbH病)在实验室检查中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的特点.方法应用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实验分析65例HbH病.结果所有HbH病例碱性电泳时均在HbA前出现一快速区带,经酸性电泳证实为HbH区带.50.7%可见HbBart's区带,16.9%可见HbCS(HbConstant Spring)区带,HbA及HbA2量降低.Hb、MCV、MCH及红细胞脆性结果均明显降低,RET明显增高.结论HbH病在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中均出现明显改变.

    作者:陈加力;区丽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

    我科自1999年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粒细胞减少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俏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815例婴幼儿缺钙情况调查

    为掌握本区婴幼儿缺钙情况,探讨缺钙因素,并进行有效预防,我们于2002年对辖区城镇0-3岁儿童进行了缺钙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初立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预后与恶性肿瘤相似或更差.近半个世纪对CHF的认识有长足的发展[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2]、β-受体阻滞剂[3]已成为CHF药物治疗的基石,使CHF的病死率大大下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改善CHF患者的预后显示了积极的作用,颇具希望[4],洋地黄和利尿剂在改善CHF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作用肯定,利尿剂甚至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尽管如此,CHF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仍较高,尤其在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更是如此.但我们在器械辅助治疗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替代疗法的随机评价研究(REMATCH)[5]中看到,心力衰竭专家用佳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1年死亡率75%,2年死亡率92%.显然,这样的人群十分需要更佳的治疗.

    作者:李延辉;那开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一种新的手术中HBV传染源监控方法的防护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手术中HBV传染源监控方法的防护效果.方法在与现行HBV传染源监控方法比较的基础上,从HBV传染源控制费用、控制效果和防护意识三方面评价新方法的防护效果.结果现行方法以HBsAg为传染源监测指标有80.8%的HBsAg携带者防护过度,14.7%防护无效,无效者的传染性可高出感染阈值103倍.新方法仍以HBsAg为指标,防护过度率高达99.4%,若以HBeAg为指标防护过度率下降到19.2%,无效防护为零.新方法的防护过度率和防护无效率均非常显著地低于现行方法.结论新方法在节省防护费用80.2%的同时使外科医生感染HBV的危险性下降为零,并可提高对其它血源病毒感染的防范意识,是当前手术中理想的监控方法.

    作者:孙佩;杨双旺;肖蔚;石海明;宫丽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婴幼儿尿布皮炎及其护理

    尿布皮炎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新生婴儿发生率为50%,有腹泻发生的高3倍.在美国2岁以内发生率在4%-35%,意大利报道的发生率为15.2%,其中3-6个月龄发病高达19.4%.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目前尿布皮炎的发病率尚无报道.尿布皮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臀部较长时间暴露潮湿尿布和尿布上的尿和粪便刺激引起.临床类型包括:①刺激性尿布皮炎,是尿布皮炎常见形式,多见于7-12个月龄婴儿,出现在紧密接触尿布的皮肤,主要见于兜尿布的前后部位;②念珠菌性尿布皮炎是由于继发念珠菌属感染所致,尿布皮炎持续3天以上的患者,40%-75%都有白色念珠菌感染;③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继发感染.护理与预防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区别处理.普通接触性尿布皮炎应注意勤换尿布,勤洗外阴,物理治疗,促进皮肤干燥.采用4%硼酸软膏、鞣酸软膏或敷氧化锌霜等药物局部治疗.对继发细菌感染局部还应采用抗生素治疗.继发念珠菌感染者,可使用克霉唑、制霉菌素等抗真菌制剂.

    作者:冯丽琪;吴红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舒心络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临床观察

    笔者自拟舒心络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和法;邹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儿童神经性尿频的治疗体会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尤以4-5岁为多见,其原因是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在受惊吓、精神紧张时易使神经功能失调而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尿量不增加,排尿次数可从每天6-8次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时1O多次,每次尿量少,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神经性尿频的诊断须慎重,要排除泌尿系统或其他疾病所致的病理性尿频.

    作者:穆莉芳;姜德春;任尚申;李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怎样融洽护患关系及应对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当前护患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护理人员也应不断改变观念,认识到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融洽护患关系,现阐述如下.

    作者:罗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