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进展

李延辉;那开宪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器械治疗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预后与恶性肿瘤相似或更差.近半个世纪对CHF的认识有长足的发展[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2]、β-受体阻滞剂[3]已成为CHF药物治疗的基石,使CHF的病死率大大下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改善CHF患者的预后显示了积极的作用,颇具希望[4],洋地黄和利尿剂在改善CHF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作用肯定,利尿剂甚至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尽管如此,CHF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仍较高,尤其在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更是如此.但我们在器械辅助治疗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替代疗法的随机评价研究(REMATCH)[5]中看到,心力衰竭专家用佳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1年死亡率75%,2年死亡率92%.显然,这样的人群十分需要更佳的治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特点及防范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医疗纠纷的特点,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制定相应的医疗纠纷处理对策.方法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结果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管理网络,正确选择处理纠纷的方式,严格把握纠纷处理的关键环节.结论落实制度,重视服务质量,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处理医疗纠纷,使医疗纠纷减少、处理合理化.

    作者:严健;蒋文荣;张合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系指左心室的后基底部位,即位于在心室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左心房室沟下部的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的右侧支、后降支和/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仅使QRS除极的前壁初始向量相对增大,在常规导联上不会出现异常Q波.有可能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临床上单纯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较少见,常与下壁、右心室、侧壁心肌梗死伴随存在.提高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红;王玉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及体会

    目的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方法本组病例68例,其中66例在伤后早期行手法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托外固定,2例出现缺血性肌挛缩就诊.结果随访42例,2例功能无明显改善,40例肘关节功能恢复均达满意效果,肘部外观基本满意,未留下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应及时就诊,准确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术后早期适时积极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余锋;郭宏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阿托品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时的合理应用

    阿托品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药物之一,合理地应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此结合文献,就如何合理应用阿托品做一综述.

    作者:史生贵;杨国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做好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心理护理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面对我们服务的对象-病人,疾病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一个新入院的病人,因为对医院的环境不适应,生活不习惯或疼痛的困扰以及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担忧,从而影响食欲、睡眠等.尤其产科病人,对分娩过程的知识缺乏,害怕疼痛及阴道出血而紧张、恐惧.因此我们对新入院病人的心理要了解、观察、沟通,因人施护,使病人在入院时心态达到佳状态.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张银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1例肩-手综合征的护理

    肩-手综合征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手部肿痛,水肿以手背为明显,皮肤皱纹消失,肿胀处松软,膨隆,但通常止于患手腕部,手的颜色也出现异常,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下垂时更明显.肿胀的手触诊时有湿热感,患手指甲较健侧变白或无光泽,掌指关节,腕关节活动受限.后期患手肿胀消失,手呈典型的屈曲畸形,手掌变平,立即萎缩,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这种现象常由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对手关节过度牵拉以及意外损伤等原因所致.早期及时处理,能大限度防止患手出现运动功能永久丧失.近期,我科治疗护理1例脑梗塞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段雪峰;王铁燕;田子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的发病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本院1997年1月-2003年1月4年间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腺脓肿6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形成脓肿6例,占21%.3例就诊时间晚(>2周),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发脓肿,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急性重症胰腺炎好转后再发胆道感染而并发胰腺脓肿,1例因治疗不彻底、出院后进高脂饮食而并发脓肿.结论彩超、CT检查对重症胰腺炎并脓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确诊、及时和彻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时处理胆总管疾患,认真控制饮食,是防止并发胰腺脓肿的重要措施;B超或CT引导下置管引流或/和外科手术是治愈胰腺脓肿的根本措施.

    作者:董大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及脑电图特征

    癫痫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脑电图检查可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手段.据统计,80%左右的癫痫病人都具有肯定的脑电图异常,而只有5%-20%左右的癫痫病人脑电图可表现正常.若能重复检查并使用适当的诱发试验,其阳性率可增加到90%-95%左右.尤其对临床诊断困难的非典型癫痫发作、合种异型癫痫和隐匿型癫痫,脑电图检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是儿童良性癫痫中主要的表现形式,约占儿童癫痫的13%-25%[1,2].临床上刻板短暂的夜间癫痫发作,青春期抽搐自行缓解,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脑电图有特征性改变,是确定此病的根本手段,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及脑电图特征予以简述.

    作者:解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对癌症病人心理护理的探讨

    1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64岁,因吞咽困难1个月于1999年2月25日入院,胃镜提示贲门部癌,于3月6日下午在连硬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广泛转移,故做姑息疗法,腹腔插管应用丝裂霉素8mg,5-Fu 1g,切除部分大网膜做病检.于3月7日10:30时出现房颤,虽经治疗,仍不能纠正且出现肾功能衰竭,于21:00恶化自动出院.

    作者:王建萍;江祥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怎样融洽护患关系及应对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当前护患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护理人员也应不断改变观念,认识到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融洽护患关系,现阐述如下.

    作者:罗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通过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日益显现出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我院自2002年5月起,为18例病人通过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曼;刘艳;陈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切除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8月-9月3例行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结果3例病人中2例肿瘤位于胰头,有阻塞性黄疸,1例肿瘤同时占据胰头和钩突,无明显黄疸.手术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解剖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整块取除标本,行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端端吻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长度分别为5cm、6cm和7cm.肠系膜上静脉切除6cm和7cm的病例均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降低吻合口张力.血管阻断时间分别为17min、15min和20min.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半胃切除,Child法重建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胰肠吻合为捆绑式吻合.1例病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脾脏轻度肿大,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2例为胰头管状腺癌,1例为胰头和钩突纤维肉瘤,3例肿瘤均侵犯肠系膜上静脉壁.术后均无胰漏和胆漏发生.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22个月和14个月.结论3例病人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阻断时间相当于血管吻合时间,阻断时间明显缩短,对小肠和肝脏循环影响较小.血管切除较长时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能降低血管吻合张力.

    作者:徐琳;吴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及其类似物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肿瘤的治疗.该类药物早应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现已广泛应用于实体性肿瘤,如肾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胃癌等[1]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莫晨;徐铭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茶碱缓释片剂的犬药代动力学

    目的测定犬血浆中茶碱浓度,并应用于茶碱缓释片剂的犬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双交叉自身对照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切换技术,样品在线净化富集预处理和组分分离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3P87程序计算.结果茶碱缓释片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 48,AUC0∞是(11.52±2.68 and 8.513±1.18)mg·L1,(7.763±1.61 and 8.969±0.965)h,(230.5±32.9 and 201.9±29.1)mg·h1·L1,(226.9±35.9 and 207.6±31.4)mg·h1·L1.结论提供了中国犬茶碱缓释片剂药动学参数,供临床参考.

    作者:叶利民;李章万;陈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流行性腮腺炎75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儿童多见.临床上以发热、腮腺肿胀、疼痛为特征.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75例.应用青霉素,病毒唑,清开灵综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少军;张艳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血流动力学对肝线粒体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血流动力学对肝线粒体影响及活血化淤中药对肝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肝硬变制备及肝硬变制备过程中同时服用活血化瘀中药,分别行肝胆显像,测定肝灌注液乳酸含量,肝组织匀浆SOD、MDA、ATP酶的水平,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肝硬变组:肝胆显像:峰时延长,30秒排泄率明显下降,肝灌注液乳酸含量及肝匀浆MDA水平升高,肝组织匀浆S01D、ATP酶水平降低,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及电镜检查;线粒体膜结构破坏,线粒体数下降.中药组:肝胆显像:与肝硬变组比较峰时提前P<0.05,30秒排泄率升高P<0.01.肝灌注液乳酸含量及肝匀浆MDA水平降低,肝组织匀浆SOD、ATP酶水平升高,与肝硬变组比较P<0.05.肝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查及电镜检查.线粒体数与肝硬变组比较P<0.01.光镜:与肝硬变组比较,肝纤维化程度P<0.05.结论肝有效血流下降,导致线粒体功能及结构受损,线粒体数下降.活血化瘀中药通过增加肝脏血液灌流,改善肝脏微循环和肝供氧,有力保护肝线粒体,延缓抑制肝纤维化形成.

    作者:薛建国;王宇;魏常胜;李春林;周延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8例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极少见,常伴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治疗上与一般心肌梗死有所不同.自2000年3月-2003年8月我院共收治8例,报告如下.

    作者:雷生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815例婴幼儿缺钙情况调查

    为掌握本区婴幼儿缺钙情况,探讨缺钙因素,并进行有效预防,我们于2002年对辖区城镇0-3岁儿童进行了缺钙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初立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心电图诊断报告规范

    心电图检查已有上百年历史,即使在心脏超声、心电向量、晚电位、心率变异等诊断技术不断应用的情况下,它仍然不失为方便价廉、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然而心电图形正常变异大,许多的临床意义仍须不断探讨.至今心电图的诊断报告尚无规范的格式,往往给临床医生,尤其是非心脏科医生造成误导.而强调规范心电图诊断,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报告.

    作者:聂红;王玉伟;郭阳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浅谈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临床对照,将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的840例产妇和新生儿(A组)与同期本院母婴同室未进行母乳喂养的676例产妇和新生儿(B组)的状况进行对比.结果①A组减少了产妇产后出血(100±50ml入室,185±45ml出室);B组出血量显著增加(100±55ml入室,300±50ml出室);②A组避免了新生儿的早期减重(2700±250g入室,3000±255g出室);而B组减重显著(2850±245g入室,2680±243g出室);③A组新生儿腹泻率(1.75%)和鹅口疮发生率(1.13%)低于B组(7.56%,5.45%).结论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及新生儿健康.

    作者:周敬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