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代小武

关键词:干扰素, 胸腺肽, 慢性乙肝
摘要:总结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为治疗组用α-2b干扰素500万IU,隔日肌肉注射1次,同时应用胸腺肽160mg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干扰素剂量同治疗组.两组均可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Bco,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1疗程后肝功能复常率,治疗组80%,对照组70%,HBeAg阴转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42.5%,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为62.5%,对照组42.5%.停药后6个月,肝功能仍持续正常者治疗组72.5%,对照组为57.5%.HBeAg阴转率,治疗组为62.5%,对照组42.5%.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为65%,对照组42.5%.综上分析,疗程结束对肝功能复常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6个月后比较,肝功能再度异常率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西药联合治疗,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实验室分析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H病(HbH病)在实验室检查中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的特点.方法应用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实验分析65例HbH病.结果所有HbH病例碱性电泳时均在HbA前出现一快速区带,经酸性电泳证实为HbH区带.50.7%可见HbBart's区带,16.9%可见HbCS(HbConstant Spring)区带,HbA及HbA2量降低.Hb、MCV、MCH及红细胞脆性结果均明显降低,RET明显增高.结论HbH病在血红蛋白电泳及血液学中均出现明显改变.

    作者:陈加力;区丽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晕厥141例诊疗分析

    晕厥是指急起而短暂的意识丧失,为急诊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近年来我院急诊科收治了141例晕厥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邱红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电台心理咨询师的选拔与交流原则

    本文论述了电台心理咨询师的选拔条件,指出现行部分电台心理咨询师与听众交流中使用道德原则的缺陷,提出了正确的与听众交流的心理咨询原则.

    作者:朱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通过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日益显现出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我院自2002年5月起,为18例病人通过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曼;刘艳;陈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阿托品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时的合理应用

    阿托品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药物之一,合理地应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此结合文献,就如何合理应用阿托品做一综述.

    作者:史生贵;杨国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系指左心室的后基底部位,即位于在心室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左心房室沟下部的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的右侧支、后降支和/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仅使QRS除极的前壁初始向量相对增大,在常规导联上不会出现异常Q波.有可能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临床上单纯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较少见,常与下壁、右心室、侧壁心肌梗死伴随存在.提高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红;王玉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特点及防范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医疗纠纷的特点,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制定相应的医疗纠纷处理对策.方法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结果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管理网络,正确选择处理纠纷的方式,严格把握纠纷处理的关键环节.结论落实制度,重视服务质量,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处理医疗纠纷,使医疗纠纷减少、处理合理化.

    作者:严健;蒋文荣;张合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辅助结肠镜检查的护理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器质性病变的常用方法,但因其检查过程比较痛苦,许多患者或惧怕疼痛不愿接受检查,或不能耐受痛苦而中断检查,致使某些肠道疾患未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而延误了病情.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医学资料,开展了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辅助结肠镜检查以解除病人的痛苦,取得满意效果.异丙酚为一种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迅速,镇静深度易于调节,停药后病人迅速、完全清醒的特点.自临床使用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效麻醉剂,但其镇痛作用微弱,与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合用,能较好地满足肠镜检查的需要.

    作者:彭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流行性腮腺炎75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儿童多见.临床上以发热、腮腺肿胀、疼痛为特征.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75例.应用青霉素,病毒唑,清开灵综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少军;张艳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切除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8月-9月3例行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结果3例病人中2例肿瘤位于胰头,有阻塞性黄疸,1例肿瘤同时占据胰头和钩突,无明显黄疸.手术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解剖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整块取除标本,行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端端吻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长度分别为5cm、6cm和7cm.肠系膜上静脉切除6cm和7cm的病例均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降低吻合口张力.血管阻断时间分别为17min、15min和20min.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半胃切除,Child法重建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胰肠吻合为捆绑式吻合.1例病人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脾脏轻度肿大,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2例为胰头管状腺癌,1例为胰头和钩突纤维肉瘤,3例肿瘤均侵犯肠系膜上静脉壁.术后均无胰漏和胆漏发生.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22个月和14个月.结论3例病人均先切断胰腺,从肠系膜上动脉后分离出钩突,后切断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管阻断时间相当于血管吻合时间,阻断时间明显缩短,对小肠和肝脏循环影响较小.血管切除较长时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游离肝周韧带使肝脏下移能降低血管吻合张力.

    作者:徐琳;吴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居全国性病第二位,且逐年增加.目前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很多,如:激光、冷冻、烧灼、局部用药等.这些方法多能去除外生性疣,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不能解决临床感染及复发的问题.我科门诊从2002年6月-2003年6月对80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36例临床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与冠心病均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两者伴发并非少见.但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临床上漏诊、误诊较多.本院收集我院1990年-2001年10月间住院的慢性肺心病366例,其中合并冠心病36例,并对其诊断加以探讨.

    作者:王幸福;冉中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我院采用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美玲;范月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顺铂治疗恶性腹水32例临床观察

    肿瘤并发腹腔积液称癌性腹水,又称腹水或恶性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科自1999年8月以来应用顺铂(DDP)腹腔注射治疗恶性腹水32例,临床效果较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英;段慧玲;刘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3255名学龄前儿童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头发中锌、铁、铜、钙、锰、铅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集江门市区0-7岁健康儿童3255名的头发,用混合酸消化至无色透明,蒸发近干后定容,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各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幼儿期的发锌含量低(P<0.05),学龄前期的发钙含量高(P<0.05)、铁缺乏(P<0.05)的流行率则以学龄前期儿童较高,铜缺乏及铅中毒的流行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发铅与发锌呈负相关(P<0.01),发铅与发铜、发钙、性别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微量元素之间也有一定相关关系.

    作者:王英翔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战胜和控制糖尿病,保持病人良好的临床状况,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满意的血糖控制单凭生活方式的调整无法控制糖尿病的进程.合理应用抗糖尿病药物尤为重要.近年来,抗糖尿病药物发展很快,现就这些药物的特点、作用性质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小娟;刘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口腔修复科分诊中的问题与对策

    合理有效的分诊是提高门诊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口腔修复科日常门诊中,病人等候时间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分诊中与病人发生的言语和情感冲突也时有发生.要避免或减少矛盾,能让病人心情愉快地等待,必须掌握一定的分诊技巧.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做到热情接待,和颜悦色,解释详细认真.在与病人的交流过程中,尊重病人,注意语言的礼貌性和技巧性,避免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利用语言技巧来构造平等交流的和谐气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和体谅病人的失礼,与病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了解每一位就诊病人的牙患情况,根据病例的复杂程度和各级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有计划安排病人,保证病人的诊疗质量,尽量缩短病人的非诊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沈丽娟;张寿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胆囊结石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胆汁成分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和B超检查的普及,胆结石的检出率日渐增多.为了探讨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因素,并积极开展有效地干预措施,我们对681名中老年人进行B超和血脂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盛梓松;包志红;徐铭宝;黄燕平;莫晨;罗社文;邓笑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内镜诊疗大肠肿物491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评估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对491例大肠肿物内镜诊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5例随访病人中只有11例再发息肉,未发现癌变病例.结论内镜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有效、安全和受欢迎的治疗方法.

    作者:文宗全;王少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癌症疼痛治疗现状与展望

    癌症疼痛是肿瘤临床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天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着疼痛的折磨.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60万人,癌症死亡近130万人.这些患者中,约50%有中度至重度的疼痛,其中30%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现今社会,如何有效地控制癌痛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癌症疼痛的治疗情况作一简要综述,并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

    作者:万冬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