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总结

马强

关键词:检验科, 医源性感染, 防治措施, 管理方法, 经验总结
摘要:目的:总结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方法: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注重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检验科医务人员健康登记表,增添医检验仪器、医疗设备,对本科废弃物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结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检验科的医源性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让检验科医务人员安全与身心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结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增添医疗设备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具有明显的预防、控制作用.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级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开展分级护理对并发症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80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分级护理,对比两组的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1)观察组产后发生下肢水肿3例、乳腺炎1例、便秘1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3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7例,较满意23例,总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护理能够明显减少初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恩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80例冠心病患者红细胞流变学指标影响 及协同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协同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2015年之间所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红花黄色素协同治疗组,每组40例,观察比较其治疗前后红细胞流变学指标、症状改善程度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联合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协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明显,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卫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是否可以有效强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择取本院在2013年3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以及个人意愿,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0人,对参照组患者行一般性抢救程序,对观察组患者行优化后的抢救程序,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指标,即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以及抢救时间.结语: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以及抢救时间均少于参照组,组间数据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即P<0.05,本次实验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可以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强化抢救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崔丽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镇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各方面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镇雄作为百万人口的大县,防控形势严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上亟须进一步发展.本文从镇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入手,探讨我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作者:陇静;邓春元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破裂脑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后脑梗死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破裂脑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后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1例破裂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对象,所有患者都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显微手术夹闭后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本研究内121例破裂脑动脉瘤患者经过显微手术夹闭后,有7例患者出现了不同部位的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5.79%,患者应用罂粟碱、缩短术中血管阻断时间和术后释放血性脑脊液,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动脉硬化、血液黏稠、血管痉挛、穿透支损伤、血管阻断时间等都是术后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应用罂粟碱、控制血液阻断时间、减少术中脑组织牵拉伤、术后有效释放血性脑脊液等都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王艳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Th1/Th2细胞功能失衡、IgG4/IgE失衡、神经内分泌调节及遗传均影响着其发病.本文从免疫、神经、内分泌、遗传等方面阐述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陈亚宾;宋均亚;吉训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浅析优质护理干预在妇科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在妇科护理过程中运用优质护理干预所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6月间我院妇科治疗的患者124例,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这些患者,对照组中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在经过护理之后,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观察组中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7.4±1.8d,对照组中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 15.2±2.2d;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照组中患者护理满意率为 72.6%,观察组中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3.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妇科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可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并且能够使患者护理满意率得到有效提高,在现代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对策研究

    目的: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健全内部约束机制、规范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正受到卫生经济界的广泛关注,其功能及影响力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目前医院正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建议.

    作者:谢丽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与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单纯穿孔修补术,对照组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单纯穿孔修补术,可提高治疗效果,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亚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肠梗阻应用超声、CT和X线诊断的临床对比

    目的:超声、螺旋CT 以及腹部X 线对临床肠梗阻早期诊断应用分析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014年进行肠梗阻手术,并且手术前都进行过超声、螺旋CT 以及腹部X 线的检查的3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 线、超声、CT 检查对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腹部X线检查相比,超声检查诊断肠梗阻的符合率高.使用超声检查可准确判断肠梗阻的病因,而且具有检测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对人体无明显创伤性等优点,可作为诊断肠梗阻的常规手段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孙俊瑜;赵凌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动脉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观察

    目的:总结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术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动脉溶栓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在重症阶段实施术侧制动,按摩健侧肢体,指导患肢主动和被动锻炼、日常活动训练、出院前模拟指导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便秘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便秘发生率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CSS评分(17.5 ±2.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45.2±6.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0.5±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动脉溶栓术治疗后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薛孟馨;李延红;肖文芳;孙永梅;宋亚楠;肖洒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艾灸联合玄明粉敷脐对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玄明粉敷脐对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46例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3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艾灸和玄明粉敷脐.采用模拟视觉量表(VAS)评价病人疼痛缓解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比较两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在缓解疼痛、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联合玄明粉敷脐配合常规治疗可提高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效果.

    作者:孙存桂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皮先明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总结

    带状疱疹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1].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疼痛常沿皮疹区域放射,剧烈的顽固性疼痛(或瘙痒麻木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临床上无特效疗法.皮先明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师承传承的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多种皮肤疑难杂证,其中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归纳总结其治病经验如下:

    作者:沈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流动人口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探讨不同行业流动人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流动人口糖尿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其他6种行业人群各约50人,进行体格检查,测量空腹血糖、血脂和问卷调查,共检查303人.结果:流动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6.3%,随着年龄增大,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行业间患病率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超重是流动人口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徐晓彦;张向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8例临床分析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置入鼻空肠营养管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015年1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住院患者置入鼻空肠营养管疗效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低,症状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化验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差缩短.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治疗急性胰腺炎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张素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88 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依据随机双盲的原则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4例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手术,对照组44例患者行胆管切开联合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二次手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取肝部分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术后不良反应少,二次手术率与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李红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穴位埋线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COPD稳定期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 COPD 稳定期患者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采用微创埋线法及中医辨证施护.结果:增强了患者体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加速康复,并在预防和减少 COPD 再次发作起到了良好效果.结论:中医的护理干预重点在于治病求本,辨证施护.我科采取中医穴位埋线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效果显著.

    作者:李靖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体会

    目的:分析使用瑞替普酶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得到的效果,并且总结出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胸痛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胸痛时间要短,总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唯一存在不足的就是观察组有3例患者发生了牙龈出血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MI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MI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 T 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 MIPO 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功能恢复评分和疼痛评分,以及治疗的优良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术中出血量和功能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到了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明显的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更好,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林清堂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探讨值入式心脏起搏器常见风险点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常见风险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相关的可疑不良事件5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常见的风险点及影响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起搏器脱位2例(3.85%),起搏器综合征5例(9.62%),无囊袋感染和破溃,其他2例(3.85%).结论:明确心脏起搏器不良事件的风险点,总结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可提高临床的安全认知程度,做好术前预防措施,规范术中相关操作,强化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尽早发现和积极处理各种不良事件,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刘江涛;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