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SV毛细支气管炎SP-D基因多态性与甲强龙疗效的关系

朱亚非;方妍彤;梁振明;王立;王晓芳;王晓安;李珊;何宝琴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 蛋白质工程, 毛细支气管炎, 甲强龙
摘要:目的 探讨汉族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基因多态性与甲强龙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MGB测序法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和150例健康对照组SP-D-11位点、160位点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分析,分析基因多态性和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采用(x2)检验.15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强龙静脉滴注,连用3d.分析SP-D基因多态性对甲强龙治疗疗效的影响,采用方差(F)分析.结果 病例组SP-D Met11Thr位点TT、CT、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44.0%、48.7%,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3%、70.7%.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751、5.823,P<0.05).SP-D Ala160Thr位点AA、GA、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29.3%、66.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8.7%、71.3%,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82、0.181,P>0.05).不同基因型在平均住院天数、临床症状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杭州地区汉族儿童存在SP-D基因多态性,SP-DMet1 1Thr位点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疾病易感性存在关联,SP-D Met11Thr C等位基因可能易感基因;而SP-D Ala160Thr位点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疾病易感性无关联.SP-DMet1 1Thr、SP-D Ala160Thr的多态性并不影响甲强龙治疗的疗效.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α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与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 了解本地区孕妇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情况及其血液学特点,为预防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000例孕妇进行α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与诊断,阳性标本用传统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方法进行验证;并同时用血红蛋白电泳技术对该1000例孕妇样本进行α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 1000例孕妇中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16例,携带率为1.6%,基因型分别是:缺失型16例,突变型0例;传统α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方法验证:基因型分别是:缺失型16例,突变型0例,结果全部吻合;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筛查提示有α地中海贫血者5例.结论 本地区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为1.6%,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育龄孕妇普遍筛查对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何平亚;丁忠英;张鑫丽;沈国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昔洛韦单药治疗组及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阿昔洛韦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给予阿昔洛韦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建模后第3天,联合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其他各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给药至建模后第7天.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并测定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蛋白表达,连续12 d观察各组小鼠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结果 建模7天后,模型组小鼠神经症状评分高,联合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低,阿昔洛韦组介于两者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全部死亡,联合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阿昔洛韦组;模型对照组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阿昔洛韦组及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较阿昔洛韦单药治疗效果明显,表现为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神经症状减轻,及在蛋白水平上明显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表达.

    作者:魏恒阳;李淑娟;胡文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蛋白质区块结构码技术对EV71病毒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

    目的 运用蛋白质区块结构码技术对EV71病毒抑制剂进行筛选.方法 从-PDB数据库中提取EV71病毒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通过使用蛋白质区块结构码技术和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软件对PDB数据库中含有12种不同小分子化合物的EV71蛋白晶体结构的靶点区进行分析.分别采用不同EV71病毒蛋白的三类靶点片段所在的蛋白A链扫描晶体结构一维码数据库以期发现和EV71病毒蛋白靶点结构相似的新的靶蛋白.靶点结构相似的靶蛋白所作用的小分子可能成为EV71病毒的抑制剂.结果 POLG蛋白和EV71病毒蛋白靶点结构相似,两种POLG蛋白的抑制剂CHEMBL216000,CHEMBL222234可能成为EV71病毒的抑制剂.结论 从药物靶点结构角度阐述了小分子化合物和EV71病毒蛋白的作用机理.通过靶点结构序列的比对挖掘新的靶蛋白,进而为EV71病毒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有益的线索.

    作者:陈光兰;张晔;汪望月;陈成龙;刘晓芬;徐磊;徐芳;杨宁敏;屠苗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常务委员会第2次会议会议纪要

    2014年12月6日在上海召开了本次会议.会议由袁正宏主任委员主持.副主任委员:阮强、徐志凯、貌盼勇等,常务委员:杨占秋、李明远、潘卫、严延生、黄平等5人参会.中华医学会:胡俊.工作秘书:陈培莉、刘剑.本次会议共分四个部分,上午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下午进行青年委员会选举和成立会议,晚上进行常委会议和青年委员会学术交流活动.上午的学术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为青年委员们作了“病毒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精彩报告.主委袁正宏教授、常委潘卫、杨占秋教授和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分别作了“乙肝病毒与干扰素相互作用新机制”、“NEIBM及其在病毒感染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汉坦病毒进化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重大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防治策略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受到了一致好评.

    作者:潘卫;胡芸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有偿献血人群血浆雌二醇与IL-12水平及其与HCV感染转归的关系

    目的 了解有偿献血人群血浆雌二醇(estradiol,E2)及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水平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 将199例既往有偿献血人群分为健康对照组、自限清除组、持续感染组,检测其血浆E2、IL-12浓度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献全血史(P=0.040)和单采血浆史(P <0.001)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未发现血浆E2、IL-12浓度在三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E2和IL-12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 =0.672,P<0.001).结论 有偿献血是丙型肝炎传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E2可能正向调节IL-12的表达,但其对IL-12及HCV感染转归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立;薛兴欣;唐筛娣;许可;王佳佳;喻荣彬;苏静;张云;王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HBV rtA181位点突变的病毒学特点及临床耐药研究

    目的 回顾性研究HBV rtA181位点突变模式与临床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关系及挽救治疗效果.方法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发现HBV rtA181位点突变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检测其血清HBV DNA水平,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HBV变异模式及基因型,收集突变前用药史及突变后的挽救治疗方案及疗效相关资料.结果 HBV rtA181位点共发现三种突变形式,其突变率分别为rtA181T 66.67% (30/45),rtA181V 31.11% (14/45),rtA181S 2.22% (1/45),rtA181T多见于HBV C基因型患者(P<0.05);涉及rtA181的HBV突变模式共发现13种,多位点联合突变率为57.78% (26/45),其中rtA181与rt236位点联合突变率为40.00% (18/45),与rt204位点联合突变率为22.2% (10/45),多位点突变患者较单位点突变患者有病毒载量分布更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位点突变与基因型及突变形式无关(P>0.05);发生rtA181突变的患者97.78% (44/45)有拉米夫定(LAM)和(或)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史,另外1例有替比夫定(LdT)治疗史.其后的挽救治疗采用加用或换用恩替卡韦(ETV)、LAM联合ADV以及LdT联合ADV均能在一个月内将HBV DNA降低2个lg值,继续随访效果显著的方法为加用或换用ETV.结论 HBVrtA181位点突变模式多样,与LAM、ADV或LdT长期单药或序贯治疗有关,加用或换用ETV可取得显著的挽救治疗效果.

    作者:武静;黄潇潇;刘寿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13年11月北京丰台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的实验室分析

    目的 了解2013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腹泻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发病率升高的流行情况及其基因特征 方法 2013年11月在哨点医院门诊随机采集47份腹泻患者便标本、30份环境标本,使用real-time RT-PCR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如病毒(norovirus)的筛查;并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使用RT-PCR方法扩增VP4和VP7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使用Blast、BioEdit及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进化分析.结果 47份粪便标本中,37份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78.7%(37/470,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4.9%(7/47),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0.6% (5/47);30份环境标本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3.3% (7/30),未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此次流行的轮状病毒为G9P[8]a型,与2010-2012年北京地区感染儿童的G9株高度同源.结论 2013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其他感染性腹泻标本中以轮状病毒检出为主,其基因型别为G9P[8]a型,检出率远高于北京市往年水平,提示应加强对轮状病毒进行监测.

    作者:秦萌;董晓根;张东彦;杨军勇;肖贵勇;汤旭;陆翌禹;张虹;李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在不同类型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的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乙肝原发性肝癌(PHCC)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一种新的基于上转发光法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UPT)检测260例慢性乙型肝炎、190例乙肝肝硬化及45例乙肝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的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E抗原(HBeA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结果 HBV-LP阳性结果浓度水平CHB组主要以>40 U/ml的高浓度为主,LC组和PHCC组主要集中在<10 U/ml的低浓度范围内;HBeAg、HBV DNA和HBV-LP的阳性率均表现为CHB组>LC组>PHCC组,HBeAg和HBV DNA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V DNA和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HBV-LP水平快捷可靠并且对慢性肝病进展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妙婵;过建春;王青青;徐爱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临床价值

    目的 通过检测乙肝病毒前S1抗原、乙肝病毒DNA以及乙肝两对半(HRV M),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用于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 共检测276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肝两对半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血清中HBeAg、前S1抗原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6.5%、73.9%和76.0%;HBeAg阳性的156份标本中,HBV DNA的阳性率(94.8%)与前S1的阳性率(92.3%)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的120份标本中前S1的阳性率与HBV 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高拷贝组[1.0×(105~108)、1.0×(103~105)]前S1抗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低拷贝组(<1.0×103)结论 前S1抗原、HBeAg与HBV DNA符合率较高,对无条件检测HBV DNA而HBe 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可起到提示病毒是否复制的补充作用.

    作者:毛佳;王锦秀;王艳;刘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67例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及随访中血清ALT、病毒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肝功能、病毒复制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 检测6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开始(0周)、结束(48周)和停药12周(60周)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水平.结果 治疗后完全应答组(CR-S,43/67) ALT、HCV RNA及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均显著下降(P <0.05或P<0.01),部分应答组(CR-R,13/67)和无应答组(NR,11/67) ALT、HCV RNA及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反跳甚至更高.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约65%患者完全应答,随着肝细胞炎症的改善,病毒RNA滴度、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能抑制HCV RNA复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减少肝纤维化.

    作者:方玉才;王秋英;潘统桧;杨燕飞;高晓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NAFLD病理变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NAFLD患者20例,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期住院行肝活检无活动肝病组织学证据且肝脂肪变<5%的慢性HBV携带者(ASC)设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患者肝组织SREBP1c的表达,并比较血脂(TG、CHO)、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血清肝脏酶谱(AST、ALT、GGT)等的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NAFLD组肝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组织SREBP1c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此一致,血清ALT、AST、TG、CHO、FBG、FINS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 NAFLD患者肝组织SREBP1 c表达增高,在人NAFLD脂肪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孙振江;石伟珍;王宇芳;施军平;过建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三种不同方法检测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的比较

    目的 探讨并比较用不同原理的尿液有形成分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尿液定量检测与非离心镜检计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AVE-764全自动尿有形成分镜检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检查分别测定我院522份住院患者的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比较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 以标准显微镜检查法为标准,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和AVE-764全自动尿有形成分镜检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测定结果与显微镜法的测定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红细胞超过25个/μl、白细胞超过30个/μl,管型超过1个/μl和上皮细胞超过15个/μl为阳性界值,3种方法检测红细胞的完全符合率为68.8%,白细胞为80.4%,管型为75.3%,上皮细胞为56.1%.AVE-764测红细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2.9%、84.1%,白细胞为88.2%、83.1%,管型为91.6%、75.4%,上皮细胞为48.4%、76.8%.UF-500i测红细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74.1%、75.3%,白细胞为89.9%、82.5%,管型为85.4%、61%,上皮细胞为90%、87.6%.结论 UF-500i和AVE-764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的定量计数与标准的人工显微镜检查的符合率高,比较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

    作者:王刚;张延京;李世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国风疹病毒基因型流行趋势研究

    目的 分析1999-2012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风疹病毒基因型的流行趋势.方法 依据中国麻疹和风疹实验室网络病毒学监测数据库,以及国家麻疹和风疹实验室风疹病毒学监测数据,进行中国流行风疹病毒基因型的动态监测.结果 1999-2012年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离到1017株风疹病毒株:其中847株为1E基因型(2001-2012年),分布于我国所有已开展风疹病毒学监测的27个省、区;15株为1F基因型(1999-2002年),分布于河南、安徽和山东三省;3株为疫苗类似株2A基因型(2001年),分离于山东省;152株为2B基因型(2000、2006、2008、2011、2012年),从全国13个省、区、市分离到.在2002年之后未再检测到1F和2A基因型.结论 通过对1999-2012年中国27个省、区流行的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阐明了我国流行的风疹病毒的基因型流行趋势及其在地域和年代上的分布,并证实近年来我国风疹病毒的流行是由1E和2B基因型共循环引起的多个传播链所致,其中1E基因型为优势,2B基因型为弱势.

    作者:朱贞;崔爱利;张燕;毛乃颖;许松涛;姬奕昕;宋杰;许文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徐州市大学生性行为及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

    本研究调查了2008年该地大学生性行为及相关行为、对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态度.1 对象与方法2008年对徐州市四所大学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大学),被调查者匿名填写.内容包括年级、年龄、性别、是否有异性朋友及亲密行为、性行为及相关行为、对待HIV感染者态度、了解性知识渠道等.应用Epidata 3.0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x2检验比较率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作者:张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RSV毛细支气管炎SP-D基因多态性与甲强龙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汉族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基因多态性与甲强龙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MGB测序法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和150例健康对照组SP-D-11位点、160位点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分析,分析基因多态性和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采用(x2)检验.15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强龙静脉滴注,连用3d.分析SP-D基因多态性对甲强龙治疗疗效的影响,采用方差(F)分析.结果 病例组SP-D Met11Thr位点TT、CT、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44.0%、48.7%,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3%、70.7%.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751、5.823,P<0.05).SP-D Ala160Thr位点AA、GA、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29.3%、66.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8.7%、71.3%,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82、0.181,P>0.05).不同基因型在平均住院天数、临床症状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杭州地区汉族儿童存在SP-D基因多态性,SP-DMet1 1Thr位点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疾病易感性存在关联,SP-D Met11Thr C等位基因可能易感基因;而SP-D Ala160Thr位点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疾病易感性无关联.SP-DMet1 1Thr、SP-D Ala160Thr的多态性并不影响甲强龙治疗的疗效.

    作者:朱亚非;方妍彤;梁振明;王立;王晓芳;王晓安;李珊;何宝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8B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经济有效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CHC的治疗应答率.方法 对74例CHC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或72周,停药后随访24周.通过PCR测序,检测所有患者的IL28B(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SNP,以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比较IL28B不同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评估IL28 BSNP在CHC患者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74例患者中,rs8099917位点基因型为TT、TG、GG各63(85.1%)、11(14.9%)、0(0%)例,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为CC、CT、TT各60(81.1%)、14(18.9%)、0(0%)例,rs12980275位点基因型为AA、AG、GG各57 (77.0%)、17(23.0%)、0(0%)例.对HCV 1型患者,上述三个位点中仅rs12979860 CC型与SVR有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SVR组vs NonSVR组,88.4% vs 58.3%,P<0.05);对非HCV1型患者,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三个位点与RVR和SVR无关,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广东地区CHC患者IL28B基因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分别以TT、CC、AA为主;对于HCV 1型CHC患者,rs12979860位点的基因型可以作为治疗前SVR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

    作者:郭凤霞;张霞意;兰芸;李剑萍;陈彬彬;关玉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09-2012年一条C4a基因亚型的EV-A71优势传播链在吉林省的持续传播

    目的 分析引起吉林省2009-2012年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的传播链.方法 选择70株2009-2012年分离于吉林省HFMD病例的EV-A71分离株,对VP1编码区基因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RT-PCR产物的序列测定,使用Bioedit软件和MEGA 4.0软件对VP1基因编码区进行同源性、基因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吉林省2009-2012年的70株EV-A71分离株均属于C4a基因亚型,91.4%的EV-A71分离株形成1个大的优势传播链,吉林省9个市、州均发现C4a基因亚型的EV-A71优势传播链.结论 2009-2012年一条C4a基因亚型的EV-A71优势传播链在吉林省持续传播,引起吉林省HFMD的暴发流行.

    作者:田鑫;魏雷雷;张勇;王爽;程涛;曹凤瑞;单元春;吕淑梅;李大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对比

    目的 探讨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124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即10 μg乙肝疫苗组和20 μg乙肝疫苗组.婴儿于出生6h内及30 d分别注射200 IU HBIG,同时分别于出生24 h内、1个月及6个月注射3次10 μg或20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检测婴儿出生时以及1岁时血清HBV标志物.结果 两组新生儿血清HBsAg、HBeAg及抗-HBe阳性率与滴度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血清HBV DNA水平均小于检测下限(500 U/ml).出生12个月时,所有124例婴儿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清HBV DNA水平均在检测下限以下;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组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0.3%和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水平分别为325.5±342.2 mIU/ml和463.7±353.3 mIU/ml,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而且,20 μg乙肝疫苗组产生高应答抗-HBs(> 100 mIU/ml)的比例显著高于10μg乙肝疫苗组(P =0.035).结论 2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1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

    作者:朱宝申;黄卫平;李素文;孙丽娟;尹华春;陈煜;邹怀宾;张华;戴二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黏液瘤病毒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对裸鼠皮下移植子宫内膜癌的抑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的方法建立裸鼠子宫内膜癌模型.瘤内注射黏液瘤病毒后,观察肿瘤生长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I3K、Akt、GSK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同时通过瘤内注射灭活病毒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 黏液瘤病毒对正常裸鼠不存在毒性及致病能力.黏液瘤处理组肿瘤大小较对照组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黏液瘤病毒处理的肿瘤组织中PI3K、Akt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黏液瘤病毒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具有抑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

    作者:周芸;许可可;郭蓉;黄敏;孙红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08-2014年GⅡ.4诺如病毒抗原表位进化研究

    目的 了解新的GⅡ.4变异株相对于旧变异株在遗传和结构上的选择优势,研究近几年湖州市GⅡ.4型诺如病毒的进化替换规律.方法 收集从2008年到2014年湖州市GⅡ.4型诺如病毒13株,进行全长VP1区的序列测定,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找到关键的变异位点.结果 湖州地区的GⅡ.4型诺如病毒在七年中经历了3次变异,2008年和2009年的诺如病毒与2006b variant聚成一个分支;2010和2011年检测到的病毒与2010 variant聚成一个分支;近从2012年底一起暴发疫情中检测到的诺如病毒和2013年、2014年检测到的与国际上新的2012 variant聚成一个分支.在氨基酸水平,我们找到77个信息位点(540个氨基酸中的14.3%).其中39个位于P2区,N端4个,S区18个,P1区16个.结论 GⅡ.4型诺如病毒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病毒性肠胃炎首要原因.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诺如病毒GⅡ.4型已经引起了四次世界范围的急性胃肠炎流行暴发.新出现的变异株迅速并完全的替换已经正在流行的变异株.

    作者:陈莉萍;韩建康;纪蕾;吴晓芳;徐德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