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才;王秋英;潘统桧;杨燕飞;高晓磊
目的 运用蛋白质区块结构码技术对EV71病毒抑制剂进行筛选.方法 从-PDB数据库中提取EV71病毒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通过使用蛋白质区块结构码技术和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软件对PDB数据库中含有12种不同小分子化合物的EV71蛋白晶体结构的靶点区进行分析.分别采用不同EV71病毒蛋白的三类靶点片段所在的蛋白A链扫描晶体结构一维码数据库以期发现和EV71病毒蛋白靶点结构相似的新的靶蛋白.靶点结构相似的靶蛋白所作用的小分子可能成为EV71病毒的抑制剂.结果 POLG蛋白和EV71病毒蛋白靶点结构相似,两种POLG蛋白的抑制剂CHEMBL216000,CHEMBL222234可能成为EV71病毒的抑制剂.结论 从药物靶点结构角度阐述了小分子化合物和EV71病毒蛋白的作用机理.通过靶点结构序列的比对挖掘新的靶蛋白,进而为EV71病毒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有益的线索.
作者:陈光兰;张晔;汪望月;陈成龙;刘晓芬;徐磊;徐芳;杨宁敏;屠苗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昔洛韦单药治疗组及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阿昔洛韦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给予阿昔洛韦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建模后第3天,联合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其他各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给药至建模后第7天.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并测定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蛋白表达,连续12 d观察各组小鼠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结果 建模7天后,模型组小鼠神经症状评分高,联合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低,阿昔洛韦组介于两者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全部死亡,联合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阿昔洛韦组;模型对照组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阿昔洛韦组及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较阿昔洛韦单药治疗效果明显,表现为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神经症状减轻,及在蛋白水平上明显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表达.
作者:魏恒阳;李淑娟;胡文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肝功能、病毒复制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 检测6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开始(0周)、结束(48周)和停药12周(60周)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水平.结果 治疗后完全应答组(CR-S,43/67) ALT、HCV RNA及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均显著下降(P <0.05或P<0.01),部分应答组(CR-R,13/67)和无应答组(NR,11/67) ALT、HCV RNA及血清4项纤维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反跳甚至更高.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约65%患者完全应答,随着肝细胞炎症的改善,病毒RNA滴度、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能抑制HCV RNA复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减少肝纤维化.
作者:方玉才;王秋英;潘统桧;杨燕飞;高晓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湖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丙肝患病率和流行特征.方法 对无偿献血中ELISA检测抗-HCV阳性标本再进行RIBA和PCR确认以及基因分型检测,收集确认阳性献血者人口特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湖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患病率为0.84±0.04‰,流行的亚型主要为1b型,患病率和亚型的分布与献血者年龄、性别、学历以及献血次数密切相关(P<001).结论 湖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率较低,在不同献血人群中感染率和亚型分布差异明显.
作者:汪峰;费静娴;潘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围手术期检测CMV-PP65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肾移植患者100例,调查统计全部患者围手术期CMV-PP65抗原及抗CMV-IgM抗体检测结果,比较两项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CMV-PP65抗原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抗CMV-IgM抗体检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MV-PP65抗原检测出现阳性结果的平均时间明显小于抗CMV-IgM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结果的平均时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检测CMV-PP65抗原对于早期诊断CMV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肾移植术后CMV病的诊断和早期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建锋;卢勤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并比较用不同原理的尿液有形成分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尿液定量检测与非离心镜检计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AVE-764全自动尿有形成分镜检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检查分别测定我院522份住院患者的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比较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 以标准显微镜检查法为标准,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和AVE-764全自动尿有形成分镜检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测定结果与显微镜法的测定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红细胞超过25个/μl、白细胞超过30个/μl,管型超过1个/μl和上皮细胞超过15个/μl为阳性界值,3种方法检测红细胞的完全符合率为68.8%,白细胞为80.4%,管型为75.3%,上皮细胞为56.1%.AVE-764测红细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2.9%、84.1%,白细胞为88.2%、83.1%,管型为91.6%、75.4%,上皮细胞为48.4%、76.8%.UF-500i测红细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74.1%、75.3%,白细胞为89.9%、82.5%,管型为85.4%、61%,上皮细胞为90%、87.6%.结论 UF-500i和AVE-764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的定量计数与标准的人工显微镜检查的符合率高,比较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
作者:王刚;张延京;李世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慢性乙型肝类患者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只能抑制乙型肝类病毒复制来实现阻止和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理和延长存活时间.需长期用药,对于乙型肝类肝硬化患者则需终生抗病毒冶疗.随着病例数量不断增多和用药时间的延长,常见的和少见的不良反应时有报道,在个体上表现不一,有的不良事件比较严重.现就批准上市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5种核苷(酸)类抗乙型肝类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陈红;肖绍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基于扩增阻碍突变系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相结合的IL28B基因多SNP位点联合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技术平台.方法 分别构建包含IL28B基因的rs12979860和rs8099917两个SNP位点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标准品;采用ARMS技术,结合Taqman探针技术,建立能够同时检测上述两个SNP位点的实时荧光ARMS-PCR方法.然后采用本方法检测60例丙型肝炎住院患者血清标本并以基因测序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实时荧光ARMS-PCR能够有效的鉴别rs 12979860位点的CC、CT、TT基因型和rs8099917位点的TT、TG和GG基因型,通过和测序结果进行比对,二者符合率为100% (P <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ARMS-PCR能够快速可靠的对IL28B的rs12979860和rs8099917位点进行基因型多态性的联合检测,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陈霖;刘佳;刘爱霞;刘立明;赵静;徐军;张岚;戴亮;王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磁珠法提取核酸检测丙肝病毒RNA载量的方法学评价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精密度、检测下限、线性分析和干扰实验对磁珠法提取核酸进行方法学评价,采用磁珠法和柱抽提法对283份标本进行检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磁珠法的高值质控血清的批内精密度为6.64±0.11,CV为1.65%,批间精密度为6.68±0.14,CV为2.09%;低值质控血清的批内精密度为4.60±0.12,CV为2.66%,批间精密度为4.56±0.19,CV为4.10%;检测下限为用磁珠法检测20份500IU/L HCV血清标本,20份标本均扩增出曲线,阳性率为100%(20/20).磁珠法线性评估结果呈明显线性,相关系数r=0.999,P<0.05,回归方程y=0.982x+ 0.092.磁珠法和柱抽提法提取核酸检测HCV-RNA载量的比较,磁珠法与柱抽提法的相关系数r=0.990,P<0.05,回归方程y=0.965x +0.247.结论 磁珠法提取核酸检测丙肝病毒RNA载量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且方法简便易于自动化操作,是理想的实验室核酸提取方法.
作者:刘萍;张坚磊;刘晔华;王欣;穆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NAFLD病理变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NAFLD患者20例,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期住院行肝活检无活动肝病组织学证据且肝脂肪变<5%的慢性HBV携带者(ASC)设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患者肝组织SREBP1c的表达,并比较血脂(TG、CHO)、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血清肝脏酶谱(AST、ALT、GGT)等的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NAFLD组肝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组织SREBP1c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此一致,血清ALT、AST、TG、CHO、FBG、FINS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 NAFLD患者肝组织SREBP1 c表达增高,在人NAFLD脂肪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孙振江;石伟珍;王宇芳;施军平;过建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舟山海岛地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特征.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检测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舟山医院收治的27例SFT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x2检验、t检验或相关性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值的变化.结果 SFTS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正常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治疗痊愈者血小板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患者治疗前PT、APTT、TT均较正常体检者长,FIB较正常体检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FTS患者APTT与血小板数量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治疗10 d后SFTS患者PT、APTT、TT与血小板数量亦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 密切关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状态对诊断及监测SFTS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并且特别需关注血小板及APTT的动态变化.
作者:鲍舟君;陈冬冬;徐岳军;姚燕珍;张晓帮;李世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儿童秋冬季腹泻中诺如病毒(Nov)的感染状况,并对阳性株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 收集深圳地区多家医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7份,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扩增,部分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纯化、测序,结合GenBank参考株相应核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SimPlot3.5.1对重组株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307份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核酸阳性38例,阳性率为12.4%,以6~24个月龄婴幼儿感染为主,占全部病例数的81.6%(31 /38),感染的发病高峰为10、11月份,占全部病例数的73.7% (28/38);26份测序标本中25株属于GⅡ.4型2006b变异体,1株为GⅡ.12/GⅡ.3型重组株.结论 诺如病毒是深圳市儿童秋冬季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优势流行株为GⅡ.4型2006b变异体,深圳首次检出的诺如病毒重组株为GⅡ.12/GⅡ.3型.
作者:王琼;张银辉;杨来智;黄烈;何涛君;吴润香;凌利芬;陆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GP73,分别测定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术后(2周、4周)以及术后3 ~12个月复发的21例重新入院患者的GP73的浓度.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GP73平均水平为240.5±81.4 ng/ml,手术治疗后2周GP73平均浓度为114.4±34.1 ng/ml,治疗后4周平均浓度为57.6±23.3 ng/ml,治疗前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后浓度(P<0.05).肝癌复发的患者重入院后GP73浓度(181.2±72.4 ng/ml)明显高于GP73.术后的浓度(P<0.05).结论 GP73作为一个新型肝癌血清标记物在判断肝癌预后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爱霞;刘佳;戴亮;王卫东;赵静;陈霖;徐军;侯俊;李伯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7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HPV分型检测及阴道镜检查下行多点活检,并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分析HPV分型检查在宫颈癌筛查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715例CIN患者HPV检出率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HPV16、58、52、33、31;CIN2+(包括CIN2/CIN3/原位腺癌/宫颈癌,以下简称CIN2+)患者中前五位依次是HPVI6、58、33、52、31;其中CIN2+中细胞学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和恶性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ILM)患者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V16、33和18型阳性致CIN2+风险性较大,回归系数OR分别为5.031(P=0.000)、2.375 (P=0.000)和1.598(P =0.027).宫颈脱落细胞学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伴随HPV16、58型阳性,发生CIN2+风险性较大,回归系数OR分别为5.139(P=0.000)和2.096(P=0.025).宫颈脱落细胞学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伴随HPV16、33、52型CIN2+风险性较大,回归系数OR分别为5.774(P =0.000)、3.368(P =0.000)和1.747(P=0.034).结论 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指导细胞学阴性、ASCUS和LSIL患者临床处理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尤其是当HPV16型阳性时.
作者:陈锐;赵健;朱丽荣;尹玲;张岱;陶霞;温宏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对裸鼠皮下移植子宫内膜癌的抑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的方法建立裸鼠子宫内膜癌模型.瘤内注射黏液瘤病毒后,观察肿瘤生长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I3K、Akt、GSK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同时通过瘤内注射灭活病毒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 黏液瘤病毒对正常裸鼠不存在毒性及致病能力.黏液瘤处理组肿瘤大小较对照组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黏液瘤病毒处理的肿瘤组织中PI3K、Akt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黏液瘤病毒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具有抑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
作者:周芸;许可可;郭蓉;黄敏;孙红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有偿献血人群血浆雌二醇(estradiol,E2)及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水平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 将199例既往有偿献血人群分为健康对照组、自限清除组、持续感染组,检测其血浆E2、IL-12浓度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献全血史(P=0.040)和单采血浆史(P <0.001)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未发现血浆E2、IL-12浓度在三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E2和IL-12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 =0.672,P<0.001).结论 有偿献血是丙型肝炎传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E2可能正向调节IL-12的表达,但其对IL-12及HCV感染转归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立;薛兴欣;唐筛娣;许可;王佳佳;喻荣彬;苏静;张云;王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1999-2012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风疹病毒基因型的流行趋势.方法 依据中国麻疹和风疹实验室网络病毒学监测数据库,以及国家麻疹和风疹实验室风疹病毒学监测数据,进行中国流行风疹病毒基因型的动态监测.结果 1999-2012年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离到1017株风疹病毒株:其中847株为1E基因型(2001-2012年),分布于我国所有已开展风疹病毒学监测的27个省、区;15株为1F基因型(1999-2002年),分布于河南、安徽和山东三省;3株为疫苗类似株2A基因型(2001年),分离于山东省;152株为2B基因型(2000、2006、2008、2011、2012年),从全国13个省、区、市分离到.在2002年之后未再检测到1F和2A基因型.结论 通过对1999-2012年中国27个省、区流行的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阐明了我国流行的风疹病毒的基因型流行趋势及其在地域和年代上的分布,并证实近年来我国风疹病毒的流行是由1E和2B基因型共循环引起的多个传播链所致,其中1E基因型为优势,2B基因型为弱势.
作者:朱贞;崔爱利;张燕;毛乃颖;许松涛;姬奕昕;宋杰;许文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124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即10 μg乙肝疫苗组和20 μg乙肝疫苗组.婴儿于出生6h内及30 d分别注射200 IU HBIG,同时分别于出生24 h内、1个月及6个月注射3次10 μg或20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检测婴儿出生时以及1岁时血清HBV标志物.结果 两组新生儿血清HBsAg、HBeAg及抗-HBe阳性率与滴度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血清HBV DNA水平均小于检测下限(500 U/ml).出生12个月时,所有124例婴儿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清HBV DNA水平均在检测下限以下;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组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0.3%和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水平分别为325.5±342.2 mIU/ml和463.7±353.3 mIU/ml,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而且,20 μg乙肝疫苗组产生高应答抗-HBs(> 100 mIU/ml)的比例显著高于10μg乙肝疫苗组(P =0.035).结论 2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1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
作者:朱宝申;黄卫平;李素文;孙丽娟;尹华春;陈煜;邹怀宾;张华;戴二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核酸杂交、核酸扩增和核酸序列分析为代表的分子诊断和检测技术在诸多领域中日益凸显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微芯片、高通量测序等,然而,所有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复杂多样的生物样本中迅速有效地分离和提取所需要的基因组核酸,而且抽提后的核酸质量及其完整性都会直接影响到随后的实验结果.目前,全世界的研究者在核酸分离提取的技术方法上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就新型的核酸分离提取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王淼;马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2013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腹泻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发病率升高的流行情况及其基因特征 方法 2013年11月在哨点医院门诊随机采集47份腹泻患者便标本、30份环境标本,使用real-time RT-PCR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如病毒(norovirus)的筛查;并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使用RT-PCR方法扩增VP4和VP7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使用Blast、BioEdit及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进化分析.结果 47份粪便标本中,37份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78.7%(37/470,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4.9%(7/47),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0.6% (5/47);30份环境标本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3.3% (7/30),未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此次流行的轮状病毒为G9P[8]a型,与2010-2012年北京地区感染儿童的G9株高度同源.结论 2013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其他感染性腹泻标本中以轮状病毒检出为主,其基因型别为G9P[8]a型,检出率远高于北京市往年水平,提示应加强对轮状病毒进行监测.
作者:秦萌;董晓根;张东彦;杨军勇;肖贵勇;汤旭;陆翌禹;张虹;李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