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席宏丽;李敏然;鲍毅;徐小元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DNA
摘要: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年龄、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方面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eAg表达情况分为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ALT和HBV DN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阴性组24例,占19.2%;HBeAg阳性组101例,占80.8%.两组在平均年龄、HBV DNA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在HBeAg阴性组中,HBV DNA定量较低,随着病毒载量的增高,ALT异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在HBeAg阳性组中,HBV DNA定量较高,随着病毒载量的增高,ALT异常的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较HBeAg阳性患者高,ALT、HBVDNA定量水平低于HBeAg阳性者.随着病毒载量的增高,ALT异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后者则相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吉林省2009-2012年肠道病毒71型VP1编码区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分析

    目的 分析2009-2012年引起吉林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V-A71)的VP1区氨基酸位点的特征性变异位点.方法 对2009-2012年分离于吉林省HFMD病例的70株EV-A71分离株的VP1编码区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使用Bioedit软件和MEGA 4.0软件分析VP1区氨基酸位点的变异特征以及基因亲缘关系.结果 2009-2012年在吉林省分离到的70株EV-A71均属于C4a基因亚型,其中69株与2008年安徽阜阳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近,并且这69株病毒在VP1编码区第22位氨基酸位点均由谷氨酰胺转变为组氨酸(Q-H),与2008年安徽阜阳株一致.结论 引起2009-2012年吉林省HFMD流行的EV-A71可能来源于安徽阜阳流行株延续传播.

    作者:周剑惠;张勇;王爽;魏雷雷;田丽敏;陈超;吴静;曹凤瑞;常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应答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关系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毒学应答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关系.方法 51例CHB患者,HBV DNA阳性(HBV DNA≥1×104拷贝/ml,HBeAg阳性32例(62.75%)、丙氨酸转氨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人白细胞抗原(H LA)-A2阳性,用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72周后HBV DNA转阴和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特异性CTL的关系.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72周后,HBV DNA转阴(<500拷贝/ml)39例(76.47%),其HBV特异性CTL(0.81% ±0.06%),高于12例(23.53%)的HBV DNA未转阴者(0.66%±0.06%),t=7.93,P<0.01,HBeAg血清学转换8例(25%),其HBV特异性CTL(0.97%±0.07%),高于24例(75%)的无HBeAg血清学转换者(0.67%±0.07%),t=7.61,P<0.01.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CHB患者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与HBV特异性CTL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周玉麟;王学才;吴寅涛;谈永飞;赵彦平;汤俊明;潘建强;杨志贤;俞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HBV B/C混合基因型对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B/C混合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经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CHB患者,采集治疗基线及治疗12周后血清,扩增HBV全基因组并进行克隆,每份标本17~ 2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 2例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均为C型毒株.经IFN-α治疗后,1例发生完全病毒学应答,1例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并且治疗后B基因型病毒株完全清除.完全应答者与部分应答者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为0.5562 vs0.6305,部分病毒学应答者治疗后全基因组准种复杂度高于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0.6305 vs0.7200),全基因组核苷酸水平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治疗前(0.00454 vs 0.00648核苷酸替换/位点).结论 (1) 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为C型毒株.(2)B基因型病毒株对干扰素的敏感性高于C基因型,B/C混合基因型感染患者治疗后病毒准种复杂度及准种多样性升高.

    作者:任玉莲;李明慧;刘顺爱;张禄雪;穆彩琴;张璐;路遥;华文浩;张书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鼻咽癌中端粒酶TCAB1活性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端粒酶的新蛋白组分-端粒酶卡侯体蛋白1(telomerase Cajal body protein 1,TCAB1)[1]是一个全新蛋白,在临床肿瘤样本的表达情况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更没有病毒感染对TCAB1表达和转录调控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鼻咽癌中TCAB1表达与EB病毒感染的关联性,为阐明EB病毒调控TCAB1表达和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以期为鼻咽癌寻找更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指标.

    作者:苟雅萍;胡玲;孙崇奎;张平;孔祥丽;冯云;肖丽英;李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稳定表达狂犬病病毒CTN-1V株糖蛋白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构建能稳定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CHO细胞系.方法 用RT-PCR法扩增和分离CTN-1V株狂犬病毒糖蛋白基因,测序后克隆入pCDNA5.0FR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DNA5.0FRT-G,之后与POG44质粒共转染CHO细胞,采用潮霉素B抗性筛选,挑选阳性克隆,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进行稳定表达细胞系的鉴定.结果 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CDNA5.0FRT-G,共转染CHO细胞后,获得肉眼可见阳性细胞克隆,刮取阳性克隆进行传代扩大培养并定义为第2代,经过10代后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依然阳性.结论 成功建立稳定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CHO细胞系,为深入研究糖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曹守春;李玉华;李加;唐建蓉;石磊泰;刘景华;王云鹏;俞永新;董关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细胞培养结合PCR法检测小儿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研究

    目前,小儿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毒抗原以及病毒抗体的检测[1].一般感染腺病毒后,大部分患者7天可检测到腺病毒抗体IgM,但水平较低,14天达高峰[2].本研究将小儿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检测从以往的病毒抗体转换为病毒核酸,旨在临床上建立一种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相结合的灵敏、特异、准确的新检测方法.

    作者:余雪姣;陆红霞;孙丽;黄燕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组轮状病毒研究的相关进展

    C组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急性胃肠炎,我国相关研究较少.世界各国对其特性研究也十分有限.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C组轮状病毒的研究资料和近期相关报道,主要对C组轮状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旨在为C组轮状病毒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作者:彭蕊;李丹地;赵春燕;段招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重视EV71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机制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感染婴幼儿可导致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少数伴随有神经系统病变、心肺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影响了对EV71病毒传播路径、模式特别是神经系统病变致病机制的理解,至今尚无疫苗和有效的病原治疗措施,使得EV 71感染成为目前东南亚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刘映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年龄、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方面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eAg表达情况分为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ALT和HBV DN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阴性组24例,占19.2%;HBeAg阳性组101例,占80.8%.两组在平均年龄、HBV DNA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在HBeAg阴性组中,HBV DNA定量较低,随着病毒载量的增高,ALT异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在HBeAg阳性组中,HBV DNA定量较高,随着病毒载量的增高,ALT异常的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较HBeAg阳性患者高,ALT、HBVDNA定量水平低于HBeAg阳性者.随着病毒载量的增高,ALT异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后者则相反.

    作者:席宏丽;李敏然;鲍毅;徐小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甲胎蛋白异质体L3对低浓度甲胎蛋白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低浓度甲胎蛋白(AFP)肝病患者中,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的百分含量(AFP-L3%)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45例血清低AFP含量(5 ~40 ng/ml)的肝病患者样本(其中肝硬化患者100例、肝癌患者145例),检测AFP-L3%,并对其中10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肝癌术后患者分别进行3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 以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100例肝硬化患者中阳性为23例,经3个月随访后其中8例诊断为肝癌;145份肝癌患者血清AFP-L3%阳性率为46.2% (67/145).低浓度AFP肝癌组的AFP-L3%水平显著高于低AFP肝硬化组(t=7.318,P=0.001 <0.01);20例肝癌患者术后有5例AFP-L3%仍为阳性,其在12个月内的生存率为0,而术后AFP-L3%阴性患者生存概率为15/15.结论 AFP-L3%在低浓度AFP肝病患者中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鲁平;谷海峰;陈霖;刘爱霞;刘佳;徐军;张健;郭静霞;赵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系统制备的EV71 VP1重组抗原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研究

    目的 观察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系统制备的EV71 VP1重组抗原诱导BALB/c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方法 通过建立BALB/c小鼠动物模型,分别将前期构建的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系统制备的EV71重组抗原(rVP1)、灭活EV71病毒免疫组(EV71)和空白对照组(PBS),经鼻腔接种6~8周龄BALB/c小鼠,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不同时间产生的特异性IgG、IgA以及IgG1和IgG2a水平.结果 EV71重组抗原可以有效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明显的黏膜免疫应答,且能够诱发均衡的Th1、Th2免疫调节.结论 肠道病毒71型重组VP1抗原可诱发小鼠产生明显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应答.

    作者:刘威龙;吴伟刚;陈圆圆;张国良;陈心春;杨桂林;周伯平;刘映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XCL12/CXCR4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CXCL12/CXCR4生物轴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胰腺癌细胞系Miapaca-2,将其分为对照组、CXCL12组和AMD3100组.(1)采用RT-PCR检测胰腺癌细胞中CXCL12、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mRNA的表达水平;(2)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3)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XCL12/CXCR4对胰腺癌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细胞系Miapaca-2中CXCL12 mRNA未见表达,而CXCR4 mRNA在胰腺癌细胞中有表达.MMP-2、MMP-9和uPA mRNA在AMD3100组、对照组和CXCL12组中的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在CXCL12组明显增强,而在AMD3100组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所构成的生物轴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波;郑马庆;王太洪;蒋谦;黄新恩;陆建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清标志物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探讨血清GP7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60例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178例慢性肝炎或肝硬化(CH/LC)患者和194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GP73,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AFP的水平.结果 经Kruskal-Wallis检验正常对照组、CH/LC组和.PHC组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且PHC组的GP73水平明显高于CH/LC组(P <0.001).以ROC曲线确诊PHC的GP73临界值为190.7 ng/ml,AFP的临界值为35.2 ng/ml,单项检测时,GP73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5%和86.6%,AFP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58.8%和83.7%.GP73和AFP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5.6%和81.5%.结论 GP73对PHC的诊断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血清GP73联合AFP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PHC的诊断效率.

    作者:陈霖;刘振红;徐军;刘佳;郭静霞;赵静;宋永继;刘爱霞;张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Kadipiro病毒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利用TaqMan Real-time PCR技术,建立Kadipiro病毒(KD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发表的KDV基因序列资料分析结果,在其第12片段基因区段设计KDV特异引物与探针,利用14株不同科属病毒核酸验证方法特异性,重复实验检验方法稳定性,利用体外转录的定量RNA标准品建立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模型.结果 引物与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同一样品重复检测Ct值的变异系数均<1.8%,定量分析模型的灵敏度为100拷贝/反应.结论 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高效的KDV一步法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为今后该病毒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手段.

    作者:郝晓霞;何英;付士红;曹玉玺;高晓艳;王环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应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制备肠道病毒71型VP1蛋白

    目的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系统表达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VP1蛋白.方法 使用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VP1开放读码框(ORF),构建包含VP1完整开放读码框的pSac-VP1穿梭载体.根据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双交叉同源重组的特点,将EV71的结构抗原基因VP1整合在枯草芽孢杆菌sacA染色体,并经测序鉴定.使用VP1特异性抗体,通过蛋白印记(Western-Blot)鉴定枯草芽孢杆菌中V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克隆EV71的VP1基因,长度1361 bp,并将其克隆入穿梭载体pSac-Kan.测序结果显示VP1基因成功整合如sacA染色体.Western-Blot证实VP1抗原在枯草芽孢杆菌的成功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35×103.结论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成功制备EV71病毒VP1抗原,为后续EV71诊断试剂、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作者:张国良;刘威龙;詹森林;刘映霞;陈圆圆;杨桂林;聂广;周伯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448例妇科患者HPV感染型别分布及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女性HPV感染的阳性率和各年龄段的关系及常见亚型的分布情况,探讨女性HPV DNA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在宫颈癌防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HPV基因分型技术对1448例妇科门诊就诊者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 1448例样本中,检出HPV阳性者531例,总阳性率为36.7%,其中高危型HPV468例,占感染率88%,低危型HPV63例,占感染率12%,混合感染HPV122例,占感染率23%,HPV基因型单一感染为77.2%,二重感染为17.9%,三重感染为3.6%,四重感染为1.5%.高危型中未检出HPV35、73、83、MM4型,低危型中未检出HPV43、44型.患者其亚型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PV58、16、52、33、18、31、53、68、66、51、39、56和59型,低危型依次为HPV 11、6、42型.不同年龄组中HPV感染高峰在50 ~59岁和60 ~69岁这两个年龄段,感染率分别为78.9%和73.7%.结论 HPV感染型别普遍化,各年龄段感染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岁前后及>50岁的妇女更应予以重视,对阳性患者要加强定期随访,HPV基因分型及多种亚型的检测有利于宫颈癌的早期预警和早期治疗.

    作者:方玉才;王秋英;杨燕飞;高晓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细胞DNA倍体分析结合高危型HPV、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DNA倍体、高危型HPV、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265例育龄妇女宫颈细胞DNA倍体检查阳性者分为感染因素阳性(高危型HPV阳性、UU/Mh阳性、CT阳性)和感染因素阴性(高危型HPV阴性、UU/Mh阴性、CT阴性),再将感染因素阳性者分为单因素感染(包括高危型HPV感染或UU/Mh感染或CT感染),双因素感染、三因素感染.以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和评估宫颈细胞DNA倍体阳性者中高危型HPV、UU/Mh和CT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之间的关系及风险性.结果 DNA倍体阳性患者中慢性炎症占52.38%、CIN Ⅰ 1级占22.02%、CINⅡ级占10.71%、CINⅢ级占14.88%;CIN Ⅰ 1级中双因素感染高占32.43%,CINⅡ级中高危型HPV感染高占50.00%,CINⅢ级中双因素感染高占56.00%、其次为高危型HPV感染占40.00%.结论 宫颈细胞DNA倍体阳性合并HPV和UU/Mh双因素感染者及高危型HPV感染者应高度警惕为癌变高危人群.

    作者:张立冬;张慧敏;刘美玲;江庆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两种巨细胞病毒IgG抗体ELISA诊断试剂性能评价

    目的 对国内两种巨细胞病毒IgG抗体ELISA诊断试剂进行评价.方法 用两种试剂对BBI公司的质控盘QTC711,血清转化盘PTC901,BIOMEX公司血清转化盘SCP-CMV-001(RP-003)、SCP-CMV-002(RP-019),儿童、孕妇和门诊患者2163份标本进行检测,对不一致的样本用Diasorin ELISA试剂盒和Mikrogen重组免疫印迹试剂盒进行复测,比较两种试剂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对不同人群的检测差异.结果 A试剂对3个血清转化盘的检出时间均早于B试剂,平均提前25 d,与Abbott Imx CMV IgG检测灵敏度一致.两种试剂检测孕妇样本607份,8份不一致,总符合率98.68%;门诊样本512份,7份不一致,总符合率98.63%;儿童样本1044份,74份不一致,总符合率92.91%,两试剂对儿童人群的符合率低于孕妇和门诊人群.两试剂对三个人群检测均为阴性的161份样本,和A试剂检测为阳性B试剂检测为阴性的89份样本,用意大利Diasorin公司CMV-IgGELISA试剂复测,A试剂与Diasorin的阳性符合率为100%,阴性符合率为93.06%,总符合率为95.22%;B试剂与Diasorin的阴性符合率为100%,78份阳性未检出,总符合率为68.92%.选择A试剂与Diasorin结果不一致的样本12份,一致的样本6份,用重组免疫印迹复测,其中14份阳性,4份阴性.结论 国内A试剂对血清转化盘的检测窗口期较B试剂显著提前.两试剂对孕妇和门诊人群的符合率高于儿童人群.两试剂不符合的样本用进口试剂盒复测,A试剂与进口试剂盒的符合率高于B试剂,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

    作者:杨俊梅;李进香;郭振欣;赵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清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学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连续采集烟台地区莱州、蓬莱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分别用胶体金实验方法、ELISA实验方法检测抗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SPSS18.0统计结果.结果 胶体金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96.67%,一致性KAPPA检验κ系数为0.933;胶体金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均受病程影响(两者P值均小于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受年龄、性别影响(P均>0.05).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发病12天以前推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发病16天以后,可使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抗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

    作者:刘娟;宫连凤;韩文清;孙振璐;王志昱;高巧;姜梅;王显军;丁淑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评价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一种新的基于上转发光法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UPT)检测500份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样品HBV-LP含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结果 50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8.0%和42.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5份HBeAg阴性患者血清中,HBVDNA与HBV-LP的阳性率分别为29.3%和37.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检出率为57.0%,与HBV 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对HBeAg阴性和HBV DNA低拷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HBV DNA、HBV-LP和HBeAg有利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判断和抗病毒治疗终点的确定.

    作者:高锦;吴欧;徐爱芳;王妙婵;薛立芝;郁文燕;钮海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