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价值

张世豪

关键词: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结节患者, 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结节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甲状腺结节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改良组实施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两组患者切除操作时间、切口平均长度、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和甲状腺结节治疗效果、颈部麻木、吞咽不适、切口粘连和颈前区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甲状腺结节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颈部麻木、吞咽不适、切口粘连和颈前区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患者切除操作时间、切口平均长度、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结节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常规切口,可减少出血,切口小,可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S1蛋白表达对传染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前S1蛋白表达在诊断传染性肝炎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00例传染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观察者和对照组两个小组进行研究.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乙肝五项及前S1蛋白,并对不同模式下的前S1蛋白的阳性率进行分析和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传染性肝炎的诊断过程中,诊断准确率高达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结论:在对传染性肝炎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由于前S1蛋白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出病毒在人体中的复制情况和传染性,进而有效提高了传染性肝炎诊断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铮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HAMA和HAMD评分明显下降;同时,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谭朝霞;彭创;杨义江;易湘兰;易为民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护理干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使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需使用护理干预方法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1.76%,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应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着较高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吕萍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均在发病期间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并结合DMS工作站数据记录与院内2名丰富心电图检查医生共同判断,观察患者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期间心电图缺血性J波变化.结果: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4h无症状期间心电图缺血性J波出现率仅为6.25%(4/64),而症状出现24h之后心电图缺血性J波出现率高达87.50%,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1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24h无症状期间心电图缺血性J波出现率仅为16.67%(2/12),而症状出现24h之后心电图缺血性J波出现率高达66.67%,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缺血性J波属于典型的除极综合征指标,预示着机体生理心电异常或缺血状态下,有着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对此需提高警惕,做好患者的急救处理准备,形成针对性干预处置预案,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

    作者:朱顺海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究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部分科室20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及细菌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研究对象为100例,同时开展微生物标本检验和细菌药敏试验,参照组开展常规的抗菌药物管理,研究组加强抗菌药物的规范、安全使用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所有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ICU和外科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明显高于内科和儿科(P<0.05).内科患者与儿科患者的耐药菌株构成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微生物检验中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规范和安全性的使用和管理,可有效提高医院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检验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傅先辉;李元清;胡蓉;辛琼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不同剂量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血液灌流应用在不同剂量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依照中毒剂量的不同分成甲组(17例,<25ml),乙组(12例,25~40ml)与丙组(13例,>40ml).3个组都接受血液灌流治疗.综合分析并比较3个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乙组的服毒-洗胃时间明显短于甲、丙两组,死亡率明显低于甲、丙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就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来说,中毒剂量介于25~40ml时,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史大祝;林盛华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高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高龄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高龄膀胱癌患者中抽取18例作为治疗组研究对象,予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同时选取18例高龄膀胱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单纯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5.56%,其肿瘤复发率是5.56%;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22.22%,其肿瘤复发率是33.33%;两组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高龄膀胱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陈红其;李强;刘奎;孟凡喜;杨正皓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3例),与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的观察组(5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 SAS 评分31.28分(s=1.4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47.06分(s=2.84),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4.91%,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可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入手,改善患者分娩结局,提升患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苏银芳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P27和Ki67在腺性膀胱炎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P27及Ki67在腺性膀胱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42例腺性膀胱炎组织与同一患者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P27及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27与Ki67表达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相关,但与性别、年龄不相关(P>0.05).腺性膀胱炎组织中P27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27的低表达和Ki67的高表达可能在腺性膀胱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可能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瑞珩;徐志清;王迢;冯佩;徐勇;张瑞霞;刘秋虹;金春妹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抽屉式海绵床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抽屉式海绵床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用于深度褥疮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深度褥疮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一使用VSD,观察组采用抽屉式海绵床与VSD,对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持续治疗1个月后,对40例症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常规治疗前后症状差异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主要症状为淤血、红斑、水泡、充血、水肿、感染、组织坏死等.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屉式海绵床与VSD联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杜立敏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小儿重症腺病毒肺炎混合感染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对小儿重症腺病毒肺炎混合感染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4例小儿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儿的治疗资料、细菌病原,以及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184例患儿的血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其中共检出297株病原,细菌153株,包括104株革兰氏阴性菌、49株革兰阳氏性菌、106株病毒、38株真菌.单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与非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相比,高危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反复肺部感染,以及营养不良.结论: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发病人群多集中在儿童,易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其中包括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混合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等.

    作者:田睿;刘艳仙;熊娅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对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对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有创通气治疗,试验组患者选择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试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在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显著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飞明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临时置管并发股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予以股静脉置管治疗的68例血液净化患者,记录患者形成股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并发股静脉血栓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使用激素、卧床时间、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相关(P<0.05),与其性别、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无关(P>0.05).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使用激素、卧床、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并发股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抗感染、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等途径强化预防干预,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作者:陈小华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钉棒系统后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疗效

    目的:评价钉棒系统后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42例骶髂关节分离骨盆骨折患者随机给予钉棒系统或钢板内固定,采用Majeed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P<0.05),神经损伤及X线片的Majeed影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钉棒系统手术后路可有效治疗骶髂关节分离,容易达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张穹;吴琪;王昌超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唑来膦酸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治疗中,间歇性内分泌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前列腺骨转移疼痛患者48例,给予其间歇性内分泌与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治疗,观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生活质量、血清PSA以及骨骼疼痛变化.结果:治疗后12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12个月与6个月比较,体能状况Kamofsky评分显著升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疼痛缓解评分标准(VAS)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间歇性内分泌联合唑来膦酸用药,可有效实现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控制,值得推广.

    作者:崔寿喜;沈亚勋;梁斌;王深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甲状腺手术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保护方法的总结分析

    目的:探究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方法,从而使术中甲状旁腺供血的充足性以及甲状旁腺结构的完整性有所保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70例,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具体操作为紧靠腺体分支对甲状腺血管行结扎术,大限度保留甲状腺上动脉的后支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上行支.术后行血管扩张药物与活血药物治疗方法.结果:甲状旁腺功能得到有效维护,其中11例患者产生暂时性低血钙症状,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6例,单侧叶全切除+对侧叶次全切除4例,单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例,仅有的1例甲状旁腺功能降低,具体出现于单侧叶全切除+对侧叶次全切除病例内,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不足1.5%,大体上可以确诊为短暂性低钙血症.结论:精细甲状腺手术措施的实施,并配以个性化规则,在维护甲状旁腺供血效果,防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降低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并且过程中体现出安全性与简易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汪琳玲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老年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至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并分别为他们提供常规的临床护理和舒适护理两种不同类型的护理.结果:通过本研究发现,对照组80例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护理技能等满意程度分别为71.25%、63.75%、67.5%,但是观察组在这几个方面却达到了91.25%、95%、97.5%.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同时,在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老年病护理中采取舒适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满意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国萍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AIH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0例AIH患者(AIH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组外周血中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分析外周血Foxp3+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IL-10水平与AIH肝功指标及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结果:①AIH组外周血中Treg、Tfr的比例及血清中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IH组血清中IL-10水平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与Tfr无相关性.③AIH组血清中IL-10水平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AIH患者外周血中Foxp3+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中IL-10表达下降,与AIH的发生、进展有关.

    作者:马亮;张力文;陈建平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独活寄生汤辨证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独活寄生汤辩证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仅供临床借鉴.方法:以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药雷公藤总甙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独活寄生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0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相比更具优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应用独活寄生汤辨证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肖志文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的临床治疗中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产科接受分娩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进行剖宫产分娩,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及连续硬膜外麻醉,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进行观察,并且观察对比患者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麻醉效果对比,差异不显著,同时都能够有效满足患者的手术需要,患者的麻黄碱使用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均没有出现相关神经症状,在麻醉后试验组患者的呕吐、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及高平面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娩中应用连续的硬膜外麻醉效果更高,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产科辅助应用.

    作者:葛军 刊期: 2017年第22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