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新
作者:陈松;孙宝云;康云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在我国多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疫区分布广、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在中国流行的有由黑线姬鼠携带传播的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和由褐家鼠携带传播的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HFRS病原体的多型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构成HFRS复杂多变的流行特征.
作者:张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疫苗早已成为人类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其中病毒疫苗,对人类预防控制疾病的贡献尤其显著.比如曾经在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天花,依靠牛痘苗的广泛预防接种已经被彻底消灭;对儿童造成数以万计的麻痹症而至终生残疾的脊髓灰质炎病,依靠脊灰疫苗的大面积儿童接种已经接近消灭.疫苗生产技术,传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病毒大量培养出来,加入适量的灭活剂制成灭活疫苗(早是用动物或鸡胚培养病毒,60年代开始用体外细胞培养繁殖病毒).
作者:俞永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赵锦铭;史利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运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获得基因工程抗腺病毒伴随病毒抗体Fab、IgG.方法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的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c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IgG Fab轻、重链基因,利用pComb3载体构建噬菌体抗体库.用纯化的腺病毒伴随病毒为固相抗原筛选抗体Fab段,并在E.coli中进行分泌性表达.通过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和鉴定Fab抗体,并进行序列测定.然后将其重链和轻链基因克隆到全抗体表达载体pAC-L-Fc上,转染昆虫sf-9细胞,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实现全抗体的分泌型表达,免疫沉淀试验鉴定它的抗蛋白.结果分离到一株Fab克隆AAVs-31,腺病毒伴随病毒抗原和抗Fab抗体直接ELISA检测阳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是一新的序列,所获得的基因为人源IgG Fab基因,由Gamma链和Kappa链组成.表达的全抗体ELISA反应、免疫荧光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均为阳性,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它结合病毒颗粒,不结合任一VP1、VP2、VP3单独衣鞘蛋白.结论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首次获得了抗腺病毒伴随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Fab段,并在真核系统中表达了其全抗体,它们识别的可能是衣鞘蛋白组装时形成的表位.
作者:姚李四;王涛;梁米芳;袁振华;纪燕;吴小兵;李德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方法收集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病原体分离,并运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用MDCK细胞从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用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扩增出一个279 nt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和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有39%~65%同源性,和来源于不同地区分离的SARS冠状病毒株(中国北京、香港、台湾和德国、意大利等)在同一个位置(第12个碱基)仅有一个碱基不同,由a→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显示,该病毒能够和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呈特异的抗体反应.结论这种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且能够用MDCK细胞进行分离.
作者:鄢心革;万卓越;张欣;陈秋霞;郑夔;黄吉城;黄平;陆家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人源基因工程抗体.方法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首先从HCMV感染者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RNA,逆转录后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轻、重链基因,然后插入噬菌体载体pComb3,构建噬菌体抗体库.使用纯化的HCMV病毒裂解物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4轮富集,然后通过ELISA筛选阳性克隆,并对获得的克隆进行功能鉴定.结果克隆和表达了3株抗HCMV人源Fab抗体,经ELISA证明均具有抗原结合活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后通过病毒中和试验证明其中2株具有中和活性.结论获得2株抗HCMV人源Fab抗体,具有一定的中和活性,为下一步研究抗HCMV人源全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段涛;梁米芳;谷淑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应用巴氏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重组戊型肝炎病毒(HEV)结构区ORF2蛋白的抗原性进行鉴定.方法以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HEV ORF2抗原作为对照,应用间接ELISA方法鉴定重组HEV ORF2蛋白在HEV IgM和IgG抗体检测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测定不同保存时间对抗原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两种重组抗原与国外5株HEV ORF2单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结果应用酵母抗原可检测到HEV抗体的低包被量为12.5 ng/ml,可检测到HEV IgM、IgG抗体的血清大稀释度皆为1:5 120.重组蛋白与其他类型肝炎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37℃加速试验证实重组蛋白4℃保存12个月可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各株单克隆抗体与酵母表达的HEV ORF2蛋白有更好的反应性,其中4B2、2E2与酵母表达的HEV ORF2蛋白的反应性比与原核表达抗原的反应性分别高出125倍和25倍.结论应用巴氏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重组HEV ORF2蛋白可能包含了更为广泛的构象依赖性抗原表位,具有良好抗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提示其可作为开发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的一个独具优势的候选抗原.
作者:佟玉品;毕胜利;鲁健;江永珍;詹美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林春艳;关秀茹;辛晓敏;周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2年11月以来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先后7个县/市发生病例,此后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市.自2003年3月份以来我国部分省市出现输入性病例.截止2003年6月21日,除台湾省外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共报告5 326例,死亡347例.
作者:粱国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种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不同时期内机体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检测82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DNA、输血传播病毒(TTV)DNA,并做出相关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P<0.05),乙肝HBV DNA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失代偿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降低(P<0.05);代偿期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5);TTV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乙肝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肝硬化患者代偿期机体内呈高凝状态,失代偿期呈低凝状态.TTV阳性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TTV对机体有一定的致病作用.血液流变学应作为肝病患者检查的指标.血液流变学与HBV DNA是肝病检查中相对独立的指标.
作者:王凯;王东盛;范晓鹏;李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胎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模型.方法取孕14~16 d昆明小鼠皮质神经元进行细胞培养并感染HSV-Ⅰ.观察倒置光学显微镜下神经元形态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的百分比.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正常及病毒感染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用特异性HSV-Ⅰ荧光抗体检测神经元受染情况,并利用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原代培养神经元数量、形态良好.用阿糖胞苷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生长后,神经元纯度较高.培养3 d时加入HSV-Ⅰ感染神经元,HSV-Ⅰ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阳性,受染神经元形态变化,活性降低.结论HSV-Ⅰ可直接感染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体外模型.
作者:李伟荣;王佳伟;王得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或)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SH)病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ASH)1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21例,慢性重型肝炎(CSH)161例,采用临床与病理观察相结合,辅以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标志物(ALB、CK18和CK19)及Ⅰ、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各型SH的临床-病理发病时相及组织学特点.结果ASH、SSH和CSH的病理发病时相均值分别为(13.4±7.2)d、(77.4±69.3)d和(80.5±63.2)d,其中仅1例HBV性ASH病理发病时相为27 d,1例病原未明,SSH病理发病时相为12 d,小儿ASH和SSH病理发病时相较成人相对偏短.SH病理改变为:ASH呈一次性打击的大块性或亚大块性肝细胞坏死,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可出现胆管样或腺泡样肝细胞增生;SSH为多次打击引发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细胞坏死,伴较大量小胆管及胆管样肝细胞增生,肝窦早期充血,中期塌陷,晚期闭塞,以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增生;CSH则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呈现ASH或SSH病变,病理上无特殊性.结论本组资料中ASH与SSH病理发病时相与中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发病时相的划分基本吻合,但少数病例尤其是小儿SH病例有不符之处;ASH与SSH有其各自独特的病理学特征,而CSH为慢性肝病背景下前二型病变之一的再现,而非独特的病理类型.肝干细胞可能在ASH和SSH的再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艳玲;赵景民;周光德;王松山;李文淑;孟二红;张泰和;张玲霞;陈菊梅;朱传琳;皇甫玉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2株从人分离出的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并弄清其来源.方法用R-PCR扩增目的基因,用PGEM-T Vector(美国Promega公司),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入dH5α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送六合通公司自动测序.然后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2株测定毒株内部基因均为G9基因系,它们相互间除PA基因有差异外,其余5个基因均相同.结论2株测定毒株的基因组均为G9基因系,它们是由携带不同基因特性H9N2毒株的禽群分别直接感染人,而不是来自同一禽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
作者:郭元吉;温乐英;王敏;郭俊峰;张烨;李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史恩祥;沈喜;高桂卿;袁永红;智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周毅;吕冰洁;宋纯;许评;宋春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HBV CS1)在HBV转基因小鼠中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6只HBV转基因小鼠分成2组,在0周和3周时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HBV CS1与免疫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对照组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基因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结果实验组(1.99±0.35)转基因鼠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1.56±0.15);实验组第6周(3.58±0.80)与第9周(3.45±0.70)血清中HBsAg终点滴度与第0周(4.36±1.04)及第3周(4.81±0.98)以及同一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HBsAg终点滴度均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小鼠第6周(4.02±0.29)和第9周(3.58±0.17)血清中HBV DNA含量明显低于免疫前(5.55±0.88),而对照组各批血清无此差别.结论HBV CS1蛋白疫苗在HBV转基因小鼠中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并具有抑制HBV DNA复制和HBsAg表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美忠;陈心春;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王火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α1b、β1b和ω1b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人横纹肌瘤(Rda)细胞系培养上测定干扰素的抗SARS病毒活性.结果高度纯化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α1b、β1b和ω1b在Rda细胞培养上抑制SARS病毒产生50%细胞病变(CPE)的小活性单位各为(160.5±129.5)IU/ml、(149.0±71.7)IU/ml、(69.5±61.5)IU/ml、(87.3±47.1)IU/ml或各为(0.6±0.5)ng/ml、(10.6±5.1)ng/ml、(3.5±3.1)ng/ml、(0.9±0.5)ng/ml.结论本研究中所用的重组人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上均具有较好的抑制SARS病毒的活性.本研究就各型干扰素抗病毒敏感性的差异及干扰素预防SARS病毒感染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作者:段招军;张丽兰;谢志萍;喻志爱;张丽萍;张滨;刘永清;王健伟;李武平;张成海;马学军;舒跃龙;段淑敏;李德新;侯云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的组成及意义.方法采用显微切割技术结合PCR和Southern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催化信号扩增法,检测人巨细胞病毒的核酸和3种不同阶段表达的抗原.结果通过液压显微切割系统将组织中巨细胞病毒包涵体游离出来,PCR扩增出预期长度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证实为HCMV的核酸片段,催化信号扩增法检测结果显示包涵体主要表达立即早期和早期抗原DDG9/CCH2,而基质蛋白AAC10则为阴性.结论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的成分包含有病毒DNA和特异阶段表达的抗原产物.
作者:闫庆国;黄高昇;郭英;王哲;冯骥良;杨国嵘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