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专科会员制实施办法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

关键词:医学会, 病毒学, 专科, 会员制
摘要: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毅;吕冰洁;宋纯;许评;宋春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影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研究

    目的探寻影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临床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例SARS死亡患者及40例治愈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发病早期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早期预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恶化患者与预后良好患者之间在年龄、合并慢性疾病、心肌酶、血氧指标、淋巴细胞计数5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高龄(P=0.009)及较低淋巴细胞计数(P=0.004)与临床恶化密切相关;Cox比例风险分析表明:在40例痊愈患者中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者(P=0.003)住院时间较长.结论高龄、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与临床恶化关系密切,可用于预测SARS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闫杰;冯鑫;田敬华;谢尧;姚均;何忠平;徐道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关于出示刊出论文获奖及获基金资助证明的通知

    作者:《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分离和鉴定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方法收集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病原体分离,并运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用MDCK细胞从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用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扩增出一个279 nt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和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有39%~65%同源性,和来源于不同地区分离的SARS冠状病毒株(中国北京、香港、台湾和德国、意大利等)在同一个位置(第12个碱基)仅有一个碱基不同,由a→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显示,该病毒能够和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呈特异的抗体反应.结论这种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且能够用MDCK细胞进行分离.

    作者:鄢心革;万卓越;张欣;陈秋霞;郑夔;黄吉城;黄平;陆家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BV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对HBV转基因鼠的免疫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HBV CS1)在HBV转基因小鼠中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6只HBV转基因小鼠分成2组,在0周和3周时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HBV CS1与免疫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对照组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基因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结果实验组(1.99±0.35)转基因鼠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1.56±0.15);实验组第6周(3.58±0.80)与第9周(3.45±0.70)血清中HBsAg终点滴度与第0周(4.36±1.04)及第3周(4.81±0.98)以及同一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HBsAg终点滴度均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小鼠第6周(4.02±0.29)和第9周(3.58±0.17)血清中HBV DNA含量明显低于免疫前(5.55±0.88),而对照组各批血清无此差别.结论HBV CS1蛋白疫苗在HBV转基因小鼠中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并具有抑制HBV DNA复制和HBsAg表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美忠;陈心春;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王火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种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不同时期内机体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检测82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DNA、输血传播病毒(TTV)DNA,并做出相关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P<0.05),乙肝HBV DNA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失代偿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降低(P<0.05);代偿期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5);TTV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乙肝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肝硬化患者代偿期机体内呈高凝状态,失代偿期呈低凝状态.TTV阳性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TTV对机体有一定的致病作用.血液流变学应作为肝病患者检查的指标.血液流变学与HBV DNA是肝病检查中相对独立的指标.

    作者:王凯;王东盛;范晓鹏;李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关于提高书写英文摘要质量的通知

    作者:《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凝血因子Ⅴ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凝血因子Ⅴ(Ⅴ因子)在重型肝炎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比浊法对5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129例次V因子活性检测,并与同期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进行对比研究;以SPSS及SDA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重型肝炎时Ⅴ因子和PTA水平分别为15.3%±9.7%及23.5%±10.0%,随着病情的加重V因子或PTA水平逐渐降低,病死率均逐渐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死亡者Ⅴ因子及PTA水平逐步迅速降低,而存活者则逐渐升高.在病情加重或恢复时,PTA较Ⅴ因子先下降或先上升;在14例(24.14%)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中,10例(92.86%)在病程终末期出现,远晚于V因子水平下降的时间;通过分析可知,Ⅴ因子水平与PTA水平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812),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Ⅴ因子水平可作为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较PTA水平更为特异.因此,同时测定PTA及Ⅴ因子水平,可以更早地、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同时应加强重型肝炎患者Ⅴ因子的检测及重视V因子在作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的研究.

    作者:邹正升;刘志国;陈菊梅;邢汉前;毛远丽;李保森;辛绍杰;游绍莉;荣义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发展中的新型病毒性疫苗

    疫苗早已成为人类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其中病毒疫苗,对人类预防控制疾病的贡献尤其显著.比如曾经在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天花,依靠牛痘苗的广泛预防接种已经被彻底消灭;对儿童造成数以万计的麻痹症而至终生残疾的脊髓灰质炎病,依靠脊灰疫苗的大面积儿童接种已经接近消灭.疫苗生产技术,传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病毒大量培养出来,加入适量的灭活剂制成灭活疫苗(早是用动物或鸡胚培养病毒,60年代开始用体外细胞培养繁殖病毒).

    作者:俞永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BV-DNA定量与HBV-M检测的联合应用

    作者:林春艳;关秀茹;辛晓敏;周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拉米夫定治疗引起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变异的研究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 RFLP),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HBV DNA)变异.方法收集240例用拉米夫定治疗52~78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PCR RFLP方法扩增HBV 552,528两个基因位点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Nde Ⅰ,Nla Ⅲ酶切分析,同时测定HBV DNA含量,并用DNA序列分析测定3例患者HBV DNA P区基因序列(1例野毒株,1例M552V伴L528M变异,1例M552I变异).结果240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52~78周后,51例血清HBV DNA出现YMDD变异,其中M552V变异38例,M552I变异13例,L528M和M552V同时变异26例,L528M和M552I同时变异1例.与定量PCR比较,可以测定YMDD变异的低含量为1×104 copies/ml HBV DNA序列分析结果与RLFP测定一致.结论PCR RLFP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HBV DNA聚合酶变异的方法,可以用来筛查大量的血清标本,适宜作为临床用来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HBV变异的方法.

    作者:李卓;郭雁宾;郝娃;林尊慧;靳海英;刘德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新生儿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与临床分析

    目的对新生儿进行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查及临床表现分析.方法用ELASA法检测血清中TORCH(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M.结果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共收治新生儿1 554例,其中48例为TORCH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率高占52.1%;风疹病毒感染占33.3%;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14.6%.未发现弓形体抗体阳性的患儿.结论新生儿TORCH感染可造成多器官损伤,主要为听力异常、高胆红素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心肌损伤、血小板减少、先天性心脏病.计划免疫、母亲孕期筛查、新生儿早期筛查、干预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王雷;李克华;刘红;刘婧媛;李云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源腺病毒伴随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Fab段及其全抗体的研制

    目的运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获得基因工程抗腺病毒伴随病毒抗体Fab、IgG.方法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的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c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IgG Fab轻、重链基因,利用pComb3载体构建噬菌体抗体库.用纯化的腺病毒伴随病毒为固相抗原筛选抗体Fab段,并在E.coli中进行分泌性表达.通过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和鉴定Fab抗体,并进行序列测定.然后将其重链和轻链基因克隆到全抗体表达载体pAC-L-Fc上,转染昆虫sf-9细胞,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实现全抗体的分泌型表达,免疫沉淀试验鉴定它的抗蛋白.结果分离到一株Fab克隆AAVs-31,腺病毒伴随病毒抗原和抗Fab抗体直接ELISA检测阳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是一新的序列,所获得的基因为人源IgG Fab基因,由Gamma链和Kappa链组成.表达的全抗体ELISA反应、免疫荧光反应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均为阳性,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它结合病毒颗粒,不结合任一VP1、VP2、VP3单独衣鞘蛋白.结论用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首次获得了抗腺病毒伴随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Fab段,并在真核系统中表达了其全抗体,它们识别的可能是衣鞘蛋白组装时形成的表位.

    作者:姚李四;王涛;梁米芳;袁振华;纪燕;吴小兵;李德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重型肝炎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或)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SH)病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ASH)1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21例,慢性重型肝炎(CSH)161例,采用临床与病理观察相结合,辅以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标志物(ALB、CK18和CK19)及Ⅰ、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各型SH的临床-病理发病时相及组织学特点.结果ASH、SSH和CSH的病理发病时相均值分别为(13.4±7.2)d、(77.4±69.3)d和(80.5±63.2)d,其中仅1例HBV性ASH病理发病时相为27 d,1例病原未明,SSH病理发病时相为12 d,小儿ASH和SSH病理发病时相较成人相对偏短.SH病理改变为:ASH呈一次性打击的大块性或亚大块性肝细胞坏死,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可出现胆管样或腺泡样肝细胞增生;SSH为多次打击引发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细胞坏死,伴较大量小胆管及胆管样肝细胞增生,肝窦早期充血,中期塌陷,晚期闭塞,以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增生;CSH则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呈现ASH或SSH病变,病理上无特殊性.结论本组资料中ASH与SSH病理发病时相与中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发病时相的划分基本吻合,但少数病例尤其是小儿SH病例有不符之处;ASH与SSH有其各自独特的病理学特征,而CSH为慢性肝病背景下前二型病变之一的再现,而非独特的病理类型.肝干细胞可能在ASH和SSH的再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艳玲;赵景民;周光德;王松山;李文淑;孟二红;张泰和;张玲霞;陈菊梅;朱传琳;皇甫玉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松;孙宝云;康云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2002年11月以来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先后7个县/市发生病例,此后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市.自2003年3月份以来我国部分省市出现输入性病例.截止2003年6月21日,除台湾省外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共报告5 326例,死亡347例.

    作者:粱国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cDNA芯片的研制以及人重组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利用研制的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探讨人重组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根据已经发表的SARS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设计包括SARS病毒全基因组的各个可能编码区的PCR引物;将所有PCR产物用来制备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cDNA芯片.利用该芯片来探讨人重组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的分子基础.结果通过PCR方法研制了SARS病毒全基因组的cDNA芯片,并说明cDNA芯片可以准确地检测SARS病毒各个基因的RNA水平.利用这一技术研究了干扰素抗SARS病毒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人重组干扰素α2b可以明显抑制SARS病毒复制过程中几乎所有病毒RNAs的转录,并呈现一定的剂量关系;并发现一个目前还没有确定功能的SARS病毒新基因,命名为U基因,转录早,转录水平高,对干扰素的抑制作用也很敏感;它可能在病毒的转录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SARS冠状病毒cDNA芯片可以用来研究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的研究.本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人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复制的基因转录动态,并就干扰素α2b抑制SARS病毒的可能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作者:舒跃龙;段招军;王征;孙梅生;张晶;张丽兰;马学军;彭俊平;金奇;侯云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在昆虫细胞表达汉坦病毒的核蛋白及其在血清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川;孟祥芝;张全福;刘琴芝;于建石;胡孔新;刘刚;梁米芳;李德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2的研究回顾

    Epstein-Barr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在人类中广泛传播.大多数EBV的初次感染是在患者幼儿时期,而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终身携带病毒.EBV与越来越多的人类肿瘤相关,包括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的免疫增生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NPC、HD和多种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

    作者:左建民;周玲;曾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起疑为杯状病毒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四川省广安市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情况,分析发病原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安区机关单位、居委会和农村进行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所采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测和肠道致病菌培养,用PAGE、ELISA和RT-PCR方法进行腹泻病毒病原检测.结果在调查的4 567人中,发病942例,罹患率为20.63%,无死亡病例.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区(x2=22.29,P<0.005),5月10~25日为发病高峰.26份标本中,ELISA方法检出4份杯状病毒阳性,RT-PCR方法确认1例.结论本次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的病原可能为杯状病毒.

    作者:李文章;谢华萍;吴海燕;周道云;郑丽舒;蔡运山;康友玲;江熙;方肇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