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淑芳;李秀华;尹红章;李德富
EB病毒(EBV)可感染灵长类B细胞,使其获得持续生长的特性,即永生性.我们利用EBV的这一特性,在体外感染一能分泌抗-D的人B淋巴细胞,建立了能分泌抗-D的人淋巴细胞株(lymphocyte cell lines,LCL),为单克隆抗-D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江朝富;傅涌水;罗广平;简少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增强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表型,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及耐药基因的特性和在造血细胞保护性基因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RT-PCR从人肝组织中获得编码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cDNA,将其克隆于pGEM-T质粒载体并构建了逆转录病毒载体G1Na-MGMT,应用脂质体Lipofect AMINE基因转移法将后者导入GP+E86和PA317病毒包装细胞,以BCNU加压筛选后的阳性克隆上清经乒乓效应后继而感染K562细胞和人造血细胞.应用PCR,Southern blot,RT-PCR,Western blot及MTT法检测人MGMT基因在细胞中的转移和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及DNA测序证实其MGMT cDNA克隆的正确性,脂质体介导方法成功将其导入病毒包装细胞,BCNU加压筛选和乒乓感染法使病毒效价达8.6×106 CFU/ml,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MGMT基因在K562细胞及人造血细胞中获得有效转移和表达.结论 MGMT耐药基因的成功克隆并导入骨髓造血细胞且获高效表达对开展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王季石;夏学鸣;陈子兴;阮长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我国G1型轮状病毒主要中和抗原VP7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对1988~1998年收集自北京、沈阳、新乡、上海、深圳、广州、重庆等7个城市的23份G1型轮状病毒毒株VP7 cDNA序列进行测定,并结合核酸电泳带型和G1型单抗的ELISA检测结果分析VP7基因的变异特点.结果我国G1型轮状病毒VP7变异有一定规律,主要集中在aa41、49、57、65、68、74、94、97、147、170、217、218、268、281、291,即VR3~5、VR7~8以及多肽C端的部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虽然随时间不同个别氨基酸可能发生替换,但仍同属Jpn-417支系;aa91位可能参与构成G1型VP7的抗原表位,某些位点的氨基酸变异可能与核酸带型改变有关.结论在研制疫苗时,应采用基因和抗原性具有代表性的近期毒株,同时定期监测抗原性的改变.
作者:徐倏;王健伟;温乐英;石长信;张忠浩;夏绍源;何雅青;李宁;岳汉军;洪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来源于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报告基因,由于其具有产生荧光不需任何底物或辅助因子、可以活体观察等特点,因此在目前的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具有安全性好、可介导外源基因长期稳定表达等特点,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构建表达GFP的rAAV载体(rAAV-GFP)对于应用rAAV进行基因转移和基因治疗研究非常必要,如评估rAAV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估计rAAV的转导效率、研究rAAV进入体内后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等.
作者:伍志坚;吴小兵;曹晖;牛东滨;王宏;侯云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提出慢性和重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和分型意见.方法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对895例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临床和病理对照结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①慢性肝炎临床仍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但其PTA值相应改为正常~71、70~61、60~51;A/G值改为正常、1.5~1.3、1.2~1.0;ALT、BIL、γ球蛋白值可以保持不变;白蛋白值可以从慢性肝炎临床分型的参考指标中删除.②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为早期(水肿变性为主型)、晚期(坏死为主型);亚急性重型可分为腹水型、昏迷型和混合型.针对既无昏迷又无腹水,PTA在60%、50%左右者可添加前期型.③亚急性和慢性重型仍可同时分为早、中、晚三期.④将亚急性重型的病程期限延长至半年.⑤慢性重型肝炎可分为Ⅰ(典型慢性肝炎型)、Ⅱ(肝硬化型)、Ⅲ型(慢性肝炎或携带者基础上急性肝衰竭型).结论原1995年的方案基本可行.
作者:郭雁宾;刘德恭;汪俊韬;常德成;孟欣;郎振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因为病程超过半年即为慢性肝炎,但起病不到半年的重型病毒性肝炎,判断为急性还是慢性,有一定的困难.由于两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有较大的差别,有必要将他们加以区别.基于以上考虑,特将302医院1997年至1999年收治的起病不到半年的,后诊断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2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邹正升;陈菊梅;辛绍杰;邢汉前;李建宇;沈宏辉;刘艳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6例慢性肝炎患者,1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12例重型肝炎和1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LBP水平.结果慢性肝炎组患者血清LBP含量35 166.25 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8 590.00 μg/L,而慢性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比较,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各组间差异显著,血清LBP含量与血浆PTA水平呈正相关(r=0.395 8,P<0.01),而与血清ALT TBiL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164 5和0.189 4,P值均>0.05).结论血清LBP可能作为了解肝脏代偿能力指标之一.
作者:尹彪;于敏;曾争;田庚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以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探索从血浆或血清中检测HCV抗原的可能性.方法利用我们制备的抗-HCV核心及NS3区单克隆抗体(McAbs),进行多种交叉组合模式的分析,确立实验室模式,并测定348份义务献血员血样,确定此方法的Cut offf值,并分析146份抗-HCV阳性及225份抗-HCV阴性血浆,阳性结果用套式PCR试剂盒确证.结果构建了以抗-HCV核心区单抗C39及NS3区单抗C7-6为包被抗体,以C39及NS3区C7-57为标记抗体的夹心ELISA检测模型,以C7为抗原,其检出灵敏度为5 ng/ml,其Cut off值为阴性对照均值±0.25.146份抗-HCV阳性样本中,11份为抗原反应阳性,225份抗-HCV阴性样本中,16份为抗原阳性,这些阳性样本经PCR检测后,23份为HCV RNA阳性.结论用单抗构建的HCV抗原检测方法分别从抗-HCV阳性及阴性样本中检测出HCV抗原反应阳性样本,并经PCR确证,表明直接从血浆样本中检测HCV抗原是可能的,这将对于HCV和基础研究及控制HCV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孟淑芳;李秀华;尹红章;李德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从基因水平对一肠道病毒分离株进行分析鉴定.方法提取病毒RNA,以锚定随机引物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用锚定特异引物进行随机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随机扩增的病毒基因在电泳上呈典型的smear带型;11个随机克隆经GenBank检索,与肠道病毒成员具有高的同源性且同源率超过80%;11个克隆随机分布于病毒的基因组中,排定后的序列形成4个毗连序列群,共计2 261个碱基,涵盖病毒基因组的30%;部分序列与柯萨奇病毒B6型氨基酸同源率达97.3%;参照测定序列合成的引物能够特异性地扩增病毒基因.结论经序列分析证实小RNA病毒XJ90株为肠道病毒科成员.
作者:杜桂鑫;潘文胜;陈万荣;王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院自1997年10月至2000年4月收治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154例,现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以年龄60岁以上患者为老年组,154例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49例,高年龄84岁,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42岁;120例中男性82例,女性38例.诊断与分型参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老年组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3例,急性黄疸型115例,淤胆型肝炎30例,重症肝炎6例;对照组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7例,急性黄疸型109例,淤胆型肝炎2例,重症肝炎2例.老年组中HBV重叠感染24例,肝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病4例.对照组有HBV重叠12例,HAV重叠6例,酒精性肝病1例,肝炎肝硬化1例.2 临床表现老年组有发热69例,乏力146例,纳差137例,腹胀124例,厌油37例,恶心68例,呕吐41例,腹泻32例,皮肤瘙痒56例,肝肿大72例,脾肿大54例.对照组发热89例,乏力104例,纳差110例,腹胀83例,厌油52例,恶心82例,呕吐48例,腹泻12例,皮肤瘙痒6例,肝肿大83例,脾肿大65例.
作者:梁晓岳;周加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叠加伍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V复制和变异的影响.方法应用拉米夫定、干扰素α-2b、黄芪注射液三联叠加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与单独应用拉米夫定的抗HBV效果进行比较评价.检测HBV DNA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血清HBV DNA浓度;HBV DNA的YMDD变异率和前C区变异率.结果 A组(叠加用药组)与B组(拉米夫定单药组)比较,HBV DNA阴转率分别在第12周、36周及48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阴转率在第36周、48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HBe阳转率仅在第48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浓度比较,治疗12周时降低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第36周和48周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后12周,A组出现前C区BCP变异;疗后24周、36周和48周,两组均出现YMDD和前C区变异.结论与拉米夫定单独用药比较,三联叠加疗法可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更显著降低血清HBV DNA浓度,并减少YMDD变异,故其抗HBV疗效优于拉米夫定单独用药.
作者:吴力克;刘宏;薛佩莲;吕志国;杜奎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1例来自华东地区HIV1分离株(WWBH7)的前病毒env基因C2-V3区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以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为模板进行套式PCR扩增HIV1 env基因C2-V3区片段,将此扩增产物插入T-Vector,酶切鉴定重组质粒,使用ABI737自动DNA序列测定仪测定序列并用DNASI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NA序列资料显示该毒株属于HIV1 B亚型衍生株.但与HIV1 B亚型的标准株如SF2株相比,该HIV1毒株的env基因V3区下游有192 bp的重复插入突变,使得该毒株的膜蛋白PND编码基因呈现双V3区的变异,该段DNA序列已登录于GenBank(AF220245).结论该分离株是1个在膜蛋白PND编码基因有大片段插入突变的HIV1变异株.
作者:王斌;傅继华;吴虹;刘传新;钱冬萌;方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散发性戊型肝炎(HE)肝组织病理特征、病毒分布及复制,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致肝损伤机制.方法对36例发病急性期(20例)和恢复期(16例)穿刺肝组织,及1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近期重叠HEV感染肝组织,作光、电镜组织学观察,原位杂交HEV RNA检测,Kupffer细胞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HE急性期肝组织病变有其相对特征:易见肝细胞羽毛状变性(100.0%)、毛细胆管内淤胆(75.0%)及双核、多核肝细胞(65.0%),肝细胞凋亡小体偏大且不整,Kupffer细胞增生突出等.HEV RNA分布于肝细胞胞质近核周处,急性期肝组织HEV RNA阳性率(100.0%)明显高于恢复期(12.5%,P<0.001),且阳性肝细胞及病毒拷贝数较多,恢复期肝组织趋于复常.CHB重叠HE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单纯CHB为重.结论散发性HE相对于其他病毒性肝炎有其病理学特征;HEV感染肝细胞并主要于发病急性期复制活跃;急性散发性HE恢复后转归良好;细胞免疫性肝损伤可能为HEV的主要致肝损伤机制,但不能排除存在病毒直接致肝损伤作用.
作者:赵景民;王松山;张泰和;刘平;周光德;孙燕铃;尹铁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对我国北方某地区健康献血员血浆中的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GB virus C,HGV)HGV RNA及抗-HGV抗体进行了检测,初步探讨了我国北方地区单采浆献血员血浆中HGV感染情况.
作者:李秀玲;刘香萍;孔健;王小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选出适合于治疗性疫苗研制的HPV16 E7突变基因.方法对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E7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所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和抗肿瘤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达突变型ME7-1(24G26G)的重组痘苗病毒VmE7-1与表达野生型E7的VwE7相同,可诱发特异性抗体和CTL的产生,明显推迟成瘤时间并且保护部分小鼠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而表达突变型ME7-2(24G26G91G)的重组痘苗病毒VmE7-2免疫小鼠后难以有效的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在抗肿瘤移植实验中也不具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E7突变基因ME7-1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HPV16治疗性疫苗的研制.
作者:韩立群;任皎;田厚文;骆卫锋;梁雨;阮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前S1融合重组DNA(乙型肝炎重组DNA)整合到中国地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阴性突变株细胞(CHO dhfr-)染色体的变化及致瘤性.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HBsAg的表面抗原S+前S1基因的质粒经转染、克隆、加压(MTX和MSX)筛选出高效表达乙型肝炎表面S+S1融合抗原的转基因细胞株(GdSS1-18)进行染色体制片,同时将制备的细胞、细胞DNA和细胞匀浆皮下接种裸鼠观察3周.结果整合了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转基因细胞系(GdSS1-18)不同的传代均发生染色体结构畸变,畸变率为11%,56%及29%,而未整合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对照CHO dhfr-细胞为6%,二者的染色体众数无明显变化,均为20条.整合与未整合外源重组DNA的细胞接种裸鼠以后观察3周均无肿瘤生长.结论整合有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细胞株(GdSS1-18)其染色体结构畸变率高于未整合的CHO-dhfr-对照细胞,但二者的染色体众数仍为20条;不同代数GdSS1-18细胞产物接种裸鼠后未见肿瘤的生长.
作者:田淑芳;阮薇琴;王秀平;张陵林;杨芙蓉;宗芳;阮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Bcl-2对HSV-1感染原代培养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和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正常组、病毒组、山梨醇组及山梨醇加病毒组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Bcl-2变化情况.结果病毒组较正常组、山梨醇加病毒组较山梨醇组Bcl-2蛋白表达上调,且与病毒毒力有关.正常组随培养时间延长,Bcl-2蛋白表达含量降低.结论 HSV-1感染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时,Bcl-2蛋白表达上调,阻止细胞凋亡并延长细胞寿命.
作者:王佳伟;王得新;冯子敬;王瑞金;卢炎;沈静;徐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主要探讨了HFRS并发严重心动过缓和治疗经验.1 临床资料 1994~1998年收治HFRS并发严重心动过缓53例,全部患者均按1997年全国HFRS学术会议标准进行诊断、分型和分期,且经HFRS病毒lgM检测证实.心电图检测窦性心律、心率小于40次/min诊断为严重心动过缓[2].其中男45例,女8例;年龄23~69岁,平均40岁;否认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经X线胸片、心脏B超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分型:轻型25例,中型16例,重例10例,危重型2例.发生于少尿期5例,移行期10例,多尿期38例.3例有阿-斯综合征发生,4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10例无明显自觉症状.血电解质测定血钠、钾、氯、钙等离子正常,肾功能正常者28例,有肾功能异常者25例.53例作阿托品激发试验或食道调搏测定.2 治疗方法 1例老年患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食道调搏提示窦房结功能不全,给予紧急安装右心室临时心脏起搏器,5 d后心率恢复正常.另2例阿-斯综合征发作及部分自觉症状明显患者给予阿托品3 mg/d和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维持心率60~80次/min,治疗4 d,改用阿托品片口服维持心率60~80次/min,3~7 d后减量至停药,所有患者同时给予病毒唑、平衡液等冶疗.
作者:陈华忠;陈丽娟;张剑波;王赓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8年7月~1999年11月,我们应用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39例,慢性黄疸型肝炎30例,肝炎肝硬化46例,均为住院治疗的患者.男85例,女30例;年龄20~78岁(40.9±11.4)岁.诊断按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病例随机分为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和茵栀黄注射液,两组病例情况相近,有可比性(t检验,P均>0.05).
作者:李莉;段学章;金波;夏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