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康剑波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收集同期的健康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然后对这两组新生儿的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比较其水平的差异及其具体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降钙素原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新生儿,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降钙素原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而准确地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有利于加强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惠进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银杏达莫,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并就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2%、87.50%;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53.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66分(s=4.33)、6.18分(s=3.45),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26分(s=5.27)、10.88分(s=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非常有益.
作者:肖功伟;杨光尧;彭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本文就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4例结肠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42例.试验组予以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参照组予以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少于参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参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更快更短,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应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效果理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不易复发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王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6例的负压组治疗中施予负压封闭引流术,34例的传统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有效性结果:负压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7.2%,明显较传统组的79.4%高,且负压组平均痊愈时间明显较传统组短(P<0.05).结论:予骨外科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负压封闭引流术,临床效果显著,推荐选用.
作者:王郑钢;黄新锋;肖湘君;刘昌雄;黄雄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抽选9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例的基本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时间进行分组;观察组(45例)提供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45例)提供常规护理管理,统计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率和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1例(2.22%),对照组有4例(8.89%),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投诉率、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投诉率更低,而满意度则相对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很多因素均可能诱发护理风险;通过分析具体的风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出现率和投诉率.
作者:柴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方式治疗眼睑带状疱疹,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将沧州市人民医院(三甲)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00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局部针灸联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从两组比较来看,观察组在结痂、皮肤修复、疼痛消失所需时间及总有效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联合拔罐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疗效好、见效快,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鲁勃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进行小切口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0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在完成手术之后对这些患者的眼压、视力、滤过泡情况进行观察,并随访这些患者半年时间. 结果:经过手术之后,这些患者的视力要比手术前的视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高,其中小于0.02.有6眼,占11.54%,大于0.02且小于0.60的有31眼,占59.62%,超过0.60的有15眼,占28.85%.正常眼压的有43眼,占82.69%,手术后有9眼眼压在27mmHg前后,其中39眼(75.00%)形成弥散扁平的功能性滤过泡,7眼为局限性滤过泡,6眼无明显滤过泡结论:小切口联合手术治疗这类患者能够时其眼压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视力,操作安全,费用不高,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三宝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胃镜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胃镜检查确诊的8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喷洒止血治疗,研究组经胃镜注射止血药物后再行喷洒止血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所有入选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明确病因者占93.75% (75/80),各病因类型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镜检查可较好地明确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在其辅助下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蒋良君;吴清;傅念;曹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和在我院分娩的0~3岁的300例婴幼儿,将维生素D缺乏组婴幼儿设为观察组,将维生素D不足组设为对照1组,将正常纽婴幼儿设为对照2组,比较3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0 ~2月龄、3~6月龄组婴幼儿的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其他月龄组高;观察组婴幼儿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对照1组、对照2组婴幼儿高,差异显著(P<0.05);对照1组婴幼儿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对照2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加,其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逐渐下降,维生素D缺乏是诱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封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中药提取药物,在临床使用具有较长时间,获得较为显著临床疗效.近年来,在中医、临床中不断发展和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广泛应用和发展,临床中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应用进展和相关不良反应对提高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作者:邵贵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应用于产妇分娩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在分娩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娩中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以及转剖宫产率分别为5.26%、0,对照组为18.42%、13.16%.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产妇分娩护理中能够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官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综合治疗,来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总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对7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生化机制、免疫反应和个体因素等;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抗病毒、营养心肌、基因治疗、免疫调节以及抗氧化等,中医治疗重在调节机体脏腑功能;本组心功能分级1级和2级14例,3级和4级为39例,5级17例.结论:诱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生化机制、免疫反应和个体因素等,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预后质量.
作者:杨禄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脑梗死治疗中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5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醒脑注射液能够收获显著的疗效,并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血液黏稠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翠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为有效治疗重症病毒性肺炎急性期患者,探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用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药物进行冲击治疗,检测用药前后患者炎性指标水平情况,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用药后治疗组改善率为94.5%,明显高于对照组85.4%,治疗组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白介素-2(IL-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指标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患者炎症消失快、治疗效果佳.
作者:王新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与胎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孕检的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健康孕妇40例)和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对两组孕妇进行空腹血糖检验、口服葡萄糖耐糖量检验及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比两组患者3项检验的结果,并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糖量及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结果异常率较高,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检验方法中,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的符合率(90.00%)、灵敏度(87.65%)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验方式(空腹血糖检验符合率、灵敏度分别为70.00%、47.50%;口服葡萄糖耐糖量检验的符合率、灵敏度分别为77.50%、65.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95.00%)与其他两种检验方式(空腹血糖检验特异性为92.50%,口服葡萄糖耐糖量检验特异性为90.00%)均较高,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且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妊娠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国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实施延续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了我院2015年1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选择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试验数据.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延续性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周昌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整体护理在心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心外科患者70例,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给予对照组的患者使用正常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护理工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体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82.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心外科具体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较高.
作者:苏秀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心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Meyer评价、巴塞尔(Barthel)指人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金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循证施护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在早期康复中语言及肢体的恢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循证施护,通过运动功能量表(FMA)与巴塞尔(Barthel)指数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采用ABC法来评价患者的语言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的FMA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ABC法各子项评分的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施护干预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患者语言能力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苏丽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效果评价及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180例,随机的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性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患者循证护理的干预措施.进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并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提升了护理的工作治疗,缩短了患者住院的时间,进而提升了患者时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作者:吴秀花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