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功伟;杨光尧;彭俊
目的:对比分析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应用内固定与外固定的临床对比.方法:搜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分别应用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及腕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内固定组的Ⅰ期愈合率(100%)高于外固定组(89.1%),愈合时间短于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外固定组(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Ⅰ型、Ⅱ型、Ⅲ型粉碎性骨折的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内固定组Ⅳ型、Ⅴ型粉碎性骨折的腕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外固定组(P<0.05).结论:Ⅰ型、Ⅱ型、Ⅲ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选择内固定或外固定;而Ⅳ型、Ⅴ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则选择内固定能够具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外力·孜依提;艾尼·克依木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川加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DAD检测器,以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07nm,进样量10μl.结果:5组川加皮的刺五加苷E含量为0.122%、0.038%、0.097%、0.068%、0.107%.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川加皮中刺五加苷E含量,为更好地控制河北川加皮的质量并评价其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癌并存其他疾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52例胃肠癌并存其他疾病患者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及效果.结果:52例胃肠癌并存其他疾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3.1%.无死亡病例.结论:老年胃肠癌患者在围术期采取个体化的处理措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老年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保障.
作者:许广练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保肾康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我院住院部收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病例纳入时间段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共68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内容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分别将3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保肾康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并对比.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06%(33/34),显著高于对照组91.18% (31/34),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肾康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效果值得肯定,疗效优于西医疗效,对减轻患者肾损害程度有积极价值,可供临床推广.
作者:刘国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实施硬膜外甲磺酸罗哌卡因麻醉的效果及其在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方面的效果.方法:纳入78例妇科手术患者,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盐酸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实施硬膜外甲磺酸罗哌卡因麻醉.结果:对两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进行判定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d和3d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显示不同时间观察组的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手术术中与术后应用硬膜外甲磺酸罗哌卡因可以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
作者:侯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银杏达莫,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银杏达莫联合依达拉奉,并就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2%、87.50%;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53.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66分(s=4.33)、6.18分(s=3.45),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26分(s=5.27)、10.88分(s=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非常有益.
作者:肖功伟;杨光尧;彭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实施延续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了我院2015年1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选择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试验数据.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延续性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周昌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本文就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4例结肠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42例.试验组予以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参照组予以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少于参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参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更快更短,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应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效果理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不易复发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王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应用于产妇分娩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在分娩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娩中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以及转剖宫产率分别为5.26%、0,对照组为18.42%、13.16%.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产妇分娩护理中能够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官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8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1148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院内感染的发生例数,并对感染部位分布、主要病原菌及耐药等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患儿的一般资料、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148例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为80例,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6.97%;院内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48.75%),其次为血液(23.75%)、口腔(10.00%);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在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围生期的护理保健,降低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严格执行侵入性操作过程中的无菌原则,科学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尽可能地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有效地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
作者:郭小珍;刘增香;欧梦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产后护理对生殖器官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自愿选择产后护理的58例产妇作为护理组,由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专业的护理,帮助产妇生殖器官的恢复;以同期分娩而未进行产后护理的58例产妇作为对照组.产后42d对比两组产妇生殖器官的恢复情况.结果:护理组产妇的子宫恢复不良、阴道脱垂、软产道裂伤恢复不良、张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情况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褥期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后护理,可以使产妇的生殖器官恢复良好.
作者:曹明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PDCA循环管理在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不同时段接受治疗的麻醉恢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时象,一组为对照组40例(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另一组为观察组40例(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于2015年10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比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麻醉恢复期患者的躁动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恢复期患者的躁动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处于麻醉恢复期的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减少躁动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能促进护理安全性的提高.
作者:邓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咳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24例咳喘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7%,与对照组82.2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咳喘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敏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氟马西尼应用在全凭静脉麻醉术催醒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50例择期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按照手术先后的时间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对其应用氟马西尼拮抗,而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拮抗,对比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等.结果:对照组苏醒时间和气管拔除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氟马西尼应用在全凭静脉麻醉术中具有显著的催醒功效,对保障患者在麻醉苏醒时间内的安全起到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艳;王光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控制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及随访,试验组进行个体化延续护理.评价两组患儿疾病控制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哮喘发作、急诊、住院次数以及小儿哮喘生存质量量表(PAQLQ)评分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延续护理可有效增强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控制效果,减轻哮喘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次数.
作者:蒋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降低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2例行颅脑术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护理,一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结果得知,在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护理前两组患者对比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只有3.8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颅脑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胡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索植皮加封闭式负压引流(VSD)一期修复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例烧伤患者,采用植皮加封闭式负压引流(VSD)一期修复烧伤创面.结果:本组4例患者术后皮片均未发生漂浮,也无伴行压力损伤及创面感染等并发症,肢体末端无血运障碍或异常出血现象.创面均愈合良好,皮片色泽、质地均较好结论:植皮加VSD一期修复烧伤创面,与单纯植皮治疗方法相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VSD技术在处理创面时,不仅遵循了变开放性创面为闭合性创面的原则,而且透气性好,全方位持续引流,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和各种毒性分解产物,刺激肉芽生长,超过了自身皮肤和软组织覆盖所具有的代谢功能.
作者:丁江;孙鲁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与胎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孕检的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健康孕妇40例)和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对两组孕妇进行空腹血糖检验、口服葡萄糖耐糖量检验及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比两组患者3项检验的结果,并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糖量及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结果异常率较高,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检验方法中,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的符合率(90.00%)、灵敏度(87.65%)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验方式(空腹血糖检验符合率、灵敏度分别为70.00%、47.50%;口服葡萄糖耐糖量检验的符合率、灵敏度分别为77.50%、65.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95.00%)与其他两种检验方式(空腹血糖检验特异性为92.50%,口服葡萄糖耐糖量检验特异性为90.00%)均较高,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且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妊娠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国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经舒利迭联合思力华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思力华治疗,观察组采用舒利迭联合思力华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后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较明显提高(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经舒利迭联合思力华治疗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祖拉古丽·阿布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治疗经验,探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中子宫大出血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孕妇采用子宫捆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孕妇术后24h出血量、血浆D-二聚体和p-选择素水平;比较两组产后输血率、产褥病率,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试验组孕妇产后出血率,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孕妇产后输血率、产褥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采用子宫捆扎术治疗安全有效,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熊华;许楷苓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