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镜诊治慢性胃扭转(附14例分析)

郝敬华

关键词:
摘要:慢性胃扭转既往认为是少见病,随着胃镜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已不再少见.我院自1997-06/2000-10注重对门诊行胃镜检查病人进行慢性胃扭转的诊断、复位,3年间诊治14例病人,现总结报告如下.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经内镜钛夹治疗贲门粘膜撕裂症5例分析

    目的验证金属钛夹治疗贲门粘膜撕裂症伴出血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奥林巴斯HX-5LR-1型钛夹置放操作器及HX-600-135型金属钛夹,在内镜直视下对准条状撕裂带两端置放钛夹,确认完全止血后结束治疗.结果5例贲门粘膜撕裂症经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治疗后均成功止血.结论金属钛夹治疗贲门粘膜撕裂症是一种简单有效、止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并能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术治疗.

    作者:刘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米索前列醇过敏2例报道

    1病例介绍例1,女,24岁,孕2产1,因宫内妊娠40天要求药物流产.尿HCG(+),B超检查胚囊1.8cm×1.5cm,无食物及接触性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一般检查正常.于2000-10-020开始常规服米非司酮25mg,2次/d,连服3天.

    作者:聂明;闫庆霜;张玉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症内镜下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

    目的观察内镜下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98例经内科常规治疗难以控制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行急诊内镜下局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加无水酒精止血.结果98例48h止血率为93.8%,1周内再出血率为6.2%,急诊手术率为6.2%.结论急诊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加无水酒精止血,可以尽早明确出血部位,迅速止血,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再出血率、手术率和病死率.

    作者:姜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TTV DNA在肝组织中表达研究

    目的探索TTV DNA在肝组织表达特点.方法选择TTV DNA高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扩增法,以地高辛标记TTV ORF1部分基因序列,合成Gl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 DNA探针.应用巢氏PCR法筛选出TTV DNA阳性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组织标本共60份,同时用两种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TTV DNA主要见于肝细胞、肝癌细胞的细胞核内,极少数肝细胞胞浆内TTVDNA呈弱阳性.TTVDNA阳性细胞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织中均呈散在分布.肝癌组织与癌周组织中TTVDNA阳性细胞密集程度差别不明显.结论TTV是一种嗜肝病毒,TTVDNA在被感染肝组织及肝癌的细胞核内表达及复制.

    作者:朱惠明;姜岭梅;黄勋;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镜诊治慢性胃扭转(附14例分析)

    慢性胃扭转既往认为是少见病,随着胃镜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已不再少见.我院自1997-06/2000-10注重对门诊行胃镜检查病人进行慢性胃扭转的诊断、复位,3年间诊治14例病人,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郝敬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胆囊结石致胆囊大出血的诊断(附1例报告)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致胆囊出血及各种原因致胆道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1例胆道出血患者的症状、体征、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此例胆道出血为胆囊结石导致胆囊壁出血,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诊断.结论胆囊结石致胆囊大出血临床上极为罕见,需结合影像学以明确诊断.

    作者:王良宸;叶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MRCP和ERCP联合应用诊治胰胆疾病价值探讨

    目的MRCP和ERCP在诊治胰胆疾病时都有局限性,前者对十二指肠及总胆管下端、乳头的病变的诊断不如ERCP,尤其是不能进行治疗干预,而ERCP则受到病人、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将两者联合应用可起到互补作用,通过48例的实践探讨其提高诊疗水平的价值.方法将病例分为危重病例及非危重病例两组,并制订诊疗程序,危重组先行急诊ENBD,再行ER-CP和(或)介入治疗,病程中行MRCP,以明确诊断.而非危重组先行MRCP,根据病情行ERCP和(或)介入治疗.结果MRCP成功率100%,ERCP为93.8%,不成功的3例改行MRCP均成功,两者诊断符合率83.8%.根据制定的程序诊治胆胰疾病住院时间缩短,费用节省.两者联合应用明显地提高胆胰疾病的诊治水平,尤其对乳头癌、下段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的诊断更为准确.MRCP明确了诊断后,可以使十二指肠镜的介入治疗一步到位.结论ERCP在病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可由MRCP来替代,而MRCP已达到ERCP的单纯诊断水平,MRCP对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及不能干预治疗的局限性可由ERCP所互补,两者联合应用诊治胆胰疾病是目前有效、先进的手段,如按诊治程序执行可减少漏诊及误诊.

    作者:李玉明;陆华生;钱俊波;王亚民;葛振明;陈天敏;黄胜;巴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硬化与胆结石关系探讨

    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在临床较为常见.本文对我院1992~1999年收住142例肝硬化患者长期随访并进行分析讨论,探讨肝硬化易患胆结石原因.

    作者:王山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超长时间扩张治疗食管吻合口狭窄

    目的探索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因食管良恶性疾病术后吻合口疤痕狭窄患者,采用内镜放置钛镍网状记忆合金支架对狭窄进行持续14天的超长时间扩张后取出支架,并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结果缓解梗阻有效率为100%,疗效稳定12个月以上.结论该方法安全简便经济,病人痛苦小,缓解期长.

    作者:张跃清;连培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Lemmel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有些腹痛、黄疸病人经过腹部CT、ERCP等检查,排除胆总管及胰管病变,只存在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憩室,这种由十二指肠憩室所引起的胆、胰疾病称之为Lemmel综合征.现将我科近年收治的40例报告如下.

    作者:项斌;夏惠治;刘鹏飞;孙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002年年度索引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静脉曲张近期破裂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静脉曲张近期破裂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145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1周内作内镜检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肝功能状态与再发出血的关系.结果145例中4周内发生再出血76例(52.4%),再出血与食管静脉Dogradi分级Ⅰ~Ⅱ级无1例再出血,Ⅲ级再出血率达28.97%(11/38),Ⅳ级达95.18%(29/49),Ⅴ级76.6%(36/47),同时食管静脉曲张伴近期出血征者再出血达71.11%(32/45),较无近期出血征44%(44/100)为高(P<0.005).肝功能分级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A级再发出血40%(18/45),B级53.06%(26/49),C级62.75%(32/51)(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曲张静脉近期破裂再出血率越高,肝功能储备力与近期再发出血无正比关系.同时合并有近期出血征者再出血的危险性大.

    作者:何善寿;钟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多原发癌的内镜诊断分析(附20例报告)

    目的讨论本地区食管多原发性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例食管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2~77岁,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均为双癌灶.两癌灶发生间隔时间在2~6个月,均属同时多原发癌.好发部位主要在食管中段,其次是下段,两癌灶相距短2cm,长12cm.40个癌灶内镜下形态表现为蕈伞型和溃疡型多见,其组织病理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多见.结论内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全食管,结合每处癌灶的活体组织病理切片及食管癌根治术后定期内镜随访观察.以提高食管多原发癌的诊断水平.

    作者:李宝玉;陈进忠;苏虹;将丽娟;张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其整体护理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高血压病及与其相关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并以其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现将其常见并发症及其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整体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刘淑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癌的超声介入治疗进展

    肝癌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常见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快,预后差,自症状出现至死亡平均生存期一般不超过半年,全世界每年新发病的肝癌约45%在我国大陆,尤其东南沿海高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肝癌的年病死率已上升为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和第一位[1].尽管目前肝癌的早期检出率已有明显提高,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仍仅有20%~30%,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因肿瘤大小、部位、肝功能水平、全身状况等原因而失去手术时机.近年来随着B超的普及及介入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原发性肝癌的超声介入治疗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现简述如下.

    作者:蓝琳;张亚历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

    大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易引起出血甚至癌变.我院自1999年引进日本产富士能电子结肠镜为56例101颗大肠息肉患者摘除息肉,临床证实疗效确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胡秋香;孟召华;赖山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静注氨茶碱抢救肾上腺素无效的心搏骤停11例观察

    临床上对大剂量肾上腺素静注抢救心搏骤停复苏无效的病人常放弃进一步复苏,我们采用氨茶碱静注抢救治疗11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继学;武新宽;孔繁亭;刘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恶性间质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临床比较少见,但近年来却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及文献复习作一概括性小结.

    作者:徐友才;郭艳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善宁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善宁治疗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疗效,再出血发生率和副作用,并与垂体后叶素作对比.方法共48例,男性37例,女性11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善宁组0.1mg加入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脉注射,然后以0.3μg加入5%GNS 500ml,以25μg/h维持;垂体后叶素60u加入5%GS 500ml静滴,3u/h,持续滴24h.结果善宁有效率92%,垂体后叶素有效率68%,显示善宁组止血效果优于垂体后叶素组(P>0.05),再出血善宁组2例(7.6%),垂体后叶素组7例(31.8%),显示善宁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垂体后叶素组(P<0.01).副作用:善宁组为3.8%,垂体后叶素组为36.3%,两者明显差异(P<0.01).结论善宁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优于垂体后叶素.且再出血发生率、副作用明显低于垂体后叶素,在抢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中安全有效,宜提倡应用.

    作者:王永前;吴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细胞凋亡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细胞调亡(apoptosis)是1972年英国生物学家Kerr等首次提出概念[1].它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其发生对机体维持稳态和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引起许多生物学家、免疫学以及临床学家的浓厚兴趣,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已发现细胞调亡在造血、免疫和肿瘤发生机制上的重要作用.认为以细胞凋亡为研究手段,可望进一步探讨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探讨药物或其手段的作用机理和耐药性;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深入研究细胞调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基因控制并进行基因分离,可望人为地调控细胞调亡,提高治疗效果、预防疾病的发生[2].

    作者:盛爱华;吴培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主办: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