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胆囊镜超声碎石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3例报告

任杰;杨健;孙凯;蒋清华;陆有恒;隋晋平;丁子宜;谢如钢

关键词:经皮胆囊镜超声碎石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再次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胆囊镜超声碎石术后再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回顾分析83例经皮胆囊超声碎石术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3例中77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中转开腹手术.结论对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行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不影响切口愈合等优越性.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肝囊肿开窗术(附16例报告)

    目的采用三孔打结法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再联合行单纯性肝囊肿开窗术,进一步减小手术创伤,节约住院费用.方法在试行三孔打结法LC的同时行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作者为1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合并单纯肝囊肿患者试行了此术式.结果采用此方法的16例患者均顺利地在全麻下行LC及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无增加.结论三孔打结法LC联合行单纯性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此方法进一步减小了手术的创伤,有利于手术后恢复,节约了住院费用.

    作者:唐向东;刘社芽;方学军;李朝龙;林建华;周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对21例临床诊断不明的腹水、腹块和腹痛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检查与活检,部分病例同时施行腹腔镜下外科手术.结果全部病例检查成功并获确诊,同时对3个患者成功施行腹腔镜下外科手术.结论腹腔镜对腹部疑难痰病的诊治有效、安全.

    作者:喻强;王杰;宋鸿安;施如霞;王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特殊征象分析与处理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特殊征象的意义.方法总结该院近10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 058例中遇见的特殊征象及其处理方法.结果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 916例,因各种原因中转开腹142例.结论正确分析、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特殊征象对减少副损伤、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时吉庆;侯玲;罗伟;秦红军;熊荣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改进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方法的改进,使造影变得容易、更简单,减少了损伤,提高了成功率.方法通过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的戳孔旁插入气腹针,取出气腹针的内芯,插入硬膜外道管,插入胆囊行术中胆道造影,插管失败后,改用头皮针胆管穿刺造影.结果全部造影成功,且费时少.结论该术中胆道造影的改进确能将造影变得更容易、更简单,减少了损伤,提高了成功率.

    作者:郑晓华;冷凯;主鹤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电子肠镜下大肠息肉切除的治疗和护理

    目的探讨电子肠镜下大肠息肉切除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1995~2002年在电子肠镜下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息肉的部位、大小、术后病理、治疗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应用肠镜下电切除治疗大肠息肉患者621例,切除息肉807颗,成功获取732颗进行了病理检查.发生术后出血3例,穿孔1例,无手术死亡率.结论肠镜下电切除是治疗大肠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对防止息肉癌变起到了主要作用.

    作者:王秀芝;张维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电视腹腔镜下治疗卵巢成熟畸胎瘤(附41例报告)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的效果和手术技巧,防治术中囊肿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方法电视腹腔镜下采用囊肿先减压后剥除的手术方法治疗了41例卵巢良性畸胎瘤患者.结果41例卵巢良性畸胎瘤在腹腔镜下获得成功手术治疗,且平均手术时间仅30min.结论电视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卵巢良性畸胎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囊肿先减张后剥除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防治术中囊肿破裂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姚若进;张怡;刘惠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附204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可行性、优越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对204例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进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其中左侧179例,右侧6例,双侧19例.结果204例中198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5min,平均23 min,出血量<15ml,住院天数3~5 d.6例改行开放手术.随访6个月~3年.结论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可同时处理双侧病变,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典东;高振利;王建明;姜仁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LC中胆囊管结石嵌顿的处理体会(附47例报告)

    目的评价胆囊管切开与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处理胆囊管结石嵌顿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03年12月在该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总结处理胆囊结石嵌顿的对策和技巧.结果47例均取石成功,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8例,5例于LC术中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EST),3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用胆囊管切开取石结合术中胆道造影的方法处理胆囊管结石嵌顿疗效确切、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常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两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附15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及十二指肠镜对1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例施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并置入鼻胆管引流(ENBD);合并胆囊结石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同时行胰包膜切开、坏死组织清除及Winslow孔和腹腔置管引流术.结果全组156例,其中112例胆管结石经EST取出,所有病例均行ENBD;合并胆囊结石91例,急诊或择期施行LC,86例成功,5例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15±7)d,随访6~24个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两镜联合治疗AGP创伤小、腹腔干扰轻、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年丰;张阳德;刘恕;何剪太;李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

    目的分析5年来120例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发生率及处理经过,以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20例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中,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3.3%,其中膀胱损伤1例,术中套扎线圈滑脱1例,阴道出血1例.所有并发症经及时处理,预后良好.结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术者的腹腔镜手术操作经验及技巧有关,临床上有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亚丽;王存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术前超声评估胆囊粘连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关系研究

    目的评价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ecystectomy,LC)前预测胆囊周围粘连的准确性,探讨超声预测胆囊周围粘连与LC手术难度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30例似接受LC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案,术前应用B超检测胆囊底及胆囊颈部周围脏器滑动情况评估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并经LC术中判断证实;收集30例患者LC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0例观察对象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粘连8例,经LC术中探查证实7例,x2比较术前B超对胆囊周围有无粘连的评估与术中相应的判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有粘连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大于无粘连组(P<0.05),以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B超可以预测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及LC难度,对术者能安全顺利完成LC及患者选择合适的住院方式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鲍世韵;吴海雄;李明岳;佘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的内镜征象及内镜治疗的研究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与内镜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参考ForreSt分级将136例患者分为4级:Ⅱa、Ⅱa+Ⅰa级、Ⅱa+Ⅰb级、Ⅱa+Ⅱb级.每级患者随机接受内镜下注射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反复大出血者外科手术.结果内镜治疗组的即刻止血率均为100.0%,内镜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的24 h止血率分别为100%、39.7%;平均输血量分别为2μ、8μ;再出血率分别为7.4%、45.6%,手术率分别为2.9%、17.6%.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的临床表现较重,内镜下治疗的止血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手术率较低.

    作者:伍运生;吴建维;邝慕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改进(附126例报告)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前、术中技术环节进行探讨.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行LC 126例,术前不插胃管,术中对胃十二指肠保护,分离、止血,胆囊床处理方法作了改进.结果腹腔镜完成手术125例,中转开腹1例,无胃肠及胆道损伤、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不插胃管LC安全可行,灵活使用纱布,有助于防止胃十二指肠损伤,协助分离粘连、止血等;胆囊床不作广泛电凝处理,可避免肝内胆管热传递损伤,不致造成继发出血.

    作者:印胜辉;侯圣;张刚;周翔;肖思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8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方式、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03年11月86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患者均在胆道镜的配合下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手术时间(120±50)min,失血量为(60±30)ml,进食时间为(48±8)h,下床活动时间为(48±8)h,术后住院时间为(5.5±1.5)d.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置T管引流46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40例.结论对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不管是采取T管引流或是一期缝合,只要掌握手术方式及适应证,腹腔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完全可行的.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德波;郭献庭;徐增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袋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分析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对排便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按TME原则,在腹腔镜下对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结果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袋肛管吻合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5min,术中平均出血20ml.术后无吻合口漏的发生,术后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能从容控制排便.结论腹腔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不仅能达到根治目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又具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作者:尚贤文;王存川;何家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异位胆囊管处理的初步体会(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异位胆囊管的手术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胆囊管开口异位的手术过程及处理.结果16例胆囊管异位中:5例平行型,5例螺旋型.4例胆囊管开口于副肝管.2例高位开口于右肝管及其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道损伤3例.中转开腹4例,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总结16例胆囊管开口异位的共同处理方法及术中体会.而且分述了高位开口,胆囊管开口于副肝管,螺旋位以及平行型四种类型胆囊管异位开口的术中体会和处理方法及部分解剖特点.认为术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胆囊管异位开口的解剖类型,并在LC术中发现或疑有胆囊管开口异位时,应仔细解剖三角,辨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以及副肝管的关系,断离胆囊管应尽量靠近漏斗部,必要时可采用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安全可靠.在没有术中胆道造影条件下的基层医院很适用.

    作者:陈先觉;詹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肠锯齿状腺瘤2例报道

    病例1 男,60岁,军人.下腹部不适3月,大便常规正常.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见4个0.3~0.4 om扁平型息肉,分别用活检钳钳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1个0.3 om者为锯齿状腺瘤,其余3个为炎性息肉.见图1.

    作者:彭贵勇;房殿春;李向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之关系.方法将慢性末端回肠炎30例,回盲部手术回肠结肠吻合32例,对照组35例三组进行内镜、病理学等方面的对比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回盲瓣功能学观察:手术组、肠炎组、对照组回盲瓣功能异常分别为30,28和5例.内镜下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结构不清、绒毛萎缩等,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病理学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萎缩、绒毛间距增宽、微绒毛稀少、杯状细胞增多等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随访时间:时间越长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越显著.结论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结肠化的相关,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

    作者: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周红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间质瘤3例

    随着病理技术的进步发展,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stromal tumor,GIST)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而胃间质瘤的发生占GIST的一半以上.近半年我们诊治3例胃间质瘤患者.

    作者:谢正元;钱振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疝复发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疝复发的情况.方法对587例腹腔镜腹膜内内环缝扎、铺网法疝修补术及146例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长期随访,了解疝复发情况,分析疝复发原因,对疝复发病人进行再次腹腔镜疝修补术或无张力修补术.结果前者6例病人复发,再手术后无复发.后者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膜内内环缝扎、铺网法疝修补术有一定的复发率,多发生于开展初期.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罕见.

    作者:许卓明;计勇;甄作均;苏树英;陈焕伟;费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