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镒;米登海;吴正奇;刘永恒;石淑琴;朱平梅;马有国
自1996年1月~2000年2月对T1~T2期膀胱癌患者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黏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余清平;解放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内镜下消化道亚蒂及有蒂息肉尼龙圈套扎治疗的经验.方法:经内镜活检孔道用Olympus HX-20L-1、HX-20Q-1结扎装置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亚蒂及有蒂息肉.结果:84例共93颗息肉套扎术后第1周末内镜复查时均已脱落,术后第4周末内镜复查时病变全部愈合,有效率100%.结论: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亚蒂及有蒂息肉疗效好,操作简便易学、迅速安全,且设备简单、价格低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凯;周明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LC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提出术前对LC难度评估的标准,对难度大的LC提出了术中处理对策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80例手术,总结了对困难的LC手术的处理经验.结果:成功施行LC手术263例,中转开腹13例,严重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病史及B超检查可以在术前判断LC的难易程度,只要掌握一定的LC技术,对一些难度大的病人行LC是安全的,果断地中转开腹是避免LC严重并发症的好方法.腹腔引流对严重炎症渗出及可疑损伤病例是必要的.
作者:陈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门脉高压性胃病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胃镜下有无门脉高压性胃病对6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门脉高压性胃病组与无门脉高压性胃病组比较,在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治疗以及体内血浆蛋白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P<0.01),而与病程、血清胆红素、血氨水平、凝血酶原时间无相关性(P>0.05).门脉高压性胃病组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硬化剂治疗及血浆蛋白水平与门脉高压性胃病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作者:杨文;胡梅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老年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认识,从而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十余年来收治的老年人气管、支气管异物16例.结果:16例中仅有2例入院时已确诊,12例误诊,分别误诊为慢支炎肺气肿并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疑肺癌;2例漏诊.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其中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9例,咯血4例.异物滞留气管、支气管时间1d~26个月.11例经纤支镜钳出或吸出异物,4例在纤支镜钳检后异物自行咳出,1例经硬管支气管镜取出.结论:老年人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原有慢性疾病所掩盖,且往往不能提供异物吸入史,故而容易造成临床误诊.纤支镜检查是确诊和治疗老年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溪林;钟维农;梁惠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内镜下对68例108颗,不同大小,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息肉,给予高频电切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腺瘤息肉癌变,电切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内镜下高频切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切实可行,安全可靠,经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郝卫东;鹿铁英;王永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危重症并急性呼吸衰竭纤支镜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危重症包括脑梗塞并冠心痛心功能Ⅲ~Ⅳ级24例;急性左心衰(控制后6~8h)3例;急性心肌梗塞(2周)2例;阵发室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所有患者均因患有严重肺部感染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采用纤支镜治疗.结果:30例患者经纤支镜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SpO2由治疗前的0.8663±0.0466升至0.9626±0.031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危重症并急性呼吸衰竭应用纤支镜治疗效果显著,我们认为只要操作手法熟练,对于心、脑的危重病及老年体弱并有痰阻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并因此使原发病加重如出现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者仍可应用纤支镜技术.
作者:陈莉文;肖波;赵华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胆囊结石发病的普遍性、胆道系统特有的解剖学特点使微创胆道外科成为现代医学领域发展为迅速的分支之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成就极大地促进着微创胆道外科的发展.较小的手术切口、较少的患者痛苦及较快的术后恢复使微创胆道外科广为医患所接受.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微创胆道外科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陈积圣;巴明臣;陈训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EST和EBD在急性复发性胰胰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急性复发性胰腺炎64例,男23例,女41例,平均年龄50岁,病程4~2年,发病平均次数为5.8次.部分病人曾多次检查B超、CT和MRCP,未发现致病因素.对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病人的急性发作期或病情基本控制后行ERCP检查,并根据其结果当即作EST和EBD.结果:48例病人未再复发,8例有时有上腹部疼痛但淀粉酶不高,EST和EBD过程中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EST可畅开壶腹部,使胰腺开口引流通畅,明显减少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作者:张筱凤;张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支气管内膜结核治疗新途径.方法:经纤维支气管镜将抗痨药物凝胶灌注于病变支气管黏膜.结果:该方法可以促进炎症吸收;软化、稀释局部干酪坏死物质,使之易于排出,直至完全消失;缩小浸润增殖型病灶,乃至完全消失.结论:适时局部灌注抗痨药物凝胶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保护肺功能,使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术.该方法还可以使痰菌迅速转阴,减少传染源,对控制结核病流行起到直接作用.
作者:高飞;闫卓;赵亚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青浦地区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类型,以及与肠息肉恶变和血吸虫病的关系.方法:对大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8%.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9%,息肉伴血吸虫卵沉着的占30%,大肠癌组织中血吸虫卵沉着的占42.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cm为多,腺瘤性息肉以≥1cm为多.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年龄以41岁以上多见.腺瘤恶变率为12.6%.结论: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结构易癌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血吸虫卵沉着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息肉,早期摘除,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作者:刘铁梅;许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内窥镜的消毒技术水平,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方法:通过对医院各种内窥镜的消毒效能检测和环境检测,发现在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在不同科室同一内窥镜重复购置,人员管理分散,致使一方面使用时内窥镜应用过频,给消毒灭菌带来一定困难,在消毒灭菌方法选择上多用消毒代替灭菌,另一方面某些科室内窥镜相对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结论: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建立内镜诊断治疗中心,统一调配内镜使用,正确选择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等措施,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和安全使用.
作者:龚瑞娥;吴安华;王曼平;冯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又称继发性胆漏,是微创手术后的一种特异损伤,其发生率不高,由于其发生原因及特点不同,应引起外科医师的重视.
作者:章义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时选用带导丝的聪明切开刀,明显地提高了标准EST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然而始终有一小部分病人可因各种各样的因素仍无法完成标准的EST,而须改用前切开术或针形刀开窗术(needle-knife fistulotomy,NKF),这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方法,其中又以NKF为流行[1~3].一旦采用这两种方法,EST的成功率会明显上升,但其难度和并发症也随之增加[1,4],为了解决好这一难题,本文参考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体会,重点对针形切刀的应用作一评述.
作者:李平;张啸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适当增加套扎环的改良套扎法与硬化法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将套扎与硬化法适当改良,即增加套扎环;首次治疗每例套扎8~12环,复扎时5~10点,每例次硬化4~6点,在套扎点之间或套扎点上注射5%鱼肝油酸钠,该联合治疗法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变细.结果:15例病人经31例次治疗,共结扎269环.硬化158点;曲张静脉消失12例(占80%),变细3例(20%),总有效率100%.并发症轻微,胸痛12例次(38.7%),发热9例次(29%),未出现食管狭窄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无1例出血.结论:改良套扎及硬化法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凯祥;章静;刘涛;王蓬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应用.方法:运用气压弹道碎石机及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102例,其中40例合并膀胱颈后唇抬高,占39.2%.结果:1次碎石成功率88.23%,手术时间40.5±21.35min,术中并发症为2.94%.1例输尿管中下段套脱离断行回肠代部份输尿管.下段结石中,2例致膀胱穿孔液体外渗、2例因开口狭窄或闭塞改开放手术.3例中段结石因严重肉芽炎狭窄开放取石,1例中段结石和3例上段结石退回肾脏,改ESWL或开放取石.结论:运用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安全、微创、碎石效率高的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罗洪星;王振宇;汤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呼吸功能减退患者使用芬太尼后,在支气管镜检查(FOB)中心率(HR)、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方法:A组35例为呼吸功能显著减退患者,B组(28例)为对照组,两组插镜前以芬太尼2μg/kg静脉注射,于用药前、插镜前、操作中和镜检结束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态压(MAP)、HR和SpO2.结果:与基础值相比,镜检中两组HR均有增快(P<0.01或0.05),但SP,DP,MAP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镜检中HR,SP,DP,MAP亦无显著性差异,A组SpO2的基础值低于B组,表明A组镜检前有低氧血症.镜检中A组SpO2下降(P>0.01),与基础肺功能显著减损有关.结论: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呼吸功能减退患者使用芬太尼(2μg/kg)是安全、有效的,能够起到较好的镇静效果和保持血压的稳定.
作者:曾锦荣;王昌明;莫碧文;蒋述科;唐艳君;王仪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在局麻下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对2例自发性气胸病人改为在局麻下经电视胸腔镜手术.结果:手术更加简便安全、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结论:局麻下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果;尹邦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胆囊三角的腹腔镜下解剖观察,以期减少胆管的损伤和降低中转开腹率.方法:回顾分析26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情况.结果:异常胆囊管占3.4%,胆囊动脉缺如或胆囊三角疤痕炎症分辨不清占17.4%;成功地进行了25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结论:准确可靠地解剖胆囊三角,正确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是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关键.
作者:刘宏;王国华;李智;李雪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对5例诊断明确的Dieulafoy病的临床起病、转归及治疗预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首次诊断临床误诊率近75%,年轻内镜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确诊后经内镜治疗大多是有效的.结论:对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要考虑少见病存在的可能,并及时进行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胃镜检查,以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李楠;周建飞;朱超慧;解放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