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恩
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于2017年4月15日~2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加强健康教育,远离不良习惯”.一 、癌细胞从哪里来人体其实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社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细胞照章行事,知道什么时候该生长分裂,怎样跟别的细胞结合,形成组织和器官.而构建不同组织的“图纸”,就是基因.很多人说,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只不过没发展起来.从医学上讲,如果能查出癌细胞,就可以诊断这个人患癌症了.现代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原癌基因,绝对不是人人体内都有癌细胞.
作者:李学恩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糖尿病得名于病人的尿中有糖排出.尿,本应排泄人体新陈代谢之废物,糖为人体重要营养素,如何将糖也排了出来?研究下来却并非是肾脏的过错,而是血中含糖过多,“满”了出来.又,这糖既是人体营养物质,在血中应属多多益善之物,为何如今人们却又斤斤计较于血糖的高低,凡高出者必欲降之而后快呢?原来人体之营养素有六: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钾、钠、钙、镁之类,或称矿物质)、维生素与水.前三者又称“生能营养素”,即能产生能量之营养素.“能量”为身体活动之“能源”,犹如开汽车之汽油,而身体之活动还不仅是指举手投足或是身体位置之移动,凡心跳、呼吸、消化吸收、思考记忆,乃至新陈代谢皆需能量.
作者:杨秉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医认为,舌好似外表露于口腔的脏器组织,是观察内部脏腑的窗口,舌诊是不可缺少的诊病方法.中老年人若学会观察自己舌质的颜色形态,就可以及时发现舌色的异常变化,交结身体的亚健康变化或疾病的病情变化.观察舌色诊察疾病的方法十分简便,非常易于大众自我保健、自我辅助治疗.
作者:周一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被公认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因能够有效降低LDL-C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已经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然而,尽管对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已取得成效,但在经过以目前临床证据为指导的标准治疗后(包括治疗传统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等),患者仍然存在发生大血管及微血管事件的风险,即心血管剩留风险.高甘油三酯血症作为我国常见的血脂异常,与心血管剩留风险的相关性值得关注.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覆盖全国6个大区、27个省市、总计纳入25317例服用他汀至少3个月以上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仍有高达47.6%的患者伴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极高危患者人群中,其比例更高达74.2%.所以,对高甘油三酯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控.
作者: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快乐自己去创造,烦恼不要自己找”,这句话说得好,很有哲理,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快乐也好,烦恼也好,这完全是靠自己,完全在自己心中.人的一生历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无数次的“快乐”和“烦恼”,正因为有了它们,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所以有人把“快乐”和“烦恼”比喻为上帝赐给每一个人终生享用的“生活调味剂”,而“创造快乐,勿寻烦恼”则是人生的完美修炼.
作者:段扫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太极内功是太极养生家修炼内气的方法.它的特点是以吐纳呼吸为主,配合意守重要部位,引导内气积聚,以强壮五脏、交通神气.所谓“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光内视,五脏照彻”,也就是通过“意”和“息”来调控内气的聚散运行,畅通百脉,消除疾病,强壮身体.太极内功由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家、武术家和内功养生家李经梧先生推广整理.通过太极内功的锻炼,可以使机体内脏活动迅速增强,有形之精化气上行,充养脑神,使精气神全面旺盛,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延缓和逆转衰老.
作者:李树峻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夏日来临,一些体质偏于阴虚内热的中老年人,难于适应高温暑热天气,慢性疾病容易受影响而加重.尤其阴虚津亏易于导致血液黏稠淤滞,可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阴虚内热的中老年人,应于初夏之时日及时调理体质,改善阴虚内热症状,为平安健康度夏做好准备.
作者:贺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癌症和饮食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肿瘤患者中,约1/3的人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即便食物不能代替药物,但适当的营养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还能提高肿瘤病人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许多蔬菜中含有抗癌物质,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下各种肿瘤患者适宜吃的蔬菜.
作者:柳朝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肺心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临床上多见慢性肺心病.慢性肺心病是我国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除了积极做好防治外,日常饮食也应多加注意.
作者:田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维生素C可防治坏血病,因此,又被称为抗坏血酸.维生素C不仅可以帮助中老年人延缓衰老,还能提高免疫力.那么,每天到底该服用多少维生素C?维生素C有安全剂量吗?鲍林博士的摄生法莱纳斯·鲍林博士是美国人,父亲是药剂师,本人是化学家.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又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一个人能两度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可谓凤毛麟角.
作者:黄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一、药食两用的蒲公英蒲公英入药的记载,首见于公元659年,由唐代医药学家苏敬等主持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中,称其味苦,性平,无毒,全草入药.五代时中药学家韩保升编著《蜀本草》,谓蒲公英“堪生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其嫩苗可食”.以上说明,蒲公英是一种亦药亦食之品.无怪乎现今的群众将它生吃、做汤、熬粥、炒肉丝、腌渍、泡酒,还有将它制成牙粉、面膜等等记述,得到广泛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3年,将蒲公英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作者:李春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血管与生命息息相关,血管越干净,人的寿命就越长.流淌在血管中的血液是给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就像是人体的养料工厂,没有了养料,人体就很难维持“青春和活力”,就像植物没有养料和水分会加速其干枯和死亡一样.因此,通畅的血管、清洁的血液,是人体抵抗衰老、保持年轻的重要屏障.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我今年87岁,人到老年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衰退,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所谓老年病的症状.大约在一年前,我发现自己每次吃药时,喝的水要比以前多很多才能把药服下.起初我并未在意,直到有一次我在服用中药软胶囊时,药粒怎么也吞咽不下去,而且还粘在喉咙上,终导致胶囊破裂,使药味溢出,让我非常难受.后,我喝了很多水,又吃了些馒头才将药物顺了下去.这时,我才意识到起码是咽喉出了问题,需要到医院去治疗.可是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我的喉咙没问题,而是吞咽部位的肌肉松弛了,这属于老年生理性衰退,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办法.可是我并不甘心,又辗转医院各个科室,结果都没有找到能治愈我的方法.终,我还是得找身边的医生——《健康指南》杂志帮忙.
作者:田俊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退休多年来,我并未刻意讲究养生,却始终精神健旺,气色颇佳.除了高血压仍需药物控制外,其他状况基本正常.每当有朋友讨教所谓的“养生秘诀”时,我总会指着桌上的几本唐诗宋词,笑着说:“这就是我的‘本草纲目’”.我不反对老年人适度参加体育锻炼,但觉得必须量力而行,适合自己.对我而言,更觉得“健身先健心”,精神的调养可能比锻炼身体更为重要.刚退休时,我一度情绪很低落,焦虑、厌食、郁闷、失眠,各种症状接踵而至,跑了多家医院,吃了大把药片都无效.
作者:徐明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人们普遍地认为,人越老大脑越不好用,但是,新的研究显示,“衰老”的大脑比以前想象得更加活跃、更加精力充沛.这是怎么回事?衰老的大脑依然可以良好地运作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家阿尔伯特博士指出,无论我们多么衰老,我们的大脑都能应付各种改变.举一个例子,维克多·库其尼奥.2001年8月,这位70岁的老人击败了25岁的俄罗斯前冠军彼得·斯维德勒,赢得了在瑞士举行的贝尔国际象棋精英赛冠军.老人的胜利虽然使很多棋类爱好者感到惊讶,但对于研究大脑的学者来说,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一组新的研究显示,除了曾患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外,在一般人认为“衰老”的大脑中,语言技巧、情商、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均保持正常.实际上,从纯粹意义的思维敏捷度来说,人类大脑的能力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增强.
作者:龚秀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以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暮气沉沉,情绪低落,消极厌世为主要表现.我国60岁以上老人抑郁症发病率约为7.56%,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本病有失眠、早醒的表现,易被误为“神经衰弱”.新近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与饮食关系密切,饮食中色氨酸含量低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所以,食疗药膳对本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刘正才;赵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夏季来临,热浪滚滚.室外人们挥汗如雨,室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则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爽惬意.然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生活也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调查发现,空调病的发病率与气温高低成正比,如今空调病已成了杀向夏季暑日里享受空调凉爽一族的“冷酷一刀”.
作者:常怡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植物营养素.近年来营养科学家发现,蔬果中还蕴含着许多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正是这种植物化学物质,能增强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抵御癌症和各种慢性疾病的侵袭.天天五蔬果,健康多又多!
作者:韩百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肥胖已成为全球爆发的流行性疾病,2016年一系列针对肥胖的重磅研究和指南出台,提示肥胖的干预和治疗迫在眉睫.2016年5月24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了主要针对肥胖患者的2型糖尿病代谢手术指南,强调了代谢手术可以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2016年5月27日,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发布了肥胖治疗的指南,正式提出了肥胖干预从以减重为目的治疗转变为以干预伴发疾病为中心的分期(度)治疗.2016年年6月14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5种减肥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这些药物可以很好地减轻体重,但不良反应仍不容轻视,临床上应酌情选用.与此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批准了负压胃内容物吸出泵作为减重措施进入临床,这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出台,也反映了当前对肥胖治疗的迫切和无奈之举.
作者:曲伸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