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84例

孙松昌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胆囊炎, 胆结石
摘要: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对18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LC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50±23)min,平均出血量为(50±14)ml.1例因Calot三角冰冻状粘连无法分离,1例因胆囊动脉出血而中转开腹.术后无感染、结石残留、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遵循腹腔镜手术的操作规程,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安全的;因手术难度增加,应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中转开腹的采用与时机.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损伤出血的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

    目的 总结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肾损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2月12例肾损伤血尿患者,肾结石肾积水行切开取石术后7例,肾穿刺活检术后2例;肾脏闭合性损伤2例,刀刺伤1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以弹簧圈(5例)、PVA(6例)、丝线(1例)进行栓塞.结果 术中证实12例均为肾段或肾段以下动脉损伤,术后所有病例新鲜出血立即停止,随访1~3个月,效果良好,未见有肾血管性高血压.结论 肾损伤出血以超选择性插管栓塞为佳.

    作者:罗建光;肖恩华;周顺科;伍玉枝;陈善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右侧支气管代气管增加气管切除长度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增加气管切除长度的动物实验方法.方法 将20条成年犬切除右肺中、上叶,改进肺静脉吻合方法,用右侧支气管代替气管,从而增加气管切除长度.结果 平均气管切除长度为11.5(9.5~12.6)cm,6条1月内死亡,余14条存活1月以上,尸检吻合口愈合良好,基本通畅.结论 本术式可增加气管切除的长度,使气管切除的适应证更宽.同时,由于受到肺功能、外科技术等限制,远期效果也尚需评价,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汪永义;高华;尹邦良;陈保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排斥品系的选择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及排斥反应品系的选择.方法 封闭群SD、Wistar大鼠各30只,近交系Lewis,BN大鼠各30只.通过改良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分别于术后第7 d、30 d取肝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结果 封闭群SD→Wistar大鼠48 h、1个月存活率为93.3%和89.2%;近交系Lewis→BN大鼠48 h存活率为90.0%,并于术后11 d内全部死亡.病理组织学结果示封闭群肝组织排斥反应明显轻于近交系.结论 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模型成功的关键.SD→Wistar大鼠出现自然耐受;Lewis→BN是较理想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作者:黄文鹏;黄祖发;叶启发;任祖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单发结节,行PMCT治疗.结果 除1例因肿瘤残留加行PMCT外,余19例均行一次整体覆盖原位灭活凝固治疗.术后均有轻微上腹痛、发热,可自行消失.1例穿刺点皮肤轻度烫伤,无其他并发症.随访3~15个月,B超示19例患者(95%)肿块内血流信号消失,增强CT或MRI显示18例(90%)治疗后无强化,3月后15例(75%)AFP转正常水平,肿块缩小率85%,随访期间总生存率90%.结论 PMCT一次整体原位灭活治疗肝癌方法简单、省时、安全,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梁毅;朱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8年8月~2002年12月3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行改良Bacon术,术后坚持扩肛和肛门收缩锻炼.结果 术后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2 d发生多余结肠坏死.半年后病人可控制排气排便.排便次数:1~2次者16例,3~4次者20例,>4次者2例.肛门节制功能评价:优25例,良13例.随访4.2~9.1年,1例Duke C期患者盆腔复发,死于双侧输尿管梗阻、肾衰.结论 在无条件采用双吻合器手术时,改良Bacon术可以作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一种备选术式.

    作者:黄平;王锋;肇毅;杨小冬;高一飞;陈贤贵;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男性尿道狭窄及闭锁(附31例报告)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男性尿道狭窄及闭锁的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3月收治男性尿道狭窄及闭锁病人31例,狭窄段长0.5~3.0 cm,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狭窄段切开治疗.术后留置尿管平均4(2~6)周. 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尿线粗,无尿失禁,无阳痿,无尿瘘.尿流率由术前平均6.1(3.2~10.0)ml/s提高到21.6(15.4~24.5)ml/s.随访3~12个月,均排尿良好,无再狭窄发生,B超检查无剩余尿.结论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开治疗男性尿道狭窄及闭锁安全有效,近期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由于随访时间尚短,其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范海涛;王伟华;张慕淳;张刚;王志新;孔祥波;邵起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伤性腕部正中神经损伤治疗进展

    正中神经损伤在腕部切割伤中非常常见,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需消除张力,应采用端端吻合修复;自体神经移植仍然是临床治疗长距离损伤的重要手段;当不能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时,可以应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或自体组织移植;可降解生物、人工合成的神经导管在实验中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外伤性腕部正中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及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骁;卡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杂断肢再植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目的 探讨断肢再植术的处理方法,提高断肢再植成活率及患肢功能.方法 5例断肢患者,包括断上臂中段、腕、大腿中下段、小腿中上段及断掌并多个断指各1例,断端污染严重,均予再植.离断至吻合时间约4~7 h.所有病例均以8-0显微丝线吻合主要动静脉及神经.结果 随访12~36月,断掌功能良好;再植上臂、大腿均成活;断上臂术后8月,肘关节活动范围约5°,其他关节无功能,感觉无恢复;断大腿者能行走,小腿中段以上感觉恢复;腕、小腿再植者失活.结论 复杂断肢再植应妥善行术前处理,彻底清创,行断肢再灌注和血管吻合,重视围术期处理和功能重建,以提高断肢再植成活率和功能恢复.

    作者:闫飞;梁家龙;王忠远;颜斌;黄凌云;黄克勤;刘慧;张湘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真性腋动脉瘤切除及自体静脉移植腋动脉重建手术探讨

    目的 探讨切除真性腋动脉瘤并行血管重建的手术方法,总结瘤体游离和切除的操作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7年3月收治的14例真性腋动脉瘤患者,均行动脉瘤切除,自体静脉移植血管重建.结果 病理诊断均证实真性动脉瘤,均获得临床治愈.平均随访5.5年(3个月~10年),1例术后2年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3年出现吻合口闭塞,1例术后5年死于急性脑出血,余11例无复发或并发症出现.结论 真性腋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重建是一种可靠的治疗真性腋动脉瘤方法.

    作者:王春喜;梁发启;赵文光;王嘉桔;尹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Z形皮瓣与纤维蛋白胶联合应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

    目的 探讨Z形皮瓣联合纤维蛋白胶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作用.方法 观察组74例,采用Z形皮瓣,术中创面喷洒纤维蛋白胶;对照组36例,采用传统纵形切口,创面不喷洒纤维蛋白胶,腋窝常规放置引流管3~4 d.结果 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为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1%(P<0.05).观察组术后患侧上肢功能受限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结论 Z形皮瓣联合纤维蛋白胶创面喷洒有利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

    作者:尚培中;贾国洪;苗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84例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对18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LC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50±23)min,平均出血量为(50±14)ml.1例因Calot三角冰冻状粘连无法分离,1例因胆囊动脉出血而中转开腹.术后无感染、结石残留、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遵循腹腔镜手术的操作规程,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安全的;因手术难度增加,应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中转开腹的采用与时机.

    作者:孙松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儿童腹股沟斜疝两种切口疗效比较

    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共收治6个月~5岁儿童腹股沟斜疝200例,分别采用两种切口,总结其治疗效果如下:

    作者:张良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根部结扎肠系膜下血管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血管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间30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例资料,手术时于根部切断结扎肠系膜下血管,注意保护内脏神经的腹主动脉丛和上腹下丛,分析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淋巴结转移者8例(26.7%),其中肠系膜根部有转移者3例(10.0%).合并梗阻者一期切除吻合后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经引流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从根部处理肠系膜下血管合理可行.

    作者:孙立波;高硕微;李永超;冯野;张研;赵吉生;郑泽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段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并发症防治

    目的 探讨中段尿道吊带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中段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48例,其中,TVT术26例,TVT-O术19例,Sparc术3例.结果 手术并发症包括:1例(TVT)术中膀胱镜检发现穿刺针穿入膀胱,经重新调整穿刺纠正.2例(Sparc术和TVT-O术各1例)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发现阴道前壁吊带外露,经再次手术修补阴道前壁治愈.4例出现尿急症状,给予黄酮哌酯对症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出现股内侧轻度疼痛,未经特殊治疗,1周内症状自行缓解.结论 中段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但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应引起重视.

    作者:徐耀庭;许晓文;荆翌峰;黄汝强;谢敏;李杜渐;顾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梭形横切口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梭形横切口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3年11月~2006年9月对2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梭形横切口行保乳手术,其中全麻9例,局麻16例.术毕创口置小号引流管,间断缝合残腔,用Prolene线皮下连续埋线法缝合切口.结果 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平均7 d出院.随访1~34月,所有病例乳房形态保持良好,患者满意.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 梭形横切口为保乳手术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切口方式.

    作者:李瑞华;吕晔;何惠君;曾智豪;李静;郭敏;欧阳惠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特殊类型阑尾炎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附24例分析)

    目的 总结特殊类型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8例老年、10例儿童和6例异位阑尾炎行LA治疗.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5(30~90)min,无中转开腹者,术后第1 d即可进食,平均26(16~48)h恢复胃肠功能.无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特殊类型阑尾炎行LA具有视野好、伤口感染少等优点,操作过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戳孔位置等手术技巧.

    作者:陈勇;余丹;周建平;金晓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腕前区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断指血管与皮肤缺损

    目的 总结游离静脉皮瓣在伴有血管及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18指,其中伴掌侧皮肤缺损15指,背侧皮肤缺损3指,从腕前区切取适宜大小的、带有皮下静脉和掌长肌腱的游离皮瓣植于手指组织缺损处,掌侧部位皮瓣倒置,背侧则同方向放置.结果 除1例中指中节离断伴背侧血管和皮肤缺损于术后第3 d坏死外;17例术后手指均成活,外观及功能良好,功能评价:优11指,良4指,可2指.结论 应用腕前区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断指血管与皮肤缺损,效果良好,且简单易行.

    作者:孟国成;徐海涛;陈立科;曹远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行腋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8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中,行改良根治术时完整保留ICBN 56例,切除26例.结果 保留ICBN的56例中,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53例(94.6%),感觉异常3例(5.4%);而切除ICBN的26例中术后感觉正常8例(30.8%),感觉异常18例(69.2%).结论 乳腺癌腋窝清扫术中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利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刘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消痔灵注射术与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消痔灵注射术与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该类患者随机分为PPH组和注射组,分别采用PPH术和消痔灵注射治疗.结果 与注射组相比,PPH组住院时间短,但费用昂贵,术后肛门疼痛及排便疼痛轻微,肛门功能障碍及肛管直肠狭窄发生率低(P<0.05).两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尿潴留发生率、复发率及恢复工作时间上无差异(P>0.05).结论 消痔灵注射术可以作为PPH术的一种有效补充.

    作者:张永刚;谷云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腰椎关节突人工关节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腰椎关节突人工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2具国人尸体腰椎标本,测量椎体和椎间盘高度;研制假体装置ZJS,并应用于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并失稳患者,重建腰椎稳定性,不做椎骨间植骨融合,观察其腰腿疼症状的缓解程度、X光片测量腰椎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评价其初步的临床疗效.结果 国人腰椎椎体后缘高度(23.43±3.10)mm~(34.45±3.28)mm,椎间盘后缘高度(5.38±1.36)mm~(7.96±2.05)mm.3例患者随访11~16个月,症状明显缓解,满意程度高.术后X片显示手术椎节活动度:前屈后伸3°,左右侧屈3.5°;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间隙高度能维持于中立位状态3.5~4.5 mm,在脊柱后伸活动时该高度亦无明显降低.结论 国人腰段脊柱具备置入ZJS的条件;近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并失稳患者经后路椎管减压,置入ZJS既能重建腰椎稳定性,保持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又能保留手术椎节的部分活动功能,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非融合手术技术.

    作者:谭明生;王文军;蒋欣;王麓山;移平;杨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