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华;张军辉;姜群英;王丽艳
目的:探析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单侧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治疗,评价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6.00%(48/50),术后1例出现关节腔血肿,通过关节腔血肿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纠正,1例出现膝关节积液,术后1个月自行消失.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与术前比较膝关节ROM指标有显著变化(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与术前比较Lysholm评分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临床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采用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简长春;郑林;邓春彪;蔚芃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研究社区高危妇女乳腺癌筛查联合使用乳腺超声和X线摄影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2年5月—2017年5月对本社区年龄在31~68岁之间的2000名女性进行高危妇女乳腺癌筛查,采取钼靶X线(简称M A M)、乳腺超声(简称US)以及联合检查后,对比分析上述3种检查方式的疾病检出情况.结果:所有女性经病理检查以后,乳腺癌共100例,其中MAM检出30例,其检出率为30.00%;US检出36例,检出率为36.00%;MAM与US联合检出91例,检出率为91.00%,经对比发现,MAM与US检出率对比,P>0.05,MAM联合US检出率明显高于MAM检出率和US检出率, P<0.05.结论:社区高危妇女乳腺癌筛查联合使用乳腺超声和X线摄影可提升疾病的检出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作者:杨慧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我科并行微创手术治疗的43例脑出血患者护理经验.结果:43例脑出血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住院15~26天,平均(20.4±6.3)天,预后为良好恢复31例(72.09%),中度致残5例(11.63%),重度致残4例(9.3%).死亡病例3例(7%).结论:术前术后及时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病情观察及术后早期相应的康复训练,如语言训练、肢体主被动训练等,对于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病人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史兰花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细节护理在体检中心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以改善体检中心护理工作.方法:选择到我体检中心检查的392例体检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n=196)和观察组(n=196),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施以细节护理,比较两组体检人员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人员的体检时间为(92.61±19.57)m i n,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员的体检依从度为90.82%(178/19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为94.39%(185/19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检中心实施细节护理之后,体检人员更加配合护理工作,体检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体检人员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可见实施细节护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莲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研究高频彩超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接受甲状腺微小结节检查的36例患者,所有患者接受高频彩超检查评定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然后经病理检查法评定作为参照依据,判定高频彩超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价值.结果:病理诊断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当中高频彩超诊断为18例,诊断吻合率94.74%;9例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当中高频彩超为8例,诊断吻合率88.89%;6例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癌当中高频彩超为5例,诊断吻合率83.33%;2例病理诊断局限性桥本氏病当中高频彩超为2例,诊断吻合率100%;高频彩超诊断微小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是83.33%,特异度计算是96.67%,准确率为94.44%.结论:高频彩超诊断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健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来本院筛查乳腺癌的人群96例作为样本.入选所有女性均采用X线摄影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96例女性中,脂肪型腺体占比33.33%、混合型21.88%、不均型34.38%、致密型10.42%.诊断结果为阴性者占比56.25%、良性病变占比31.25%、恶性病变占比12.50%.病理诊断结果提示,良性病变占比31.25%,恶性病变占比11.46%.两组对比结果提示,X线误诊1例.结论:采用乳腺X线摄影筛查乳腺癌,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龚欣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研究X线与C T应用于矽肺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矽肺患者,均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院,对其一般资料予以回顾分析,所有矽肺患者均给予X线检查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不同分期矽肺检出率与总检出率.结果:与X线检查方式对比,C T检查方式的Ⅰ期矽肺检出率更高(P<0.05);X线检查方式与CT检查方式的Ⅱ、Ⅲ期矽肺检出率无差异(P>0.05);与X线检查方式对比,CT检查方式的矽肺总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CT应用于矽肺诊断中的效果优于X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牙槽窝自然愈合过程中内部血凝块凝聚而逐步形成骨组织,新生骨骨质较为疏松,钙化程度低,外部周围牙槽骨随着束状骨的丢失而吸收,特别是对于外伤、牙周炎本身存在牙槽骨缺损,导致后期种植骨量不足,影响种植成功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就是在拔牙术中或术后通过保存骨组织和软组织来减少牙槽骨吸收,促进牙槽窝内新骨形成的方法,目前临床中常采用微创拔牙、即刻种植等结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用于前牙美容区和后牙功能区牙位点保存,结合生物材料的使用,提高位点中骨组织和软组织的修复及再生效果.现将该技术作一综述,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曾培;李俊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吻合口大小和血流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M H D患者50例,根据原发病是/否为糖尿病肾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的情况,并比较术后1d、15d、30d、180d时两组患者吻合口大小和血流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M H D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均可触及搏动和震颤,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桡动脉血为红色搏动血流,吻合口处为红蓝混合的血流;术后1d和15d时两组患者吻合口大小和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0d和180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吻合口大小和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MHD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吻合口大小和血流量,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MHD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吻合口大小和血流量均显著小于其他非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并发症较多和内瘘血管成熟缓慢有关.
作者:陈志伟;钱慕周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莫西沙星序贯疗法对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7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研究组给予盐酸莫西沙星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序贯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序贯治疗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邓天麟;韩俊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总结C 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所有患者在C 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围术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围术期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KPS评分、ZPS评分以及QO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 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利于病情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许玲玲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C T血管成像诊断手部动静脉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病理学确诊手部动静脉瘘患者10例,接受C T血管成像诊断,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手部动静脉瘘患者10例均清晰呈现血管重建图像,CT血管成像CTA清晰显示病症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明确病变区域及累及肌肉组织,且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CT血管成像无创性成像技术准确度高,在诊治手部动静脉瘘方面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在手部动静脉瘘诊断中.
作者:罗光明;晏伟;胡宇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协助医生诊断患者相关疾病.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受检患者资料80例.其中,所有的患者均为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的影像材料,以诊断患者的相关疾病,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对患者的诊断疗效.结果:根据患者的时间信号曲线显示,Ⅰ型的患者一共有72例、Ⅱ型的患者一共有5例、而Ⅲ型的患者一共有3例.其中8例发现病变的患者当中,5例为癌前改变患者,而另外的3例患者确诊为乳腺癌.对患者进行腺叶切除术与保乳手术或是根据症状进行改良手术治疗.结论:对早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的形式,其所呈现的影像能够有效地诊断患者的疾病.采取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帮助患者对症下药,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建议临床上广泛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的手段,使患者能够尽快进行疾病的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作者:王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特征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 T 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研究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3例P T C患者,共36例结节,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将此36例结节按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成两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然后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的常规超声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所有结节内部均存在微钙化,无淋巴结转移组58.82%(10/17)例结节内存在微钙化,两组间结节内微钙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节存在的位置、结节的大小、结节内部回声、内部回声均匀性、结节的血流信号、结节形态、结节包膜、结节边界、结节声晕及结节纵横比等常规超声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 T C结节内微钙化对预测其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帮助,可指导临床术前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病情.
作者:程红;戚庭月;孙红光;李念芬;张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检查诊断及鉴别的特点,为甲状腺疾病的早期筛查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手术经前期影像检查及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疾病的超声及CT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病理学检查显示100例甲状腺疾病中,84例为良性肿瘤疾病,16例为恶性肿瘤疾病.前期超声检查正确诊断出95例,诊断准确率为95.00%,误诊5例,主要为将2例结节性甲状腺瘤肿与1例甲状腺癌分别误诊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误诊为甲状腺癌.C T正确诊断出90例,诊断准确率为90.00%,误诊10例,主要是将3例腺癌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误诊为腺瘤,3例腺瘤误诊为甲状腺癌.结论:临床中应用超声与CT诊断鉴别甲状腺疾病有重要价值,且超声检查要比CT检查更为敏感,因此将其作为前期诊断及鉴别甲状腺疾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温静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放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microRNAs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放疗前0Gy、放疗2Gy、10Gy、20Gy和30Gy后的24h血,使用qRT-PCR方法对患者血浆中的microRNAs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照射后,miR-210-3P、miR-221-3P、miR-21-5P在表达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m i R-150-5P在2G y照射后与照射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着剂量的增加,表达水平不断下降.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后,能够诱导miR-150表达下降,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吕仁明;王伟;何玉婷;刘如燕;王泽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EG 患者的影像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粘膜型EG常见,胃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胃窦部病变表现为黏膜走形紊乱,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表现为球部呈锯齿状改变;混合型EG立位腹部平片表现为肠梗阻改变,CT表现为末端回肠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邻近肠系膜密度增高,增强扫描见病变处肠管管壁明显强化.结论:EG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其它相关检查.
作者:孟名柱;孙阳阳;潘昌杰;陈洁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PET-CT在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后判断疗效的应用效果.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30例淋巴瘤患者,撷取时间是自2012年4月—2017年4月,分组原则以抽签法为主,分研究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在治疗后予以PET-CT显像,研究组在治疗前后均予以PET-CT显像.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显像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疗效(46.7%)比较,研究组的(86.7%)较高,优势突出,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S U V m a x平均值远比治疗后的高,差异突出,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SUVmax平均值远比对照组治疗后的高,差异突出,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期间予以PET-CT检查,可有效提高化疗效果,判断残余的病灶是否复发,为临床医师诊断患者疾病提供一定的可靠依据,进一步保证化疗、放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借鉴.
作者:高志宏;郭明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高龄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高龄妇科肿瘤患者140例,查阅病历资料、手术资料、病理资料,对患者肿瘤类型、手术方式和范围以及术后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140例高龄妇科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53例,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为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腹腔淋巴清扫、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等,采用的主要麻醉方式为全身加硬膜外麻醉.140例高龄妇科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87例,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双侧附件切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等,采用的主要麻醉方式为全身加硬膜外麻醉.术后,均对140例高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结论:良性肿瘤患者在高龄妇科肿瘤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确保高龄妇科肿瘤患者可以对手术治疗加以耐受,围术期做好相应的准备、监测和护理颇为重要.
作者:关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火针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昔洛韦片、泼尼松、阿昔洛韦软膏等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结合拔罐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8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在疱疹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火针点刺的基础上,加用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明显,在疱疹止疱、结痂、局部疼痛等方面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所花费用低,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比率低,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小江 刊期: 201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