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颈部CTA的技术应用分析

武丹

关键词:CTA, 放射医学, 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CTA扫描中的技术应用特点.方法:从我院选择40例患者进行分析,整个过程主要是要西门子双源CT进行头颈部CTA扫描,然后完成图像的处理工作,同时进行原始图像信噪比和重建图像质量的处理.结果:头颈部双源CTA图像能够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管壁和管腔的评估.结论:头颈部CTA技术不能够对细小动脉血管、鞍区及鞍旁血管及管壁方面进行准确的评估,其在信噪比方面效果非常好,同时图纸的质量也比较强清楚,因此也能够方便进行患者病情的判断,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利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2016年我院共收治456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采用产前超声诊断法,对产妇的过往历史检查数据,以及超声影像资料进行跟踪记录,并且追踪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的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超声诊断出胎儿畸形87例,与所有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做比较,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对畸形胎儿的筛查效果显著,确诊率高,有效降低了畸形胎儿出生的比率.

    作者:聂明辉;张晓侠;吴文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2017年5月时间阶段,择取我院接诊收治的1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次序随机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1例,针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支持和确保患者获取到较好临床结果,相关研究经验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组织病理确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与单纯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为95.45%,单纯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72.73%,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对诊断不同类型的阑尾炎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单纯高频超声诊断(P<0.05).结论: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降低急性阑尾的漏诊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胎儿肢体畸形产前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优生率.方法:选择产前B超检查1158例,根据出生或者引产的情况分析检查的结果.结果:超声诊断出畸形12例,漏诊3例,无误诊病例.畸形情况基本为四肢短小、马蹄内翻足、缺指(趾)、手姿势异常.其中孕20~24周以及25~29周的检出率高.结论:产前超声诊断是检查胎儿肢体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的减少缺陷胎儿的出生,对于提高优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邵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诊断价值和作用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诊断价值和作用.方法:此次实验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共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正常体检人员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照组,100例参与实验人员均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实验人员各项检查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明显大于正常体检人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房内径(LADd)明显比正常体检人员更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正常人;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峰)明显更快;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峰)明显更慢,E/A值也明显低于正常人,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效果显著,能对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有利于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推广实践价值.

    作者:李锋;朱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X线与CT对急性肺脓肿的临床诊断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研讨X线和CT对急性肺脓肿疾病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比.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肺脓肿疾病者中,抽取27例纳入到研讨内,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27例患者均接受X线和CT方式检查,把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讨.结果:采用CT进行检查,可将病灶准确、清晰的显示出,包括X线片无法显示出的重叠性病灶,在观察胸膜、纵膈、肺门等状况上比X线片更具有优势性;从两种检查方式的漏诊率上来看,C T方式7.41%比X线片22.22%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片在急性肺脓肿疾病检查中分辨率不高,容易发生漏诊,而CT方式诊断准确率则较高,较小肺脓肿也可被发现,在鉴别、定性、定位上诊断价值较高,临床诊断急性肺脓肿疾病可考虑采用CT方式.

    作者:葛振华;陈修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例睾丸扭转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用高频彩超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彩超表现特征.结果:9例患者均通过手术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超声诊断准确率是77.78%;2例患者经手法复位后血供获得恢复,睾丸被保留.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诊断睾丸扭转患者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改善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彭有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手术操作简单,固定融合可靠,疗效明显.结论: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内固定方法设计合理,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红雷;许宏俊;花雷;丁育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并研究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飞利浦iE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采用高频探头缓慢加压扫查,部分显示困难的患者可采用低频率探头进行缓慢的加压扫查.医护人员以患者疼痛部位为中心进行多切面的扫查,在扫查的过程中重点确定患者阑尾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对患者的阑尾长度、宽度及周围渗出液的范围等进行测量,判断出患者病变的类型,同时观察临床超声诊断进行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判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的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经过临床诊断,50例进行阑尾炎患者中,44例患者经超声诊断确诊,6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其检查报告为阴性.经过手术证实,6例患者均为进行阑尾炎,因此,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8.00%,其特异性较高.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care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患者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人体对辐射伤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等,这些器官位置多在人体面侧,进而在CT扫描时,受到的辐射伤害较大.X-care技术是器官-管电流调节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人体敏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保护敏感器官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鹏;赵志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心电图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鉴别诊断中价值

    目的:分析心电图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肺栓塞组,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全部患者均给予心电图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的V1~V3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以及V1~V3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显著低于肺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组的V4~V6导联T波倒置伴ST段压低发生率、V4~V6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电图检查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玉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医护理技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对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本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行中医护理技术.结果:观察组各项胃肠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术后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优化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孙妮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窥镜的使用、维修和检测研究

    内窥镜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大中型医院当中,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疗手段,提高了病人的治疗质量.在本篇文章当中,首先介绍了内窥镜的制作原理与使用,就下来对软镜和硬镜的检测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后对在平时使用当中的常见故障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作者:袁春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32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入院后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将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完成三维图像后处理,将多层螺旋CT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终得到确诊,患者中26例发生在膀胱三角区,4例发生在右侧壁,2例发生在左侧壁.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多表现为突入膀胱内的软组织肿块,呈丘状、半丘状或菜花状,螺旋CT平扫CT值为20~40HU,24例浸润性生长且伴有膀胱壁不过则增厚、僵硬,8例侵犯直肠前壁膀胱,肠壁僵硬.结合冠状位、矢状位清晰显示轮廓与膀胱壁关系,反应盆腔内流细胞转移部位.32例患者均在多层螺旋CT下取得手术成功.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膀胱癌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学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心电图监护的运用及影响

    心电图(ECG或者EKG),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和无创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电异常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心电图监护既是一项常规操作,对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的不同状况做出及时的处理,以提高的患者的病症诊断质量.

    作者:刘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9例,检出率为96.67%,对照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4例检出率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出率较高,且该法无创、操作简便,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佟永治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为检出16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为19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成像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指导,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作者:王和平;孙吉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使用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诊断肺结核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在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经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结核,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T技术与X线胸片技术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及对各种病灶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1)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5%;诊断误诊率为5%,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诊断技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对各种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胸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检查,可以作为肺结核的首选诊断手段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姚雪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10例,分析CT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使用CT诊断后取得较好效果.可发现病灶呈现类圆形或浅分叶,边界较为光整和清晰,直径低于2cm.其CT值约为38~53HU.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动脉期强化幅度较为接近.其中有2例薄壁环形轻度强化,6例强化不均匀、出现囊变.2例强化均匀.结论:通过使用CT诊断的方法,能够对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起到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作者:张琦;陈玲;郭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

    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讨论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CT扫描,此外,有4例患者进行加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例硬腭癌、3例口底癌、2例舌癌、2例扁桃体癌、2例口咽癌和1例腮腺癌.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CT扫描,能够更好的判断、对比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是手术检查、X刀照射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魏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