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贵方;杨期东
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dependent kinases inhibitors,CDKIs)分为INK4(inhibitor of CDK4,INK4)和KIP(kinase inhibition protein,XIP)两大家族,主要通过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pRb)或p53两条途径对细胞周期起调控作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所调控的信号通路被激活,细胞周期紊乱可促使神经元凋亡,CDKIs对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付剑亮;邵福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不仅缺乏生长促进物质,而且存在大量抑制性基质.胶质瘢痕是脊髓损伤后所面临的主要抑制环境,参与胶质瘢痕主要的细胞成分有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有时还包括脊膜细胞和干细胞,而每一种细胞又分泌许多抑制性基质.有效地防止瘢痕形成,减少抑制性基质的分泌,就能为神经再生提供更有利的微环境.目前的方法有去除产生抑制性分子的细胞,防止合成抑制性分子,封闭抑制性分子和降解抑制性分子或增加营养因子.
作者:刘铖;吴祖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多发性硬化在全球的分布可分为高患病率区,中等患病率区和低患病率区.既往认为,北欧患病率高.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欧洲各国患病率在变化中,目前苏格兰多发性硬化的患病率是145-193/100,000人口,为全世界高地区之一.亚洲患病率有上升.遗传因素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仍有重要意义,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欧美和亚洲患者的症状不完全相同,亚洲患者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多见,脑脊液中寡克隆带阳性率明显低于欧美患者.欧美患者有家族史者远高于亚洲患者,后者以散发形式为主.
作者:毛悦时;吕传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乙酰六氢吡啶酯(MP4A)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是用PET测定活体AchE活性的理想的示踪剂.[11C]MP4A-PET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标准房室模型分析法(compartment analysis)、图形分析法(shape analysis)、组织参考性线性小平方法(reference tissue-hsed linear kast squares analysis,RLS).AchE活性的降低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特征,因此N-[11C]-MP4A-PET可应用于AD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
作者:闫卫红;程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脑出血后(ICH)存活的病人中常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危害极大.皮质脊髓束的撕裂破坏是运动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皮质脊髓束的完整性对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很大.在运动功能损伤的修复中,皮质的自我修复、皮层和传导通路的重组和塑性发挥代偿作用是主要的机制,但详细的机制尚不明确.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可能对ICH后运动功能损伤的恢复有利,针灸治疗的价值尚不明确,被动性运动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但主动性运动功能锻炼开始的时机尚不明确.
作者:勾俊龙;毛群;刘宗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急性期至2~3年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PSD的研究发现,PSD的发生不但与卒中损伤部位和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生物学因素有关,还与病人本身的人格特征、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以及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作者:钱连华;吕永良;肖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产前MRI检查证实是积极有效的.它既是确定B超发现可疑大脑畸形的佳检查,可以区别胎儿脑室扩大畸形的各种类型,准确测量幕上下容积,也可发现胼胝体异常及后脑和脊髓等畸形,它还以作为产前手术的无创性评估手段之一.随着近年来麻醉术和微创技术的进步,对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已开展骶尾部畸胎瘤和脊髓脊膜突出的宫内手术,但是产前MRI和胎儿外科的相关技术远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定君;游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是一种神经变性性痴呆,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成为老年期痴呆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详,以细胞内路易体和路易神经元为病理特征,以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视幻觉和锥体外系运动功能障碍为临床特点.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可用小剂量左旋多巴、胆碱酯酶抑制剂,慎用神经安定剂.
作者:陈蕾;张本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胶质瘤中存在多种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RPTK)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等)的扩增、过表达和受体结构异常.异常表达的RPTK可以通过Ras、PI3K、PLCr等下游传导途径,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变,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刺激肿瘤血管形成,提升肿瘤细胞对放疗的耐受力,从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应用相关抗体和小分子药物阻断RPTK信号通路,很有希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的途径.
作者:杨冰;徐启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诱发电位在各种癫痫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表现为峰潜伏期或/和波幅改变;诱发电位不但在抗癫痫药物中毒时发生改变,而且也可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导致了亚临床毒性时发生改变.因此,诱发电位不但可以用于辅助诊断癫痫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且还可以作为监测抗癫痫药物对神经系统亚临床毒性的灵敏指标.
作者:王文科;许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是近年发现的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JAK和STAT蛋白不仅在神经系统表达,脑缺血时STAT3和STAT1表达上调,其活性升高,可能参与胶质细胞反应和凋亡,STAT1基因敲除对于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提示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可能与脑缺血有关联.本文就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在脑缺血病理中的研究予以介绍.
作者:曹贵方;杨期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鞍区畸胎瘤颇为罕见,其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和鞍区的垂体瘤,尤其与颅咽管瘤非常相似,术前诊断多有一定的困难,鉴别主要依靠标本的组织学检查,肿瘤标记物的血清学和脑脊液检查有一定帮助.鞍区畸胎瘤的手术常不能全切,在对成熟性畸胎瘤术后是否常规行放疗,恶性畸胎瘤是否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等问题上,现在还存在着争议.
作者:蔡敬;毛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严重,致残率高,患者治疗期望迫切.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使用抗凝和溶栓疗法,但疗效欠佳,许多患者在服药期间仍反复出现症状,甚至发生中风.且长期服药,药物蓄积副作用明显,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长期定时服药较为困难.近来研究发现有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器质性的狭窄引起,可以采取外科方法治疗,且实践证明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胡佳;曲元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虽然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中,但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IAR)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它可以发生在动脉瘤颈妥善夹闭前的任何阶段.除动脉瘤本身的因素外,大多数IAR是因为外科手术操作造成的,不论是在脑退缩、解剖或夹闭时,少见的原因是在手术准备期和开颅时,处理不当将有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危险,正确认识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重视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张健;苏万东;朱树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帕金森病被认为是纯运动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感觉障碍,尤其是嗅觉障碍.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嗅觉阈值增高,嗅觉辨别能力下降,嗅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嗅球、海马等部位神经元的破坏可能是导致嗅觉障碍的原因.嗅觉障碍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或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
作者:吴波;彭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精确地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临床治疗脑梗死成功与否的关键.文章对脑梗死半暗带的概念,临床界定的主要医学技术方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钟高贤;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皮质发育障碍(d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DCDs)是难治性癫痫和发育迟滞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新型无损伤技术,为研究DCDs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对功能磁共振的原理、DCDs致病灶的功能定位、DCDs的外科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冯占辉;晏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的预后,而脑炎性反应在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中性粒细胞又在脑炎性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亚低温治疗能够明显减轻这种炎性反应所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因而对颅脑外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光伟;刘运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方法主要有连锁分析、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SMN基因定量分析、SMN1基因内突变分析及单倍体分析.晚近,产前诊断和植入前诊断又成为该病的研究热点.
作者:李文磊;吴婷;丁新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尽管显微技术和术中监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听神经瘤术后的脑脊液漏仍是一个挑战性的难题.脑脊液漏为蛛网膜下腔和外界持续交通的结果,经乙状窦后入路术后的脑脊液漏以鼻漏多见,绝大多数可以用保守疗法治愈,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CLCFD)是治疗乙状窦后入路术后脑脊液鼻漏的佳方法;而经迷路入路术后的脑脊液漏以切口漏多见,经迷路入路术后的脑脊液鼻漏保守疗法无效,需再次手术处理,但疗效并不如人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潘亚文;袁贤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