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群;顾坚;刘忠武
脑梗死病人纤溶活性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在纤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tPA/PAI-1受PAI-1基因调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张爱娟;张爱元;宋保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管生成对原发性脑肿瘤和脑转移瘤的生长、转移起关键性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对抗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血供,从而遏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为难以控制的恶性脑肿瘤提供了一新的治疗策略.多种脑肿瘤,特别是原发恶性脑肿瘤是人体血管活性表达强的肿瘤,是理想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对象.本文对脑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周洪语;沈建康;罗其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谷氨酸转运体是一种位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新近研究发现,癫痫及其敏感性的形成可能与致痫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AST)、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载体1(EAAC1)的减少有关,这对于探讨癫痫反复发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吉友;迟兆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元的再生和分化密切相关,它同时具有使神经细胞存活率增高和促进神经细胞突起伸长的活性,在脊髓损伤模型已观察到神经生长因子可促使神经细胞和轴突大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与效应细胞膜受体的结合构成了其保护神经元和促进轴突再生的基础.
作者:刘恩渝;费舟;章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细胞色素c氧化酶是细胞呼吸链终端酶,脑缺血缺氧时其活性下降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关系密切.研究其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关系可能有助于认识缺血缺氧神经元损伤的发生机制.
作者:唐涛;梁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梅毒的发病率的升高,神经梅毒的发病亦有增加,麻痹性痴呆作为其严重的一种类型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麻痹性痴呆因是一种可治的痴呆,及早诊断,对其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江华;郑锦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来研究表明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经过、实验室和神经影像学特点均与MS不同.其病理改变限于视神经和脊髓,破坏性病变明显;临床表现较MS严重,单相病程者的严重的索引事件可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复发病程者索引事件间隔期较长.CSF特点类似于MS,但1/3以上患者CSF细胞数>50/mm3,MRI检查显示88%病例的脊髓纵向融合病变≥3个脊柱节段,通常为6~10个节段,少数发展为局部脊髓萎缩.NMO预后较差,以复发病程型为著.
作者:朱雨岚;王维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研究试图对任一剂量的阿司匹林和安慰剂对临床无明显血管疾病人群卒中及其它主要血管疾病的主要预防作用进行评估.这些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绞痛、间歇性跛行、心房纤颤、颈动脉、冠状动脉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成形等.阿斯匹林与其它抗血小板制剂联合使用的病例除外.随机临床试验(RCT)的结果中相对危险性(RR)和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分层Mantei-Haenszel评估.阿斯匹林与安慰剂的治疗的结果采用分层Mantei-Haenszel-Cochran统计法处理;综合结果的一致性进行Breslow-Day检验.
作者:王娟;张临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过卒中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很大.根据卒中康复老年医学小组的报告,卒中病人跌跤的发生率相当高(15.9‰/d).该研究旨在调查跌跤的发生率,确定卒中后跌跤的危险因素,并评估损伤定位与跌跤的关系.
作者:斯才瑛;安毛毛;李宏建;李吉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前,脑白质变化(WMC)与认知功能损害没有受到重视,影像及病理研究显示WMC与认知功能降低或痴呆发生有显著关系.血管性痴呆(VD)、Alzheimer痴呆(AD)存在明显WMC,其与痴呆的发生和程度相关.其它以白质损害为主的疾病,如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发性硬化等也合并认知功能损害.WMC在不同类型痴呆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赵士福;王竹筠;王东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创伤性癫痫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癫痫治疗.但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并不能减少晚期创伤性癫痫的发生也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抗癫痫药物本身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预后也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癫痫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治疗的指征和疗程.本文围绕创伤性癫痫及其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费力;季耀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类大脑功能的成像研究是当代医学成像技术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利用医学成像技术研究人类大脑功能极其临床应用将为探索人类的认知与思维活动及多种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前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是脑功能成像技术中发展为迅速的新技术,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可极大的避免术中神经功能的损伤,尽可能的切除病变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灶的复发率.本文对fMRI近年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谭显西;诸葛启钏;王小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脑动静脉畸形主要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组成.已有的模型主要包括直接吻合颈内动静脉但不含畸形血管团的模型;利用猪、羊咽升动脉结构特点而建立的含有畸形血管团的模型;直接穿刺海绵窦形成的模型以及吻合动物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而形成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模型.每种模型各有其优缺点,利用这些模型可对此类疾病的发病机理、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实验性治疗等进行详尽的研究.
作者:韩志安;段传志;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十年来,血管内支架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颅内血管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可靠的效果.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动脉瘤特别是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作为血管腔内隔绝物,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使弹簧圈在瘤内达到致密填塞,从而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栓的形成,防止动脉瘤再出血.血管内支架放置早期的常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致梗塞,认识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脑缺血后一些神经元坏死或凋亡,而另一些神经元则存活下来.许多因子参与了缺血神经元存活机制,主要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细胞周期蛋白H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分子在缺血脑损伤后神经元存活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宇卉;邵福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脑肿瘤的颅内播散,除了局部侵润外,还存在着远离原发部位的转移,这种转移可以是肿瘤细胞沿着固有的解剖结构,也可是沿着脑脊液的播散和种植,后者是脑肿瘤所独有的.然而这种播散多见于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和脑室系统的肿瘤.恶性胶质瘤的复发主要在局部,可占90%以上.在临床上,肿瘤通过CSF的远处播散或软膜扩散并不多见,然而在这类患者死后的尸解中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近些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已可通过MRI/CT检查来较早发现这些播散的存在,并为这类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
作者:韩小弟;赵继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管组织工程技术合成可降解材料PGA或PLA预衬在微弹簧圈(MC)上,制备多孔复合膜MC骨架系统,在细胞因子调控下,内皮细胞可直接被培养在骨架表面,制成血管组织工程化MC,经血管腔内导入动脉瘤腔,以提供必要的力学支撑防治出血,组织细胞持续生长使瘤腔闭合,达到解剖修复.
作者:王啟弘;马廉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中,给脑损伤的患者诱导低温可以改善临床预后,但结果并不确定,为研究这个问题,作者所在医院进行了一项多中心临床实验,比较在急性脑损伤病人中低温与正常体温对预后的作用.
作者:华伟;王君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治疗方法有成肌细胞移植、基因替代治疗(腺病毒介导的肌营养蛋白基因和utrophin基因治疗)、寡聚核苷酸治疗、氨基糖甙类治疗等.对成肌细胞进行永生化处理后移植,改进腺病毒载体和携带的基因以提高基因表达效率、减少毒性,合成特殊序列的寡聚核苷酸和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氨基糖甙类治疗等实验性治疗,在实验鼠上发现它们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注射区肌纤维内肌营养蛋白的表达、离体肌纤维对高压反常收缩力的反应能力增加、对微量伊文氏蓝染料的通透性明显降低、减轻或延缓病理改变,但这些治疗的作用范围有限、持续时间短、对心肌的病变效果较差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常燕群;顾坚;刘忠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全部视网膜血流汇入视网膜中央静脉后,经过视神经并同行数毫米,后经视神经下方,汇入海绵窦.视网膜静脉流出压必须克服途经视神经时所遇到的压力.当视网膜中央静脉压陷时,眼内压高于静脉流出压,即视神经内压力;当视网膜中央静脉搏动时,静脉流出压与颅内压大致相等;当视网膜静脉血管清晰可见且无静脉搏动时,静脉流出压一定高于眼内压.
作者:魏文锋;卞晓星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