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面神经麻痹的外科治疗

王政伟;王秀;赵春平

关键词:面神经, 麻痹, 重建
摘要:面神经麻痹常导致一系列功能和心理障碍.外科治疗的目的:重建眼睑的保护功能,防止角膜暴露;重建口唇至下眼睑间的功能;重建微笑功能.决定重建的因素:面神经麻痹的原因,麻痹和功能缺失的范围,面神经麻痹恢复的可能性,是否合并其它颅神经麻痹,麻痹时间的长短,是否满足患者生活的愿望,患者的要求和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期望.理想的方式是在面神经中断处恢复面神经的连续性,但往往是不可能的.面神经的功能是可以重建的,但需要用组合的方式重建面神经的动态和静态功能.动态功能的重建可以通过神经替代、神经桥接和肌肉转移的方法实现,静态功能的实现可以眼眉上提、下眼睑缩减、软骨植入等方法.面神经麻痹的外科治疗越早越好,上眼睑和下眼睑应分别进行解剖重建,应结合动态和静态的重建技术,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面神经麻痹的外科治疗

    面神经麻痹常导致一系列功能和心理障碍.外科治疗的目的:重建眼睑的保护功能,防止角膜暴露;重建口唇至下眼睑间的功能;重建微笑功能.决定重建的因素:面神经麻痹的原因,麻痹和功能缺失的范围,面神经麻痹恢复的可能性,是否合并其它颅神经麻痹,麻痹时间的长短,是否满足患者生活的愿望,患者的要求和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期望.理想的方式是在面神经中断处恢复面神经的连续性,但往往是不可能的.面神经的功能是可以重建的,但需要用组合的方式重建面神经的动态和静态功能.动态功能的重建可以通过神经替代、神经桥接和肌肉转移的方法实现,静态功能的实现可以眼眉上提、下眼睑缩减、软骨植入等方法.面神经麻痹的外科治疗越早越好,上眼睑和下眼睑应分别进行解剖重建,应结合动态和静态的重建技术,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政伟;王秀;赵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树突状细胞与脑胶质瘤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将肿瘤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来引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在以往认为缺乏树突状细胞的脑组织中也存在着树突状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实验充分证实了树突状细胞的抗瘤效应.本文就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对胶质瘤的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方法、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张韬;雷霆;薛德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研究认为:出血性脑损伤以继发性损伤为主,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脑出血继发性损伤.脑出血导致细胞凋亡可能与出血后凝血酶大量形成、红细胞分解产物聚集、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活、多种细胞因子释放及炎细胞浸润等因素有关.探讨脑出血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为防治出血性脑损伤寻找到新的靶点.

    作者:周中和;王景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紧张型头痛的治疗进展

    紧张型头痛是成年人中常见的头痛类型,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精神因素、肌肉紧张、滥用止痛药物等有关.本文主要对紧张型头痛的急性药物治疗、预防性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物理治疗方面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作者:刘汉兴;章军建;黄怀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激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外信号转导入细胞内主要是通过细胞内蛋白激酶级联磷酸化实现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反应是转导细胞外信号进入细胞内使细胞产生反应的主要信号系统之一.研究结果提示生理性信号与病理性应激信号可能由不同的信号通路转导.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机制.

    作者:王克万;漆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本文对近年来偏头痛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人群中患病率的研究;通过孪生子、不同种族及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对偏头痛遗传因素的研究;偏头痛与脑血管病、重症抑郁间的相关性;麦角胺及Triptan类的药理、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俞志鹏;王文敏;王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载脂蛋白H与血栓的研究进展

    载脂蛋白H是分子量约50KD的糖蛋白,它作为血浆一种抑制凝血因子,表现出抗凝活性,并参与介导磷脂抗磷脂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其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编码基因均已陆续阐明,但具体生理功能尚不清楚,本文就其与血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史伟雄;夏健;杨期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周型苯二氮(艹卓)类受体与癫痫

    外周型苯二氮(艹卓)类受体(Peripheralbenzodiazepine receptors,PBRs)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各种外周组织中,参与癫痫发作并与抗癫痫药物相互作用,中介抗癫痫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PBRs在体内发挥的多种生理功能是通过与其特异性配体苯二氮(艹卓)结合抑制剂(Diazepam-binding inhibitor,DBI)相结合而实现的.PBRs与DBI可能是癫痫发作及抗癫痫治疗的外周标志物.

    作者:王天俊;郎森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影响aSAH预后的因素分析和预后评估

    颅内动脉瘤起病隐匿,发病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预后的预测方法很多,但均不精确.多因素分析有助于提高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孟雷;姜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溶血磷脂酸与缺血性脑损伤

    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细胞间磷脂信使,主要产生于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激活的血小板,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对脂质乙酰化代谢、血液循环及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亦存在于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代谢级联中,提示LPA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兆辉;李庚山;余绍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fos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

    c-fos基因编码的FOS蛋白是一种核蛋白,各种致病刺激均可使c-fos迅速表达.因此c-fos作为神经功能活动的代谢性标志物,在癫痫研究中被大量应用.根据c-fos mRNA或FOS蛋白在致病刺激后的表达顺序,可以对不同癫痫模型的癫痫起源和传播进行定位和示踪.通过定性、半定量或定量分析c-fos表达程度的高低,可以判断某药物或其他相关因素在治疗或致病作用中的大小.应用c-fos时还需注意c-fos mRNA和FOS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不一致,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试剂对实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刘爱军;孙伟建;丁日高;段国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载体神经科应用进展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载体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转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同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病毒载体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脑肿瘤、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眼科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作者:贾和平;尹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基底节和丘脑生殖细胞瘤

    颅内原发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松果体区和鞍区,而发生于基底节和丘脑区者少见,该病基本上只发生在男孩,除偏瘫为主要表现外,还可以有智力下降和语言障碍等.MR和CT示病变虽然体积比较大,但是病变周围水肿并不严重;边界不规则;可以有轻到中度的不均匀强化,可合并囊变,钙化,出血,患侧大脑半球萎缩等.同颅内其它部位生殖细胞瘤一样对放疗十分敏感,基本上可以达到治愈;此外可以应用联合化疗;手术和活检对明确诊断有帮助.

    作者:汤劼;马振宇;赵继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脑血液动力学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文概括介绍了慢性低灌注状态下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脑血管反应性、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可能机制及其组织病理学损害,籍此为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海舰;丁美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TRAIL/APO-2L及其受体系统在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TRAIL/APO-2L及其受体是TNF家族中的新成员.该系统以其独特的凋亡诱导方式参与抗病毒免疫,免疫赦免以及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等生理作用.TRAIL能诱导多种脑肿瘤细胞系发生凋亡而对神经细胞没有毒性,这为恶性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吴惺;袁先厚;袁忠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皮素与脑缺血

    脑缺血时,诸多因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内皮素作为目前所知的作用强的血管收缩因子,广泛分布于人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缺血时其表达明显增加,通过多种途径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伤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明了,可能与Ca+内流增加,神经毒性兴奋性氨基酸释放以及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作者:任年军;马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与临床进展

    本文就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疗效、副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锦华;张晓琴;章军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小脑上经天幕入路显露颞叶后部内侧结构

    经小脑上经天幕入路(SCTT)为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改进,不需要牵拉颞叶和枕叶即可轻易到达颞叶后部内侧结构.

    作者:刘成双;杨建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状态

    应用选择性胫神经部分切断术和选择性坐骨神经腘绳肌分支部分切断术分别针对下肢踝、膝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旨在恢复协同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降低痉挛肌肉的肌张力,而不过多影响肌力,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现将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于炎冰;左焕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内出血病因及影响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脑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发现脑内出血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致病的结果,本文综述近期有关脑内出血病因、危险因素研究,同时还涉及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这对于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叶健;黄一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