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诱导老年性聋大鼠听觉功能的影响评估

孔德秋;顾健;李聪;阮清伟;敖华飞

关键词:石杉碱甲, D-半乳糖, 老年性聋, 听性脑干反应, 复合动作电位
摘要:目的 通过测试听性脑干反应和复合动作电位评估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听觉功能的改变.方法 出生后3~4W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用5% D-半乳糖(200 mg/kg)行颈背部皮下连续注射8 W制备大鼠老年性聋模型;干预组用5% D-半乳糖(200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行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空白组作为对照.用药前、后分别检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以检测听觉敏感性;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测试耳蜗输出幅度;以成对短声(pair clicks)为时间紧张性刺激,通过各CAP2/CAP2(20 ms)比值与短声间隔的关系函数反映耳蜗时间分辨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下丘衰老细胞.结果 3组动物用药前后ABR阈值无明显改变(P>0.05);和模型组相比,干预组8kHz下80 dBSPL时ABRⅢ波潜伏期、I~V波间期缩短,提示听觉信号从外周到中枢的传入时间减少;以成对短声CAP响应所代表的耳蜗时间分辨力干预组高于模型组,但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下丘衰老细胞密度高,干预组次之,对照组少.结论 石杉碱甲可以提高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与言语识别相关的听觉处理能力,为临床寻找改善老年患者听觉功能药物提供实验支持.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聚焦超声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异性个体接触到致敏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且还有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细胞等参与的鼻腔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已累及全世界人口的15% ~ 25%[1].根据发病特点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现对我科2011 ~2012年收治的41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聚焦超声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明;王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搏动性耳鸣1例

    1 病例报道患者女,3 8岁,因右耳耳鸣3年于201 2年4月1 6日入院.患者发病后听力下降、头痛、眩晕.无头部外伤或手术史.体查双耳鼓膜完整,标志清楚,光泽度佳.双耳纯音测听示听力正常,声导抗示鼓室A型曲线,镫骨肌反射引出.颞骨增强CT示右侧乙状窦骨性窦壁菲薄,局部与邻近乳突峰房间骨性间隔缺失;右侧乙状窦与横窦交界处发出小静脉,向前走行于乳突骨质及鳞部骨板内侧(岩鳞隔外侧),局部凹入鳞部气房,形成憩室,并与气房间骨壁缺失(图1).

    作者:王咏丽;佟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头颈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1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于头颈部的结外型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为该病的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选取2001 ~2011年诊治的146例原发于头颈部并经病理证实为结外型淋巴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根据病检结果及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3年生存率为55%,5年生存率为41%.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理类型生存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原发于头颈部的结外型淋巴瘤可发于多个部位,部分位置隐蔽,不易发觉,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针刺活检和术中快速病理切片可提高诊断率和患者生存率.

    作者:田皞;王伟;曾亮;周晓;喻建军;李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三种不同方式鼓膜修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根据鼓膜穿孔大小选择不同鼓膜修补方法的可行性和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鼓膜穿孔患者,根据鼓膜穿孔大小,分别对90例鼓膜小穿孔患者(穿孔直径<3mm)采用耳内镜下脂肪团块嵌塞法,对70例鼓膜中穿孔患者(穿孔直径3~5mm)行耳内镜下脂肪平片内置法,对80例鼓膜大穿孔患者(穿孔直径>5 mm)行显微镜下颞肌筋膜内置法.术后1~3个月分别行耳内镜检查.结果 3种手术方式修补鼓膜穿孔的愈合率分别为100% (90/90)、97% (68/70)和95% (76/80),总愈合率为97.5% (234/240).结论 针对每个患者鼓膜穿孔大小选择不同鼓膜修补术是可行的,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宋纪军;杨庆军;夏洪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鼻息肉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变态反应差异的分析

    目的 对比鼻息肉(nasal polyps,NP)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s,ACP)变应原检测结果的差异,以了解两种类型的鼻息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否存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NP患者及1 9例ACP患者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的检测资料.结果 42例NP患者在44种变应原中至少出现1次变应原阳性的比例为47.6%(20例),而19例ACP患者中该比例为31.6%(6例);所有受试者对包括白色念珠菌、交链孢霉菌、松、咖喱、水果、肉类在内的等17种变应原均未出现过敏现象,而其他27种变应原在所有61例受试者中则至少出现了1次阳性结果.两组患者采用秩和检验对此27种变应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CP患者SPT试验的阴性率明显高于N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445,P<0.05).结论 NP与ACP在变态反应学方面存在差异,两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有区别.

    作者:维古尔穆拉提·艾合坦木;尤乐都斯·克尤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9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外科手术干预的方式和效果.方法 对96例(118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部分合并扁桃体肥大的患儿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96例患儿中行鼓室置管术35例,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49例,腺样体切除加扁桃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12例;术前平均听阈为(42±5)dB,术后1周为(34±4) dB,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12.12,P<0.05);术后1个月为(22±2)dB,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15.27,P<0.01);术后听力明显改善,鼻塞、夜间张口呼吸和打鼾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进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术式.

    作者:马静;李正才;郭亚丽;娄凡;林垦;陆涛;张铁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鼻内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鼻内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6例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经鼻内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应用鼻结膜炎生存质量(RQLQ)、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成人哮喘生存质量量表(AQLQ)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通过对16例病例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经统计学分析,术前RQLQ的平均得分为2.23±0.48,VAS的平均得分7.33±1.15;术后6个月RQLQ的平均得分为0.79±0.43,VAS的平均得分为2.51±1.60;术后12个月RQLQ的平均得分为(0.95±0.47),VAS的平均得分为2.62±1.72;术后24个月RQLQ的平均得分为1.35±0.50,VAS的平均得分为2.79 ±1.73,均低于术前平均得分.AQLQ平均得分术后6个月(4.01±0.60)、12个月(3.85±0.68)及24个月(3.66±0.75)均高于术前(2.91±0.8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QLQ、VAS及AQLQ的P值均<0.01).结论 鼻内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能有效提高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手段.

    作者:谢祚仲;吴学文;李茜;谭国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鼻源性头痛8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分析总结81例以头痛为主诉患者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 81例患者行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为明显.其中58例手术治疗,23例单纯性鼻窦炎采用非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治愈57例,有效16例,无效8例.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作者:梁分凤;刘晖;成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诱导老年性聋大鼠听觉功能的影响评估

    目的 通过测试听性脑干反应和复合动作电位评估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听觉功能的改变.方法 出生后3~4W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用5% D-半乳糖(200 mg/kg)行颈背部皮下连续注射8 W制备大鼠老年性聋模型;干预组用5% D-半乳糖(200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行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空白组作为对照.用药前、后分别检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以检测听觉敏感性;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测试耳蜗输出幅度;以成对短声(pair clicks)为时间紧张性刺激,通过各CAP2/CAP2(20 ms)比值与短声间隔的关系函数反映耳蜗时间分辨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下丘衰老细胞.结果 3组动物用药前后ABR阈值无明显改变(P>0.05);和模型组相比,干预组8kHz下80 dBSPL时ABRⅢ波潜伏期、I~V波间期缩短,提示听觉信号从外周到中枢的传入时间减少;以成对短声CAP响应所代表的耳蜗时间分辨力干预组高于模型组,但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下丘衰老细胞密度高,干预组次之,对照组少.结论 石杉碱甲可以提高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与言语识别相关的听觉处理能力,为临床寻找改善老年患者听觉功能药物提供实验支持.

    作者:孔德秋;顾健;李聪;阮清伟;敖华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70例颅底疾病患者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行颅底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40例,鞍结节脑膜瘤11例,嗅沟脑膜瘤、脊索瘤、脑脊液鼻漏修补及视神经管减压各3例,颅咽管瘤、齿状突畸形各2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及鼻咽癌各1例.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切除肿瘤62例,完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其中3例脑脊液鼻漏修补完全治愈,3例视神经管减压后视力好转,2例齿状突切除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能充分暴露鞍区等颅底结构,有效避免因空间狭窄所引起的操作不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跃飞;冯枫;高大宽;费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鼻内镜下治疗慢性泪囊炎防止造口狭窄的方法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慢性泪囊炎,避免造口再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45例(47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窝处开骨窗至足够大,保留造口周围鼻腔黏膜,局部射频及全身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促进创面修复,减少瘢痕生成.结果 47眼中治愈40眼,好转5眼,无效2眼,总有效率为95.7%.结论 鼻腔泪囊造孔处理得当,可防止泪道再次狭窄,手术成功率提高.

    作者:王炳慧;俞文哲;吴亮;季洁;陈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奥布卡因在电子喉镜下喉部疾病诊治中的麻醉效果

    目的 分析比较电子喉镜下喉部疾病诊治中奥布卡因和丁卡因的表面麻醉效果.方法 电子喉镜下行喉部疾病诊治患者分别应用奥布卡因和丁卡因行咽喉部黏膜表面麻醉,观察分析患者治疗中配合程度.结果 0.4%盐酸奥布卡因组显效率为91.2%,明显优于1%丁卡因组6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42,P<0.05).结论 奥布卡因应用于电子喉镜下喉部疾病诊治,其麻醉效果好,作用迅速,患者感觉舒适,无痛苦且较为安全.

    作者:钟庄龙;钟纯;邱永亮;杨启明;戴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31例鳃裂发育畸形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鳃裂发育畸形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鳃裂瘘管、窦道及囊肿诊治情况,其中第一鳃裂瘘管7例,第二鳃裂瘘管6例、鳃裂窦道及囊肿12例,第三鳃裂瘘管6例.初次手术者16例,复发再次手术者15例.结果 经合理用药,术中熟悉瘘管行走途径,精细解剖,彻底切除瘘管、窦道及囊肿,1例出现面神经下颌缘支不全麻痹;1例出现咽瘘,经换药后痊愈.其中27例随访1年以上,截止目前无1例再次复发.结论 熟悉各型鳃裂畸形的发病机制及颈部解剖,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治愈该种疾病的关键.

    作者:王军;张正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额筛区骨瘤的处理

    目的 了解因慢性鼻-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or without nasal polyps,CRSwNP/CRSsNP)接受ESS的患者中骨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讨论其术中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1月~2010年1月因CRSwNP/CRSsNP接受ESS的520例患者中26例患者合并骨瘤的发病情况、术中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额筛区骨瘤发病率5% (26/520),其中位于额窦和前组筛窦23例;位于后组筛窦3例.骨瘤同时累及颅底7例,累及眶内壁4例.术中经鼻内镜下完整切除骨瘤20例,经鼻内镜下部分切除2例,未处理7例.均未出现眶部、颅内并发症.结论 因CRSwNP/CRSsNP接受ESS的患者中骨瘤并不少见.以单个骨瘤为主、症状不典型且不易与鼻窦炎区分,常在CT检查时发现;额窦和前组筛窦远远多于后组筛窦.大多数骨瘤可以经鼻内镜下完整切除,在保证充分引流前提下可采用经鼻内镜下部分切除或暂不处理.

    作者:葛文彤;李云川;倪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橡皮球雾化洗鼻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橡皮球雾化洗鼻器的制作及在治疗鼻腔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唐山市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需要雾化洗鼻治疗的不同鼻病患者398例为研究对象,按使用雾化器的不同分为两组,探讨使用橡皮球雾化洗鼻器与传统雾化洗鼻器在性能、疗效、费用等方面的优缺点.结果 橡皮球雾化洗鼻器与传统雾化洗鼻器具有相同的疗效,而成本远远小于传统雾化洗鼻器,且方便舒适、节能环保.结论 橡皮球雾化洗鼻器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与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明;韩雅姣;闫伟;徐淑芳;李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腮腺多发沃辛瘤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腮腺多发沃辛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26例腮腺多发沃辛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影响复发的因素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进而讨论该病适宜的治疗方式.结果 26例腮腺多发沃辛瘤患者男女患病比率为2.25∶1,发病年龄45 ~81岁.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诊断准确率为84.4%.其中2例保守治疗,1例放弃手术,余23例患者计29侧腮腺接受手术治疗.5例患者计6侧腮腺术后复发.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数目、直径、位置、伴发其他肿瘤、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吸烟情况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手术方式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腮腺多发沃辛瘤发病具有自身特点,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该病的常规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作者:谢李;陈杰;黄文孝;包荣华;魏威;李晋芸;王俊琦;张海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下鼻甲手术方式的现状和进展

    鼻甲肥大特别是下鼻甲的肥大是造成鼻塞、头昏及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下鼻甲手术成为耳鼻咽喉科比较常见的手术,将下鼻甲部分或全部切除.从下鼻甲手术开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早在1 882年,Jarvis就记载了下鼻甲的切除手术.之后Holmes、Jones等一些知名的专家开始提倡对下鼻甲实施全切除手术;但有些专家认为完全切除会造成更多的干痂,还会出现鼻臭或萎缩性鼻炎等不良的后遗症,甚或是空鼻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1],弊远远大于利.

    作者:黎柱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包头地区130例鼻出血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包头地区鼻出血的原因,做好鼻出血的防治工作.方法 收集130例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影响鼻出血的原因,如民族、季节、年龄、是否伴有高血压病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鼻出血与民族无关(P>0.05);与季节关系密切(P<0.05),一年中第2季度鼻出血例数多59例,占45%;年龄<55岁者疗效高于>55岁者(P<0.01);不伴有高血压病者疗效高于伴有高血压病者(P<0.05).结论 鼻出血预后与季节、年龄、高血压病因素有关,与民族无关.

    作者:张丽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应用水囊型导尿管填塞治疗鼻腔出血

    鼻出血是鼻腔或其周围解剖部位(鼻窦或鼻咽等)出血经鼻腔流出的现象,好发于利特氏区.笔者总结40例应用水囊型导尿管(又称Foley's导尿管)行后鼻孔填塞止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名后鼻孔出血患者,其中炎症致鼻腔出血16例,鼻咽癌放疗致鼻咽部出血患者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男组9例,女11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1.08±2.50)岁.对照组20例,男1 1例,女9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2.16±3.2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全身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韩闯举;王峰;陈虎;朱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喉癌甲状软骨边框式切除及喉功能修复重建术

    目的 探讨喉垂直部分切除术中甲状软骨边框式切除方式及喉腔修复方法治疗声门型喉癌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2~ 2009年诊治的行甲状软骨边框式喉部分喉切除术患者19例,观察患者术后吞咽、进食、发音及拔管、复发及生存率.结果 边框式切除术治疗声门癌患者误咽率31.6%(6/19),拔管率68.4% (13/19);但术后所有患者均可对话交流,存在不同程度声嘶;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9%和63.2%.结论 甲状软骨边框式切除术较完整地保留了喉腔结构及喉生理功能,较好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作者:张浩亮;于锋;龚辉成;张群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