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联合BMP-4联合检测在缺氧缺血性 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李力敏;辛素芳;冯卿;刘佩;沈颖;曲凡

关键词:脐血tau蛋白, 激活素A, BMP-4,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摘要:目的:研究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联合BMP-4联合检测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出生且有宫内窘迫的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其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36例(24例轻度脑损伤、12例重度脑损伤)、非脑损伤组44例;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母亲所生的4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三组新生儿的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联合BMP-4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结果:脑损伤组患儿的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BMP-4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脑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脑损伤组新生儿的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BMP-4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脑损伤组患儿的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BMP-4表达水平均低于重度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BMP-4表达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即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脐血tau蛋白、激活素A、BMP-4表水平,能帮助临床判定、诊断存在宫内感染风险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利于临床评估脑损伤严重程度,可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无保护会阴助产技术联合改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自然分娩初 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无保护会阴助产技术联合改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自然分娩初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自然分娩的15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无保护会阴助产技术联合改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常规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两组,每组75例.比较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及分娩后产妇与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会阴撕裂Ⅱ发生率及产时疼痛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会阴完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不良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无保护会阴助产技术联合改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中的临床疗效突出,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会阴裂伤程度及疼痛感、提高会阴完整率,而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吴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小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低体重呼吸暂停患儿 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低体重呼吸暂停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早产低体重呼吸暂停患儿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6例,联合组采用小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氨茶碱治疗,对照组采用氨茶碱治疗,连续治疗3天,监测观察7天如无呼吸暂停发生则停药.结果:治疗3天后,联合组患儿的PaO2、S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3天后,联合组患儿的显效52.17%、有效43.48%、无效4.35%,对照组显效32.61%、有效54.35%、无效13.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治疗3天内呼吸暂停的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联合组辅助呼吸支持应用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PDA、BDP及RO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低体重呼吸暂停患儿的效果优于单用氨茶碱的效果.

    作者:陈瑶;宋艳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沙丁胺醇联合布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外 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沙丁胺醇联合布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反复性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反复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沙丁胺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沙丁胺醇联合布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含量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症状体征(咳嗽、喘憋、肺部湿啰音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疗效92.0%(46/50)优于对照组的74.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反复性支气管哮喘可有效降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及趋化,舒缓患者支气管平滑肌,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减轻或减少患者哮喘发作、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发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爱霞;徐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与厄贝沙坦联合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效 果观察及对血清细胞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厄贝沙坦联合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清细胞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DN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将其分为研究组75例(应用厄贝沙坦治疗)与对照组75例(应用阿托伐他汀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时血清细胞因子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80.00%.研究组治疗6个月时BUN、Scr、TG与HbA1C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6个月时TGF-β1、TNF-α、Hcy、Cys C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与厄贝沙坦联合应用于早期DN患者中效果满意,且进一步纠正了失衡的血清细胞因子与生化指标,保护肾脏,延缓疾病进展,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易汛;谢君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 临床有效性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7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跨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月后、末次随访,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3月后,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末次随访,两组比较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94±0.26)cm、(82.16±3.62)min、(54.24±11.64)mL、(28.82±8.08)mL、(14.03±3.62)d及(4.12±0.10)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月后、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治疗3月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3月后,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A~B级,C~D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E级所占比例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能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及伤椎情况,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刘立民;周京源;郭强;豆太;索南昂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的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 响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的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接诊的6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行常规药物+物理综合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的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0%,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及Sunnybrook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H-B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及Sunnybrook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MAP波幅及R1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MAP波幅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R1潜伏期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面神经炎采用综合康复治疗,面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疗效显著,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涛;尹彦;谭秀革;高玉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TGF-β1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究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TGF-β1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来我院进行子宫肌瘤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子宫肌瘤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一个疗程之后对治疗前后的血清中的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和性激素水平进行比较,对治疗前后的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指标中LH、FSH和T在治疗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血清中P和E2在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显著的降低;(2)患者在治疗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显著地低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方面米非司酮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调节女性体内的血清性激素和TGF-β1的水平,进而对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作者:陈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白内障伴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 厚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白内障伴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08例白内障伴糖尿病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组及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每组54例.两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角膜内皮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角膜厚度、角膜散光度及视力比较无差异.术后,两组角膜内皮变异系数、角膜厚度、角膜散光度、视力均较术前上升,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下降,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均有干眼症、黄斑囊样水肿、高眼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能够减少白内障伴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增加角膜厚度,且其影响与超声乳化术相似,且并发症均较少,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冯小梅;王光进;徐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川芎嗪对冠心病患者CysC、心功能及颈 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川芎嗪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心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9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9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CysC水平、颈动脉斑块情况、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心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第2、3、4周的血清Cys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Nbh)、全血低切黏度(Nbl)、血浆比黏度(Np)及纤维蛋白(Fb)含量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及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含量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显著降低患者血清CysC水平和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微;杨帆;田志鹏;李立杰;李敬;韩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64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准确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本院影像科收集的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对Schatzker分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准确率均显著的高于X线;对Ⅴ型、Ⅵ型的准确率与X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性(0级)塌陷程度检出率64排螺旋CT显著低于X线,Ⅰ级塌陷程度检出率64排螺旋CT显著高于X线,两种检查方法对Ⅱ级塌陷程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性(0级)错位程度检出率64排螺旋CT显著低于X线,Ⅰ级、Ⅱ级错位程度检出率64排螺旋CT显著高于X线.结论:64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价值显著优于X线.

    作者:胡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开放式与关节镜辅助下修补术对治疗肩袖损伤临床效果的 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开放式肩袖修补术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对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选择86例在我院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将其分为2组,A组为使用开放式肩袖修补术治疗的患者46例,B组为使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治疗的患者40例.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的活动能力、肌力分级、ASE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UCLA评分(加州大学评分)和V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2个月.结果:A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为外展131.6±18.3°,外旋64.9±9.8°,内旋63.5±7.6°,B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为外展132.5±16.3°,外旋65.2±9.3°,内旋64.5±8.2°,两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但术后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见表1.A组术后肌力分级:外展4.6±0.3级,外旋4.7±0.2级,内旋4.9±0.4级,B组术后肌力分级:外展4.7±0.4级,外旋4.8±0.3级,内旋4.8±0.2级,两组术后肌力分级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但术后两组间肌力分级无显著差异.术后A组ASES评分88.6±8.9分,UCLC评分29.7±3.5分,VAS评分1.5±0.4分,B组ASES评分89.7±9.4分,UCLC评分30.8±4.3分,VAS评分1.8±0.4分,术后两组ASES评分、UCLC评分显著高于术前,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两组间各项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开放式肩袖修补术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对于治疗肩袖损伤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损伤更小.

    作者:杨振环;谢宇;王晖;葛志强;马康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术式对结直肠癌患者CK20mRNA的表达影响及其在结直 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对结直肠癌患者CK20mRNA的表达影响及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于本科室24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式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并对两组患者手术的基本情况、术后切口的愈合以及CK20mRNA的表达情况进项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8.28±2.17)cm、手术时间(90.25±10.28)min、出血量(122.18±12.03)mL以及肛门排气时间(5.16±4.63)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切口长度(13.86±3.69)cm、手术时间(111.36±10.24)min、出血量(188.58±20.53)mL以及肛门排气时间(8.22±5.24)d;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71.67%、乙级愈合率25.83%、丙级、愈合率2.5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切合甲级愈合愈合率36.67%、乙级愈合率48.33%、丙级愈合率10.00%,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K20mRNA的表达,观察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表达率为80.83%,术后阳性表达率为81.67%;对照组患者术前阳性表达率为79.17%,术后阳性表达率为8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 K20 m R N A的阳性率和术后肿瘤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

    作者:邱晓峰;杨振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脊髓内移术在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的后路矫形内固 定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后路矫形内固定中采用脊髓内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探究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20例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8例,D级1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脊髓内移术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1周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以及潜伏期;磁共振(MRI)测量术前后凸侧脊髓外缘至椎管距离;X线检查治疗前、术后即刻、终末回访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并比较术前以及终末回访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平均用时(4.89±1.23)h,平均出血量(1121.34±231.45)mL;手术前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波幅显著升高,潜伏期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凸侧脊髓外缘至椎管距离显著低于术前,术后凸侧脊髓外缘至椎管距离显著低于术前,术后即刻、终末回访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终末回访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71%、50.47%;术后即刻、终末回访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1.87%、45.4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后路矫形内固定中采用脊髓内移术疗效确切,无并发症发生,能显著改善神经电生理指标及神经功能.

    作者:马远;杨庆秋;王俊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入路与经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 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入路与经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A组患者采用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微创经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跟骨Gisanes角、Bohlers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良率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跟骨Gisanes角、Bohlers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跟骨Gisanes角、Bohlers角明显高于术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经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足功能、跟骨Gisanes角、Bohlers角恢复,且并发症较少.

    作者:孙勃;刘士波;王培;薛鑫鑫;高云峰;付世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2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将患者分为哮喘组(152例)、合并MP感染组(144例).观察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PEF、FVC)、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炎性指标(血清CRP、PCT),比较不同MP感染患者上述指标水平.结果:合并MP感染组患者FEV1、PEF、FVC水平为2.82±0.99、5.34±1.94、3.21±1.28,均低于哮喘组(3.28±1.24、5.98±2.18、3.63±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OS、CRP、PCT水平为(497.69±56.28)×106/L、(17.42±3.08)mg/L、(0.45±0.82)ng/L,均高于哮喘组[(431.36±50.57)×106/L、(12.36±2.49)mg/L、(0.26±0.6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MP感染患者FEV1、PEF、FVC水平为2.51±0.85、5.01±1.07、3.03±0.96,低于慢性MP感染患者(2.97±0.93、5.49±1.12、3.39±1.05),EOS、CRP、PCT水平为(502.36±54.11)×106/L、(18.49±3.26)mg/L、(0.48±0.31)ng/L,高于慢性MP感染患者[(481.23±52.37)×106/L、(16.51±2.73)mg/L、(0.31±0.1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哮喘患者合并MP感染尤其是急性MP感染可加重气道炎症.

    作者:山晓茵;靳秀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青柿蒂提取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质代谢及胰岛β细胞PDX-1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青柿蒂提取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对胰腺PDX-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购买健康雄性SD大鼠,留10只做正常组,其余使用STZ造模,成模后继续高脂高糖饮食诱导三周,待模型稳定后将大鼠分为三个组:疾病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溶液灌胃,青柿蒂提取液组给予青柿蒂提取液灌胃治疗,连续灌胃四周后,取鼠股静脉血,使用TC、TG、HDL-C及LDL-C试剂盒检测不同处理组的血脂水平;处死大鼠取胰腺提取总RNA,并设计PDX-1引物,检测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成模3w后检测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血脂水平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脂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4w后检测正常组大鼠与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脂水平比较,T2DM组大鼠血脂水平相近,且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柿蒂提取物组血脂水平较接近吡格列酮组;给药4w后检测正常组大鼠与不同处理组大鼠PDX-1mRNA表达水平比较,疾病组大鼠胰腺PDX-1mRNA表达量均下调,T2DM组下调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吡格列酮组治疗后与T2DM组无显著差异;青柿蒂提取物组PDX-1mRNA表达水平在用药后有所上调,接近正常组,较T2DM组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柿蒂提取物能够较好的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并能够影响胰腺PDX-1mRNA的表达水平,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本研究简要阐释了青柿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为临床寻找新的安全的治疗药物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张亚莉;王晓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神经节苷酯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随 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酯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间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8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日,同时积极纠正血糖、血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节甘酯(将100mg神经节苷酯混入0.9%氯化钠250mL中,1次/日,连续静脉滴注10d).观察NIHSS评分、ADL评分、CBF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组间NIHSS评分、ADL评分、CBF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周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5.8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7.36±1.9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治疗1个月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个月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显著升高,治疗后3个月ADL评分趋于稳定,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84.02±5.36)、(90.15±8.15)、(91.45±5.32)]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6.02±6.02)、(81.45±11.35)、(81.65±9.4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治疗后观察组CBF(单位:mL/100g·min)明显高于对照组[(33.02±6.12)vs(27.65±5.91)],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6.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神经节苷酯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量,缓解脑缺血,提高近期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作者:王姗姗;冒文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EGF、ET-1、TNF-α与IgA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Ig A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g 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病变组和未合并血管病变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IgA肾病患者的资料作为对照.观察三组患者血清VEGF、ET-1、TNF-α水平,以及肾功能的差异,分析Ig A肾病患者的VEGF、ET-1、TNF-α水平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IgA肾病组患者的VEGF、ET-1、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IgA肾病组患者的BUN、SCr水平高于对照组,GFR水平低于对照组;合并血管病变组VEGF、ET-1、TNF-α水平高于未合并血管病变组;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的BUN、SCr水平高于未合并血管病变者,GFR水平低于未合并血管病变者;Ig A肾病患者的VEGF、ET-1、TNF-α水平与BUN、SCr正相关,与GFR水平负相关.结论:Ig A肾病患者的VEGF、ET-1、TNF-α水平较高,且与肾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雷清凤;艾俊英;马特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VEGF、FGF-2的水平变化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1例(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VEGF和FGF-2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VEGF和FGF-2分别为(721.41±89.41)ng/L和(330.08±42.1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性别、年龄及有无家族史患者血清VEGF和FGF-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NSS总分及各分量评分与患者血清VEGF和FGF-2无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和FGF-2明显升高,但与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关系,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无关.

    作者:王磊;白华;裴双义;王凤杰;安颖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肌应变率(SR)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 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心肌应变率(SR)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房颤组52例,非房颤组50例.同期选择我院5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肌质量指数(LVMI)、心率(E)、舒张晚期血流(A)、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E/A)、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的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左室收缩期左房应变率峰值(SRS)、左室舒张早期左房应变率峰值(SRE)和左室舒张晚期左房应变率峰值(SRA)差异变化.结果:三组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组的LA、LVEDV、LVESV、LVMI、HR、E和E/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VEF和A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差异有显著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组左心室后间隔和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SRS、SRE、SRA在各节段差异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组后间隔和侧壁的SRS、SRE、SRA在左心室各节段显著低于对照组,变化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应变率(SR)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定量方法对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极为有效,在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李华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