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董美玲;周琴;王晓青

关键词:
摘要: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前者是在消化系统某些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而后者又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但它是一种疾病状态,主要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出现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厌食和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胃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粘膜糜烂、肿瘤、食道炎;经化验、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内分泌、代谢性等疾病.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职业医学数据库:法规·标准·指南》检索光盘出版问世

    作者: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急性肺部损伤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1].2002年11月出现首发病例以来,很快波及到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疫情发生早,传播范围广,有一定的病死率,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作者:张芳;王兴泰;黎红斌;卢昌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艾滋病的免疫病理和分子生物学

    HIV感染的病理机制是复杂且高度可变的,主要取决于大量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短者3~6mo,但从感染发展到艾滋病平均需要10a.

    作者:骆成榆;黄琴;陈良;蒋音;蒋伟伦;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耐药研究进展

    以往对慢性胃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平衡,因而治疗和预防其复发也就侧重于降低胃内攻击因子(如胃酸)和增加胃粘膜保护因素.

    作者:万荣;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点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前C区nt1896G-A点突变.结果: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高.结论: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前C区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作者:周飞;王灵台;陈建杰;赵钢;张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稿约

    作者: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TTV感染46例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TTV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及其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TTV DNA,并同期检测其它类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毒学指标.结果:46例TTV DNA阳性患者的分布是急性肝炎21例,慢性肝炎14例,重型肝炎3例,肝炎肝硬化8例.10例为单纯感染,其中有6例为急性肝炎,36例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的病毒种类主要是乙肝病毒.3例患者有血制品应用史,2例患者为同一家庭成员.结论:TTV感染可能与肝细胞损害有关,可以引起肝脏的急、慢性损伤;感染的模式以混合感染为主,尤其与乙肝病毒混合为多见;传播的途径可能类似于乙肝病毒.

    作者:张雪华;朱传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及停药后慢乙肝病情变化32例

    1997年10月至2002年4月,我们在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病例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出现病情变化,现对资料较完整的32例,作简要总结分析,以利于临床医生的参考.

    作者:周胜生;严桐;顾惠芳;刘美娟;袁继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阿齐霉素治疗淋菌性尿道炎275例

    目的:探讨阿齐霉素(AzithromycinAZM)对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75例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应用AZM治疗,分成AZM单剂量组和5d疗程组;随访246例,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剂量组和5d疗程组有效率分别为96.9%和97.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也能治疗合并有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感染.结论:AZM对淋菌性尿道炎具有高效、服用方便的优点,可作为该病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辛良;谭剑敏;高赟;张涛亮;许嘉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微创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31例

    目的:总结微创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年龄70a以上并伴有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病变的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31例,采用经尿道电汽化术(TVP)加经尿道电切术(TURP)治疗.结果:手术时间20.~60(平均30)min.术中出血为30~130(平均70)ml,均未输血.31例患者术后随访8~26(平均16.2)mo,排尿梗阻症状均明显改善,排尿通畅.结论:微创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达到解除尿路梗阻、提高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志华;徐若文;李云;吴冬梅;仲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手术伤口龟分枝杆菌感染6例

    我院于1998年4、5月间,由于手术室浸泡消毒刀、剪的戊二醛溶液配制错误的原因,规定浓度为2%,实际浓度仅为0.137%,由此引发了大宗手术伤口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感染病例,其中乳腺手术伤口感染6例,报告如下.

    作者:谭建忠;吴文华;丘禹洪;王恩礼;林启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寒20例误诊分析

    1999年至2002年,我们共收治伤寒32例,其中20例(62.5%)被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程书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重新审视SARS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SARS风暴过后,回顾疫情的流行病学,我们会发现一些重要的特点,其中医院内感染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本文就相关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作者:翁心华;卢洪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维生素C抢救重度芬氟拉明中毒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17a.2003年3月下旬,因与家人吵架怄气后空腹服芬氟拉明130片(2600mg),2h后急送张江医院抢救.体检:血压140/90mmHg,体温39℃,呼吸36次/min,呈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7mm,对光反应消失,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双上肢呈屈曲状强直性抽搐,心率140 次/min,心律齐,心音微弱,双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性罗音,血糖4m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作者:陈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戊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34例临床分析

    我们对34例戊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高建庆;潘钰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病毒性肝炎267例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病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方法:对267例病毒性肝病死亡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为6.9%,其中肝癌占19.85%,肝炎肝硬化65.17%,慢性重型肝炎13.48%,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1.50%.从发病原因及规律来看:①引起死亡的四大并发症依次为肝性脑病(14.62%),肝肾综合症(13.6%),感染(28.12%)和消化道出血(12.49%).导致死亡的直接因素依次为脑水肿脑疝(30.71%),消化道出血(25.47%),肝肾综合症(23.97%)和中毒性休克(9.74%).②合并感染的部位以腹腔感染占首位(47.37%),其次为肠道感染(19.41%),胆系感染(12.83%)及肺部感染(9.54%).③严重肝病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率高,本文报告为89.51%.结论:从病毒性肝病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表明,在防治方面采取以综合疗法为主,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的方案,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作者:焦建中;吴群;陈官培;朱平;冯玉萍;文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肝病64例γ-GT、FIB、CHE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IB)、结合γ-GT检测,发现它们对严重肝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故加以总结.

    作者:聂苑霞;胡岳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美国监狱系统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病毒性肝炎会在人群中发生,形成一个群体现象.病毒性肝炎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也就是它的流行过程.

    作者:姚彬;卢洪洲;翁心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1],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早期氧疗、改善呼吸功能、抗病毒治疗、激素的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恢复期血清疗法及心理治疗等.

    作者:卢洪洲;翁心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和菌株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现状,并通过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的聚类分析,探讨住院患者分离株的相关性.方法: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细菌的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聚类分析使用SPSS10.0统计学分析软件.结果:①2001年301医院共收集每一个患者首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10株菌药敏试验监测数据,59株分离自内科住院患者分离,32株分离自门诊患者,分别占53.6%和29.1%.内科住院患者分离的菌株46株来自痰标本,占78.0%.②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菌株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22.4%和12.5%,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氨曲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5.5%、9.9%和17.6%,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内科和门诊患者分别检出13株、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分离率为22.0%和9.4%.③聚类分析将内科病房的57株肺炎克雷伯菌分成头孢噻肟敏感株类和头孢噻肟耐药或中介株类.类以下又可分成各具耐药特点的群或亚群.根据欧氏距离的平方确定菌株间的相关性,菌株446033和446923、284675和450752为分离自相同时间段的多重耐药株,疑为院内感染的同源性菌株.结论: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是治疗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数据的聚类分析对于确定肺炎克雷伯菌株间的相关性、监控感染的传播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李景云;张军民;罗燕平;马越;胡昌勤;金少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