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菊之鞠躬尽瘁,无论真假

马有度

关键词:
摘要:《神农本草经》说菊花“轻身、耐老、延年”,是上品;久而久之,菊花就成了长寿的同义词.人到老年,喜欢与菊做伴,陶冶情操,养生延年.清代郑板桥就写了一副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这副对联透露了郑板桥的养生原则,推崇恬淡虚无,回归自然,淳朴简洁,平平淡淡.他还特别咏颂菊花:“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
大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无小病,更需要“多学科协作”

    胰腺疾病患者,容易“走错门”对于胰腺外科而言,几乎没有小病,胰腺肿瘤更是复杂且凶险.胰腺肿瘤起病隐匿,病理类型复杂,症状不典型.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胰腺肿瘤在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面皆不相同,均涉及多个学科.比如胰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能是胃痛,他可能会先去消化科就诊,也可能去中医科就诊,终可能辗转了多个科室以后,才找到了胰腺外科.如何能实现看一次病就能得到多个相关领域专家的诊治,一次解决所有问题,成了很多患者的期望.

    作者:殷涛;吴河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杜绝血栓病“一发再发”

    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脑梗死)和静脉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具有起病隐匿、病变广泛的特点,发病时往往累及多个系统.在传统的诊治模式下,患者往往会被分配至血栓发生脏器相应的专科,如疑似肺栓塞患者可能会被收入呼吸科和心内科,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会被收入血管外科,而专科医生往往只熟悉本学科常规的诊疗方式,主要负责本学科应该处理的问题,不一定能采取优治疗方案,且容易忽视全身性的病理生理变化,后续治疗与预防方面的工作更是欠缺.正因为如此,血栓病患者往往反复发病,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

    作者:胡豫;唐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精准医疗:医学模式的第三次变革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及精准医疗计划.随后,这一概念持续升温.仅仅一个月以后,我国就成立了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并于2015年3月召开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计划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可以说,精准医疗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的新共识,并迅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作者:王国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无痛分娩:提升生娃幸福指数

    分娩痛,疼痛程度仅次于烧灼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每位妈妈一生中幸福的阶段.但是,几乎所有的妈妈在回忆分娩时,都忘不了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在医学疼痛指数中,分娩时的疼痛仅次于烧灼伤痛,位列第二位,每次宫缩时,产妇就得承受一次痛苦.因此,分娩痛让许多准妈妈心存恐惧,不敢自然分娩,想选择剖宫产来结束妊娠.

    作者:刘焕;冯颖露;武庆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糖尿病管理理念2大新变化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人,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5.5亿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所带来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将极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另一方面也将减轻个体、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随着人们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管理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发展.同时,糖尿病管理的理念也在逐渐改变,主要表现为:从“个体管理模式”向“团队管理模式”转变,从“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

    作者:陈璐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痔疮病人爱听的几句话

    第一句:无痛微创,随治随走这是很常见,也是吸引病人的痔疮治疗广告语.您是否思考过:真的有“无痛”“开车来开车回”“不住院”的痔疮手术吗?事实上,从专业角度来说,“微创”是一种手术理念,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手术方式.“无痛”则是肛肠科医生共同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但是任何治疗,包括手术都是疗效与风险并存的,微创手术也不例外.微创手术并不等于无创,也存在术后伤口疼痛、感染、大出血等可能性.对于“开车来开车回”“不住院”,不同医院、不同的医生观点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认为,对任何治疗来说,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疗效,在此基础上才可追求痛苦小、方便和快捷.我们建议,接受痔疮手术的病人还是住院为好,不要本末倒置.

    作者:曹永清;丁雅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一站式”诊疗:助老年女性摆脱“难言之隐”

    盆底疾病,常牵涉多个学科盆底疾病患者往往合并多个系统的疾病,如妇产科、泌尿外科、肾内科等.在单学科诊疗模式下,盆底疾病患者只能先在一个科室就诊,解决一个问题;随后再去另一个科室就诊,解决下一个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耽误病情.65岁的王大妈就是这样.近三年来,每当咳嗽、打喷嚏或大笑时,她就会憋不住尿,常弄湿裤子,万分尴尬.同时,她还感觉外阴有肿物脱出,非常难受.王大妈以前很喜欢旅游,也喜欢跳广场舞,但自从有了这个“难言之隐”后,她就不愿意出门了,情绪也变得很不好,常发脾气.儿女们曾带老人去医院看过病,先看的是泌尿外科,但泌尿外科医生说,他们只治疗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问题要去看妇产科,手术得分两次做.一听要做两次手术,王大妈坚决不同意,这一拖就拖了两三年.

    作者:陈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胃肠道肿瘤诊疗的“指南针”

    避免无序、重复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例,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直接影响到终的治疗效果.在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下,不仅可以对肿瘤的诊断和分期进行精准的评估,还可以对不同分期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提高疗效,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避免无序治疗、重复治疗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作者:陶凯雄;蔡开琳;李桉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集“团队智慧”,使患者获益“大化”

    “单打独斗”存“短板”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但从疾病的角度出发,单一科室或者专业往往无法准确地诊断涉及多个学科的疑难疾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一方面,单学科诊疗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容易把一个复杂的人体,教条式地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学科问题,而那些不适合现有学科分割方式的疾病(涉及多学科的疾病),往往得不到有效治疗;另一方面,同一种疾病的诊疗经过多年的专科化发展,可能有了多种治疗方案,比如胃肠肿瘤可以手术,也可以化疗,不同临床科室间可能存在相互竞争,如果患者先看外科,那么就先做外科手术;如果患者先看内科,或许会先做化疗.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得到的治疗方案似乎取决于“运气”,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治疗.特别是肿瘤及重症疾病的治疗,由于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终给患者带来伤害.

    作者:王国斌;陶凯雄;李桉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当母乳喂养遇到大小阻碍:“乳妈”谈经验,专家解疑惑

    吉祥猴年加“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今年可谓是生娃大年.宝宝诞生后,喂养问题接踵而至,其中母乳喂养便是妈妈纠结的问题之一,也是“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的多咨询问题之一.前不久,恰逢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我们将微友的问题整理抛出,请有经验的妈妈支招,帮助新手妈妈克服困难,也互相学习、加强母乳喂养知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癌、乳腺癌诊疗走进新时代

    现代医学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历了诸多变迁,犹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着医学领域各个专业和科室的逐步细分,它们之间的紧密沟通和协作,成了目前肿瘤诊疗的新趋势.“双剑合璧”:降服甲状腺癌在人体的各种细胞中,只有甲状腺的细胞或甲状腺癌的细胞,会摄取碘这种元素.于是,科学家们利用它们的这一特性,专门制作了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碘的同位素——碘-131.如果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以后,体内还残留甲状腺癌细胞的话,那么碘-131进入人体后,就会被甲状腺癌细胞所吸收,其自带的放射性会杀伤这些甲状腺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肿瘤治疗方法:一方面利用了碘对甲状腺的“靶向性”,另一方面又利用了碘-131的放射性,起到了“定向消灭”癌细胞的作用,疗效好、副作用小.

    作者:黄韬;何文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民军医:无尽爱心,创新无数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3个小时的门诊,接二连三走进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诊室的,大部分都是胰腺疾病患者.他们有的听病友口口相传慕名前来,有的是由外地某医院医生推荐而来,年龄大的80多岁,年龄小的仅9岁.面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无论他们来自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小乡村,无论是军官还是普通人,李教授都一视同仁,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时而安慰:不要太担心,坚持吃药,症状会缓解的;时而劝解:疾病康复有个过程,只要正规治疗,是可以恢复的;时而诙谐:你从20岁开始饮酒,现在40多岁,20多年间,估计你已经喝了有数吨的酒……

    作者:熊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硒:正确选择合理补充

    1817年,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的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在冶铅矿炉的地下残渣中,分析出一种新的元素,他将其命名为硒(Selenium,希腊语月亮的意思).硒在自然界以无机硒和植物活性硒两种形式存在.无机硒有较大的毒性,且不容易被吸收,不适合人和动物使用;植物活性硒一般以硒蛋氨酸形式存在,是人类和动物允许使用的硒源.研究表明,人体中的硒主要从日常饮食中获得.食物硒含量受地理影响很大,我国除湖北恩施、陕西紫阳等地区外,70%以上土地都属于贫硒或缺硒土壤,粮食等天然食物中硒含量较低,中国22省市约7亿人生活在缺硒地区(以华北、东北、西北为主).植物性食品含硒量较低,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动物内脏含硒量较高,但植物性食品中绝大部分硒以硒代蛋氨酸及其甲基化物形式存在,其活性比动物性食品中硒代半胱氨酸活性高.

    作者:徐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3分钟测试:您有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吗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患骨质疏松症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人们对“骨质疏松”这个名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认识常常是“正误参半”.比如,许多老年人认为只要没有腰腿疼、血钙不低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在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因而很难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往往为时已晚;其次,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画等号,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全程呵护:骨质疏松“轻松治”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分科呈现出高度细化的趋势,然而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其所患疾病可能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在多个科室诊治,而不同学科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往往令患者无所适从,更无法得到持续、稳定的治疗.

    作者:高飞;郭晓东;沈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水光针”风靡:你必须知道的四个真相

    所谓“水光针”,是利用负压针向皮肤真皮层注入玻尿酸(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物质,使皮肤变得紧致而富有弹性.玻尿酸,又称透明质酸,是一种黏多糖,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和真皮层中.向皮肤深层补充玻尿酸,具有很好的补水、保湿效果,可令皮肤变得水润.胶原蛋白能使凹陷下垂的肌肤充盈起来,舒展面部细纹和鱼尾纹,具有一定的紧致肌肤、减少皱纹的作用.

    作者:孙家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耳蝉鸣、脑蛙鸣,这日子怎么过

    耳鸣和脑鸣没本质区别耳鸣和脑鸣(颅鸣)都是在没有外界声音时“听”到声音的一种感觉.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声音的幻觉.所不同的是,前者感觉声音在耳内,后者则在脑内.颅内肿瘤、血管畸形或意外、颅脑外伤后可能会出现脑鸣,但双耳鸣也常表现为脑鸣.实际上,还有不少患者分不清声音是来自耳朵还是大脑.有些患者开始起病是一侧耳鸣,当另一侧也出现耳鸣时,就产生脑鸣的感觉.同样,当我们听立体声耳机时,会感觉声音出现在脑内,这也有助于理解耳鸣和脑鸣的关系.认为耳鸣加重导致脑鸣的观点并不正确,大多数耳鸣和脑鸣在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作者:张剑宁;谭君颖;李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多学科“共建”胸痛中心:为胸痛患者“保驾护航”

    胸痛救治,并非单纯“技术活”45岁的叶先生因突发剧烈胸痛、大汗淋漓,被救护车送到武汉协和医院,经心电图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胸痛中心值班医生迅速启动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医护人员迅速就位,叶先生被紧急送往导管室,准备接受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手术.20分钟以后,堵塞的心脏血管被打通.康复后的叶先生百感交集,感谢胸痛中心帮他捡回了一条命.

    作者:廖玉华;苏冠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耳聋常遗传基因可诊断

    在耳科门诊,经常有患者问到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听力正常,生下来的孩子是聋哑儿?”“为什么我们孩子感冒,打了一种药就聋了?”“我们夫妇听力都不好,生下的孩子听力就不好吗?”……回答这些问题,要从耳聋基因谈起.什么是耳聋基因我们每个人之所以生来不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决定遗传的物质,就是基因.每个人拥有3万左右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我们长多高、长什么样.同时,这些基因在家族中一代代传递,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而变异的基因也可以传递,一些不好的基因传递下去就可能导致疾病.遗传性耳聋,就是控制听力的基因出现问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除一半与围产期感染、新生儿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因素有关外,另一半则主要与遗传有关,即耳聋基因出了问题.

    作者:程华茂;孙宇;孔维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发现瘦素20年,胖子为什么还瘦不下来

    令人“惊喜”的瘦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发现有一种用于实验的小鼠非常容易发胖,美国一名外科医生将这个胖小鼠的血管与正常体重的小鼠血管相连,结果胖小鼠慢慢瘦了下来.当时这名医生预言:在胖小鼠体内有某种东西或者缺乏某种东西,从而导致肥胖.经过不懈努力,美国华裔科学家张一影通过克隆技术发现胖小鼠的秘密:因为它的基因有缺陷,导致体内缺乏一种“Leptin”激素,而这种激素能够使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孙长颢教授早将“leptin”译为“瘦素”,并开展相关研究.

    作者:李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大众医学杂志

大众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