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王春华;祁赞梅;李艳秋;陈洋;陈东;姜奕
目的采用错配PCR扩增方法进行HBV P基因YMDD变异的检测,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YMDD、YVDD和YIDD变异的阳性质粒,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对6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YMDD变异情况.结果经PCR方法、酶切鉴定及直接测序鉴定出YMDD、YVDD和YIDD质粒构建成功,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5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YMDD变异,出现变异6例,阳性率为9.07%;其中YIDD和YI/YMDD各1例,YVDD 3例,YV/YMDD 1例.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实用,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可存在YMDD变异,其与野生株一样是自然存在的,抗病毒药物压力不是导致HBV YMDD变异的唯一因素.
作者:任永强;胡大荣;范公忍;吴忆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内科实习模式,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成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方法2004年在中山三院内科实习生30人.采用循证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模式,学习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方法.结果通过实践,学生们不但增加了有关循证医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锻炼了检索文件的能力,学会了如何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实用性,终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结论采用循证医学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模式,有利于临床医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避免学习的盲从性,提高独力思考能力,并成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者.
作者:刘金来;陈璘;赵长林;彭朝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与酒精代谢密切相关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第12外显子G/A多态性在北京汉族人群的分布.方法采集102名无相关个体末稍血,提取DNA.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PCR方法,扩增靶等位基因DNA片段.结果ALDH2*1和ALDH2*2等位基因的频率分:0.89 0.11.ALDH2*1/ALDH2*1;ALDH2*1/ALDH2*2;ALDH2*2/ALDH2*2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9,0.20,0.01.x2检验表明,检测样本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杂合度(H):0.34.结论北京地区汉族人群ALDH2*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洛阳汉族人群,而日本人群的该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中国人群.
作者:李志祥;谢桂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根据文化休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该文定义了文化休克管理--即所采取的防止文化休克产生和减轻文化休克症状的措施和办法,并对如何做好文化休克管理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留学生管理工作除按国家、学校的有关条例、规定、章程运作以外,如果结合文化休克管理,适时地开展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文化休克管理引入到留学生管理的做法不失为对开展留学生管理的一种有意义的补充.
作者:伍志刚;谢芸;阳柳;孟甫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由于宫颈尖锐湿疣(CA)皮损中HPV高危型感染常与其癌变有关,而端粒酶活性增高多见于恶性疾病.该研究探讨宫颈CA皮损中HPV分型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病毒分型,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酶标法(TRAP-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24例(40.0%)HPV16/18型阳性,34例(56.7%)HPV6/11型阳性,2例未检测到HPV;HpV16/18型感染的皮损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HPV6/11型感染者.结论认为端粒酶活性与HPV型别有关,可能与HPV病毒协同参与CA发病,HPV16/18型阳性者在临床可能有癌变倾向,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可以阻碍疣体生长,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金芳和;王冬莲;刘俊;熊文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一种简便的肝细胞培养方法以培养出足够量的单一类型细胞,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蛋白量进行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采用肝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并传一代(目的是去组织块及其他间质细胞).收集细胞蛋白并进行SDS-PAGE及双向凝胶电泳.结果本实验方法可获得高密度、高纯度、高活力的肝实质细胞,细胞裂解后得到的蛋白质电泳图谱效果好.结论实验方法操作简单、经济、高效,能够满足一般实验室进行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
作者:刘友平;丁慧荣;何涛;代荣阳;李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40例(282条肢体)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应用DIOMED 810 m激光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结果该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经1~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静脉均完全闭塞,无再通发生.结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安全、有效、费用少;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技术有望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
作者:赵堂海;黄英;蒋米尔;于永山;王海波;解远峰;郭明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院管理,减少医疗纠纷已成为当今的社会热点.该文对医患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什么是佳医患关系,提出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处理好医患关系.并指出正确的理顺医患关系和处理好医患关系势在必行.
作者:张立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上尿路手术后内置双J管致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上尿路手术后内置双J管致发热病例.结果双J管被凝血块、粘液、纤维素及尿盐结晶、结石堵塞致发热19例,异物反应致发热3例,双J管位置不当致发热2例,尿液返流致发热1例.结论双J管的使用对防止上尿路手术后漏尿和狭窄及术后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当可引起发热.
作者:李斌;李波涌;文定军;唐秀英;张国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阵发性心悸3 a,气短、干咳2个月,于2003年8月4日入院.既往吸烟史30余年,10支/d,至今未戒.否认慢性肺部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及遗传性疾病史.患者于2000年6月出现阵发性心悸、活动后加重,无胸闷、憋气、胸痛.平静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性室性期外收缩,呈Ⅱ、Ⅲ联律,胸片:心肺无异常.曾接受美西律、盐酸普罗帕酮、阿替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治疗,效果不佳,仍频繁发作,影响工作和休息.
作者:王亚真;苏轮;贾金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的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1998年~2003年收治的15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AO分型方法:稳定的关节外骨折3例,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5例和不稳定的关节外骨折7例.通过后方入路,前方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对不稳定的12例肩胛骨骨折进行了骨折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及重建钢板固定.结果12个手术病例随访12~36个月.Neer评定,优良9例,不满意2例,失败1例.结论对于移位严重的肩胛体部骨折和骨突部骨折及不稳定的关节内、外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尹擘;王少卿;于强;甄鑫刚;周振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影响围产期心肌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该科37例围产期心肌病病例,总结其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特征,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1例病人预后不良,7例死于心衰恶化,2例死于器官栓塞,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心律失常.26例随访1年,5例发生心功能不全,无心源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围产期心肌病预后主要与心功能状况及并发症(器官栓塞、心律失常、感染)有关.
作者:方志成;周昌娥;王斌;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术后,损伤动脉内皮细胞的再生动力学规律.方法建立大鼠颈动脉气囊导管损伤模型,伊文思蓝染色标记缺乏内皮覆盖的血管区域,动态观测内皮细胞再生规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损伤后不同时期动脉壁内TGFβ1的表达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再生部位与乏内皮覆盖区内膜及中膜增生面积.结果术后9 d前内皮再生缓慢,术后9~28d再生速度较前显著增高(1.19±0.14)mm/d vs(0.44±0.25)mm/d,P<0.01,术后28 d后内皮再生趋于停滞.术后早期(9 d以内)TGFβ1在动脉内壁内的高表达,而14d后,TGFβ1表达显著减少.结论PTA术后早期内皮再生受抑制,早期再生速度较慢,9 d后再生速度明显加快,28 d后再生趋于停滞.术后早期(9 d以内)TGFβ1在动脉壁内的高表达可能是内皮再生受抑制的直接原因之一.
作者:蒲庆华;赵渝;时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六味化石通进行利尿、镇痛、抗炎、促凝血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漏斗法、扭体法、毛细血管通透性法、蛋清致炎法、玻片法等,观察和研究六味化石通的利尿、镇痛、抗炎、促凝血作用.结果六味化石通能非常显著的增加尿量;对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疼痛反应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蛋清所致炎症反应;能较明显的缩短凝血时间.结论六味化石通具有利尿、镇痛、抗炎、促凝血作用.
作者:钟玲;苏泽轩;熊爱华;刘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对18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8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均为辅助生殖的并发症.病人出现腹胀、纳差、气促、呼吸困难、尿少、腹水等症状,及时停止使用促排卵药物,予相应的补液、抗组胺、腹腔穿刺引流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采用促排药物治疗中,必须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护,才能避免重度OHSS的发生.
作者:罗阳;周乐山;皮丕湘;郑乐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为主(MPV)、脾静脉(SPV)宽度及脾脏厚度;同时检测周围血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为:S0期15例,S1期40例,S2期25例,S3期24例,S4期16例.从S1~S4期,MPV、SPV增宽及脾脏增厚的比率逐渐上升,但MPV、SPV增宽的比率各期差别不大(P>0.05),而脾脏增厚的发生率各期差别较大(0.01<P<0.025).从S1~S4期,周围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计数逐渐下降,尤以PLT下降明显,S3、S4期显著低于S1、S2期(P分别<0.05、0.01),其中S4期已在正常下限以下.RBC,WBC在S1、S2、S3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S4期则较前面各期显著下降(P分别<0.05,0.01).结论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对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是有限的.脾脏肿大、SPV增宽、PLT计数下降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纤维化(S3或S4期)的诊断有一定作用.
作者:刘贵生;陈欣;王萍;袁农;王宪智;管湘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传统肺减容术(LVRS)和肺叶切除术后阻塞性肺气肿兔的肺功能和组织结构变化.方法40只肺气肿兔随机等分为4组:肺气肿组(A组)、传统LVRS组(B组)、肺叶切除组(C组)和假手术组(D组),8周后进行肺功能和肺组织学检查.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潮气量、0.3 s用力呼气容积(FEV0.3),FEV0.3/FVC(用力肺活量)、PaO2、平均肺泡数和肺泡隔面密度增加,功能残气量、paCO2、肺总容积和肺泡直径降低(P<0.05),而D组变化不明显(P>0.05).B组和C组肉眼及光镜下可见肺气肿改善,而D组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之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传统的LVRS和肺叶切除术均可有效改善阻塞性肺气肿兔的肺功能和组织结构.
作者:谭群友;王如文;蒋耀光;龚太乾;李东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影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预后的因素.方法将该科自1997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48例DAI病人的各项指标分别数量化,用后退法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影响预后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昏迷程度、CT表现、瞳孔变化、昏迷时间、脑挫伤程度、年龄大小.结论影响DAI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昏迷程度,它可作为判断DAI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知非;刘飞;廖达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拟筛选和比较2.215细胞上清中HBVDNA定量检测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3种方法抽提HBVDNA,抽提物分别采用Taq man荧光定量、SYBR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滴度.结果直接应用上清分别采取热变性,碱裂解法抽提HBVDNA均为阴性,而应用PEG沉淀后检测结果证实细胞上清中有高拷贝的分泌性HBVDNA,Taq man荧光定量方法的敏感性高于SYBR实时定量PCR,在高拷贝时,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结论PEG沉淀法是2 2.15细胞上清HBVDNA提取的有效方法,Taq man荧光定量方法敏感性高,是HBVDNA定量检查的首选方法.SYBR法简便,经济,也可用于上清HBVDNA的检测.
作者:罗红雨;杨旭;邹文;黄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有关有机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肌电图及肌活检改变.方法对208块肌肉进行肌电图检查及5例腓浅皮神经的电镜观察.结果肌电图表现为100%出现失神经电位,肌肉电压幅度降低,运动单位时限增宽,124条周围神经传导速度(MCV)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损.5例腓浅皮神经活检,发现周围神经髓鞘和轴索在有机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同时受累,或为病变的不同阶段.但以周围轴突变性为主,产生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姜海燕;羊毅;肖岚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