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

刘贵生;陈欣;王萍;袁农;王宪智;管湘平

关键词: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B型超声, 血液学检测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为主(MPV)、脾静脉(SPV)宽度及脾脏厚度;同时检测周围血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为:S0期15例,S1期40例,S2期25例,S3期24例,S4期16例.从S1~S4期,MPV、SPV增宽及脾脏增厚的比率逐渐上升,但MPV、SPV增宽的比率各期差别不大(P>0.05),而脾脏增厚的发生率各期差别较大(0.01<P<0.025).从S1~S4期,周围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计数逐渐下降,尤以PLT下降明显,S3、S4期显著低于S1、S2期(P分别<0.05、0.01),其中S4期已在正常下限以下.RBC,WBC在S1、S2、S3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S4期则较前面各期显著下降(P分别<0.05,0.01).结论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对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是有限的.脾脏肿大、SPV增宽、PLT计数下降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纤维化(S3或S4期)的诊断有一定作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和复发直肠癌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原发和复发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otal pelvic exenteration,TPE)的疗效.方法对1989~2003年行TPE的28例原发癌和35例复发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根治性切除率85.7%,其中原发癌组92.9%,复发癌组80.0%.术后病理证实原发癌组盆腔脏器/组织受侵率67.9%,复发癌组盆腔脏器/组织受侵率100%.原发癌组仅14.3%侵犯盆壁组织;而复发癌组80.0%侵犯达盆壁组织.原发癌组、复发癌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2.9%,术后并发症率分别为32.1%、51.4%.全组术后复发率68.4%、原发癌组61.5%、复发癌组72.0%.复发癌组盆腔局部复发率48.0%,高于原发癌组的15.4%(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23.7%,原发癌组、复发癌组分别为38.5%、16.0%(P>0.05).结论TPE是治疗LARC的有效方法,尽可能行根治性切除是改善LARC尤其是复发癌预后的关键.

    作者:潘义生;万远廉;刘玉村;汪欣;吴涛;赵建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4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预后的因素.方法将该科自1997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48例DAI病人的各项指标分别数量化,用后退法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影响预后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昏迷程度、CT表现、瞳孔变化、昏迷时间、脑挫伤程度、年龄大小.结论影响DAI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昏迷程度,它可作为判断DAI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知非;刘飞;廖达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术临床总结分析

    目的对应用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方法对36例患者经不同静脉途径在体表心电图指导下,床旁植入漂浮电极,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测量导管到右心室心尖的深度及从静脉穿刺到心室搏起所需时间.结果经左锁骨下及右颈内静脉入路植入,导管达心尖深度分别为(36.31±2.82)cm,(29.50±3.15)cm,从静脉穿刺到心室搏起所需时间为(8.61±3.62)min,成功率为100%.结论体表心电图指导下,应用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是一项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急救技术,只要操作正确,成功率很高.

    作者:吴新华;赵红念;陈康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巴氏染色法在精子顶体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巴氏染色方法对临床上精子顶体区是否正常进行区分.方法分别对该研究所门诊111例精子标本进行巴氏染色后,每例标本在显微镜油镜下记数200个精子,观察顶体区.结果111例标本中,5例为无顶体圆头精子,23例为小顶体区精子,83例顶体区正常精子.结论巴氏染色法在临床上可对精子顶体区是否正常作出准确的判断.

    作者:朱文兵;范立青;曾亚荣;卢光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正常腹内压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腹内压的影响因素,建立腹内压回归方程.方法应用膀胱测压法,测定106位住院患者的腹内压,并对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既往和近期腹部手术史、住院原因、合并症情况及数量等14项因子与腹内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平均腹内压为5.5mmHg,范围为0.4~12.8mmHg.各级体质指数相应的腹内压差异显著(P<0.01).男性腹内压比女性高2.0mmHg,差异显著(P<0.01).其他12种因素对腹内压无明显影响(P>0.05).腹内压回归方程R=0.507(P<0.01).结论正常腹内压可能受性别和体质指数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作者:杨新平;黄卫民;姜洪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尿路手术后内置双J管致发热分析

    目的探讨上尿路手术后内置双J管致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上尿路手术后内置双J管致发热病例.结果双J管被凝血块、粘液、纤维素及尿盐结晶、结石堵塞致发热19例,异物反应致发热3例,双J管位置不当致发热2例,尿液返流致发热1例.结论双J管的使用对防止上尿路手术后漏尿和狭窄及术后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当可引起发热.

    作者:李斌;李波涌;文定军;唐秀英;张国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为了探讨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方法用普通培养法检测706例泌尿系感染患者的新鲜中段尿标本,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706例受检标本分离出致病菌476株,主要菌群有大肠杆菌、粪肠球菌以及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等.除11株真菌外,其余465株致病菌对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达70%和76%;亚氨培南、万古霉素低分别为2%和0%,其次是丁氨卡那为10%.结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银改;李运贤;翟素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异氟醚预处理对猪心肺联合移植术后肺循环的影响

    目的观察异氟醚预处理对猪心肺联合移植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猪20只,随机分为供体猪(n=10)和受体猪(n=10),受体猪再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5)及对照组(n=5),供体心肺均由4℃Eu-ro-Collni液保存20~30 min后移植入受体猪胸腔,术中异氟醚组1.16%异氟醚持续吸入(从切皮开始至心肺切下停止)加戊巴比妥钠维持麻醉,哌库溴铵维持肌松.对照组仅使用戊巴比妥钠维持麻醉,哌库溴铵维持肌松.结果两组猪在心脏复跳后半小时内MAP,CO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而PAP,PCWP,CVP,HR则较移植前显著升高(P<0.01).异氟醚组心脏复跳后30 min内HR,MAP,CO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异氟醚组的PAP,PCWP,CVP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异氟醚吸入预处理对心肺移植后的肺循环改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覃军;徐道妙;郭曲练;申建初;蒋海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西兰狼疮鼠抗染色质抗体易感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

    目的确定新西兰小鼠自身抗染色质抗体的遗传易感基因染色体定位.方法建立新西兰黑色品系(NZB)与新西兰白色品系(NZW)F1×NZB回交小鼠模型.采用覆盖小鼠19条染色体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确定了自身抗染色质抗体产生的两个遗传易感基因,一个位于NZW小鼠第9染色体中段30厘摩临近;另一个易感基因位于NZW小鼠第17染色体近中心端19厘摩处(Lods值>3).结论(NZB×NZW)F1小鼠自身抗染色质抗体的产生受多基因调控,候选易感基因不仅来自于NZB,也来自于NZW.

    作者:李丽;王春华;祁赞梅;李艳秋;陈洋;陈东;姜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20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严重胸外伤伴多发伤206例患者,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结果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作出早期诊断,并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防治休克和ARDS以及处理多发伤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有效措施.结果治愈194例,死亡12例.结论对严重胸外伤伴多发伤患者,应详细全面检查,尽量避免误诊漏诊,首先处理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外伤,争取在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

    作者:王俊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剂量盐酸胺碘酮致肺间质纤维化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阵发性心悸3 a,气短、干咳2个月,于2003年8月4日入院.既往吸烟史30余年,10支/d,至今未戒.否认慢性肺部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及遗传性疾病史.患者于2000年6月出现阵发性心悸、活动后加重,无胸闷、憋气、胸痛.平静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性室性期外收缩,呈Ⅱ、Ⅲ联律,胸片:心肺无异常.曾接受美西律、盐酸普罗帕酮、阿替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治疗,效果不佳,仍频繁发作,影响工作和休息.

    作者:王亚真;苏轮;贾金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行B超引导下肝活检及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B超检查测定门静脉为主(MPV)、脾静脉(SPV)宽度及脾脏厚度;同时检测周围血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为:S0期15例,S1期40例,S2期25例,S3期24例,S4期16例.从S1~S4期,MPV、SPV增宽及脾脏增厚的比率逐渐上升,但MPV、SPV增宽的比率各期差别不大(P>0.05),而脾脏增厚的发生率各期差别较大(0.01<P<0.025).从S1~S4期,周围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计数逐渐下降,尤以PLT下降明显,S3、S4期显著低于S1、S2期(P分别<0.05、0.01),其中S4期已在正常下限以下.RBC,WBC在S1、S2、S3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S4期则较前面各期显著下降(P分别<0.05,0.01).结论肝脏B超形态学改变、周围血细胞计数对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是有限的.脾脏肿大、SPV增宽、PLT计数下降可能对较严重的肝纤维化(S3或S4期)的诊断有一定作用.

    作者:刘贵生;陈欣;王萍;袁农;王宪智;管湘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循证医学自我教育模式在内科实习中的应用

    目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内科实习模式,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成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方法2004年在中山三院内科实习生30人.采用循证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模式,学习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方法.结果通过实践,学生们不但增加了有关循证医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锻炼了检索文件的能力,学会了如何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实用性,终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结论采用循证医学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模式,有利于临床医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避免学习的盲从性,提高独力思考能力,并成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者.

    作者:刘金来;陈璘;赵长林;彭朝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NO和ET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变化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硝酸还原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26)、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23)及正常对照组(n=22)血浆NO和ET的含量同时进行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AMI组、UA组患者血浆NO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MI组明显低于UA组(P均<0.01);AMI组、UA组患者血浆E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浆NO和ET代谢失调导致了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二者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是诱发心绞痛的重要原因.

    作者:邓正华;邓剑;向成玉;王开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HO-1抗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能否减轻随后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切除右肾,夹闭左肾动脉50 min/再灌注24 h的动物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血晶素处理组(皮下注射血晶素30 mg/(kg·d),连续2 d),检测肾组织中HO-1蛋白表达及HO-1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血晶素明显诱导了肾内HO-1表达并使其活力增加,与I/R组比较,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Cr,BUN,MDA升高(P<0.05),TAOC降低(P<0.05),组织学损伤严重.在I/R前血晶素诱导HO-1表达可逆转上述病理改变(P<0.05).结论肾内HO-1的诱导表达可明显改善大鼠随后的I/R性肾损伤,作用机制与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张英;余鸿;汤军;郑福蓉;李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HBV P基因YMDD变异的检测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采用错配PCR扩增方法进行HBV P基因YMDD变异的检测,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YMDD、YVDD和YIDD变异的阳性质粒,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对6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YMDD变异情况.结果经PCR方法、酶切鉴定及直接测序鉴定出YMDD、YVDD和YIDD质粒构建成功,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5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YMDD变异,出现变异6例,阳性率为9.07%;其中YIDD和YI/YMDD各1例,YVDD 3例,YV/YMDD 1例.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实用,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可存在YMDD变异,其与野生株一样是自然存在的,抗病毒药物压力不是导致HBV YMDD变异的唯一因素.

    作者:任永强;胡大荣;范公忍;吴忆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体温及血糖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及血糖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8例择期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常规监测ECG,SpO2,CVP及有创血压,麻醉诱导和维持后持续监测肛温及血糖(1次/h),术中根据体温和血糖的变化及时保温和调节血糖水平,记录总的输入量和出量.结果38例平均手术时间(11±1.8)h;血糖:手术开始后第4~5小时开始呈下降趋势,第9 小时低,其中2例(5.0%)于手术第5~6小时时处于低血糖水平,当血糖<4.2 mmol/L时补充葡萄糖液;体温:第2小时平均降低(1~1.5)℃,1h后每小时下降0.5℃,至第3 小时,肛温多维持在34.0℃左右,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毕前2 h采取升温及保温措施可在术毕时恢复正常体温;术毕恢复过程顺利,安返病房.结论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期间患者可出现低血糖及低温,应监测血糖及体温;及时处理低血糖,适时采取升温和保温措施.

    作者:何宇红;詹丽英;陈志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论文化休克与提高医学留学生管理水平

    根据文化休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该文定义了文化休克管理--即所采取的防止文化休克产生和减轻文化休克症状的措施和办法,并对如何做好文化休克管理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留学生管理工作除按国家、学校的有关条例、规定、章程运作以外,如果结合文化休克管理,适时地开展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文化休克管理引入到留学生管理的做法不失为对开展留学生管理的一种有意义的补充.

    作者:伍志刚;谢芸;阳柳;孟甫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媒体在组胚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是集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的视听教材.该文对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组胚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像并茂的趣味性;图像逼真的直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容量超大的实用性等优势,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一种为先进的教学手段.

    作者:唐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建钛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1/3骨折比较

    目的探讨重建钛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32例,重建钛板40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锁骨中1/3骨折的疗效和各自的优点.结果经3~48个月的随访,克氏针内固定组,优78例,良36例,可17例,差1例,优良率86.4%.重建钛板组,优3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7.5%.结论对锁骨中1/3横断性或斜形骨折,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治疗应视为取材方便、经济实用、稳固可靠的选择,而对粉碎性骨折,重建钛板内固定为理想方法.

    作者:成本强;龙朝仪;区国集;吴世寨;李海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