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娟;武钦学;李伟明;席丽艳
目的:应用放免法查测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并探讨其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外周血IL-6水平在哮喘组、地塞米松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BALF中IL-6水平哮喘组106.46±65.58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但哮喘组BALF中IL-6水平与嗜酸性细胞百分率之间无相关性(r=0.1508 P>0.05)。结论:IL-6参与了哮喘发病机制的调节。
作者:潘频华;吴鄂生;陈清兰;尹本义;胡成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医院职工乙型肝炎标识物(HBVM)的变化趋势,以及接种乙肝疫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对全院职工进行定期HBVM普查,对全阴性的职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分析比较疫苗接种前后HBVM的变化情况。结果:经18年观察,乙型肝炎感染性标志阳性自然转阴性率11.02%,转为抗-HBs阳性率4.24%。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HBs阳性率显著上升,HbAg、HbeAg及抗-HBc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尚有1.31%(30例)未接种乙肝疫苗的职工乙型肝炎感染性标志转阳,而抗-HBs阳性转为阴性的职工,却未发现1例乙型肝炎感染性标志转阳。结论:抗-HBs大幅提升为乙肝疫苗应答的结果,全程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12年保护率达100%,未接种疫苗的全阴性职工应及时、全程普种;而加强接种的时间间隔,则可延长至12年以上。
作者:谢和清;彭清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与高频心电图(HFECG)的阳性检出率,探索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方法:利用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和HFECG对46例临床可疑冠心痛、常规心电图正常者做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受检者中,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者29例,占63%;HFECG阳性者43例,占93.5%,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HFECG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可作为筛查和早期诊断冠心痛的一项有用的参考指标,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管莉莉;冀京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加锌营养铁锅中锌、铁、铜的溶出水平。方法:以加锌营养铁锅与普通铁锅比较,在相同的炒菜条件下两种锅的锌、铁、铜的溶出量。结果:发现加锌营养铁锅炒菜时比普通铁锅能更多地溶出锌、铁、铜。在炒菜时加入适量的食醋,加锌营养铁锅与普通的锌、铁、铜的溶出均有所增加,但加锌的营养铁锅更为明显。结论:如能在家庭中使用加锌营养铁锅炒菜,人们能更多地从食物中摄取锌、铁、铜等有助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对提高人体健康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周京科;张阳根;周明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少儿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分次注射患部,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率100%。对病灶大于3cm×3cm的应多点多次注射。结论: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不良反应。
作者:朱久育;靳隽;孙正;杨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提供医学信息支持和质量监控来改进临床工作的观点。方法:通过检索收集评阅该院自1998年1月~2000年10月问经CT或/和MRI检查结果为Binswanger病的病历24份,结果:发现病历中均存在着对该病临床诊断处理上的严重忽视,尤对精神-神经症状方面的严重忽视,结论:Binswanger痛是导致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疾病,要求临床接诊医生必须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内科、神经病和精神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作者:梁巍;黄继宏;林翠娥;李铭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杀鼠药中毒的疗效。方法:对54例急性杀鼠药中毒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胞二磷胆碱治疗。结果:痊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舛.4%,胞二磷胆碱组与对照组在止痛时间、催醒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胞二磷胆碱可作为急性杀鼠药中毒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钟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胆道镜液电碎石在治疗胆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142例行胆总管探查和T管引流术后经T管行液电碎石及取石治疗。结果:104例(73.2%)在一次胆道镜液电碎石治疗后痊愈,32例(22.5%)2次治疗后痊愈,2例经3次治疗痊愈。结论:胆道镜液电碎石对肝胆管结石特别是手术中未能取尽的结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秋实;张宝善;周少波;万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Langerhans细胞学与舌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人类舌癌标本中正常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ATP酶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进行了数量及形态定量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各期中Langerhans细胞的数量不同,不典型增生中少(P<0.05),早期浸润癌数量明显增多(P<0.05)。图像分析发现病变各期Langerhans细胞的面密度、体密度、形态因子均较正常上皮中有明显改变(P<0.05),但与表面基本相同(P>0.05)。结论:Langerhans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可能与人类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郭新程;颜学德;陈良健;杨浩;沈子华;徐锡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较好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改良方法行全膀胱切除术,术中保留膀胱外括约肌及膜部尿道。取约60cm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形成肠片,再将该肠片以“w”形折叠,缝合为球形的新膀胱。双侧输尿管断端吻合于球形新膀胱,新膀胱的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31例中28例术后控排尿功能好,每次排尿量200~600ml;3例患者术后排尿困难;无尿失禁病例。所有患者术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造影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新膀胱术后有良好的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自控排尿功能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方式的一个优良选择。
作者:梁蔚波;苏泽轩;钟红兴;李宁同;徐谊朝;郭泽雄;卓育敏;黄桦;苏文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咳嗽、咳白粘痰气促2月,加重高热下肢浮肿10d,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半月,诊断为双下肺炎人院。体查:神清,有鼻翼搧动,唇发绀,颈静脉稍充盈,双下肺语颤减弱,呈浊音,双肺有散在干湿啰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余体征无特殊。实验室检查,WBC7.6~26.5×109/L,N 0.77~0.9,Hb 10.5g/L;免疫全套异常,痰染色发现G+球菌,杆菌、痰培养有产气肠杆菌1.5×106/ml及肺炎链球菌,纤支镜下分泌物霉菌培养有酵母菌,纤支镜检为支气管炎症改变,胸片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右下肺野为多;EKG提示心肌缺血。
作者:陈金秀;陈清兰;海镇环;陈晓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63例女性寻常型痤疮的临床分析。方法:分别对63例女性寻常痤疮的病因、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析,并采用内服外护的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93.6%,以面颊部疗效佳。结论:寻常型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采取内服外治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晓娟;武钦学;李伟明;席丽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解决眼睑及颜面深度烧伤后用普通手术方法难以预防再度眼睑瘢痕挛缩、眼睑闭合不全及睑外翻的难题。方法:对32例眼睑和面部深度烧伤的患者行眼睑瘢痕松解、扩张创面植皮手术,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眼睑瘢痕挛缩再度导致眼睑闭合不全及睑外翻。结果:眼睑瘢痕松解、扩张创面植皮后治愈了因深度烧伤引起的眼睑瘢痕挛缩。结论:扩张创面植皮为治疗眼睑瘢痕挛缩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孟忻;张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预后因素。结果:根治性切除手术组的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49%,59.85%,45.06%,25.75%;非根治切除手术组分别为36.69%,7.34%,3.67%,和3.57%;开腹探查的各种姑息性引流手术和非手术引流组仅有1年生存率,分别为26%和30.38%。结论:根治性切除术疗效佳,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残癌及淋巴结移状况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作者:赵建勋;乔岐禄;高嵩;张环;刘荫华;王嘉琪;张宝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肝组织块外植培养和肝组织块胶原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小鼠肝细胞,并比较两种方法。结果:运用这两种方法成功地培养出原代肝细胞,并能够传代,光镜证实培养细胞为肝细胞。结论:这两种方法为广泛开展肝细胞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阳德;赖毅;赵俊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时STⅢ>STⅡ诊断右室梗塞(RⅥ)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AI—MI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2例AM 19例合并RⅥ者18例STⅢ>STⅡ,其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0.5%;而若STⅡ不抬高,STⅢ≥1mm,其敏感度为10.5%,特异度为100%。结论:AMA STⅢ>STⅡ,尤其是STⅡ不抬高,STⅢ≥1mm对AM合并R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建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应用无环鸟苷加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具有典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3~70岁,病程2~8d。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病情相似,在年龄、性别、病程、皮疹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林兰英;朱希聪;叶冬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石性胆囊炎与胆囊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手术切除胆囊结石4 249例,合并胆囊癌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症状性胆囊结石为两个研究单元,对比胆囊癌的发病情况及预后。结果: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组发现NevinⅠ、Ⅱ18例,Ⅲ期1例,Ⅳ期2例。症状性胆囊结石发现NevinⅢ期胆囊癌2例。手术随访5年以上16例,5年生存率69.56%。结论:积极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治胆囊癌。
作者:张可任;丁应文;马铁祥;王云;张进;胡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癌细胞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181例,癌旁组织66例bFGF表达状况。结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bRGF阳性率分别为95.58%和62.12%,两者差异显著(P<0.005);(+)的阳性率分别为48.55%和63.41%;(++)分别为41.62%和36.59%(+++)分别为9.83%和0%。(+)和(++)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P<0.025)。乳头状腺癌bFGF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显著低于低分化癌,腺癌和粘液腺癌(P<0.05)。癌细胞转移组和无转移组bGF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阳性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各种癌组织表达bFGF高于癌旁组织,分化较差的癌细胞高于分化较好的癌细胞;癌转移组表达bFGF(+++)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bFGF与癌发生发展和转移有着内在联系。
作者:陈江;祝金泉;黄德强;张焜和;谢勇;王崇文;向军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999年5月~2000年10月采用GDC栓塞治疗41例43个颅内动脉瘤。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7.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头痛3倒,术前Hunt和Hess分级,37例为Ⅰ、Ⅱ级,4例Ⅲ级。结果:栓塞治疗的4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100%)35个,次全栓塞(90%~99%)4个,不全栓塞(<90%)4个。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溶栓和抗凝治疗1例恢复正常,1例遗留轻偏瘫,微导丝刺破动脉瘤壁1例,致密填塞弹簧圈后治愈,弹簧圈部分脱入载瘤动脉内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赵振伟;高国栋;秦怀洲;李永林;赵继培;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