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三维超声冠状面汇聚征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

罗慧;粟尤欢;徐金锋;贾桂静;刘莹莹;李剑;魏章洪

关键词:结核, 成像, 三维, 乳腺肿瘤/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 探索高频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本院超声科的77例乳腺肿块病例,均行常规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并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良恶性.以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以三维超声冠状面出现汇聚征作为诊断乳腺肿块为恶性的标准,分析三维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77例病例中恶性为46例,良性为31例.三维超声汇聚征对判断乳腺肿块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790,P<0.01),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7%、90.3%.结论 高频三维超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线粒体融合蛋白2与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缬沙坦抗增殖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的表达变化,及缬沙坦的抗细胞增殖作用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为IgX肾病(IgAN)中系膜细胞增殖提供依据,为缬沙坦治疗IgAN、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提供新的方向.方法 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药物治疗组,使用IgA1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使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Mfn2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Mfn2、Bcl-2、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IgA1可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随着系膜细胞增殖,Mfn2、Caspase-3和CaspaLse-9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缬沙坦可抑制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同时伴随Mfn2、Bcl-2、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变化.结论 缬沙坦可通过抑制系膜细胞增殖起到治疗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作用,且系膜细胞增殖变化与Mfn2、Bcl-2、Caspase-3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有关.为IgA1诱导系膜细胞增殖及缬沙坦的抗增殖作用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姜雪;曾佳丽;缪建霞;杜园园;陈洪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促甲状腺激素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在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体外培养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不同浓度TSH(0、10、100 mIU/ml)干预HMEC-1,应用qPCR法检测eNOS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NOS、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的水平.结果 (1)TSH可抑制HMEC-1中eNOS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2)TSH可促进AKT、ERK的磷酸化(P<0.05).结论 促甲状腺激素可能通过激活AKT、ERK信号通路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作者:时敏敏;孟强;张正军;张波;陈静;于世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δ-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δ-阿片受体(DOR)是一类具有7个跨膜区域的抑制性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种经典镇痛药物,广泛存在于中枢系统和外周系统中.研究表明,阿片受体除了疼痛调制作用,还通过基因或细胞因子广泛参与各种生理以及病理活动.本文综述δ-阿片受体在缺血性脑损伤、镇痛、抗焦虑抑郁、学习记忆以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滕思;陈涛;邓益东;刘艳慧;张杉;苏佳丽;蔡奔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频振荡通气辅助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辅助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3例PPHN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积极病因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HFOV、防治感染等治疗;观察组32例除给予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外,另给予1.0 mg/(kg·次)西地那非鼻饲,6~12h/次.观察两组治疗3d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动脉平均压(PAMP)和氧合指数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HFOV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PaCO2、PAM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氧合指数、PaO2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PAMP均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PaO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FOV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存活,观察组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65.63%、18.75%;对照组分别为38.71%、22.5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两组有明显不良反应病例.结论 HFOV辅助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PPHN可缩短通气时间,迅速降低肺动脉高压,提高疗效,对降低低氧血症引起的后遗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早期宫颈癌局部巨块型患者行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相关研究

    目的 总结分析早期宫颈癌局部巨块型患者行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方法 收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 1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早期宫颈癌病例(Ⅰ A2-ⅡA期)资料,筛选出行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共258例,分为观察组(局部巨块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先期化疗对局部巨块型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情况.结果 观察组(Ⅰ B2/Ⅱ1 A2期)93例发生并发症26例(27.9%),高于对照组(Ⅰ A2/Ⅰ B1/ⅡA1期)165例中的28例(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5例vs 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局部巨块型早期宫颈癌患者,先期化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例(15.8%),低于单纯手术组的20例(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期化疗组输尿管损伤发生率低于单纯手术组(0例vs 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巨块型(Ⅰ B2/ⅡA2期)早期宫颈癌患者行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先期化疗能够缩小病灶体积,减少病灶充血,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宁宁;赵恩锋;苏雅琴;解春红;檀丽梅;闫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肺内、肺外结核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核细胞斑点数在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SPOT.TB试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和结核抗体检测试验(TB.AB)3种检测方法分别对7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8例活动性肺外结核患者,27例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及76例非结核疾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1)T-SPOT.TB试验对结核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为71.17%,特异度为78.95%,敏感度为3种检测方法中高;三种试验联合检测对结核感染诊断的敏感度明显增加,约登指数大,特异度稍降低.(2)T-SPOT.TB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组和活动性肺外结核组检测的阳性率及细胞斑点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与陈旧性肺结核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动性肺结核细胞斑点数显著高于陈旧性肺结核(P<0.05).(3)对检测阈值进行优化发现,当T+SPOT.TB细胞斑点数取值为11.5个细胞斑点数(SFC)/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时,检测结核感染效能高;T-SPOT.TB细胞斑点数取值为17 SFC/106 PBMC时,是区分活动性肺结核与陈旧性肺结核的佳阈值.结论 采用T-SPOT.TB试验,PPD试验和TB.AB试验三种试验方法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结核感染的检出率;T-SPOT.TB试验对肺内肺外结核病均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进一步对T-SPOT.TB试验细胞斑点数检测阈值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指导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吴琼;王堃;丘世飏;易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rTMS或假刺激治疗,共治疗20次,疗程4周.在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量表(SSPI)、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估,将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rTMS治疗前相比,研究组的SSPI总分、因子Ⅰ、Ⅱ分及PSP总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PI的因子Ⅲ分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SQLS总分、心理社会、动力/精力量表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SQLS的症状和副作用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SSPI、PSP及SQLS的各项目评分均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治疗后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TMS能够改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康复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甄莉丽;易峰;彭光海;李达;王群松;张国富;李洁;荣继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频三维超声冠状面汇聚征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索高频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本院超声科的77例乳腺肿块病例,均行常规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并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良恶性.以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以三维超声冠状面出现汇聚征作为诊断乳腺肿块为恶性的标准,分析三维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77例病例中恶性为46例,良性为31例.三维超声汇聚征对判断乳腺肿块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790,P<0.01),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7%、90.3%.结论 高频三维超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慧;粟尤欢;徐金锋;贾桂静;刘莹莹;李剑;魏章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帕金森患病(PD)冻结步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570例临床确诊PD患者,登记基本信息,采用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分期及新冻结步态量表(NFOG-Q)评估患者情况,将PD患者分为冻结步态组(188例)和无冻结步态组(38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冻结步态组UPDRS-Ⅰ、UPDRS-Ⅱ、UPDRS-Ⅲ、UPDRS-Ⅳ评分分值均大于无冻结步态组(P<0.05),且Hoehn-Yahr分期较无冻结步态组高(P<0.05).结论 PD伴冻结步态组疾病进展比PD不伴冻结步态组更快.精神行为与情绪、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对冻结步态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周巡;孙启英;郭纪锋;徐倩;田芸;严新翔;唐北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体重指数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体重指数(BMI)变化及其与PD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对168例PD患者及106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D患者BMI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PD患者BMI值与病程(r=-0.270,P=0.001)、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总分(r=-0.195,P=0.008)、UPDRS第Ⅱ部分总分(r=-0.147,P=0.045)、UPDRS第Ⅲ部分总分(r=-0.159,P=0.030)、H-Y分期(r=-0.256,P=0.001)、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总分(r=0.291,P=0.001)具有相关性.结论 PD患者较健康对照组BMI值降低,病程长、UPDRS总分、运动症状评分高、认知功能下降可能是PD患者BMI下降的危险因素,BMI值降低预示着PD疾病进展.

    作者:周小婷;孙启英;郭纪锋;唐北沙;严新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SOCS3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OCS 3)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ICP患者(ICP研究组)和正常孕妇(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样本,应用直接测序法对SOCS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体rs4969170、rs8064821和rs12953258进行基因分型,应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样本的群体代表性,采用x2检验判断SOCS3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评估SOCS3基因SNP与IC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rs4969170、rs8064821和rs12953258在ICP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s8064821和rs12953258的基因型频率在ICP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rs4969170多态性,ICP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4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0%,P<0.05);对于等位基因比较,ICP患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78.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4.5%,P<0.05).以rs4969170 AA等位基因作为参照(OR=1.00),rs4969170 AG(OR=1.26)和GG(OR=1.89)携带者发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AA等位基因的1.26倍和1.89倍;以rs4969170 A等位基因作为参照(OR=1.00),rs4969170 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OR为1.43,具有更高的ICP发生风险.而rs8064821和rs12953258的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ICP发生风险无相关性.结论 SOCS3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发展有关.ICP患者中SOCS3rs4969170可能是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该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增加了ICP的发生风险.

    作者:李芬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后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为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48例,B组为行后路全椎板切除融合术64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个月至2年.A组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为(64.8±12.0)%,B组为(60.3±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为(17.9±5.0)°,与术前[(18.2±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为(22.8±5.6)°,与术前[(19.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6.25% (3/48),B组为7.81%(5/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无一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B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0.9% (7/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融合术均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更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症状的发生,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更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杨明;刘继军;尹新华;胡雄科;刘世长;吴起宁;郝定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喜疗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弹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并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FIR)改善血管弹性和内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维持性血透患者46例,将患者分为FIR组(FIR联合喜疗妥)和非FIR组(单用喜疗妥),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程度分为轻、中、重型,测量治疗前后狭窄处透析前、透析中的血管内径.结果 FIR治疗对狭窄处内径及血管弹性有一定改善,但与非F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型后,FIR组的轻型和中型狭窄有明显改善,与非F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型狭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R可有效改善轻中型内瘘狭窄处的血管内径和弹性,其效果优于单用喜疗妥.

    作者:王琦;唐冬冬;黄伟斌;曾德望;李红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iR-369-3p通过调控VEGFC基因表达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miR-369-3p对膀胱癌细胞EJ和5637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基因的调控作用,并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转染miR-NC(对照组)或转染miR-369-3p(观察组)至膀胱癌细胞株EJ和5637;采用Targetscan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369-3p的靶基因;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VEGFC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C、p-Raf-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在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369-3p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iR-369-3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转染miR-369-3p后,EJ、5637细胞中VEGFC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p-Raf-1和p-ERK1/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形成的克隆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结论 miR-369-3p可通过干扰VEGFC基因的表达,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及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可能为膀胱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标.

    作者:赵振伶;邵焕军;郝丽娜;刘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治疗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确诊的妊娠期或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比分析各组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凝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显效率(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疼痛及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能够显著改善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李亚庆;和光宇;王为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患者体重减轻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患者的体重减轻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可在PD运动症状之前出现并与病情进展相关,但较少被临床医生重视.帕金森病患者体重减轻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本文从多巴胺能系统、能量稳态失衡、摄食行为的中枢调节机制和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方面综述帕金森病患者体重减轻的机制.

    作者:游咏;唐玮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重视帕金森病共病现象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运动症状外,还经常伴有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以及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等其他多种共病.帕金森病患者的共病往往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质量、致残甚至致死,增加多重用药风险及不良预后,因此帕金森病的共病管理对于帕金森病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常见的帕金森病共病进行分析与探讨.

    作者:田芸;郭纪锋;唐北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干燥综合征误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女,85岁,因“心悸、胸闷痛十余天.”于2017年3月5日就诊于本院急诊内科,急查心肌标志物:CK-MB231.10 ng/mg.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3)部分导联ST压低,T波浅倒置.请心内科会诊诊断考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次日转入本院心内科CCU病房.患者诉近十余天反复出现心悸、胸闷痛不适,部位位于胸骨后,不伴肩背部放射,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伴头晕、乏力,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结合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诊断考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作者:周秀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后B超引导下刮宫术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后B超引导下刮宫术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6例剖官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甲氨蝶呤(MTX)妊娠囊注射后B超引导下刮宫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后B超引导下刮宫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降至正常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包块消失时间和术后月经恢复时间.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包块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后B超引导下刮宫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可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对经济条件允许的瘢痕患者可采用该种疗法.

    作者:李晓娟;周宏伟;宋丽华;史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参芪地黄汤合猪苓散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SOD、MDA及ET-1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芪地黄汤合猪苓散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 选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缬沙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予参芪地黄汤合猪苓散,疗程均为16周.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肌酐(Scr)、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SOD、MDA及ET-1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两组Scr、24 h UAER、ET-1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2)治疗后,对照组SOD、MDA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SOD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MDA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参芪地黄汤合猪苓散可以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郑韬;李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