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视帕金森病共病现象

田芸;郭纪锋;唐北沙

关键词:帕金森病, 共病现象, 综述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运动症状外,还经常伴有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以及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等其他多种共病.帕金森病患者的共病往往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质量、致残甚至致死,增加多重用药风险及不良预后,因此帕金森病的共病管理对于帕金森病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常见的帕金森病共病进行分析与探讨.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3月至9月该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956例,采用《2012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进行失眠症诊断,经临床检查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S)、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自制人口社会学调查表调查,分析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资料完整的925例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51.4% (475/925);其中现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57.8% (364/630);无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37.6% (111/2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患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并存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分别为53.9%、56.3%、53.2%、63.0%和5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者中焦虑和(或)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4.5% (412/925),焦虑和(或)抑郁症状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75.5%(311/412),无焦虑和(或)抑郁症状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32.0%(164/5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A型人格、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工作压力、心血管疾病、焦虑和(或)抑郁等因素为失眠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综合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失眠症发生率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心理、社会及心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

    作者:徐维芳;陈柄泉;彭智勇;赵吉玲;彭漪;余国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患者体重减轻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患者的体重减轻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可在PD运动症状之前出现并与病情进展相关,但较少被临床医生重视.帕金森病患者体重减轻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本文从多巴胺能系统、能量稳态失衡、摄食行为的中枢调节机制和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方面综述帕金森病患者体重减轻的机制.

    作者:游咏;唐玮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治疗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确诊的妊娠期或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比分析各组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凝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显效率(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疼痛及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能够显著改善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李亚庆;和光宇;王为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调节性T细胞(Tregs)是一组具有免疫抑制性和免疫无 能性两大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稳态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常伴随免疫功能异常,研究调节性T细胞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有重大意义.

    作者:陶然;黄红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以往证实ITP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目前普遍认为基因和环境因素对ITP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在易感基因遗传背景下由于环境因素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现研究较多的有PTPN2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微小RNA(Micro RNA)、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基因多态性、DNA甲基化、Vanin-1基因.本文主要就与ITP发病机制相关的上述基因进行综述.

    作者:张拾梅;张红岩;吴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线粒体融合蛋白2与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缬沙坦抗增殖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的表达变化,及缬沙坦的抗细胞增殖作用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为IgX肾病(IgAN)中系膜细胞增殖提供依据,为缬沙坦治疗IgAN、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提供新的方向.方法 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药物治疗组,使用IgA1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使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Mfn2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Mfn2、Bcl-2、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IgA1可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随着系膜细胞增殖,Mfn2、Caspase-3和CaspaLse-9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缬沙坦可抑制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同时伴随Mfn2、Bcl-2、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变化.结论 缬沙坦可通过抑制系膜细胞增殖起到治疗IgA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作用,且系膜细胞增殖变化与Mfn2、Bcl-2、Caspase-3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有关.为IgA1诱导系膜细胞增殖及缬沙坦的抗增殖作用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姜雪;曾佳丽;缪建霞;杜园园;陈洪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后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为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48例,B组为行后路全椎板切除融合术64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个月至2年.A组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为(64.8±12.0)%,B组为(60.3±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为(17.9±5.0)°,与术前[(18.2±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为(22.8±5.6)°,与术前[(19.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6.25% (3/48),B组为7.81%(5/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无一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B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0.9% (7/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融合术均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更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症状的发生,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更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杨明;刘继军;尹新华;胡雄科;刘世长;吴起宁;郝定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31例医源性胆道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本院完成肝外胆管结石根治(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并发生胆道损伤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手术23例(74.2%),开腹手术8例(25.8%),急诊手术19例(61.3%),择期手术12例(38.7%).术中发现胆道损伤并完成修补9例(29.0%),术后发现胆道损伤22例(71.0%),其中行T管引流术15例,行胆肠吻合术5例,放置胆道支架2例.结论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病理因素,即重症炎症致胆囊三角关系辨认不清是胆道损伤的高危因素;其次,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并发胆道损伤的几率高.

    作者:贾廷印;陈中建;李永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蔗糖铁治疗消化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4例消化道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蔗糖铁,观察组加用rhEPO皮下注射,8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制定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量表(EORTC QLQ-C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RBC、红细胞比容(HCT)、网络红细胞百分比(RET)及血清Fe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增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 rhEPO联合铁剂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相关贫血安全有效,且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宋鑫;陈剑云;魏立强;郭文渊;张铃铃;徐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频三维超声冠状面汇聚征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索高频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本院超声科的77例乳腺肿块病例,均行常规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并手术或细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良恶性.以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以三维超声冠状面出现汇聚征作为诊断乳腺肿块为恶性的标准,分析三维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77例病例中恶性为46例,良性为31例.三维超声汇聚征对判断乳腺肿块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790,P<0.01),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7%、90.3%.结论 高频三维超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慧;粟尤欢;徐金锋;贾桂静;刘莹莹;李剑;魏章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中疲劳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16项帕金森病疲劳量表(PFS-16)对453例PD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评估,将其分为疲劳组(PFS-16平均评分≥3.3分界定为疲劳)和非疲劳组,并完成相关量表的评估.结果 453例PD患者中疲劳组169例占37.3%,非疲劳组284例占62.7%.疲劳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UPDRS)及Hoehn-Yahr (H-Y)分期均高于非疲劳组(P<0.05).运动症状、精神情绪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与疲劳症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 疲劳组PD患者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更重,运动症状、精神情绪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H-Y分期是PD疲劳的主要相关因素.

    作者:何闰成;孙启英;郭纪锋;徐倩;田芸;唐北沙;严新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长沙市三所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的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不同级别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调查工具“住院患者对医护人员和医疗评价量表”(HCAHPS)在长沙市内选取两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一所二级甲等公立医院作为研究现场,在内科、外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中以连续样本的方式征募了489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HCAHPS问卷的总得分在三所医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所医院的外科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均高于内科住院患者;三所医院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较高的条目分别是“医生对待患者尊重礼貌”、“医生解释是否能懂”、“护士解释是否能懂”.得分低的条目为“是否解释新药功能”、“是否解释药物副作用”.结论 医院的级别对患者满意度评价的影响未见差异;被调查公立医院在用药指导以及医患沟通方面尚有提升服务质量的空间.

    作者:贝克尔;余阳;柳英;罗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与VEGF和CD105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105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成功灌注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4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其中肺癌31例,良性病变17例.比较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在良恶性结节间的区别.分析肺癌CT灌注参数与VEGF和CD105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CT灌注参数BF、BV及PS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5),肺良恶性结节的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VEGF及CD105的表达与CT灌注参数BF、BV、PS呈正相关(P<0.05),而与MTr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CT灌注参数BF、BV及PS对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肺癌组VEGF、CD105表达与BF、BV、PS呈正相关,提示CT灌注参数与肺癌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郭俊辰;孙玲玲;吴业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青年癌症患者心理痛苦干预的研究进展

    癌症是青年人群的常见死因,癌症造成的心理痛苦影响青年癌症患者对疾病、身体症状及治疗的有效应对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青年癌症患者心理痛苦的相关概念、筛查工具及干预进展,旨在提高临床专业人员对于青年癌症患者心理痛苦的认识,为实施患者的有效干预提供借鉴.

    作者:王璐;丁四清;周建大;谢慧清;曾赛男;胡军华;罗华;樊小军;王琦;谢建飞;郑树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SOCS3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OCS 3)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ICP患者(ICP研究组)和正常孕妇(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样本,应用直接测序法对SOCS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体rs4969170、rs8064821和rs12953258进行基因分型,应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样本的群体代表性,采用x2检验判断SOCS3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评估SOCS3基因SNP与IC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rs4969170、rs8064821和rs12953258在ICP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s8064821和rs12953258的基因型频率在ICP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rs4969170多态性,ICP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4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0%,P<0.05);对于等位基因比较,ICP患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78.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4.5%,P<0.05).以rs4969170 AA等位基因作为参照(OR=1.00),rs4969170 AG(OR=1.26)和GG(OR=1.89)携带者发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AA等位基因的1.26倍和1.89倍;以rs4969170 A等位基因作为参照(OR=1.00),rs4969170 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OR为1.43,具有更高的ICP发生风险.而rs8064821和rs12953258的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ICP发生风险无相关性.结论 SOCS3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发展有关.ICP患者中SOCS3rs4969170可能是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该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增加了ICP的发生风险.

    作者:李芬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肺隔离症一例

    患者,女,46岁,因“间断咯血5年,加重2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约10ml,呈鲜红色,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止血等治疗后好转.后因咯血复发,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经对症治疗后未再咯血.2d前患者再次出现咯血,约50 ml,呈鲜红色,伴咽痒、咳嗽、咳白色粘痰,量少,不易咳出,无潮热、盗汗、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予以对症处理后仍咯血,故于2017年5月7日急诊入本院.

    作者:魏明莉;黄娜;曾军;李云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围手术期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胸腔镜和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1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时间早晚行不同手术方式,开胸组手术5例为先入院,腔镜组手术6例为后入院(其中三孔腔镜手术4例,单孔腔镜手术2例).从多个指标对比两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结果 腔镜组切口长度[(4.92 +0.56)cm]明显短于开胸组[(15.73 +0.7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第3、5天VAS评分均低于开胸组(P<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满意度更高(P<0.05);腔镜组术后切口周围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能减轻术后疼痛、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满意度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任占良;任小朋;张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喜疗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弹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并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FIR)改善血管弹性和内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维持性血透患者46例,将患者分为FIR组(FIR联合喜疗妥)和非FIR组(单用喜疗妥),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程度分为轻、中、重型,测量治疗前后狭窄处透析前、透析中的血管内径.结果 FIR治疗对狭窄处内径及血管弹性有一定改善,但与非F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型后,FIR组的轻型和中型狭窄有明显改善,与非F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型狭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R可有效改善轻中型内瘘狭窄处的血管内径和弹性,其效果优于单用喜疗妥.

    作者:王琦;唐冬冬;黄伟斌;曾德望;李红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9号染色体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住院或社区年龄在60 ~ 85岁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选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139例认知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抽血进行ApoE基因检测,通过SNP位点不同基因型比较和ApoE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终数据采用pearson 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rs429358位点等位基因型分布上T/T型出现比例低于对照组,而T/C、C/C型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C为MCI患病危险因素(OR值=2.100),ε4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对照组,ε3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E基因的多态性与MCI发病存在关联,其中ApoEε4等位基因可能为MCI的风险基因,这提示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可能为MCI的早期诊断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孙薇;张倩;杨建波;徐金凤;林晓静;魏建刚;张小宁;江泓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促甲状腺激素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在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体外培养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不同浓度TSH(0、10、100 mIU/ml)干预HMEC-1,应用qPCR法检测eNOS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NOS、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的水平.结果 (1)TSH可抑制HMEC-1中eNOS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2)TSH可促进AKT、ERK的磷酸化(P<0.05).结论 促甲状腺激素可能通过激活AKT、ERK信号通路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作者:时敏敏;孟强;张正军;张波;陈静;于世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