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伦;黄厚斌;罗南萍;徐军
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和染色体显带技术的提高,大约67.1%~80.0%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具有克隆性、获得性染色体异常,且结构异常(主要是染色体易位)常与某种特定细胞类型白血病及预后密切相关[1,2].我科对26例ANLL患者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分型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杨桂玲;陈文准;杨碧云;曹瑞生;石庆芝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方法及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试验的价值.方法对104例有烧心、反酸或反食,伴有或不伴有非心源性胸痛、咽下疼痛及平卧时呛咳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内镜检查、食管测压、2h食管腔内pH监测和7d的安慰剂或兰索拉唑(30mg,每天2次)随机分组交叉对照治疗试验;以24h食管下段pH<4的总时间>4%或和/反流总评分>14分作为诊断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的标准;用PPI抑制治疗第5、6、7共3d的症状总评分与用药前3d的症状总评分相比较,以症状总分下降>75%者为治疗试验阳性.结果 104例中内镜检出食管炎18例(17%);烧心为主要症状者83例(80%);pH监测结果符合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GERD)者87例(84%);兰索拉唑治疗试验阳性者85例(82%),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显著相关(P<0.01).胃镜及食管测压对GERD的检出率低,由24h食管pH监测诊为GERD者87例中,治疗试验阳性者82例(敏感性94%),pH监测结果阴性者的另17例中,治疗试验阴性14例(特异性82%),兰索拉唑治疗试验对诊断GERD的准确性为92%.结论对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试验用于辅助诊断GERD可先于食管测压及24h食管腔内pH监测进行,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金坤;胡品津;陈为;何瑶;张晓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丹参酮是中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其中含有十种有效成分,亦称总丹参酮.总丹参酮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抗菌作用[1].近,我们对烧伤后期有小面积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感染患者,采用口服结合局部外用丹参酮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宇汝胜;刘晟;余又新;胡德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胆道结石有时合并泌尿系结石,既往常分期手术.1997年2月至1999年6月,我科共收治胆道结石合并泌尿系结石13例,均一期手术,获得成功,减少了病人的痛苦,节省经费,可以安全地进行.以下就开展这项手术谈谈我们的初步体会.
作者:吴金术;易为民;廖春红;吴万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心包腔内肿瘤为罕见的疾病,少有报道.1986年至1999年间笔者应用彩色超声显像仪对5例疑心包腔内肿瘤的病例进行诊断,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伍英;蒋云山;李立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呼吸科从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共治疗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654例,真菌感染有96例.其中89例应用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的氟康唑和大连辉瑞生产的氟康唑(大扶康)对晚期肺癌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者进行一疗程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振武;庄武;徐伟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总结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的急性椎体压缩的MRI表现,评估MRI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生化检查、普通X线照片及CT检查等随机选择骨质疏松及转移瘤各30例,每例均同时进行SE、T1W、FSE、T2W及SE、T1W增强检查.结果总结了有助于急性椎体压缩鉴别诊断的11种MRI表现:提示为骨质疏松所致的有4种,其中压缩椎体后缘向前成角且骨片向椎管内突出为特异性表现;提示为转移瘤的有7种,其中硬膜外肿块、椎弓根骨质破坏、T1W增强扫描及T2WI呈弥漫性高信号或非均匀性信号为特征性表现.结论在鉴别是骨质疏松还是转移瘤所致的急性椎体压缩中,MRI是一种敏感和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沈比先;周顺科;沈新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真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疾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是妇产科常见病,复发率高,治疗时间长,常规治疗用药如制霉菌素,酮康唑副反应大,患者不易坚持用药.我科2000年全年用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的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病例3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淑清;徐伟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硬化患者在我国极为常见,不同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差异,其原因较为复杂.近年来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增高对疾病的影响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此,作者检测了我院29例肝硬化住院病人外周血血浆内毒素含量,以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
作者:袁伟建;张桂英;邹益友;刘家双;陈凤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且病死率高,在我国居女性癌症死亡比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Ⅰa~Ⅱa期的患者,特别是适用于年轻需要保留卵巢功能以及对放疗不敏感的腺癌患者.宫颈癌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年龄、身材状况、设备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来制定.本文收集了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在我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10年随访分析.
作者:刘晓军;沙玉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例1,女,26岁,自服1605农药30ml,在当地医院洗胃,同时每5min静推阿托品10mg,病情不见好转而转入本院,查体:T 38.9℃,P 130次/min,R 12次/min,BP 150/100mmHg,瞳孔针尖样,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强直样抽搐,双侧锥体束征阳性,昏迷.经患者家属代诉和所带病例记录,24h阿托品用量近3000mg,急查胆碱酶活力O,腰穿脑脊液为血性脑脊液,行颅脑CT示桥脑出血.请脑外科会诊并协助抢救,终因脑疝,患者于入院12h死亡.例2,女,28岁,自服氧化乐果100ml,在当地医院静推阿托品,用量不详.查体:T 37.4℃,P 90次/min,R 21次/min,神清,面色苍白,大汗,瞳孔1mm,呼吸困难,喉有痰鸣音,胆碱酯酶活力8单位,给予重新洗胃,肌注解磷注射液2ml,静推阿托品30mg,以后每15min,静推阿托品20mg,4次后患者面色潮红,烦躁,瞳孔5mm,痰鸣音消失,阿托品改量为15min静推10mg,总量达到600mg时,患者突然呕吐抽搐,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鼻唇沟变浅,颈部抵抗感,右侧肢体瘫痪,血压165/105mmHg,急查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终因脑出血量过多,于入院24h后死亡.
作者:董莉;王淑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应用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提出直视下微创胆囊切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应用尸体解剖观测及临床对比研究方法.结果人体存在胆囊三角隐窝.直视下微创胆囊切除术切口选择标准为:右6~8肋缘下2cm,脐与剑胸结合连线中点上方(3.0±0.5)cm,距正中线1cm,经右腹直肌外缘斜形切口3~6cm.直视下微创胆囊切除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均少于传统胆囊切除术(OC)(P<0.05).术后恢复较OC组明显快(P<0.05),手术并发症二者无显著差别.结论直视下微创胆囊切除术具有手术适应征广、创伤轻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姚伟;王举;黄卫民;窦忠霞;刘丹;黄永文;刘春凤;赵丽华;关宝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Dieulafoy病又称消化道黏膜恒径小动脉破裂出血、孤立性糜烂、杜氏溃疡等,临床表现以突发性消化道大出血为主,可直接威胁病人生命,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并非罕见,作者自1993年7月至2001年4月共收治11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佳平;付博;李森林;周斌;张秋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中50%为急性荨麻疹,病程多在6周以内.我院皮肤科自2001年9月至2001年12月对4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应用盐酸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以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玲玲;李虹;毛舒和;徐伟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学科;也是研究微观生态平衡、生态失调和生态调整的一门新兴学科[1].
作者:钱康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速尿雾化吸入可抑制哮喘患者不同类型细胞的活化而发挥抗哮喘作用[1]。有报道哮喘患者吸入速尿1s用力呼气容积(FEV1.0)明显升高[2]。但目前有关雾化吸入速尿的临床应用研究很少。为此作者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采用雾化吸入速尿,并与生理盐水比较,以了解速尿的疗效。
作者:刘志光;吴怀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由于肛门部感觉敏锐,术后疼痛剧烈,患者非常痛苦,而且疼痛及其应激反应,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因此肛肠病术后镇痛,一直以来是我国学者致力研究的项目.我院自1999年以来,术后行连续硬膜外注药镇痛10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炳良;金超;徐道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是一种危重急腹症.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目前国内外医疗机构趋向于非手术治疗.我们自2000年1月~2001年2月采用内科综合疗法治疗ASP,获较高治愈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秦咏梅;孙屹峰;杨云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系统(SLE)损害发生率较高,国外报道为20%~50%[1],系统损害可累及脑、脊髓及周围神经,其中多见、严重危及生命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及精神障碍.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者将近20年收治51例SLE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张桂芳;刘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γ-干扰素(IFN-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方法检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N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及正常人血中NO、IFN-γ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DR组NO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R组NO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明显低于糖尿病无眼底病组(P<0.05);DR组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明显低于糖尿病无眼底病组(P<0.01).结论 NO、IFN-γ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NO、IFN-γ的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对NO、IFN-γ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刘忠伦;黄厚斌;罗南萍;徐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