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胜
目的 探讨深圳市龙岗区感染性腹泻病人中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2010-2013年间从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感染性腹泻监测哨点,共采集腹泻病人粪便标本3 604份,按国标GB/T 4789.4-2013对样本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3 604份腹泻标本中,男女比例为1.25:1,病例构成主要集中在0~6岁,所采样本中阳性数829例,分离出沙门菌142株,占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的17.13%(142/829),检出率高的是8-9月占34.51%(49/142);血清分型结果表明该地区流行的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常见的肠炎和鼠伤寒沙门氏菌,PFGE带型表明肠炎沙门菌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腹泻病例主要由沙门菌感染引起,肠炎沙门菌为常见的病原菌,其PFGE带型相似度高,来自同一克隆.
作者:吴洁;刘丽红;金玉娟;邹惠英;王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有含麻疹成份疫苗(含麻疫苗,MCV)免疫史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以广州市2010-2013年4年的麻疹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广州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查询病例的含麻疫苗免疫情况,以发病的年龄别差异、疫苗及时接种率、累积接种率以及免疫和发病的时间差作为统计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广州市的麻疹发病已经呈现向低年龄组和成人组双向移位的现象,小于8月龄儿童和15岁以上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6.96%,是发病的主要人群;8月龄~14岁病例的含麻疫苗首剂及时接种率仅为20.77%,累积接种率只有62.31%,均明显低于广州市的总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96,P<0.05;x2=991.16,P<0.05);病例在接种MCV疫苗2周内发病的较多,2周后发病数明显下降.结论 有含麻疫苗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可能是接种时已处于潜伏期后期而发病,或者在保护性抗体产生前受到感染,以及免疫失败.
作者:倪莉红;云雪霞;谭慧峰;许建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克雷伯杆菌对人肺癌细胞(A549)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克雷伯杆菌作用不同时间(0.5、1、1.5和2h)对人肺癌细胞(A549)产生的β-防御素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随着克雷伯杆菌对人肺癌细胞作用时间的增长,β-防御素2的表达量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雷伯杆菌可以促进β-防御素2的产生.
作者:高胜男;张明昱;孙鹏;杨丽敏;牛燕;赵鹏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针灸对重度脑外伤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及促醒作用的研究.方法 选取武汉市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脑外伤急性期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6),予手术治疗、降低颅内压、纠正低氧血症、营养治疗、高压氧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n=46),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每次留针40 min,连续治疗1周.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DF)、血浆D-聚体(DD)、血小板(PLT)水平变化;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治疗苏醒时间.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PT、APTT、TT、DD、PLT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NO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ET、NO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为(3.56±1.2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64±1.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能够明显改善重度脑外伤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促进患者苏醒,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勇;李琦;杨海峰;李瑞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常见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045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457株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045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457株病原菌,阳性率43.7%.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1.9%(283/457),革兰阳性菌占37.4%(171/457),真菌占0.7%(3/457).检出前三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2%)、铜绿假单胞菌(14.9%)、大肠埃希菌(14.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34.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63.6%.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很低,对其余抗菌药物则表现出不同的耐药率.结论 伤口分泌物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根据细菌药敏结果科学合理用药,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瑞莹;陈林珍;李昕;卢景辉;陈思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细粒棘球绦虫是引起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原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基因水平进行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型和分类,对治疗药物及疫苗的研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型和分类进行综述.
作者:杨东;刘爱芹;赵威;张唯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乙肝病毒(HBV)感染后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病例来源于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患1 1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应随机数字是奇数者为观察组,对应偶数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AM治疗,观察组给予ADV联合LAM治疗,观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4周及48周时肝功能、治疗48周时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肝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肝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观察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ADV联合LAM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患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能有效控制病情,临床意义重大.
作者: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分布特征和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郏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90例.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采痰标本,然后对标本进行培养,染色镜检,分离鉴定病原菌种类.对常见病原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判断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190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23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10.87%),革兰阴性菌194株(84.35%),真菌11株(4.78%).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8株,占20.87%,是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各占19.13%、16.96%.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97.91%、68.18%以及97.44%;三种病原菌对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5.00%、52.27%和10.26%.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感染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常见病原菌,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观察其耐药性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周书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家犬密度、犬内脏利什曼病感染率和黑热病发病率的关系,为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在疫区逐户开展犬密度调查,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条进行犬血清学检测;收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医院的临床病历和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 2010-2012年家犬密度为0.43只/户(37 275/87 683);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家犬阳性率为10.56%(73/691);四川省黑热病发病率为0.0284%.犬密度与黑热病发病率、犬密度与犬感染率、犬感染率与黑热病发病率分别呈无相关(r=0.3581,P>0.05),高度相关(r=0.8254,P<0.05)、密切相关(r=0.6549,P<0.05).结论 在犬源性黑热病疫区,犬感染率与人群黑热病感染率高度相关,犬密度与黑热病发病率无相关关系.
作者:张建国;苑白鸽;张俊荣;张富南;陈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能在同一PCR反应条件下同时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SEs)5个亚型(SEA、SEB、SEC、SED、SEE)的PCR快速检测方法,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方法 根据已公布的SEA、SEB、SEC、SED、SEE的基因序列,利用Vector NTI suite 8软件设计SEABCE的通用PCR引物以及针对SED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再对SEA、SEB、SEC、SEE进行扩增,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在同一PCR反应条件下同时检测SEA~E肠毒素的PCR检测方法,同时进行该方法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分析,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鉴定.结果 SEABCE、SED多重PCR扩增产物均有预期大小的目的DNA片段,分别为157、340 bp;SEA、SEB、SEC、SEE的PCR分型扩增显示均有预期大小的目的DNA片段,分别为579、602、601、125 bp;SEA、SEB、SEC、SED、SEE基因寡核苷酸引物的特异性分析均出现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对照菌未出现;测序结果表明与相应的靶基因序列同源性达100%.本方法灵敏度达0.8~1.0×102 CFU/ml,与其他PCR单个分型检测肠毒素的敏感性相仿,特异性较好,能很好的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索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 本检测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肠毒素的分型检测.
作者:魏泉德;黄辉涛;林毅雄;李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的控制及炎症因子正五聚素3(PTX3)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犯罪血管进展的影响.方法 以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三科择期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并在术后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复查冠脉造影时非犯罪冠脉病变的进展情况,分为快速进展组(n=32)和缓慢进展组(n=68);同时随机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前1天及复查冠脉造影术前1天空腹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PTX3水平.结果 快速进展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比例较缓慢进展组低,复查冠脉造影前快速进展组血浆PTX3、TC、LDL-C、TG水平高于缓慢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浆PTX3、TG、LDL-C水平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与非犯罪血管快速进展独立相关.结论 血浆PTX3、TG、LDL-C水平与非犯罪血管的快速进展相关,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控制非犯罪冠脉的进展,其机制与抗炎、降脂密切相关.
作者:任振芳;王秀玲;李振莲;王灵群;杨湛南;卫瑞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肪细胞因子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诊断为T2DM的患者15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与二甲双胍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对脂肪因子内脂素、瘦素、脂联素等脂肪细胞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内脂素、体重指数、空腹血糖(FBG)、2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脂联素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内脂素、2h血糖、HbA1c降低更为明显,脂联素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瘦素、脂联素与FBG、2h血糖、FINS、HbA1c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治疗T2DM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保证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改善脂肪细胞因子水平.
作者:王曦;杨军;李影;郑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常见病原假丝酵母菌种间分型和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种内基因分型的方法,并分析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假丝酵母菌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根据PCR产物片段的大小进行假丝酵母菌种间分型;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的25S rDNA基因的内含子区,以内含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Ⅰ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对肺癌患者感染的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依据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结果和PCR电泳图谱,与基因库中假丝酵母菌基因序列比对,分为四种:白色假丝酵母菌242株大小218 bp,光滑假丝酵母菌101株大小480 bp,热带假丝酵母菌49株大小219 bp,克柔假丝酵母菌16株大小150 bp.临床分离的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经PCR方法分为3型:A型166株(450 bp),B型54株(840 bp),C型22株(450、840 bp).A型为常见的基因型,B型、C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P<0.05),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方法用于假丝酵母菌种间与种内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不同型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可能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张玉敏;李玉柱;陈晖;马荣芬;刘艳红;张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低压缺氧时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变化及其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10)和急性低压缺氧组(n=10),用电磁血流量计测定脑血流量,用放免法分别测量TXA2、PGI2的含量.由于TXA2和PGI2的不稳定性,目前推以直接测定,故国内外均以测定其代谢产物TXB2、6-keto-PGF1α作为判断其浓度的指标.结果 急性低压缺氧时脑血流量、脑含水量、血浆、脑组织TXB2含量、脑组织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增高(P<0.05), 6-keto-PGF1α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低压缺氧时,TXA2、脑血流量均增加,TXA2参与了急性低压缺氧时脑血流量的调节,可能以抑制脑血管过度扩张作用为主.
作者:周玉峰;张凡喜;黄晓龙;张健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Pio)对脂质代谢紊乱的KKAy小鼠血脂、肝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4只KKAy小鼠(自发性肥胖动物模型)按体重水平随机分成2组:高脂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12只C57BL/6J小鼠作为高脂模型阴性对照组;三组小鼠均饲喂AIN93G饲料,吡格列酮组喂饲添加吡格列酮的AIN93G饲料.试验12周时CO2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测定血脂、肝脂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通过制作肝脏组织切片观察脂肪异位沉积,检测肝脏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蛋白质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吡格列酮干预后,可显著降低脂质代谢紊乱小鼠的血清和肝脏TG、升高血清HDL-C、增加血清和肝脏SOD活性并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或P<0.01);吡格列酮改善小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吡格列酮干预后,小鼠肝脏的PPARγ蛋白质表达和AMPKα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调节血脂、减轻肝脏脂质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生物活性,这可能与其增加AMPK磷酸化有关.
作者:杨光宇;陈思凡;李文学;朱伟;冯翔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对钩端螺旋体病的三种不同检测手段的假阳性率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收集50例健康人的血液标本,分别采用钩体IgG ELISA试剂盒、IgM ELISA试剂盒和PCR方法进行检测,平行比较三种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结果 在所检测的样本中,IgG抗体检测有4例呈阳性反应,IgM抗体检测有11例呈阳性反应,而PCR检测全为阴性.结论 由于抗体检测技术可能出现的非特异性及假阳性,有必要对钩体病进行更为特异性、更加可靠的PCR检测.
作者:汪海波;赵俊华;唐明慧;王琪;杨泽;林继灿;史咏梅;胡孔新;莫秋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头颈CTA的血管情况,为青年脑梗死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根据中国缺血卒中亚类分型标准(CISS分型)分析各型所占比率,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对照,分析比较青年组及老年组头颈CTA情况.结果 两组在CISS分型上有明显差异,青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比率高,老年组以穿支动脉疾病(PAD)为主,心源性脑栓塞(CS)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组共有357处血管狭窄或闭塞,前3个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及椎动脉开口;老年组共有466处血管狭窄或闭塞,前3个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开口及大脑中动脉.结论 青年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头颈CTA结果显示多数为颅内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为常见的好发部位.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做好二级预防.
作者:冯志霞;许哲通;吕志坤;何妮娜;张晓红;王晓静;岳术义;郭书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陕西省2007-2011年法定传染病发生水平、构成及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陕西省2007-201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陕西省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1种742 461例,死亡790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报告乙类传染病21种438 175例,发病率为233.70/10万,报告死亡716例,死亡率为0.38/10万,病死率为0.16%;报告丙类传染病10种304 286例,发病率为162.29/10万,死亡74例,死亡率为0.04/10万,病死率为0.02%.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女比例为1.63: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29.52%;农民发病多占33.06%,其次为散居儿童,占24.39%;肠道传染病中手足口病发病多,占报告发病总数的17.60%,呼吸道传染病中肺结核发病高,占报告发病总数的19.30%.结论 要加强以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还要重点加强农民和散居儿童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毋丹丹;李凤;张松杰;赵一;余云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性不孕症与整合素、VEGF的研究进展,以期为EMs性不孕症的机理研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薇;黎福荣;赵勇;唐彬;钟铤铤;韩琪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高度癌细胞表达1(Hec1)基因对肿瘤细胞分裂周期及其肿瘤形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m blot从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分析Hec1在小鼠实体瘤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中表达差异;应用RNAi技术设计靶向Hec1的shRNA序列,在体外和体内沉默S180细胞中的Hec1基因,观察体外培养S180细胞和接种S180细胞小鼠肿瘤细胞内Hec1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RT-PCR分析表明Hec1基因的mRNA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少表达,而在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表明Hec1蛋白在体外培养的S180细胞和实体肿瘤中高度表达,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Hec1基因shRNA干扰后,显著抑制了S180细胞中Hec1基因的表达,shRNA干扰对小鼠肿瘤抑制率为63%,显著抑制S180细胞的分裂增殖.结论 综上所述,Hec1在肿瘤细胞的分裂与增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双;张仁利;吕明锦;黄达娜;耿艺介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