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1].
作者:李芳;浦菊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噻托溴铵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合乎标准的病例9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6例.治疗组用噻托溴铵,对照组给予空白安慰剂.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缓解和肺功能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均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使用噻托溴铵治疗治疗COPD,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成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普通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关系.方法 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三组,组Ⅰ QRS波群时限<120 ms,组Ⅱ QRS波群时限≥120 ms,<150 ms,组Ⅲ QRS波群时限≥150 ms.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QRS波群起点至主动脉、肺动脉前向血流频谱开始的时间间期,二者的差值为左右心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左房室环各部位左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时间的离散度.结果 三组受试者不论QRS波群宽度均存在心室间(分别为13.9%、53.8%、68.1%,P<0.05)或心室内(分别为30.6%、61.5%、72.3%,P<0.05)不同步现象.一部分QRs波群正常或轻度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表现出心室间或心室内的不同步性(13.9%、30.6%).QRS时限越长,存在不同步的比例越高.QRS波群时限与IVMD呈正相关(r=0.66,P<0.01).结论 部分QRS波群正常或轻度延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心室间或心室内的不同步性.联合应用普通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用来评价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
作者:刘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作者:徐宏刚;阴骏;郑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对于重症血液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12例重症血液病患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应用伊曲康唑静脉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部分患者有效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混悬液序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有效(有效率83.3%),1例因肾毒性停止治疗,1例为光滑念珠菌感染,根据药敏改为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谱广,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重症血液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一线经验性用药,但需要注意其相关毒副作用,改善患者整体状况,以取得更佳疗效.
作者:周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缩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差异明显(P<0.01);血肿体积改变差异不明显.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有较好疗效.
作者:路胜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介素8(IL-8)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和血浆中的含量变化,阐明其在脑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0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小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每组又分成15个小组,每小组5只.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出血后3 h、6 h、12 h、24 h和48 h各时间点血浆及脑组织中IL-8的含量.结果 脑组织中IL-8含量,脑出血后3 h开始升高,6 h明显增加,12 h达高峰,24 h开始下降,48 h恢复正常.6 h、12 h、24 h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 h、12 h、24 h各组间比较大量组与中、小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中量与小量组间仅在12 h和24 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浆中IL-8含量在脑出血后3 h开始升高,6 h达高峰,12 h开始下降,24 h恢复正常.3 h、6 h、12 h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 h、12 h各组间比较大量组与中、小量组以及中量与小量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8升高是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免疫应答致炎症反应所致,监测IL-8浓度变化对了解脑出血后的脑组织变化和判别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志其;张国忠;黄建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急性胃扩张多见于重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多采取保守治疗.随着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的改进,本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由暴饮暴食引发的急性胃扩张更为少见,本例即为暴饮暴食后引发急性胃扩张.本病发病较急,可很快造成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进入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必须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果断措施,消除病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乔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改进翼状胬肉手术方法,减少术后复发.方法 麻醉后先削去头颈部胬肉,分离胬肉与巩膜之间经膜,剪开胬肉上、下方1 mm球结膜,将配制好的丝裂霉素棉片留置暴露区巩膜上治疗3 min.再作胬肉上方覆盖的球结膜分离,将分离阿出的胬肉经膜切除,整复结膜瓣进行90°转位移植固定.结果 31例随访1~2年,无一例感染,29例全愈,2例复发.结论 胬肉切除一定要干净,结膜瓣要薄,植片要平整、紧贴于巩膜表面并牢固缝合与巩缘保留2~3 mm裸露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郑尚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声形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声形成情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声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年龄和脑梗死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声形成呈明显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声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对脑血管病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秀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常致呼吸衰竭,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常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正确使用呼吸机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就本院2006~2007年收治的30例重度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建立人工通气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戴宏娥;张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满37周、出生体质量小于2500g的活产婴儿,由于体质量低,发育不成熟,出生后不能耐受肠道喂养,常伴有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感染、溶血等并发症,死亡率高,约占死亡婴儿的33%~50%[1].我科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收治123例早产儿,经过细心的护理,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姚俊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缩宫素点滴引产的安全性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间选择妊娠40+5~41+6周需行引产的孕妇80例,分成两组,引产组40例由专人进行缩宫素点滴引产,对照组40例等待自然临产,比较两组的难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两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缩宫素点滴引产不增加难产率,是一种实用又安全的引产方法.
作者:宋朝晖;金佳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并发腹壁血肿在传染科临床极为少见,在近期新版的相关论著[1-4]中,由流行性出血热、慢性重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等严重疾病所并发的各类出血中均未述及并发腹壁血肿.总结我院3例并发腹壁血肿的传染科危重病例的临床过程和病例特点,探讨血肿产生的病理基础以及引发死亡的原因,目的是使传染科医生总结经验教训,扩展临床思维,以提高对相似病例的认知和救治成功率.
作者:李思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中女方因素对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女方不同病因行IVF-ET治疗的345个周期资料.根据女方致不孕的主要因素分为:A、B、C、D 4组.A组:盆腔及输卵管因素共203个周期;B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瘤共62个周期;C组:排卵障碍共35个周期;D组:原因不明不孕共45个周期.比较4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宫外孕率.结果 各组间卵裂率、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精率C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01),临床妊娠率B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流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宫外孕率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在IVF-ET治疗之前应针对女方病因行预防性治疗以改善IVF-ET的治疗效果.
作者:昊重聪;杨桂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河源地区革兰阴性致病杆菌的种类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河源市人民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分离到的528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美国DADE BHRING公司的MicroScan系列Walk Away-40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药敏、鉴定试剂,鉴定细菌及测定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致病杆菌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占32.4%,肺炎克雷伯菌占19.1%,铜绿假单胞菌占12.3%,不动杆菌占10.0%,阴沟肠杆菌占6.6%,其他占18.8%.耐药状况: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匹肟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革兰阴性致病杆菌种类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近似,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
作者:何国堂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气管切开内套管的消毒方法.方法 随机将需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分为3组,甲组内套管用煮沸法;乙组内套管用2%戊二醛浸泡法;丙组内套管用3%过氧化氢浸泡法,比较三种方法消毒的效果、程序与优缺点.结果 三种方法的消毒效果相同,但3%过氧化氢浸泡消毒法消毒需要的时间短,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3%过氧化氢浸泡消毒法优于传统的煮沸法和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能有效地祛除痰的腥臭味,省时、省电、效果可靠,预防了交叉感染.
作者:邵志伟;黎会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2~2005年问诊治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术前咬合片确诊下颌下腺导管结石,行导管结石去除或切除术.结果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消失,下颌下腺分泌正常.讨论对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引起的颌下反复肿胀,而下颌下腺功能正常者,去除结石是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如果长期下颌下腺反复感染,致慢性下颌下腺炎,分泌功能降低甚至消失,需行下颌下腺切除,术后并发症较多.
作者:赵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榆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并发症,探讨其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20例,观察其主要的并发症,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出血、感染、尿外渗和尿漏是输尿管镜输尿管狭窄手术的主要并发症,针对性护理方法减轻治愈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手术具有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输尿管镜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术中应规范操作,术后应加强护理.
作者:何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论显微外科技术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彻底清创后一期在4~6倍镜下以握持缝合法(改良Kessler方法)修复Ⅱ区屈肌腱损伤患者518例839指,术后用Kleineit牵引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按测试存取机制方法(TAM方法)评价疗效,优685指,良131指,可23指,优良率97.26%.结论 彻底清创、无创操作、牢固光滑的肌腱吻合技术及早期有控制的活动是减少术后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希林;郭岩凤;杨国强;吴瑞森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