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7年广东省15~69岁居民吸烟行为流行特征分析

何志辉;蔡秋茂;许晓君;许燕君;马文军

关键词:吸烟, 行为, 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省居民的吸烟现状及与吸烟有关的知识、态度、行为等,为进一步开展控烟工作和推动省级控烟立法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2007年广东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6 647名15~69岁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7.59%,男、女分别为56.10%、1.6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x2=2462.156,P<0.01);戒烟率为12.42%;开始吸第1支烟年龄中位数为16.0岁,开始每天吸烟年龄中位数为18.0岁.39.51%的不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家里是被动吸烟的主要场所.结论 广东省居民的吸烟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降低人群吸烟率.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S基因分析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的HBV S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ELISA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克隆和测序的方法,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的HBVS基因进行分析,并与HBV参考序列S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 从2 564份受检者中,筛选出2例(0.78‰)HBsAg(-)/HBeAg (+)/HBcAb(+)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HBs1、HBs2),经HBV 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和HBV S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为B基因型.其S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JX429908.1)相比,同源性为98.57%,且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S基因在第363位和第467位分别南野生型的C变为A、G变为A,HBsAg 121位和156位氨基酸C和W缺失.结论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HBV S基因上第363位和第467位碱基存在错义突变(C→A和G→A),改变了HBsAg的结构和抗原性.

    作者:蒋海青;朱平安;谢锦尧;金娴;肖娜;樊春卉;赵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广州市及周边地区2011年手足口病病原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广州市及周边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手足口病病例968份,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V)核酸检测,将其分为肠道病71型(EV71)、萨克奇病毒A组16型(CA16)、非EV71、CA16阳性肠道病毒(N)三类,分离部分EV71毒株并进行全基因测序和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经在线比对后进行EV型别鉴定.结果 分析显示2011年广州市及周边地区HFMD的高发年龄段为年龄小于4岁的儿童,1~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5-7月为发病高峰期;EV71和CA16为HFMD的主要病原;但有24.79%的病例由其他肠道病毒(EV)型别引起.基于全基因序列构建种系发生进化树显示,所分离的6株EV71毒株与C4亚型毒株具有近的亲缘性和高的同源性.结论 2011年EV71和CA16为广州市及周边地区流行的主要病原,EV71病毒株分离株属于C4型,且遗传性较稳定,但存在部分其他型别EV引起HFMD.

    作者:关琳琳;张定梅;徐霖;汪杨;罗燕芬;郑芸;曹开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鸡卵黄抗体用于诺如病毒检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 以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代替哺乳动物来源的IgG抗体,建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探索用于诺如病毒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以387型菌株(GⅡ.4型)诺如病毒P颗粒为抗原免疫健康产蛋来航鸡,制备、纯化特异性抗诺如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采用过碘酸钠法对IgY进行酶标.以特异性抗体为捕获抗体,酶标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评价其灵敏度、特异度及重复性.并将其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低检测限达20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1.021%,批间变异系数为1.150%.临床应用评价显示真阳性率为82.5%,真阴性率为81.82%.与金标准比较,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9).结论 建立了基于特异性抗诺如病毒卵黄抗体Igy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用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诺如病毒的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王云芸;戴迎春;聂军;蔡渊钧;胡婷婷;李建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模式具有良好教学效果,是一种能够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特色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将PBL模式应用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实践,对此模式所涉及的教学准备、实施及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当前PBL应用于病原生物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

    作者:吴琛耘;张湘燕;吴健桦;徐大刚;王兆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白细胞、CRP及血糖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监测意义

    目的 探讨白细胞总数、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糖变化在小儿病毒性脑炎(VE)病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以47例VE患儿为观察组,21例化脓性脑膜炎(PM)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白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CRP、血糖动态监测,并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急性期均存在白细胞、粒细胞、CRP、血糖升高,观察组经治疗后白细胞、粒细胞、CRP、血糖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白细胞、粒细胞、CRP、血糖对指导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邱建武;李湘玲;肖小兵;邱燕玲;何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霉酚酸衍生物对人PBMC产生IL-17和IFN-γ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霉酚酸衍生物(JU95-07B)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17和IFN-γ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用anti-CD3+anti-CD28刺激PBM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加入不同浓度JU95-07B及作用不同时间点的IL-17和IFN-γ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JU95-07B对T细胞不同亚群表达IL-17和IFN-γ的影响.用RT-PCR法测定JU95-07B对IL-17和IFN-γ mRNA的作用.结果 JU95-07B对anti-CD3 +anti-CD28诱导PBMC产生的IL-17和IFN-γ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与作用时间有关,早期无明显的抑制现象,12h后开始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抑制效果(P<0.05),培养时间越长抑制效果越明显.JU95-07B可明显降低CD4+和CD8+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的比例,对IL-17的抑制率高于IFN-γ.此外,JU95-07B抑制IL-17和IFN-γmRNA的表达.结论 JU95-07B能有效抑制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

    作者:唐泽丽;黄河;江玉霞;张燕楠;杨滨燕;吴长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宜昌市新农合肺结核病患者医疗费用现况分析

    目的 分析宜昌市2010-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中肺结核病患者医疗费用情况,探讨合理应用新农合经费,促进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法 收集宜昌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肺结核病患者医疗费用报销相关文件、宜昌市2010-2011年参合肺结核病患者门诊和住院费用结算资料,经EXCEL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1年两年期间,宜昌市新农合共补偿了5 045例肺结核患者,两年医疗总花费为14 778 314元,新农合总支出6 608 937元,患者自付8 169 377元,报销比例为44.72%,人均医疗费用2 929.30元.2011年享受新农合报销政策的肺结核患者数增加了231例,住院人次增加了145例,住院比例增加了0.38%.新农合支出费用增加了1 382 317元,患者平均费用增加了653元,报销比例略有增加,增幅为4.79%.结论 新农合是肺结核病患者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成为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尚需加强管理,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补偿办法,以充分发挥新农合在补偿结核病方面的作用.

    作者:刘晓俊;周萍;程云舫;张培;袁凤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江门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

    目的 评估江门市各辖市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科学指导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方法 根据输入风险、AFP病例监测、人群免疫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评价,评估江门市各市区脊灰野病毒输入与传播的风险.结果 2009-2011年报告35例AFP病例,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为97.14%;各市区脊灰疫苗接种率和脊灰疫苗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2010年随机抽查56人进行脊灰抗体检测,脊灰Ⅰ型、Ⅱ型、Ⅲ型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07%、94.64%、92.86%.3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51/10万,高的是蓬江区2.21/10万,其他市区均<1/10万;开平市、江海区风险评估的综合评分为45、42分,为高风险地区.结论 江门市存在脊灰野毒株输入的风险,各市区尤其是高风险市区应完善AFP病例监测工作.

    作者:黄国;叶秀华;陈成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稳定过表达、干扰RN181的MHCC97L细胞系建立及RN181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构建过表达和干扰RN181基因的肝癌MHCC97L重组细胞系,并研究RN181对该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基于基因克隆技术,构建plncx2-GFP-IRES/RN181重组载体,常规鉴定后,与pVSV-G共转染GP2-293细胞包装逆转录病毒.该病毒与RN181干扰慢病毒分别感染MHCC97L细胞,流式分选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RT-PCR、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CCK-8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重组载体构建成功,重组细胞荧光良好,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证实重组细胞中RN18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重组细胞系间均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实验显示RN181上调后细胞生长减慢,克隆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RN181干扰后上述现象可得到逆转.结论 成功构建了过表达和干扰RN181的MHCC97L重组细胞系,初步证实了RN181在体外对MHCC97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小波;彭迎霞;张贤;尹江丽;李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010-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腹泻病原菌的流行特征

    目的 掌握本地区腹泻病的菌群分布和变化,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提供必要的监测数据.方法 分析2010-2011年龙岗区2个腹泻病监测哨点患者的粪便标本,检测沙门菌(SM)、志贺菌(SH)、霍乱弧菌(VC)、副溶血弧菌(VP)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等病原菌结果.结果 3 271份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菌共797株,阳性率为24.37%,腹泻病原菌占前3位的分别为DEC、VP和SM.O25、O1和O164是DEC主要流行血清型,VP优势血清型为O3:K6和O4:K8,SM的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VP和SM有明显季节性分布特点,主要在6-9月份阳性检出;沙门菌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高,VP和SM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7).结论 本地区腹泻病原菌以DEC、VP和SM为主,肠炎沙门菌为SM主要流行血清型,初步揭示了深圳市龙岗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作者:叶晓涛;李迎惠;陈日炳;张旭;马焕丽;何国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IL-4及IL-5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旋毛虫感染鼠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4和IL-5的水平变化,探讨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方法 取雌性、8周龄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单纯过敏性哮喘组,C组为感染旋毛虫后哮喘组,D组为单纯感染旋毛虫组.C、D组小鼠经灌胃法感染旋毛虫囊包幼虫200~300条;4周后,以卵清白蛋白(OVA)分别对B、C组小鼠进行致敏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8周后,取小鼠血清、肺泡灌洗液,用ELISA法检测IL-4和IL-5水平.结果 血清中A、B、C、D组小鼠IL-4水平分别为(136.4948±31.1670)、(209.8004±21.5652)、(162.7892± 17.6829)、(182.7092±12.0841) pg/L; IL-5水平分别为(7.3101±1.8600)、(15.9997±2.28208)、(9.2411±1.7280)、(11.4135±2.10776) ng/L;与B组比较,C组小鼠IL-4、IL-5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泡灌洗液中A、B、C、D组小鼠IL-4水平分别为(169.1636±9.9997)、(232.9076± 17.9501)、(172.3508± 19.1895)、(193.0676± 16.5708) pg/L; IL-5水平分别为(12.8618±1.7799)、(23.8460±5.507)、(15.7560±4.5419)、(20.3440±3.9713) ng/L;与B组比较,C组小鼠IL-4、IL-5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IL-4、IL-5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作者:马萍;邢杰;闫玉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肇庆市居民高血压流行及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 掌握肇庆市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流行及知晓情况,为开展高血压病人管理以及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212名1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问卷、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调查共发现高血压患者235人,患病率为19.39%,标化患病率为16.21%;高血压与年龄的增长、肥胖和超重、高血脂症、吸烟和饮酒等因素有关(P<0.01);高血压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偏低.结论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及干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钟伟强;林绍良;陆素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登革病毒2型prM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的ADE作用研究

    目的 建立登革病毒2型(DENV-2)前膜蛋白(prM)的原核稳定表达系统,并制备prM多克隆抗体,研究登革病毒特异性prM抗体的中和作用及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DE).方法 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全长DENV-2 prM蛋白,经电洗脱法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兔抗prM蛋白多抗;应用空斑减数中和试验(PRNT)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prM兔多克隆抗体的中和作用和ADE效应.结果 重组prM蛋白在原核系统可获得高效表达,prM蛋白的表达量占大肠杆菌全菌蛋白的15%左右;其免疫血清经Western blotting法证实为登革病毒特异性prM多克隆抗体,用ELISA法检测效价为1:800 000.PRNT表明,prM抗体对成熟和不成熟DENV-2感染C6/36细胞中和作用有限,大中和程度分别为49.84%和50.22%;FCM结果表明,prM抗体能在较大的抗体稀释度范围(10-2~10-6)增强成熟和不成熟DENV-2感染,且在10-3稀释度时达到高峰.结论 重组DENV-2prM蛋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其诱生的prM抗体对登革病毒仅有较弱的中和活性,但却呈现出较强的ADE作用,揭示prM抗体是一种感染增强性抗体.

    作者:冯俊杰;罗雅艳;周俊梅;方丹云;曾谷城;晏辉钧;江丽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HIV-1核心抗原p24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应用研究

    目的 在原核系统中表达全长HIV-1 p24抗原,对其抗原性进行鉴定,探讨其对HIV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利用PCR技术从含有HIV-1 gag基因质粒PTM-1中扩增p24蛋白基因,通过酶切消化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 (DE3),经IPTG诱导,表达p24抗原.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 (WB)法检测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活性及特异性.结果 PCR产物和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p24经双酶切均显示约690 bpDNA片段,与预期p24抗原全基因片段大小一致.SDS-PAGE电泳可见纯化蛋白为1条相对分子量约26×103 Mr的外源表达蛋白带,与预期大小一致.ELISA及WB实验证实表达的p24抗原具有较好的活性及特异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显示与市售p24抗原线性一致.结论 构建了HIV-1 p24/pET28a原核高效表达系统,表达产物与市售的p24抗原具有相似的抗原性.

    作者:刘华琴;李鹏;吴英松;李珍;魏威;董文其;王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细胞C3A的无血清培养研究

    目的 研制一种无血清培养基,并与其他三种常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比较,探讨自主研发无血清培养基在肝细胞培养上的可行性.方法 以肝C3A细胞株为目标细胞,四组无血清培养基组均采取逐渐降低血清浓度方法(10%、5%、2.5%、0%),以达到完全无血清培养,与完全培养基组(阳性对照)及基础培养基组(阴性对照)在细胞活力、生长曲线、功能及相关功能基因上进行比较.结果 细胞培养24 h后开始生长,并保持与阳性组相似的生长率.从第2天起,自主研发无血清培养基组尿素合成率就明显高于阳性及阴性对照组(P<0.001),在白蛋白合成上,实验组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al-time qPCR结果提示,在UGT、GST、AFP和ALB表达上,实验组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075、0.504、1.000),但在CK18、CK19和HNF4α表达上,却明显低于阳性组(P<0.001).结论 新研发的无血清培养基在肝细胞培养中与完全培养基基本相同,能维持细胞形态、活力及主要功能,使肝细胞能更好地应用于生物人工肝治疗中.

    作者:蔡理全;赵逸超;汪艳;高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孕期低剂量BDE-209暴露联合窒息对新生仔鼠海马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鼠孕期低剂量十溴联苯醚(BDE-209)暴露联合窒息对新生仔鼠海马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12周龄SD雌性大鼠自妊娠0d起随机分成A组:空白对照,B、C组:0.6、6 mg/kg BDE-209暴露组,D组:孕期窒息15 min,E、F组:0.6、6 mg/kg BDE-209暴露+孕期窒息15 min.B、C、E、F组雌鼠从孕0天开始胃灌BDE-209,A、D组胃灌等量的花生油直至孕第21天(即孕22 d),A、B、C组孕鼠行剖宫产术直接取出仔鼠,D、E、F组孕鼠行剖宫产建立孕期窒息模型后再取出仔鼠.各组随机选取10只雄性仔鼠,在出生24 h内检测海马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 各实验组仔鼠MDA含量随BDE-209暴露剂量增加而增高,SOD活性随BDE-209暴露剂量增加而降低,在BDE-209暴露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孕期窒息能够增加MDA含量,降低SOD活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孕期低剂量BDE-209暴露联合窒息对SOD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02).结论 孕期低剂量的BDE-209暴露联合窒息可以使仔鼠海马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出现氧化应激状态,导致神经系统的氧化损伤.孕期低剂量BDE-209暴露与孕期窒息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作者:刘传鑫;林琳;孙斌;何玉甜;宋杰;曾洁;杜培丽;张慧丽;杜丽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006年深圳市急性肠胃炎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调查

    目的 研究2006年深圳市急性肠胃炎发病的主要病因.方法 收集深圳急性肠胃炎粪便样本200份(包含122份散发样本和78份暴发样本),采用RT-PCR的方法进行急性肠胃炎相关病毒检测.结果 44% (88/200)的样本为诺如病毒阳性,9%(18/200)为轮状病毒A阳性,2%(4/200)为星状病毒阳性,2% (4/200)为肠道腺病毒阳性,还有8% (16/200)的样本为混合感染.其中散发样本中检出腺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诺如病毒GⅠ、诺如病毒GⅡ 5种病毒,而诺如病毒GⅡ是3次暴发样本中的唯一病原.对22例NoⅤ GⅡ阳性样本测序后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oⅤ GⅡ.4 variants 2006b cluster是造成2006年深圳市肠胃炎暴发的主要诱因,其次为NoⅤ GⅡ.12和GⅡ.4 Hunter簇.结论 NoⅤ GⅡ.4是2006年流行于深圳的主要病毒株.

    作者:谢飞飞;何雅青;程锦泉;姜君;杨洪;赵金银;张海龙;姚相杰;周俊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活性碳血液灌流联合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联合活性碳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梅州市大埔县人民医院8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3)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活性碳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48 h后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复常率分别为100%和84.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肾功能明显改善,血BUN和Scr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后血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8 h后观察组总胆红素反弹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性碳血液灌流联合持续性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和肝肾功能,延缓胆红素治疗后反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丰海;刘成;黄伟崧;邱创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该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 大鼠麻醉、开腹后用血管夹钳夹支配肝左叶、中叶的肝蒂,造成70%肝脏缺血,1h后放开血管夹恢复血供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2h组、4h组和24 h组,假手术组不进行钳夹肝蒂操作,观察各组肝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整个手术过程大鼠均能耐受.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2、4、24 h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酸(ALT)、谷草转氨酶(AST)、肝组织匀浆MDA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Suzuki'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在4h组达到高(P<0.05).结论 缺血1h后再灌注4h可制备佳的肝缺血再灌注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为临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孙萍萍;陈杰;袁芳;黎曙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007年广东省15~69岁居民吸烟行为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居民的吸烟现状及与吸烟有关的知识、态度、行为等,为进一步开展控烟工作和推动省级控烟立法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2007年广东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6 647名15~69岁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7.59%,男、女分别为56.10%、1.6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x2=2462.156,P<0.01);戒烟率为12.42%;开始吸第1支烟年龄中位数为16.0岁,开始每天吸烟年龄中位数为18.0岁.39.51%的不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家里是被动吸烟的主要场所.结论 广东省居民的吸烟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降低人群吸烟率.

    作者:何志辉;蔡秋茂;许晓君;许燕君;马文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