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检测的临床意义

马红玲;黄帆;徐雪;杨静

关键词:脑梗死, YKL-40, 分型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 h内血清YKL-40的表达量,探讨其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及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YKL-40的检测,然后分析其与病情程度及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浓度中位数为158.47ng/ml (IR:182.40),正常对照组为50.50 ng/ml (IR:34.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CSP各亚型YKL-40升高幅度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YKL-40在大梗死型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2).结论 脑梗死后血清YKL-40水平升高,与病灶大小相关,在不同OCSP分型之间表达量不同,血清YKL-40可能成为指导脑梗死临床分型及评估病情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合并鞘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鞘内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置腰大池引流管并脑池内注射尿激酶治疗,通过观察病情变化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 实验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主要症状及体征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5/26)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24,P<0.05).结论 早期鞘内注射尿激酶并持续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良好,且术后脑积水的并发症少.

    作者:刘政委;孔文龙;石小峰;尹夕龙;纠智松;叶宇;黄凯雄;陈委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一种高选择性、高效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可行、特异性高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REC)培养方法.方法 取新鲜牛眼,分离视网膜并用DMEM进行冲洗、匀浆剪碎,过75μm筛,将滤网上滤渣转移至50 ml离心管,用I型胶原酶、DNaseI及蛋白酶等多种酶混合液消化20 min,人血清中和后,过46μm网筛并冲洗,离心5 min,将组织扣在培养皿中,转入15 ml离心管,用10%人血清含生长因子ECGS的DMEM培养液培养于25 cm2,选择性培养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明胶包被培养瓶中,采用ECGS配合肝素培养液促进内皮细胞生长,观察细胞形状生长特性,并用免疫化学荧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选择性培养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成单层、镶嵌铺路石状生长,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纯度均大于95%以上,将细胞种在凝固的基质胶表面,12~18 h形成官腔结构.结论 本方法过程简单、可靠,培养的内皮细胞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稳定传代,为视网膜血管生成疾病研究建立了模型.

    作者:王征;齐炜炜;陈少波;戴智育;陈大伟;程锐;高国全;杨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0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40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结果 40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男性占58.71%,女性占41.29%; 90.55%的病例集中在0~30岁年龄段,11~20岁年龄段病例多,占总病例数的41.79%;从职业构成看,所有病例中,绝大多数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64.18%.结论 学生是甲型H1N1流感的危险人群,应当注重学校等场所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作者:肖骞;司徒潮满;石向辉;范苏云;段丽娜;牛姬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基于WEB的寄生虫虫卵特征分类检索系统的建立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方便基层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获取寄生虫病防治和研究的相关数据资源,特别是辅助其进行虫卵的甄别.方法 使用基于web 2.0的网络技术、特征提取算法和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技术对寄生虫虫卵的特征进行归纳、提取和分类识别的研究,制定其特征数据编码存储规则和虫卵检索、识别的流程.结果 构建了基于网络设施基础上的病原体远程监测网站系统,可提供寄生虫虫卵特征分类检索的手段与服务.结论 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寄生虫虫卵特征分类检索方案是可行和有效的,值得推广试用.

    作者:方子豪;刘燕;李正宇;刘治远;吴忠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12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30~59岁),观察两组糖尿病症状、肺结核症状、空腹血糖水平、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涂阳)结果和X线胸片表现等情况.结果 中青年组糖尿病症状和肺结核症状比老年组更明显;中青年组涂阳发生率高于老年组(76.5%比42.2%,P<0.01),中青年组空洞发生率也高于老年组(84.0%比48.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空腹血糖水平>16.7 mmol/L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组(45.7%比31.1%,P>0.05),病灶所占5~6肺野发生率中青年组亦高于老年组(29.6%比22.2%,P>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有所不同,中青年组较老年组的临床症状更严重.

    作者:杨仪;黄钥藩;陈尊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 h内血清YKL-40的表达量,探讨其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及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YKL-40的检测,然后分析其与病情程度及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浓度中位数为158.47ng/ml (IR:182.40),正常对照组为50.50 ng/ml (IR:34.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CSP各亚型YKL-40升高幅度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YKL-40在大梗死型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2).结论 脑梗死后血清YKL-40水平升高,与病灶大小相关,在不同OCSP分型之间表达量不同,血清YKL-40可能成为指导脑梗死临床分型及评估病情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马红玲;黄帆;徐雪;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10年广东省云浮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云浮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监测的2010年云浮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云浮市2010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为7 262例,发病率为299.33/10万.其中城镇发病2 938例,发病率为401.58/10万,农村发病4 324例,发病率为254.45/10万,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P<0.01);男性发病率为381.39/10万,女性发病率为208.86/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以低年龄组为主,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6 047例,占83.27%,各年龄段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散居儿童6 050例,占83.31%;3-7月份为发病高峰,共报告3 699例,占病例总数的50.94%,10月份有一个次高峰,报告病例数664例,占病例总数的9.14%.结论 云浮市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防控重点是5岁以内的散居儿童;开展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将有助于制定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作者:冯梓来;赖辉兵;喻黎明;张华;区海钧;邓小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600例香港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香港地区亚健康的发生率、临床症状分布等情况,为香港地区亚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让受调查者现场填写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被调查者填写的内容,结合查体结果,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判断受调查者的亚健康状态,并统计分析香港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等.结果 亚健康现患率为68.4%.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x2=7.899,P<0.01);年龄在70岁以上者亚健康状态现患率低,30~50岁者亚健康发生率高,健康人群比例亦依次递减,疾病人群比例却依次递增(x2=303.939,P<0.01).亚健康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结论 香港地区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加以改善.

    作者:孙晓敏;黄少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评价

    目的 了解I类切口疝修补术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2010年6-12月本院普外科出院的80例疝修补术患者住院病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类切口疝修补手术预防用药率为100%;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为头孢唑啉和克林霉素;使用时间为1~5 d,平均3.2 d,用药时间小于24h为8例(10.0%);术前30 min至2 h 100%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结论 I类切口疝修补术手术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高及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应进一步规范管理,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郝伟迤;刘丹;罗晓波;杨思芸;李胜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风疹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风疹流行特征,为麻疹、风疹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辖区内2007-2010年的麻疹、风疹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辖区内2007-2010年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5.61/10万;风疹年平均发病率为2.57/10万.麻疹病例多集中在婴幼儿及中青年人群;风疹病例以10~25岁青少年为主,且麻疹、风疹的病例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要达到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发病率的目标,应继续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严密监测,预防暴发.

    作者:郭鹏娟;甘标;詹希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50年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广西乙脑流行趋势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回顾性统计广西全区1960-2010年乙脑疫情资料.结果 1960-2010年全区共发生乙脑65 384例,死亡11 875例,年均发病率为3.38/10万,年均死亡率为0.61/10万,病死率为18.16%;发病流行以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为重,年均发病率分别为8.59/10万和9.24/10万,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西开始持续推广使用乙脑疫苗,包括流行季节前突击接种和纳入免疫规划管理,1980-2000年代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75/10万,1.34/10万,0.44/10万;全区所有县和市辖区都有病例发生,但病例主要集中于桂西北、桂南和桂东地区,这些地区为乙脑的高发区;发病主要集中于5-9月份;患者以0~14岁农村散居儿童为主.结论 广西乙脑发病流行呈下降趋势,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低年龄儿童;经过持续多年的乙脑疫苗突击接种和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广西乙脑防控已取得明显成效.

    作者:梁能秀;谭毅;黎学铭;罗静霞;莫毅;韦艳妮;谢志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潮州市区2010年4732名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潮州市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为制订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小学生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卫生部《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对潮州市区4 732名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结果学生体检项目的检出率依次为视力不良检出率(48.65%)、龋齿检出率(41.06%)、肥胖检出率(13.23%)、沙眼检出率(6.63%)、营养不良检出率(5.60%).除龋齿外,其余4项学生身体检查项目的检出率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视力低下率(51.41%)明显高于男生(46.19%,x2=12.89,P<0.01),男生的肥胖率(17.13%)明显高于女生(8.85%,x2=70.40,P<0.01),女生的沙眼感染率(7.94%)明显高于男生(5.47%,x2=11.69,P<0.01),女生的营养不良率(6.38%)明显高于男生(4.91%,x2=4.79,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视力低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x2=16.15,P<0.01),而龋齿患病率则呈下降趋势(x2=18.17,P<0.01).结论 潮州市区小学生的健康检查结果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倡导良好的健康习惯,以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庄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种鼠对实验脑型疟发生的影响研究

    目的 比较昆明小鼠和C57BL/6小鼠作为种鼠对实验脑型疟模型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C57BL/6小鼠和昆明小鼠作为传代用种鼠,当种鼠原虫率为5%~15%时接种子代C57BL/6小鼠,观察两组小鼠原虫率、脑型疟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同时,通过脑组织切片和脑部淋巴细胞的流式检测,观察两组发生脑型疟小鼠的脑部微血管中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和CD8+T细胞的粘附情况,另外,通过感染CD8+T KO小鼠,证实CD8+T细胞在两组小鼠发生脑型疟中的作用.结果 用昆明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的原虫率和脑型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用C57BL/6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发生脑型疟小鼠的脑部组织切片发现,脑部微血管可见明显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粘附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而用昆明小鼠作为种鼠感染CD8+T细胞缺失的C57BL/6小鼠并不能诱导实验脑型疟的发生.结论 与C57BL/6小鼠相比,昆明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的脑型疟发病率更高,而且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和CD8+T细胞在脑部微血管内的粘附也是该脑型疟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更适合用于实验脑型疟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探讨.

    作者:付雍;丁艳;郭波;刘太平;郑鸿;谭章平;徐文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非诺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并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并高甘油三酯(TG)血症大鼠股骨中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护骨素(RANKL/OPG)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用果糖饲养复制高TG模型,大鼠共分为去卵巢+果糖组、去卵巢+果糖+非诺贝特(FF)组、去卵巢+普食组、假手术+果糖组.12周后取股骨检测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 mRNA、护骨素(OPG)mRNA表达水平.结果 去卵巢+果糖组的TG水平高于去卵巢+普食组(P<0.01),也高于去卵巢+果糖+FF组(P<0.01);去卵巢+果糖组RANKL mRNA/OPG mRNA水平,均高于去卵巢+果糖+FF组、去卵巢+普食组和假手术+果糖组(P<0.01或<0.05).结论 非诺贝特可通过降低TG而保持RANKL mRNA/OPG mRNA的平衡.

    作者:曾炼坤;刘雪芳;邱丽浈;李万根;邓煜辉;夏碧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五金塑胶业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调查

    目的 通过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五金塑胶业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现况,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某五金塑胶厂1 032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经修改的北欧国家标准调查表进行肌肉骨骼疾患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五金塑胶业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以腰部、颈部和踝足部疾患为主,年患病率分别为26.2%、17.9%和16.3%.女工肩和膝部疼痛年患病率显著高于男工(P<0.05).不同工种腰痛年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工模技工(37.3%)、包装工(36.1%)、操作工(27.3%)、车床工(25.0%)、碰焊工(20.0%)和冲压工(19.6%).腰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OMSD)年患病率随工龄增长有增加趋势(P<0.05).长时间保持经常稍微转身姿势、经常稍微弯腰、经常大幅度弯腰、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搬举重物远离身体、搬举重物需要转身、以不舒服的体位搬举重物、经常替同事换班均可增加腰痛的年患病率;选择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搬举重物需要转身、长时间保持稍微弯腰姿势、经常替同事换班、休息是否充足被选人模型.结论 五金塑胶业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以腰痛为主,不良劳动姿势、手工搬举重物以及二者同时存在是导致腰痛的首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工效学手段进行干预.

    作者:徐雷;罗孝文;关玉荣;苏嘉任;杨建云;杨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慢性乙型肝炎常给患者带来抑郁或焦虑的负面影响,使其心理、生理、社会功能降低.因此,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以及治疗措施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现状,包括常用测评工具、慢性乙肝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领域和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措施.

    作者:邹俐;郑萍;侯连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82例HBV感染无症状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ALT与乙肝前S1抗原的检测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症状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ALT和乙肝前S1抗原的状况.方法 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乙肝前S1抗原,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结果 282例无症状表面抗原阳性者,乙肝前S1抗原总检出率为37.6%; ALT升高87例,占总人数的30.8%; ALT升高的87例患者中前S1抗原检出率为67.8%;ALT正常的195例患者中前S1抗原检出率为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82例无症状表面抗原阳性者中,HBeAg阳性组,乙肝前S1抗原检出率为73.9%,ALT异常阳性率为52.2%;HBeAg阴性组,乙肝前S1抗原检出率为31.0%,ALT异常阳性率为2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完全排除ALT正常情况下的病毒复制;血清中出现HBeAb并不一定表示HBV复制停止.因此,对于无症状表面抗原阳性者应进行定期复查,监测其乙肝血清标志物、ALT和前S1抗原.

    作者:林凤金;梁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SUMO化修饰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SUMO)是一类重要的类泛素蛋白,其修饰过程与泛素类似,但功能不尽相同,SUMO通过对底物蛋白的修饰来调节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定位及稳定性等功能.近年来,包括一些病毒蛋白在内的大量底物蛋白陆续被发现,SUMO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中既可发挥促进病毒感染的作用,也可发挥抑病毒感染的作用.

    作者:何莉;张萍;吴敏吴;黄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重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流感病毒H1、H3亚型的研究

    目的 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流感病毒H1、H3亚型的方法.方法 根据H1、H3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的相对保守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及其相应的Taqman探针,利用一步法RT-PCR试剂盒建立优化反应体系后,将荧光定量RT-PCR的产物采用10倍稀释法,即107~100 copies/μl,再次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验建立体系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并建立相对定量标准曲线;利用多种流感病毒和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呼吸道病毒检验建立体系的特异性.结果 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的检测灵敏度为102 copies/μl,扩增效率分别为101.35%和113.28%,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99%,重复性良好,特异度实验未发现有非特异性扩增.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H1、H3亚型流感病毒.

    作者:肖丽霞;刘涛;李健雄;王婷;房师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泌尿生殖道患者尿液解脲脲原体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检测泌尿生殖道患者尿液解脲脲原体(UU),并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140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拭子和尿液样本,分别采用培养法、SAT进行解脲脲原体检测,检测结果有差异的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拭子进行复测,根据实验结果评估SAT检测尿液UU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40例疑似患者试子培养和尿液SAT检测阳性率均为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例培养结果与SAT检测结果不一致,8例培养法阳性、SAT阴性的拭子PCR结果复测阳性;8例培养法阴性、SAT阳性的拭子标本PCR结果4例阴性、4例阳性,结合培养法结果和PCR结果作为“扩大金标准”,得出SAT对尿液检测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100%.结论 SAT检测泌尿生殖道患者尿液UU具有取样方便,检测快速、准确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实验室泌尿生殖道UU的检测.

    作者:李林海;何宇玲;石玉玲;杨永泉;陈建芸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