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FcεR Ⅰ受体α亚基的重组表达、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异性鉴定

宋晓妮;王穗海;曲焕;王萍;魏伟;王文敬;董文其

关键词:IgE, FcεRⅠα亚基, 单克隆抗体
摘要:目的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表达IgE高亲和力受体FeεR Ⅰα亚基,并用重组蛋白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RT-PCR的方法从过敏性疾病病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调取FcεR Ⅰα蛋白基因,经T-A克隆、亚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STAR(DE3),IPTG诱导表达FeεR Ⅰα亚基蛋白,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并用其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FcεR Ⅰα亚基单克隆抗体,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调取了人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α亚基的基因,且测序正确;构建原核表达质粒FcεR Ⅰα-pET28a(+);成功建立4株稳定分泌抗FcεR Ⅰα亚基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G101、C22、G113、G42.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证实,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结合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 Ⅰα亚基.结论 成功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了FcεR Ⅰα亚基蛋白,制备了4株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FcεR Ⅰα亚基单克隆抗体,为FeεR Ⅰα亚基及其抗体在过敏性疾病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江门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及分析

    目的 了解江门市居民的死因,为制定本地区的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江门市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报告的居民死亡情况以<医学死亡证明书>的格式建立数据库,分析死亡居民的情况和死因.结果 当地居民年死亡率539.7/10万,死亡原因居前五位的疾病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4%,是江门市目前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今后的卫生规划应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作为重点.

    作者:周悦亮;莫兆波;陈日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比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和单纯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常规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用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A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 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气管内全麻,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作者:罗德兴;高晓枫;蓝胜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HBsAg阴性preS1Ag阳性的HBV携带者HBV S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 探讨HBsAg(-)/HBeAg(+)/HBcAb(+)/preS1Ag(+)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异源双链分析(HA)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进行分析,并与其母亲及参考序列HBV S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与其母亲HBV S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经SSCP、HA和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两者HBV S基因多态性不明显,同源性为99.82%.与其母亲或参考序列(AF411409)比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在第353位由野生型的C变为A,从而使HBsAg 118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赖氨酸(aa118T→K).结论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所感染的HBV在HBsAg第118位氨基酸上错义突变(T→K),改变了HBsAg的空间结构和抗原性,影响了HBsAg与抗-HBs的结合能力.

    作者:祝玲玲;朱平安;梁汉章;赖秀花;张松;谭萍;汪世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对小鼠旋毛虫感染肌肉组织病理的影响

    目的 探讨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对小鼠旋毛虫感染肌肉期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3周后再感染旋毛虫,对照组为旋毛虫单独感染.结果 与旋毛虫单感染相比,小鼠预先经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再感染旋毛虫后23 d,其肌肉期幼虫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肌肉组织的病理损伤也明显减轻.结论 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对小鼠旋毛虫感染肌肉期的组织病理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郑焕钦;朱佩娴;许少明;张瑞琳;黄世光;吕芳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B对慢性实验性哮喘小鼠的影响

    目的 探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对实验性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Th0细胞分化的在体调节和对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 32只15~17 d 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组.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慢性哮喘模型,在致敏前14 d对幼年鼠做金黄色葡萄球菌或SEB预防性腹腔注射.观察记录小鼠的耗氧量、肺组织切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等的改变.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与模型组相比.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构紊乱减轻、炎症细胞明显减少,小鼠耗氧量降低(5.24±0.12 vs 5.59±0.18),BALF中IL-4水平明显下降(44.94±4.51 vs 29.37±4.17),IFN-γ水平明显增加(19.61±3.83 vs 29.33±4.04),SEB组也有上述作用(耗氧量:5.09±0.20;细胞介素4:36.68±5.10;γ干扰素:24.27±3.46).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明显减轻实验性哮喘的气道炎症,纠正哮喘小鼠肺组织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分泌的SEB.

    作者:孔令恩;陆丽;叶英俊;林明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血吸虫病免疫病理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宿主肝组织内虫卵的沉积诱发虫卵肉芽肿及其后的纤维化病变.在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已显示Th1细胞主要参与血吸虫虫体抗原的免疫调节反应,而虫卵衍生抗原主要介导Th2细胞免疫反应.研究证明Th1细胞、Th2细胞、巨噬细胞、Treg细胞和IL-17分泌型淋巴细胞对调节虫卵肉芽肿反应和肝脏的纤维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铁军;王坤平;顿国栋;张锡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小鼠髓源性DC诱导方法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机体免疫的启动者和调控者,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作为研究人DC的良好体外模型,其体外诱导技术一直受到重视和关注,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常用的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周何军;吴忠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侵袭性真菌感染237例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237例,单用常规剂量氟康唑107例、伊曲康唑84例、两性霉素B 46例;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39例和两性霉素B26例,伊曲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 39例.结果 237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总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4.85%和72.57%.单用氟康唑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低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组,分别为39.25%、53.57%和56.52%(P<0.05);用氟康唑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6.93%和84.61%.结论 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广且疗效相似,优于氟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安全性良好.而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作者:谭筱江;孟凡义;谢晋国;李文源;俞守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10 45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2006年6、12月份出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占主要构成,下呼吸道感染构成比为39.7%,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为31.9%,医院感染发病率与季节及平均住院日有直接关系,平均住院日越长,医院感染发病率越高.结论 减少平均住院日,加强消毒隔离,有效通风,改善环境,控制呼吸道感染,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张秀萍;刘秀玲;赵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中期妊娠引产中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水囊引产、利凡诺引产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中期妊娠引产528例,将其分成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组、水囊引产组、利凡诺引产组,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组引产成功率95.36%,显著高于水囊组(90.30%)和利凡诺组(91.63%).引产时间(13.71±8.52)h,显著短于水囊组(27.83+4.18)h和利凡诺引产组(41.13±11.8)h.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安全,效果好,引产时间短,大大降低住院费用,尤其适用于当前社区及基层医院的应用.

    作者:朱科俊;王志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环氧化酶2改变的意义

    目的 了解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环氧化酶2(COX-2)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动态观察了6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COX-2活性.结果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COX-2活性急性加重期(45.23±4.16)IU/L及缓解期(21.40±5.19)IU/L明显高于对照组(7.13±3.26)IU/L(P均<0.01);在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浆COX-2活性越高,心功能Ⅳ级者(62.98±8.15)IU/L心功能Ⅲ级者(39.00±6.73)IU/L心功能Ⅱ级者(12.84±5.20)IU/L及对照组(P均<0.01);另外,在急性加重期,患者COX-2活性与PaO2(5.08±2.65)kPa和pH值(7.29±0.31)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5和-0.61,均为P<0.01),而与PaCO2(7.92±2.69)kPa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结论 提示COX-2可能参与了慢性肺心病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浆COX-2活性,对评估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的意义.拮抗COX-2的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

    作者:马诚;高翔;张家龙;唐皓;李振宇;陈志斌;梁艳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小鼠肺钩虫感染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种系效应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其发病机制并发现治疗ALS的新靶点.方法 通过GeneSifter软件对野生型(WT)和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型(SCID)小鼠肺组织钩虫感染的微阵列表达谱进行分析,使用two-way ANOVA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聚类,并结合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and Genomes)生物学通路,深入分析具有种系效应的517个差异基因(P<0.001).结果 显示ALS的信号转导通路在两组小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与Th2反应相关的多个基因对ALS的代谢异常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筛选出的3个特异基因,可作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新候选基因.

    作者:刘华;马文丽;丁大鹏;柯杰兵;郑文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使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赵晋英;王秀虎;黄泽智;钟方为;李艳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并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安全性与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和改善心功能的疗效.方法 以氨氯地平为对照药物,在老年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 缬沙坦组患者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60.8%(45/74),降压幅度15.6/10.9 mmHg;治疗24周后总有效率为78.4%(54/74),降压幅度21.1/17.9 mmHg.缬沙坦组治疗24周后在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中取得满意的疗效,能显著逆转左室肥厚(LVH),左室后壁厚度(PWT),室间隔厚度(IVST),降低左室重量指数(LVMI),且缬沙坦组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经治疗后患者的心脏每分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E/A)、E峰减速度(Ede)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缬沙坦组患者血尿酸、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不良反应率为8.1%,主要是面红、头昏及心悸.心率、血生化、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缬沙坦降压疗效好,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老年性轻、中度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一线药物.

    作者:李挺;廖(钅监)能;张建华;邵丽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FcεR Ⅰ受体α亚基的重组表达、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异性鉴定

    目的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表达IgE高亲和力受体FeεR Ⅰα亚基,并用重组蛋白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RT-PCR的方法从过敏性疾病病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调取FcεR Ⅰα蛋白基因,经T-A克隆、亚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STAR(DE3),IPTG诱导表达FeεR Ⅰα亚基蛋白,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并用其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FcεR Ⅰα亚基单克隆抗体,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调取了人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Ⅰα亚基的基因,且测序正确;构建原核表达质粒FcεR Ⅰα-pET28a(+);成功建立4株稳定分泌抗FcεR Ⅰα亚基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G101、C22、G113、G42.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证实,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结合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 Ⅰα亚基.结论 成功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了FcεR Ⅰα亚基蛋白,制备了4株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FcεR Ⅰα亚基单克隆抗体,为FeεR Ⅰα亚基及其抗体在过敏性疾病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宋晓妮;王穗海;曲焕;王萍;魏伟;王文敬;董文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利用昆虫学推断死亡时间1例分析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07年3月7日,在一烂尾楼西侧楼梯一楼至地下室的楼梯上发现一具尸体.

    作者:余礼聪;吕国丽;王江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菌群失调小鼠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菌群失调对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分析,同时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肠粘膜sIgA、血清及肠组织IL-2的含量.结果 小鼠菌群失调后,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P<0.05),肠粘膜sIgA、血清及肠组织IL-2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结论 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后可降低机体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作者:鞠宝玲;唐小云;张红军;海艳洁;陆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骨灵片对去势大鼠骨小梁三维结构/骨强度的干预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补肾中药骨灵片对骨质疏松大鼠腰椎松质骨二维平面和三维结构的改变以及对骨强度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骨灵片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月龄SD雌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骨灵片低、中、高3个剂量组(根据人鼠剂量换算标准),以雌激素为对照组.通过硬组织切片观测二维形态计量学.在其基础上利用连续切片摄像及图像数码处理技术重建腰椎骨小梁的空间结构.结合计算机3D-Doctor软件测量相关三维参数.结果 去势后的模型组较之假手术组,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升高,其余参数均显著下降(P<0.01);经骨灵片干预后的各组与去卵巢组比较可见,骨灵片各剂量组的骨小梁厚度显著增加,低剂量组对于骨小梁的面积百分数无明显增高,中、高剂量组在骨小梁数量、面积百分数、分离度上的改善较低剂量组显著.三维重建后的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骨小梁体积百分数和各剂量组的体元总数明显升高(P<0.01);骨灵片组与雌激素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在骨小梁厚度、体积百分数上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体元总数显著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三维体元总数及骨小梁体积百分比与二维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骨小梁分离度呈明显负相关.各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数在三维重建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构建的三维模型结合相关参数测量的结果反映出模型组在骨小梁结构上存在典型的骨质疏松改变;经骨灵片干预后的大鼠,骨小梁的结构较之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尤其是中、高剂量组在骨结构的厚度、紧密性以及体积百分数上有显著升高.结合骨灵片对骨密度以及骨力学的改善,提示该药可以通过增强骨小梁实际结构的方式,起到增加骨强度,改善骨负荷,有效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作者:张娟;黄少慧;吴湘慧;李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的构建

    目的 构建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为弓形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工具.方法 通过PCR和酶切连接,首先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基因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载体pBSK-SAG1/5UTR-eGFP-SAG1/3UTR(pBSK-SAG1/GFP),然后构建以弓形虫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反向重复序列RNAi载体pBSK-HSP70/5UTR-IntronC-HSP70/3UTR,将载体pBSK-SAG1/GFP中的SAG1/5UTR-eGFP-SAG1/3UTR片段克隆到载体pBSK-HSP70/5UTR-IntronC-HSP70/3UTR中形成载体pBSK-GFP-Hairpin,再将该载体中的GFP-Hairpin片段克隆到载体pHANA-0.5中形成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pHANA-hairpin.通过PCR分别扩增SAG1和缓殖子蛋白1(BAG1)基因的正向和反向序列,通过酶切连接.将正向和反向序列克隆到载体pHANA-hairpin中.分别构建靶向SAG1和BAG1基因的RNAi载体pHANA-hairpin/SAG1和pHANA-hairpin/BAG1.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载体pHANA-hairpin、pHANA-hairpin/SAG1和pHANA-hairpin/BAG1.结论 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为下一步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吴煙;程璐;王琼;郝丽;陈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IL-2/IFN-γ融合蛋白基因质粒联合HBV DNA疫苗治疗HBV转基因小鼠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融合蛋白基因质粒(pFP)联合在体电脉冲(EP)介导的HBV DNA疫苗(pS2.S)免疫HBV转基因(Tg)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HBV Tg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为pS2.S+pFP、pS2.S+PcDNA3.1免疫治疗和PcDNA3.1对照组.联合免疫质粒总剂量40 μg/只,按1:1比例混合接种.初次免疫后第4、8周分别进行第一、二次增强免疫,免疫前后分别检测血清学、组织学及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结果 HBVDNA血清定量检测结果,pS2.S+pFP组免疫第8周(13 317±2 539)拷贝/ml、第12周(6 462±3 359)拷贝/ml时分别较免疫前(36 159±7 769)拷贝/ml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S2.S+pcDNA3.1组第4周(20 618±9 523)拷贝/ml及第8周(23 818±5 319)拷贝/ml时均较其免疫前水平(36 090±4 421)拷贝/ml明显降低(P<0.01),但不能持续到12周(27 691±13 071)拷贝/ml,并明显高于此时pS2.S+pFP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终点(12周)pS2.S+pFP组Tg小鼠个体血清HBV DNA及肝组织HBsAg表达水平降低的同时,伴随其血清ALT水平及HBs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目的 升高.结论 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质粒能够增强HBV DNA疫苗抑制Tg鼠HBV DNA复制和表达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富强;陈光明;饶桂荣;徐宇虹;赵勇刚;何晓嫱;孙希海;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