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

郭芬堂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 足月妊娠, 引产, 缩宫素
摘要:目的 探讨足月妊娠应用米索前列醇引产的效果.方法 选择正常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具有引产指征而无禁忌证的138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米索前列醇40μg放置阴道后穹窿,平卧0.5 h,每3 h放药1次,共3次.24 h总量不超过200μg.对照组用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从8滴/min,开始滴注,30 min无反应可根据宫缩调整滴数,多不超过40滴/min,24 h总量不超过5U.结果 观察组引产的总有效率为94.20%,对照组引产的总有效率81.16%,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引产总产程8.26±2.08 h,对照组12.16±2.12 h,观察组总产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剖宫产、羊水污染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有效缩短产程,安全、方便、疗效显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输卵管妊娠7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MTX)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单次肌肉注射甲氨喋呤并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仅给予单次肌肉注射甲氨喋呤.结果 治疗组成功率90.48%(38/42),对照组成功率79.41%(27/3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MIX)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好,安全可靠,简便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维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治疗性抚触在儿科护理中的沟通作用

    目的 探讨治疗性抚触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沟通作用.方法 对80例不同病种的惠儿,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治疗性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在认知反应、情绪反应、应对反应和应激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的患儿认知反应明显提高,良好的情绪反应增强,应对反应增强,应激反应降低.结论 治疗性抚触可缓解患儿的恐惧、紧张心理,提高患儿的应对反应,同时,患儿积极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刘焕叶;林治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谈儿科的合理用药

    处在生长和发育时期的各年龄段的儿童由于生理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对药物的吸收也不尽相同,我们应重视儿科用药的合理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作者:付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软组织挫伤造成死亡的1例病例分析

    软组织损伤系指人体运动系统皮肤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韧带、筋膜、肌腱、滑膜、脂肪、关节囊等组织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不同情况的损伤.人体软组织损伤是人类运动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软组织的损伤可因急性损伤和慢性积累性损作而导致出现颈肩背腰腿及四肢的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症候.近几十年来,发现许多病症的很大部分来源于软组织的肌肉、韧带、筋膜、脂肪、关节囊、神经、血管等直接致发,为害甚大.我队2007年发现因广泛性软组织挫伤致死1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高颖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多发性子宫肌瘤合并输卵管囊肿1例

    本例是一例子宫肌瘤合并输卵管囊肿的病例,较为少见.通过各种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手术治疗切除子宫及其附件,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诊疗经过及作者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石振银;李映雪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oprosp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外科技术结合的产物,以其创伤少,痛苦小,恢复快等优势为广大医患所接受.我院1999~2007年共完成LC 1 329例.现回顾总结L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并报告如下.

    作者:靳林上;邱福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肤治疗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我院住院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静点;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静点.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尿量、呼吸困难程度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在降低血压、心率、呼吸困难程度,增加尿量,提高氧饱和度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对照组4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张艳霞;刘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骨科术后患者使用自控镇痛的护理方法

    疼痛是骨科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目前应用于临床镇痛治疗的新方法.由于PCA泵是病人自己控制的止痛泵,所以,术前宣教和术后护理对有效止痛、使病人的疼痛降低到低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金旭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CT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CT定向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我科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月间3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钻孔引流,观察疗效,总结优点.结果 28例逐渐恢复好转,2周后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消失.3例死亡.2例死于多器管功能衰竭,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CT定向血肿引流,并应用尿激酶溶解残余血肿,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缩短,疗效明显.

    作者:林绍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辛伐他汀联合银杏达莫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危险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出现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导致心肌梗死、心性猝死.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死亡、心肌梗死或难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生率[1].近年来我院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银杏达莫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与传统治疗方法比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道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4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乳腺癌的保留乳房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42例原发性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根治手术(BCS),选取同期5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全切除根治术(MRM).两组术后随访期为0.5~1.0年.结果 BCS组42例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为83.3%(35/42),优于MRM组的60.0%(30/5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保留乳房根治术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单树国;佟冬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液贮存时间与红细胞内肌酸含量的关系

    目的 应用红细胞内肌酸的酶测定方法,观察人红细胞内肌酸在血液贮存期间的变化量及其与无偿献血次数的关系.方法 分组测定不同无偿献血次数者及库存不同时间血液的红细胞内肌酸的含量.结果 血液库存期间,红细胞内肌酸的变化范围为:0%~72.5%(4℃库存0~42 d)、0%-51.8%(室温储存0~28 d).不同无偿献血次数的献血者红细胞内肌酸测定结果经方差分析,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红细胞内肌酸随血液库存时间延长红细胞衰老而降低,降低幅度与红细胞衰老程度呈正比,通过红细胞内肌酸降低的程度,可估计红细胞在库存期间的衰老变化程度;不同无偿献血次数的献血者红细胞内肌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科学合理献血对献血者红细胞无影响.

    作者:陈保民;冀慧;代金平;张相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小板及其参数的相互关系与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纤维蛋白原(FIB)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自动血凝仪测定51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与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平均血小板容积增大,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说明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更易黏附聚集而活化,凝血活性明显增强.结论 血小板及其参数和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痛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响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使用微量脂血测定用光电比浊仪与目测脂肪浊度的效能评价

    目的 探讨目测脂肪浊度方法和脂血测定用光电比浊仪在街头快速定量检测脂肪血方法,将脂肪血的监测从定性判断过渡为定量判断,以降低街头无偿献血者血液因脂肪血报废,节约血液资源.方法 同时用目测脂肪浊度法和血脂测定用光电比浊法对西宁地区街头无偿献血者进行脂肪血的筛选对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西宁地区献血人群脂肪血的发生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脂血测定采用光电比浊仪脂肪血报废率极显著低于目测脂肪浊度方法.结论 西宁地区献血时应加强对男性40岁以上献血人群的咨询工作,同时采用街头血脂测定用光电比浊仪的技术可降低无偿献血者因脂肪血而造成的血液报废.

    作者:索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补体C3、B因子水平研究

    目的 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补体C3、B因子水平的变化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规作腹水检查和细菌培养,并同时作血清补体C3、B因子水平检测.结果 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外周血补体C3、B因子水平明显低于肝硬化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结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补体C3、B因子的测定,有助于鉴别肝硬化腹水患者是否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作者:周杰;李德昌;丘可清;谢鸿恩;范红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妊娠梅毒9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妊娠梅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妊娠结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7年来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妊娠梅毒发生率为4.1%o.98例予抗梅毒治疗有效.64例新生儿血清和脐带血梅毒常规检查,8例呈阳性.经治疗随访2~7月转阴.结论 早期、有效、规范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吴振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急性期并发症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对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急性期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收住我院的40例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HP.统计其急性呼吸衰竭、中间综合征、中毒反跳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40例中毒患者,急性呼吸衰竭、中间综合征、中毒反跳的发生率分别为7.5%、12.5%、15.0%.结论 血液灌流治疗可降低重度有机磷中毒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但对中间综合征和中毒反跳的防治作用不显著.

    作者:陈小兵;付平;张戈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痤疮与光疗法研究进展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痤疮的病因明确,主要是由厌氧性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但目前研究认为:本病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体内内分泌原因,主要是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跃、增多.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是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在毛囊闭塞的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导致炎症,形成痤疮基本的损害炎性丘疹.

    作者:黄慧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贝伐单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护理

    传统化疗药物是晚期癌症治疗重要药物,其毒副作用已被专科护理工作者所熟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以肿瘤相关特异分子作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晚期癌症治疗的热点.贝伐单抗是2004年2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发挥抗癌作用的新型靶向抗癌药物,我科自2005年8月开始使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9例晚期恶性肿瘤,取得较好近期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丽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外伤性脑梗死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外伤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了204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对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年龄、脑疝3个因素在统计学上对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相关因素从主到次分别是重型颅脑损伤、年龄、脑疝.

    作者:王远传;冯凌;苟章洋;罗仁国;唐小平;段均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