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昆虫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阎晓宇;陈晓光

关键词:抗菌肽, 天蚕素, 防御素
摘要:抗菌肽是一类新型的抗菌物质,从低等的生物病毒、细菌到高等的动植物都有广泛分布.抗菌肽具有普通抗生素所不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同时,抗菌肽及人工合成的抗菌肽基因在动植物中可以被表达并具有杀菌活性,有望开发成为新一代的抗菌药物.本文从昆虫抗菌肽的类型及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及杀菌机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基因结构和基因工程、研究展望与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B病毒LMP1蛋白CTAR23结构域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目的获得纯化的LMP1 CTAR23结构域蛋白.方法用RT-PCR方法从B95-8细胞中扩增EBV LMP1CTAR23结构域的cDNA,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后进行测序鉴定.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3,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重组菌株表达.用SDS-PAGE与Western b1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用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PreScission Proteas酶对融合蛋白进行解离.结果扩增的LMP1 CTAR23长度为357bp,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吻合.获得PGEX-6P-3-CTAR23原核表达菌株,Western blot表明重组蛋白能被LMP1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获得约42000u的PGEX-6P-3-CTAR23融合蛋白,分离纯化出约13000u的LMP1 CTAR23蛋白.结论成功获得EBV LMP1 CTAR23蛋白,为研究LMP1致瘤机制,研制生物抗癌药物奠定基础.

    作者:张雪雁;杨英;马桂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5001名就业前工人HBsAg携带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和分析兴宁市健康人群中HBsAg携带现况.方法随机抽取2000~2002年兴宁市外出就业前工人,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酶免试剂,采用一步夹心法原理检测HBsAg.结果检查5001名外出就业前工人,其中2000年1580名,2001年1698名,2002年1723名,检出HBsAg阳性943人,阳性率为18.86%.2000年HBsAg阳性504人,2001年HBsAg阳性220人,2002年HBsAg阳性219人,阳性率分别为31.90%、12.96%、12.71%.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结论兴宁市健康人群中HBsAg携带者高于全国人群平均水平(10%).应进一步开展预防HBV感染卫生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卫生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控制或消除人群HBV感染.

    作者:何钦宜;钟子平;罗国清;唐志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Bc颗粒样呈现载体研究进展

    HBc核壳是由240或180个HBc单体组成的对称性颗粒,免疫原性强,是机体CTL识别的主要靶抗原之一,且具有高表达率、高效装配的特点,作为颗粒样呈现载体能于颗粒表面呈现融合抗原肽,维持天然构象,并增强其免疫原性,在HIV、HBV、HCV、疟原虫等疫苗研究中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是具有巨大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的疫苗载体,本文就HBc核壳结构特点及其作为颗粒样免疫载体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田泽维;刘朝霞;董文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晋南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目的调查肠道寄生虫病在本地区的感染种类和感染率.方法选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自然村做人群粪便中的虫卵检查,蛲虫虫卵用透明胶纸检测或肛门试子法检测.结果共调查3817人,查出肠道寄生虫病9种,各类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总计达775人,感染率为20.3%,其中蛲虫感染率达到了29.5%.结论肠道寄生虫病仍是该地区的主要疾病.

    作者:赵瑞君;侯玉英;殷国荣;李珀;刘红丽;申金燕;吕新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居民卫生行为与寄生虫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农村居民卫生行为与寄生虫感染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依据.方法粪检居民575人;324人采用无记名问卷方法调查寄生虫病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结果寄生虫感染率为28.52%(164/575);问卷调查中知识知晓率13项有6项在20%以下;态度形成90%以上通过大众传媒被动获取;行为形成率7项中正确回答率均在60%以下.结论农村居民卫生行为形成率较低,肠道寄生虫感染仍相当严重.正确的卫生行为与居民较高的文化程度、卫生宣教的力度密切相关.

    作者:李文;颜秋叶;贺丽君;刘辉;闫旭霞;马云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2P标记白细胞在异种角膜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观察含β射线的32p在异种(鸡→兔)角膜移植中的抗免疫排斥作用.方法建立异种(鸡→兔)角膜移植实验模型,术前2周将32p标记供体白细胞注入兔血管内预处理受体,术后观察新生血管长至植床植片交界处的时间,植片透明、半透明和完全混浊的时间,同时检测移植家兔的外周血白细胞、T淋巴细胞在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应用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组角膜移植后,其存活时间与其它三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降低,表明该方法处理角膜具有一定抑制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术后2周血白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表明小剂量的32p静脉注射是安全的.结论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为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林云朝;郭振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弓形虫不同分离株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PCR-RFLP分析及其探针制备

    目的不同分离株弓形虫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的PCR-RFLP分析及其杂交探针制备.方法PCR体外扩增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片段并进行RFLP分析;采用随机引物法用地高辛(DIG-11-dUTP)标记探针并同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从5株弓形虫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中均扩增出α-Tubulin基因的818bp片段和β-Tubulin基因的959bp片段,RFLP分析弓形虫各分离株间酶切图谱未见差异.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结论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在弓形虫中高度保守;α-Tubulin和β-Tubulin基因杂交探针可用于Southern杂交.

    作者:李华文;陈观今;郑焕钦;王海;吕芳丽;甘慧泉;黄燕;邵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缺血后脑组织NO、EAA和MDA含量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一氧化氮(NO)、兴奋性氨基酸(EAA)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脑组织EAA、NO和MDA的含量.结果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以谷氨酸为明显(P<0.01).NO和MDA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也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EAA、NO和MDA含量显著增高,引起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EAA、NO和MDA之间可能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者:冯泉;黄帆;马中富;林正;乐胜;刘秀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对心脏手术患者康复的效果

    目的为预防和减轻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住院时间.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其中康复组33例,对照组33例,前者采用康复护理,后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康复组的肺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手术后病人早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对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素贞;冯德月;石瑞团;彭剑芳;林结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州市30家河粉生产企业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和整顿广州市河粉生产市场.方法对广州市30家持有卫生许可证的河粉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卫生状况调查,并对其原材料(大米和食用油)以及河粉成品抽样检测.结果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选址不当、生产布局欠合理、卫生设施不足等问题;90%的厂家使用黄变米作为河粉生产原料;二氧化硫残留和微生物计数较高,这些是影响河粉卫生质量的主要问题.结论改善生产企业卫生状况,严格生产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是改善河粉卫生质量的关键措施.

    作者:张玉莲;刘兆敏;黎庆强;贾煦;刘东海;何洁仪;林国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州市荔湾区SARS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广州市荔湾区SARS传播和发病的可疑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后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ARS患者接触史,医护人员,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庭和工作区饮自来水等因素增加SARS发病的机率,OR值分别为31.020,8.70,2.259,3.634和5.390;饮自来水(家庭和工作中)OR为0.71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住宅周围环境卫生状况和饮自来水为可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9.740,3.136,2.231和3.186.结论SARS的传播和发病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范健文;郜艳晖;陈思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伊曲康唑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预防效果

    目的了解伊曲康唑维持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对预防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效果.方法将病例分成A、B两组,通过伊曲康唑短程冲击疗法和短程冲击加长期间歇性给药两种方法比较.结果两组短程冲击治疗后1周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1个月及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但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伊曲康唑维持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满意.

    作者:郑爱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SARS患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心肌酶的变化特点.方法用常规方法,检测84例(9例死亡,8例插管,30例无创通气,37例无辅助通气)SARS患者的心肌酶指标.结果SARS患者发病3~6d起,心肌酶开始上升,但上升的幅度差异很大.18例(21.4%)SARS患者,整个病程血清心肌酶均在正常参考范围.α-HBDH、AST、LDH、LD-1、CK和CK-MB的异常率分别为60.7%、53.6%、77.4%、44.0%、38.1%和28.4%.SARS患者心肌酶随病情变化而改变,病情越重,升幅越大,异常率越高,死亡组和插管组患者心肌酶平均峰值和异常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组(P<0.001),无创通气组患者又明显高于无辅助通气组(P<0.001).除死亡组外,多数患者心肌酶在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大部分SARS患者心肌酶异常,部分出现心肌损害,临床上应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廖伟娇;黎毅敏;林勇平;陈涛;李宁;高启健;何为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州港区特殊环境应用溴敌隆毒饵灭鼠效果的现场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溴敌隆毒饵在特殊环境下对家鼠的适口性及灭鼠效果.方法现场试验.结果现场中对全部投饵点的毒饵进行观察,发现鼠类对0.005%溴敌隆毒饵取食好,盗食率为79.7%;经2次灭鼠试验,现场鼠密度由灭前的38%下降到0.2%,灭鼠效果为99.5%.结论使用的0.005%溴敌隆毒饵适口性好,灭鼠效果好,操作方便、简单,且节省人力物力,对人畜较安全,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作者:陈瑄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抗原致敏细胞过继转移抗弓形虫感染研究进展

    将抗原致敏细胞过继转移给健康宿主能产生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抗原致敏细胞过继免疫与免疫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被动免疫之间相互作用,一起构成宿主抗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对抗原致敏细胞过继转移的研究有助于弓形虫疫苗的研制开发.

    作者:元海军;殷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隐匿性起病的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隐匿性起病的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7例隐匿性起病的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病例.结果病人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无咳嗽或轻微咳嗽者60例;无发热35例,低热(≤37.5℃)22例;谵妄36例,腹痛和腹泻26例.致病菌主要有革兰氏阴性细菌(61.0%)、革兰氏阳性细菌(26.4%)、真菌(12.6%).25.3%的菌株产生细菌耐药性,选用敏感抗生素及进行综合处理,63例肺部感染得到控制,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可呈隐匿性发病,咳嗽、高热等症状不典型,以谵妄、腹痛等为主要表现,部分病变凶猛.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为主要致病菌,产生细菌耐药性高.治疗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和综合处理.

    作者:黄艳芬;左万里;黄炎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日本血吸虫thioredoxin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目的结合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鉴定日本血吸虫新基因.方法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获取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用电子拼接的方法延伸序列,用NCBI提供的BLASTx程序和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以筛选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中扩增筛选基因并预测和分析;扩增产物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结果筛选出日本血吸虫Thioredoxin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克隆全长cDNA至PET原核载体并表达成功.结论结合EST、电子延伸和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高效筛选S.japonicum功能基因的有效策略.

    作者:邵筱;余新炳;吴忠道;王海;梁柏年;李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细菌性阴道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aosis,BV)与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IUGR)、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依据临床表现和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对60例胎膜早破、60例早产、60例宫内感染、60例宫内发育迟缓(IUGR)、60例低出生体重儿的孕妇(研究组)和同期的健康孕妇60例(对照组)的阴道分泌物进行BV的检测.同时对50例合并BV产妇的新生儿和50例非BV产妇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进行检测.结果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IUGR)、低出生体重儿合并BV的检出率分别为28.3%(17/60)、20.0%(12/60)、26.7%(16/60)、21.7%(13/60)、28.3%(17/60),分别与对照组8.3%(5/6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合并BV孕妇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结论细菌性阴道病(BV)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有必要对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BV的常规检测,以便及早治疗.

    作者:朱文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日本血吸虫成虫HO-1编码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表达并对部分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方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提取总RNA;以成虫总RNA为模板,利用HO-1特异性引物一步法RT-PCR进行体外扩增,检测血吸虫成虫是否有HO-1基因的转录表达;纯化PCR扩增产物,DNA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提取较高纯度的血吸虫成虫总RNA后,RT-PCR扩增得到一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该特异性片段长度为506bp.结论本研究用RT-PCR的方法证实了HO-1基因在血吸虫体内的转录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血吸虫HO-1基因的全长和基因调控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文琪;李雍龙;龙小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抗原的分析

    目的了解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的免疫生化特性.方法采用十十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酶联免疫印迹(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结果四种抗原蛋白经SDS-PAGE后银染色,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13、28、26、41条蛋白区带,其中主带分别为2、10、10、13条,分子量大多位于10~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4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论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若虫-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作者:徐绍锐;汪世平;李文凯;吴仕筠;吕志跃;彭选楚;何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