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刘永春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 乐脉颗粒, 心血管系统, 现报告如下, 中医医院, 中医胸痹, 西药, 中医药, 中成药, 管理局, 常见病, 中药, 国家, 方法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属中医胸痹范围.目前中药和西药均有许多治疗的方法.乐脉颗粒是一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全国中医医院必备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我们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将乐脉颗粒与西药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干部职工健康体检者中ALT升高235例原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县干部职工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情况,探讨健康人群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原因,引起干部职工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和关注.方法 从2006年度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干部职工人群中随机抽取1319例受检者的体检结果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1319例受检者共检出235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占17.8%.结论 我县干部职工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比率偏高,男性明显大于女性.应加强干部职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坚持定期体检.

    作者:余学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讨论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血糖水平与临床特点及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12例急性脑梗死分为两组,糖尿病组66例,非糖尿病组46例,对照分析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与临床表现、急性期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性脑梗死多灶性、并发症、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2型糖尿病和并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轻重及病情转归与入院时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积极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作者:邱丽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职工乙肝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常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乙肝病毒在医务人员中的感染情况,以确定预防措施.方法 2004年采集全院职工1624人的血清,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PCR-ABI5700荧光定量PCR测乙肝病毒DNA的方法来测定乙肝的感染率及总结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按职业类型为医生、管理人员、护士,分别为27.6%、25.53%、17.21%,其三者之间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医务人员HBsAg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医护人员感染率很高,是医院预防的重点,为进一步降低发病率作好疫苗接种工作,同时必须注意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锐器伤等.

    作者:栗君;张文;尉桂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成人肺结核26例的不典型X线表现

    目的 分析成人肺结核不典型X线表现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26例成人肺结核均摄胸部X线正、侧位片和复查片,对全部患者的胸片和临床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成人肺结核临床证实10例,手术病理证实9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5例,经皮肺穿刺活检2例.结果 按X线表现分4类:①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7例(26.9%),误诊为肺癌3例,恶性淋巴瘤2例,结节病1例,转移瘤1例;②片状实变影9例(34.6%),误诊为中央型肺癌阻塞性改变3例,肺部炎症3例,肺霉菌病2例,支气管扩张1例;③肺内孤立性球形影8例(30.8%),误诊为周围型肺癌4例,肺炎性假瘤3例,错构瘤1例;④胸膜肿块影2例(7.6%),误诊为胸膜间皮瘤.结论 成人肺结核的发病出现新趋势,老年人结核增多,X线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征性,应根据各种征象综合分析,减少误诊.

    作者:张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少精不育症

    目的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通过抑制男性睾丸和生殖道内抗精子抗体的产生复活精子;提高下丘脑-垂体系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释放,升高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和黄体生成激素(LH),分别刺激睾丸曲细精管和睾丸间质细胞产生精子与睾酮,治疗少精不育症.方法 用小剂量、短疗程法,口服醋酸泼尼松5 mg/(次·d)×30d;枸橼氯米芬0.15g/(次·d)×25 d,停5 d;煎服五子衍宗汤(简称五子),1剂/d×30 d,30 d为一疗程,共治疗3~5个疗程.结果 收治26例,痊愈24例(精子总数>80 000万个/ml,活动精子>60%,形态正常精子>78%),治愈率92%.结论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通过抑制男性睾丸和生殖道内抗精子抗体的产生复活精子;提高下丘脑-垂体系统(Gn-RH)的释放,升高FSH和LH促进精子生成,治疗少精不育症,疗效确切显着.

    作者:郭杏春;赵红;赵翠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 结合文献就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临床、病理、影象和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回顾.方法 分析2例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资料,以反复右耳听力下降和右面神经麻痹为临床表现.MRI和CT显示右颞骨占位和弥漫性骨质破坏.结果 组织学改变提示肿瘤源自内耳内淋巴囊,属于罕见低级别肿瘤.结论 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是位于后或中颅凹、伴有颞骨破坏、双侧听力下降及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罕见肿瘤,这种肿瘤需要和发生在临近的中耳腺瘤、颈静脉副节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脑膜瘤以及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等鉴别.

    作者:张建英;昌红;刁小莉;曲丛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不在是简单的对病人的护理,而是要求以人为本的全面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规范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的心态.另外,护理工作负担重,所护理患者的病情危急,病人家属的要求高,与同事、患者及家属的冲突等等都会给护士这一职业增添许多压力.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要面对精神病人的攻击威胁,病人家属的合作性较差等原因,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相当大,而工作压力正是导致职业倦怠心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探讨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因素及如何在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问题,对提高护士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是十分必要的[2].

    作者:明玉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3α在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缺氧在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24例增生期血管瘤和18例消退期血管瘤中缺氧染色阳性率,HIF-1α、HIF-3α、VEGF、Ki-67和细胞凋亡表达情况.结果 24例增生期血管瘤中缺氧染色阳性率为80%(19/24),HIF-1α阳性指数为(23.40±4.73)、HIF-3α为(7.90±2.15)、VEGF为(16.90±3.34)、Ki-67为(57.60±11.33)、细胞凋亡指数为(4.50±1.51);而消退期血管瘤中缺氧染色阳性率为90%(16/18),HIF-1α为(9.50±2.67)、HIF-3α为(19.80±2.43)、VEGF为(2.70±0.32)、Ki-67为(11.20±2.65)、细胞凋亡指数为(11.40±2.67).不同时期血管瘤表达的HIF-1α、HIF-3α、VEGF、Ki-67、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缺氧是血管瘤不同时期的普遍现象,但对增殖期血管瘤的作用是通过HIF-1α促进内皮细胞繁殖,而对消退期血管瘤是通过HIF-3α促进其凋亡.

    作者:李先华;刘文英;彭强;周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建立基于网络综合集成应用系统的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设想

    21世纪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计算机己由单机运行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者和信息管理人员必须将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于社区医院的发展建设中去.

    作者:赵敏枝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相关研究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运动后暂时性血管内溶血超过肾阈值所致游离血红蛋白随尿排出的少见病症.多发于青年男性,主要发生在行军、跑步等运动后,亦有发生在手掌拍击物体后.表现为小便酱油色外观,尿中血红蛋白升高,而其他检查正常,常常有自愈趋向.通过制定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和使用弹性充足的鞋垫,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而其发病机制和自愈原因尚待研究.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病理形态复杂多样,其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其他间叶性肿瘤,临床较为少见.2004年前关于此病的CT诊断的文献报道较少,2006年后大量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检查的文献报道出现,现就近两年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戚绍林;张德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利用猪子宫三种体外培养细胞构建三维医学模型

    目的 在体外培养出结构和功能与活体组织和器官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功能体,以作为器官移植宝贵材料或其他生物现象的体外研究模型.方法 运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筛网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构建三维医学模型所需的种子细胞,然后选择适宜的生物支架材料,后将种子细胞依照自然子宫结构附植在支架材料上,经体外培养而获得的与自然子宫形态与功能相似的模拟体.结果 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有限细胞系,并构建了猪子宫三种体外培养细胞三维医学模型.结论 运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筛网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种子细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其分离结果细胞较纯.

    作者:王有柱;梁素丽;白修云;马月辉;关伟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内镜诊断27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分析

    目的 对我院胃镜检查中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高发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共进行胃镜检查703例,均用PENTAX 2930K型电子胃镜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内镜下可见有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腔(安静状态下)胃黏液湖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黏膜上有胆汁淤斑,黏膜充血、水肿、变脆或糜烂.结果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279例(39.7%).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主要与胆囊疾病、胃排空障碍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糜烂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周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108例临床观察

    目的 提高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和心肌梗死危险事件的发生.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正确诊断组和误诊两组,对两组的症状、心电图特点进行率的比较.结果 误诊组中胸闷和心电图非ST段抬高的发生率分别高于正确诊断组(P<0.01,P<0.05).结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以胸闷为主要症状和心电图非ST段抬高,要结合病史、动态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及时诊断,进行危险分层评估.

    作者:宋泽军;热娜古丽;赵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联合试验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疱疹病毒(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良性淋巴细胞增多的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儿童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1].在临床上多呈隐性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性炎症.IM虽属良性自限性疾病,但有时会出现一些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脾破裂、呼吸道阻塞、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确诊IM需病原学诊断.在临床上难以开展,故易误诊和漏诊.在病程的4~10 d异常淋巴细胞、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IM.

    作者:刘艺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饮食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病人的饮食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对50例血透病人采用连续记录3天的饮食情况,并按食物成份表计算分析.结果 50例病人中只有10例(20%)血液透析病人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标准量,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素摄入量不足,营养知识缺乏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结论 血液透析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护理人员应针对其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和健康教育,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毛志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肺部真菌感染误诊30例临床分析

    随着抗生素、肾上皮质激素和抗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经常可以看到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由于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检查缺乏特异性,经常导致误诊.为预防误诊的发生应及时进行痰涂片或痰细菌培养,必要时可进行环甲膜穿刺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刷检、灌洗以求确诊.同时还应注意可能诱发真菌感染的机体因素和药物因素.现将我院1999~2006年230例肺炎中的42例真菌性肺部感染,其中30例首诊时被误诊或漏诊的临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陈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与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间的关系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血管病变的情况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22)、微血管病变组(n=25)、大血管病变组(n=26),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均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三酰甘油、血压呈正相关(r=0.46、0.52和0.47,P<0.0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也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43和0.48,P<0.01).结论 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预测和监测指标.

    作者:张继红;马存根;吕秀梅;李占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并发症的探讨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妇科腹腔镜技术在子宫切除术中已广泛应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比较优点很多:如腹壁切口小、肿瘤分期明确可立即治疗、减轻术后疼痛、康复时间短、腹腔脏器恢复快等[1].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做腹腔镜手术326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40例,现就该术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郑敏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超声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作用

    目的 评价超声探查诊断卵巢囊性畸胎瘤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腹壁探查观察卵巢肿瘤的结构及声像特征.结果 56例卵巢囊性畸胎瘤患者中52例包括1例恶变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为92.8%.结论 卵巢囊性畸胎瘤由于其内容多来自外胚层组织,根据肿瘤中各种组织的成份不同,故形成多种不同的声像表现,但均离不开如脂液分层征、面团征、星花征、瀑布征、壁立结节征、多囊征、杂乱结构征、线条征等表现,根据这些特征,超声多能作出卵巢囊性畸胎瘤的确切诊断.

    作者:谭广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