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聂春华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内科保守治疗迄今为止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方法.本院1998年4月至2006年5月对出血量在30 ml以上的天幕上脑出血患者88例随机使用YL~1型血肿粉碎空刺针引流血肿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文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慢性肺源性低氧血症,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老慢支、肺气肿等)所致,并发感染时,可急速加重,引起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心慌、头昏乏力、腹胀、纳差、烦躁不安、全身皮肤和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两肺喘鸣、心率较快、甚至不能平卧,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90%),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35mmol/L).
作者:李立;王昌龄;茹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吻合器黏膜环切吻合术(PPH)治疗痔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法兰克曼公司生产的痔上黏膜环切吻合器HJZ32型号对46位患者作黏膜下层来自直肠上动脉的血供断流和切除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悬吊脱垂的内痔.结果 手术均一次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 min,平均住院3~4 d.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PH是治疗痔疮的一种高效、安全、简单的新技术.
作者:李铂;黄唐剑;刘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结核病(TB)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它不断给全人类带来新的挑战,例如HIV混合感染以及出现多药耐药和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等.而结核性脑膜炎(TBM)在结核杆菌感染疾病中表现形式严重,早期诊断难,致残率高,是结核病死亡主要原因.
作者:杨诺;马涤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34例产后出血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88%,产后2 h内出血者占88.2%,2~24 h出血者占11.8%.出血原因:宫缩乏力12例,占35.3%;软产道裂伤10例,占29.4%;胎盘因素7例,占20.6%;凝血功能障碍5例,占14.7%.结论 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重在预防,加强孕期管理,全程导乐陪伴分娩,提高助产技术,重视产后2 h内的观察,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杨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影响.方法 将7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次,1次/d,连用14 d.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sVCAM-1浓度变化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VCAM-1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银杏叶制剂可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恢复,其保护机制可能是抑制sVCAM-1的产生,从而阻断白细胞向缺血区的浸润.
作者:药海滨;弓东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精子顶体酶活性及精液参数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男性不育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100例男性不育合并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观察组)及42例正常生育男性(对照组)的精液参数及精子顶体酶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前列腺炎患者精子顶体酶活性、活精子率及a+b级精子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精液pH、密度及畸形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可以通过改变精液质量,降低精子活力及受精能力而导致不育.
作者:白勇;李轩;张若愚;钟树怀;任卫红;米其武;温庆辉;廖敦;潘志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血清中肌酐浓度的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肌酐酶水解样品中的肌酐生成肌酸,肌酸在肌酸酶的催化下生成肌氨酸,然后在肌氨酸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的产物过氧化氢.通过Trinder反应可计算出样本中肌酐的含量.结果 本法的线性为0~8800μmmol/L,精密度:批内变异系数(CV)<2.0%,回收率为98%~101%.本法(Y)和日本东洋坊试剂(X)比较(r=0.998).结论 研究建立的酶法测定血清中肌酐具有准确度及精密度高,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继光;蒙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对视网膜脱离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意义.方法 加强对38例视网膜脱离病人围手术期的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休息饮食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强迫卧位的护理、心理疏导、病情观察、眼部护理及针对性的出院指导.结果 38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达到解剖复位,术后无感染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病人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提高患者自我调节、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了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机会.
作者:陈朝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葡萄糖酸钙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静脉输注时发生外渗将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初期轻者表现为局部皮肤组织发红、肿胀、水泡、疼痛.若处理不当,继而发展为皮肤破损、溃疡、坏死,经久不愈(若损害发生在头部将会终生不长头发),后斑痕挛缩影响其功能及美观.
作者:唐泽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显微镜是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使用频率高、基本的实验工具,所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显得较为重要.作者根据时间较紧和实验课、职业教育特点作了一些探索,改以往填鸭式教学为仅仅把显微镜当作一种工具,让学生在操作中学,并配合显微电视投影讲解的方法 .实践证明,此方法 不失为一种快速掌握使用显微镜的较好方法 .
作者:朱克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腺样体刮除术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3例(25耳)腺样体刮除术或腺样体刮除术结合鼓膜穿刺术后的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5例,术后随诊半年至1年,1例(单耳)复发.有效率为96%(24/25).结论 腺样体刮除术适合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
作者:崔春莲;金永德;金顺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精子活力与精子畸形率及抗精子抗体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抗精子抗体(AsAb).结果 精子活力与精子畸形率及抗精子抗体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AsAb对精子活动率及畸形率有明显影响,精子形态也同时影响其活动率.
作者:鲍鑫;刘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指致病因素(主要为病毒)侵犯心肌,导致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急性炎性病变,特征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坏死及变性,常为各种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其中部分患儿起病隐匿,进展迅猛,危及生命,有的长年不愈,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良.
作者:赫羽;赵立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抗早孕药物用于中止7~14周妊娠的分析.方法 对304例妊娠7~14周的孕妇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胎儿及附属物排出后及时清宫,8 h未排出者常规手术.结果 304例病人中有220例完全流产,占72.37%.未产妇不全流产率高于经产妇.实施清宫术时宫口扩张充分,组织易于钳刮,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止7~14周妊娠,减少了引产孕妇的痛苦,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较好的终止中期妊娠的引产方法 .
作者:汪晓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药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学面临严峻挑战.加强药剂科的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坚持人才培养,提倡现代化科学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加强制度管理,从而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佳化.
作者:王长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直肠癌在临床诊治中出现的误诊误治的原因,探讨提高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的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共收治误诊误治直肠癌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为痔16例,慢性肠炎8例,细菌性痢疾1例.经治疗后,1例单发直肠腺瘤恶变局部黏膜下切除,18例直肠癌经手术治愈或缓解,6例直肠癌行姑息手术.结论 重视直肠指诊是避免直肠癌误诊不可或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直肠肛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同时,应加强医生业务水平、提高医生职业道德素养.
作者:侯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口腔生物力学是一门由力学、医学、生物学、数学和物理学相结合的前沿学科,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具有各学科彼此渗透、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有限元分析法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口腔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它作为一种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相联系的理论应力分析方法 ,在口腔医学中应用中是先进、有效、方便实用的.
作者:朱晓堂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隐神经移位至腓肠神经治疗足跟部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因马尾神经损伤后导致足跟部溃疡长期不愈的9例患者,采用踝内侧的隐神经移位至外侧的腓肠神经上.结果 术后9例患者随访10~55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足跟、足底外侧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足跟溃疡逐渐愈合,无复发.结论 对神经源性的足跟外侧部溃疡,行隐神经-腓肠神经移位术效果肯定.
作者:贾连军;于跃江;曾志利;樊飞;刁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干扰素a-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长期效果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同一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应用a-2b干扰素3~5 MIU,肌内注射,连续使用2周后,隔日1次,疗程6月;对照组46例,应用一般保肝降酶药,疗程6月.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血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7.1%、52.9%和60.0%、62.0%,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资料表明干扰素治疗组的临床预后亦明显好于对照组,病情稳定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素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同时能够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朱培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