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姗;庞超;胡南
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73年6月~2002年10月482例前列腺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术后发生大出血,其中,1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6例经再次开放手术止血,1例电切镜止血.结论术中止血确切及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是预防前列腺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关键,术后及时并正确处理出血可避免再次手术,对保守治疗失败者需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杨文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动力螺钉(DHS、DCS)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00~2003年我院采用DHS、DCS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25例.结果 25例患者随访14~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延迟愈合、骨不连,DHS、DCS动力螺钉无松动和断裂出现;优良率88%.结论 DHS、DCS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赖小荣;李亮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整体护理方法.方法对120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方法为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结果120例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配合良好.视网膜平伏120例.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或不变.术后发生暂时性眼压升高者31例,经干预处理后均得到控制.结论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对保证手术疗效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思建;吴素虹;黄雯;连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我院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使用情况,探讨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统计2004年7~12月份我院儿科门诊处方2 072张,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品种、出现频率、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55%,其中单种抗菌药物占56.36%,2联及2联以上的占43.64%.头孢克洛、阿奇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的使用率在所有抗菌药物中占前3位.结论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个别医生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应加强对儿童使用抗菌药物的监控.
作者:吴丽卡;黎海燕;莫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重返社会的心理卫生水平及其情绪症状的分布.方法通过对37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重返社会无情绪障碍者(对照组)和5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重返社会有情绪障碍的患者(病例组)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2组结果进行比较,并统计情绪障碍组的不同情绪症状的分布.结果病例组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躯体因子、强迫因子、抑郁焦虑因子等7个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重返社会后心理障碍表现为以抑郁、强迫、躯体化和焦虑为主的综合症候群.
作者:庄锦珊;吴金;陈炳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复合于硬膜外镇痛液中抗术后恶心呕吐(PONV)作用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 Ⅰ~Ⅱ级硬膜外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为格拉司琼组,B组为氟哌利多组,C组为对照组.术毕全部病人均采用硬膜外镇痛,镇痛液配方为:A组盐酸罗哌卡因150mg加吗啡6 mg加盐酸格拉司琼3 mg;B组盐酸罗哌卡因150 mg加吗啡6 mg加氟哌利多5 mg;C组盐酸罗哌卡因150 mg加吗啡6 mg,3组药液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术毕均采用负荷量加持续量加PCA行硬膜外镇痛.观察术后48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小于B组,B组小于C组.B组嗜睡发生率高于A、C组.结论格拉司琼复合于硬膜外镇痛液中抗术后恶心呕吐(PONV)作用效果显著,这种给药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何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肌肥厚患者冠脉血流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40例心肌肥厚患者和20例正常人冠状窦、二尖瓣及肺静脉血流频谱.结果心肌肥厚患者冠状窦直径、前向血流和净前向血流流速积分(VTIne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冠状窦前向血流和VTInet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多项指标存在相关关系;肺静脉舒张末期逆行血流大流速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冠脉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能是心肌肥厚患者舒张功能受损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贤金;彭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门诊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药品流通领域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的终环节,是医患关系的后一关.药师的素质,对树立患者的信心和医院的良好形象非常重要.为此,在药房的调配剂过程中,药师要有端庄的仪表、稳重的言行,和蔼的态度、美好的语言,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同时药师还要适应形势,重新定位.这样才能提高药师的自身价值,才能把好医患关系的后一道关.
作者:余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关系,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调查40例老年(≥60岁)肺结核患者(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情况,并与4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总体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627,p<0.01).结论临床护理过程中重视社会支持可以改善护理效果,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罗素霞;刘仁莲;张秀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医院档案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凭证,是医疗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是医院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对推进医院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如下:
作者:曾雪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分析与总结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氧血症的原因及护理,认为呼吸道不畅或阻塞,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肺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易引发低氧血症,从而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生命;护理上加强呼吸道管理、改善通气状况,保证有效吸氧,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抢救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卓雅淑;刘国珍;林义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对广东省人民医院人工肾病区的病人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调查其感染情况并分析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乙肝.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05年10月在本院人工肾病区进血液透析的患者共205例,对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与其入院时的乙肝两对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可能感染的原因及感染情况.结果初始血透治疗前感染乙肝病毒者共56例,乙肝两对半全阴者为89例.现检测结果为:56例乙肝患者不变,但是89例乙肝两对半全阴者中有15例出现HBsAg阳性,占16.8%,其余64例仍为乙肝两对半全阴.15例出现HBsAg阳性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2年,13例有输血史,与64例仍为乙肝两对半全阴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可能与其血透过程及输血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陈敏静;李珩;宁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消融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24例,予射频热凝消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及有否并发症发生.结果治愈5例,好转19例,未愈0例,未发生过局部皮肤烧伤、感染或感觉减退等并发症.结论射频热凝消融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以其温度可控,避免局部皮肤烧伤和局部神经穿刺损伤,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姚活锋;陈金生;卢振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导致重度妊娠贫血的原因.方法对98例住院分娩孕妇进行检查化验,询问患者病史,测算其饮食数量及质量.结果 98例中重度缺铁性贫血66例,妊娠合并巨幼细胞贫血28例,妊娠合并再障4例.结论重度妊娠贫血的病因与营养、疾病、孕妇个人保健知识密切相关.
作者:凌清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临床应用抗高血压药情况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进行分析.结果门诊药房抗高血压类药的临床使用情况基本相似,除氯沙坦增长28.90%外,其余大多数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用药频度和销售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复方制剂是临床常用的三大类抗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Ang)受体拮抗剂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作者:刘国璋;郭益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组合模式的变化和不同抗HBc阳性组合模式的抗HBc-IgM的阳性率.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20份标本HBV血清六项标志物.以抗HBs、HBe、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为对照组,观察不同抗HBc阳性组合模式的抗HBc-IgM的阳性率.结果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的组合有13种组合模式.HBsAg(+)、抗HBc(+)组的抗HBc-IgM的阳性率高于HBsAg(+)、HBeAg(+)、抗HBc(+)组和HBsAg(+)、抗HBe(+)、抗HBc(+)组,HBsAg(+)、HBeAg(+)、抗HBc(+)组和HBsAg(+)、抗HBe(+)、抗HBc(+)组的抗HBc-IgM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就医患者中急性传染性较强类型的HBV感染者较多.由于HBV的变异,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组合模式趋于复杂化.
作者:何姗;庞超;胡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命名性失语是指成人局部性脑损伤引起的语言障碍[1].产褥期因脑出血所致的命名性失语病例很少见.我院近年发现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彩;杨琛;梁洁;李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瘤的CT和X线平片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临床获得证实的脊椎转移瘤CT和X线表现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原发瘤与转移部位之间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转移部位以胸腰椎多,其次是骶椎与颈椎.原发瘤以肺癌(39.6%)和乳腺癌8例(15.1%)转移发生率高,其次是肝癌.脊椎转移灶的影象表现可分为3型: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结论常规优质的X平片对大多数转移瘤能做出诊断,而CT能显示普通平片难以发现的早期轻微骨质破坏,对随访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文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72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对照2组,各36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患者加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结果加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的治疗组治疗效果更好,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住院日程平均缩短1.5 d.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能更有效地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作者:陈晓瑜;杨丽娴;林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胎儿电子监护与脐血流检测在预测围产儿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妊娠晚期孕妇入院时常规行胎儿监护及脐血流检测,记录胎监评分及脐血流S?D比值(收缩期末大的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大的血流速度),分Ⅰ、Ⅱ、Ⅲ、Ⅳ组,Ⅰ组为胎心监护与脐血流均正常;Ⅱ组为胎心监护正常,脐血流检测异常;Ⅲ组为胎心监护异常,脐血流正常;Ⅳ组为胎心监护与脐血流均异常.分娩后记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污染情况.结果Ⅰ组围产儿结局良好,胎儿窘迫发生率低;Ⅳ组围产儿结局差,胎儿窘迫发生率高.结论产前联合应用胎儿电子监护与脐血流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及预测围产儿预后.
作者:周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