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依法预防接种,享受健康生活

《中国职业医学》

关键词:
摘要: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紫外线对人体健康影响

    紫外线又称紫外辐照,指波长为100~400 nm的电磁辐射。由德国物理学家里特于19世纪初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紫外线的深入应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人们对紫外线产生的危害越来越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美国与前苏联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制定了不同波段的紫外线卫生标准,但人们对过度接受紫外辐射的危险性尚无足够的认识。根据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及辐射波段的不同,可分为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波长为315~400 nm)、中波紫外线( UVB,波长为280~315 nm )和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200~280 nm)3大类。紫外线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和人工紫外线。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为太阳;人工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多种气体的电弧,以及当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时其辐射光中产生的紫外线,如电焊、气焊、电炉炼钢、探照灯和水银石英灯等[1]。波长为100~200 nm 的紫外线在大气层几乎全部被吸收,无法在空气中传播,因此具有人体健康损害效应的只涉及波长为200~400 nm的紫外线[2-3]。紫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可产生光电作用、荧光作用、光化学作用和生物抑生作用[4]。适量紫外线直接照射皮肤,具有杀菌作用,并调节和改善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血液、呼吸、免疫系统以及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但如果人体受到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化学反应,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等造成危害。

    作者:孙晓晨;张放;邵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溴丙烷对雄性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NSE、MBP 蛋白表达影响

    目的:探讨1-溴丙烷(1-BP)亚急性吸入染毒对雄性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髓鞘碱性蛋白( MBP)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分别予质量浓度为0、1250、2500、5000 mg/m3的1-BP连续动式吸入染毒,每天染毒6 h,每周5 d,连续4周。染毒结束后,各组随机取9只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浆,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其NSE和MBP水平,分离全脑、大脑、小脑和脑干检测脏器系数;各组另3只大鼠行脑病理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NSE和MBP的蛋白表达。结果高剂量组大鼠全脑、大脑、小脑及脑干的脏器系数分别高于对照组[(0.754±0.056)%vs (0.663±0.035)%,(0.382±0.037)% vs (0.339±0.021)%,(0.115±0.008)%vs (0.098±0.006)%,(0.213±0.018)%vs (0.183±0.014)%,P<0.01]。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浆中NSE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7.92±0.53) vs (24.73±11.44) mg/L,(9.12±2.17) vs (24.73±11.44) mg/L,(11.10±2.84) vs (24.73±11.44) mg/L,P<0.01];4组大鼠血浆中M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2±0.70) vs (2.50±0.72) vs (2.47±0.66) vs (2.44±0.81) mg/L,P>0.05]。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仅在高剂量组大鼠大脑海马区观察到少量坏死的神经元。低、中剂量组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NSE、MBP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仅在高剂量组大鼠大脑海马区观察到NSE和MBP蛋白表达量下调的细胞。结论1-BP所致的神经毒性对中枢神经功能影响比结构影响更为明显;血浆中NSE可能是1-BP暴露的效应标志物之一。

    作者:李宏玲;刘浩中;宋向荣;陈晓燕;谢植伟;赵娜;蔡婷峰;梁旻炜;王海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欧盟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发展及其特征

    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values , OELs)是针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为预防其发生职业病或其他不良效应制定的限值;其是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的评价依据,既是衡量职业卫生状况的尺度,也是制订职业卫生标准的基础[1-3]。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以下简称“GBZ 2.1—2007”)是我国现行的新职业性化学有害因素OELs标准[4]。本文从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化学有害因素OELs的发展历史出发,对欧盟OELs分类情况进行分析,为我国制定职业性化学有害因素OELs提供参考,并为实现OELs国际一体化和消除国际非关税贸易壁垒而服务。

    作者:秦戬;李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溴丙烷毒性效应及中毒治疗研究进展

    1-溴丙烷(1-Bromopropane ,1-BP )具有高挥发性、难燃性、消耗臭氧层的潜能值低、半衰期短等特点[1]。其作为氟利昂类等臭氧层消耗物质的替代品,广泛用作精密电子仪器仪表和服装干洗等的清洗剂及制备多溴化合物,并且还可用作汽油添加剂、阻燃剂,农药杀虫剂、杀菌剂的原料以及制造医药、香料、染料、调味料等的中间体等[2-5]。随着1-BP生产及使用量的逐年递增,接触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职业活动中1-BP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接触而导致慢性中毒[6-8],目前国内外尚无普通人群经空气、饮水或食物等接触1-BP而发生中毒的相关报道。自1999年开始,国内外均有因接触1-BP 而引起职业中毒的报道[6,8-9]。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已将1-BP列入“可能致癌物”名单[10]。因此1-BP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安全使用1-BP 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本文主要对1-BP毒性效应及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谢植伟;李宏玲;宋向荣;黄振烈;王海兰;余日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大鼠矽肺噬菌体单链抗体库构建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大鼠矽肺噬菌体单链抗体( ScFv)库,为后续筛选矽肺特异性ScFv奠定基础。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24只,予质量浓度为100 g/L的二氧化硅混悬液1.0 mL经支气管一次性灌注染尘,构建矽肺模型。于造模后第3、6、9和12周分别取6只大鼠周围血淋巴细胞混匀,以Trizol法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利用简并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 VL)的基因,用T4 DNA连接酶连接获得ScFv基因片段,将其与噬菌粒PCANTAB-5e重组,采用氯化钙转化法转化至感受态大肠埃希氏菌(E.coli)TG1中,经M13K07辅助噬菌体超感染,构建矽肺模型大鼠噬菌体ScFv库;随机挑取10个菌落进行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矽肺模型大鼠周围血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2条明显28 S和18S条带,总RNA完整性较好;VH基因片段大小约为400 bp,VL基因片段大小约为350 bp,重组后ScFv基因片段长度约为750 bp;M13K07辅助噬菌体扩增后铺双层琼脂平板,见小米粒大小、透亮的噬菌斑,噬菌体滴度为1.35×1016 pfu/L;以重组噬菌粒转化感受态E.coli TG1后铺氨苄青霉素抗性固体平板,计算菌落数为8.0×109 cfu/L;阳性克隆质粒PCR和双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阳性插入率为90.0%,所建ScFv库库容为7.2×109 cfu/L。结论成功构建矽肺模型大鼠噬菌体ScFv库,其库容量及多样性可为后续筛选提供保障。

    作者:张红义;郝长付;刘素娜;李娟;暴磊;侯建永;王迪;陈慧婷;姚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依法预防接种,享受健康生活

    作者:《中国职业医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胶体钯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全血中铅、镉、锰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以胶体钯作为基体改进剂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全血中铅、镉、锰的应用效果。方法用血样稀释剂将全血样品稀释10倍后,以胶体钯为基体改进剂,优化待测元素的灰化和原子化温度后,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全血中铅、镉、锰水平,并与普通钯盐作为基体改进剂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胶体钯作为基体改进剂的佳用量为5.00μL;其可将全血中铅、镉、锰的灰化温度分别提高至900、800和1400℃,将原子化温度分别提高至1900、1800和2000℃;与普通钯盐比较,胶体钯使3种待测元素有更宽的灰化和原子化温度范围。本方法全血中铅、镉、锰分别在质量浓度0.12~100.00、0.05~4.00和0.02~10.00μg/L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20、0.50和0.20μg/L(以样品稀释10倍计);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2%~104.0%、102.8%~105.5%和98.3%~103.2%;批内相对标准偏差( RSD)分别为1.2%~2.6%、2.7%~5.3%和2.3%~2.8%,批间RSD分别为1.6%~3.9%、4.0%~6.1%和3.2%~4.4%。结论胶体钯用于测定全血中的铅、镉、锰,背景干扰小,有利于改善检测的精密度和灵敏度,是一种优良的基体改进剂。

    作者:董明;张爱华;孙毅;杨展鸿;潘巧裕;罗晓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调查

    目的:探讨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 ERI)简体中文版,对广东省306名在职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紧张水平测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及不同影响因素下ERI外在付出、回报和内在投入3个维度得分及其差异。结果306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在付出、回报、内在投入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15.83±5.18)、(46.63±9.06)和(14.97±2.23)分。其中存在自感付出-回报失衡型职业紧张的放射工作人员有42人(占13.73%),存在发生职业紧张高风险的放射工作人员有62人(占20.26%)。与企业放射工作人员比较,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在付出维度得分和职业紧张检出率均较高( P<0.05),发生职业紧张高风险检出率较低( P<0.05);与女性放射工作人员比较,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外在付出维度得分、付出/回报比和职业紧张检出率均较高(P<0.05),回报维度得分较低(P<0.05);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在付出维度得分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 P<0.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建议增加社会支持,以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和工作环境,降低职业紧张的程度。

    作者:王恰;杨爱初;黄伟欣;王秀芹;郭集军;肖明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某供电企业员工不同模式职业紧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供电企业员工职业紧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某供电企业251名员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简明职业紧张问卷》和中文版《付出-回报失衡( ERI)问卷》调查其工作要求-自主( JDC)和ERI模式职业紧张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51名研究对象中,JDC及ERI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分别为74.5%(187/251)和22.7%(57/251);JDC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高于ERI模式(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发生JDC模式高职业紧张的风险,已婚者高于单身者(P<0.05),日工作时间>8 h者高于日工作时间≤8 h者( P<0.05);对于发生ERI模式高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高于女性(P<0.05)。结论该供电企业工作人员职业紧张以JDC模式职业紧张为主;其职业紧张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日工作时间和性别。

    作者:刘晓曼;王超;李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作者:《中国职业医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涉及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文献,分析总结正己烷中毒的临床特点,为修订GBZ 84《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1990—2014年公开发表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相关文献,筛选有详细临床资料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25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文献共68篇,共计1027例中毒患者,均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男性165例,女性862例,年龄中位数为28.3(13.0~59.0)岁,发病潜伏期以2.0~10.0个月多见。817例(占79.6%)患者有诊断分级记录,诊断为轻、中和重度慢性正己烷中毒分别为418、241和158例。736例(占71.7%)患者相关文献报告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水平,其中91.8%(676/736)患者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水平超过我国职业接触限值(180 mg/m3)。慢性正己烷中毒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626例(占61.0%)患者属感觉-运动障碍型,256例(占24.9%)患者单纯以运动障碍为主,145例(占14.1%)患者单纯以感觉障碍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四肢远端为重的双侧对称性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神经-肌电图改变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且病情早期即可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156例(占15.2%)患者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尿2,5-己二酮水平,检出率为50.6%(70/156)。慢性正己烷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或方法,临床上以促进神经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效果更显著;954例患者报告治疗效果,治愈率为83.6%(798/954);156例(占15.2%)未治愈患者主要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主要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检查是其重要的诊断手段;目前以综合治疗法为主,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樊春月;陈嘉斌;宋燕芹;王艳艳;程樱;郎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金属制造业噪声作业工人上岗前听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金属制造业噪声作业工人上岗前听力损失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以1597名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金属制造业拟从事噪声作业的工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听力损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597名研究对象中,631人(占39.5%)既往有接触职业性噪声(有噪声接触史组),接触工龄M为0.20(0.10~0.30)年;966人(占60.5%)既往无接触职业性噪声(无噪声接触史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6.1%(737/1597);其中,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13.9%(222/1597),其他类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2.2%(515/1597)。有噪声接触史组人群职业禁忌证和其他类型听力损失的检出率均高于无噪声接触史组(16.5%vs 12.2%,50.6%vs 43.3%,P<0.05)。对于职业禁忌证和其他类型听力损失,男性人群的发生风险均高于女性[优势比(OR)分别为1.958、2.331,P<0.01],年龄>25岁人群的发生风险均高于年龄≤25岁者(OR分别为2.390、2.245,P<0.01),既往有职业性噪声接触史人群的发生风险均高于无职业性噪声接触史者(OR分别为1.536、1.287,P<0.05)。结论开展噪声作业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职业禁忌证;应重视男性、年龄较大以及既往有职业性噪声接触史人员的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作者:郭智屏;邓燕君;潘文娜;刘新霞;郑倩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手持工件打磨作业手传振动基本特征调查

    目的:了解手持工件打磨作业手传振动职业接触特征,为该类作业的职业危害防治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采取企业填写、个人访谈(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和现场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4家典型手持工件打磨企业进行调查。结果4家企业中,有22.4%(835/3727)的作业工人从事手持工件打磨作业。4家企业主要使用的振动工具包括抛光机、磨光机和抛光轮;打磨作业工人打磨的工件包括纽扣、马桶盖、热水壶、手机壳和高尔夫球头。打磨作业工人均配置了降噪耳塞和防尘口罩,但均未佩戴减振手套。手持工件打磨作业具有间接性、持续性接触振动和精细作业的特点,部分打磨作业工人打磨时需借助膝盖和腹部作为支撑辅助部位。手持工件打磨作业工人接触振动时间为6~11 h/d;4 h频率计权加速度为1.9~19.4 m/s2,其大值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5.0 m/s2,同一企业中的4 h频率计权加速度范围跨度大。结论相对于传统的振动工具作业,手持工件打磨作业的手传振动特征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打磨工具结构更复杂,打磨方式更精细,打磨作业工人接触振动水平影响因素更多,受危害部位更广泛。

    作者:肖斌;陈青松;林瀚生;温薇;张丹英;徐国勇;严茂胜;陈贵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南京铱-192放射源丢失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

    目的:采用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对南京放射源丢失事故中的受照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方法照后6天采集受照者周围血进行培养,分析其中期分裂细胞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以下简称“双+环畸变”)情况,并进行生物剂量估算,对双+环畸变在细胞间的分布进行Poisson分布u检验,采用不纯Poisson分布法估计受照份额。结果观察的353个中期分裂细胞中,发现双+环畸变共75个;其中,含1个双+环畸变的有43个细胞,含2个双+环畸变的有7个细胞,此外还出现了多畸变细胞,有3个细胞中分别含有3、4和11个双+环畸变。经估算个体受照剂量均值为1.52 Gy,与轻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断结论一致;Poisson分布u检验显示受照者受到的是不均匀照射。经不纯Poisson分布法估算受照者身体受照份额约为55%,平均剂量约为3.02 Gy。结论生物剂量估算结果是成功的,受照者是1例不均匀照射病例。

    作者:秦永春;周献锋;熊晓芸;姜秋霞;史晓东;王福如;余宁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某金矿凿岩工指端感觉检查分析

    目的:分析手传振动作业对金矿凿岩工指端振动觉和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北方某金矿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凿岩工134人作为接振组,另选择同一矿上无接触振动作业的扒装工102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调查、指端振动觉和痛觉阈值测试。接振组工人根据有无自诉白指分为接振非白指亚组(105人)和接振白指亚组(29人)。结果接振组工人手麻、手痛症状发生率和自诉白指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接振组工人右手食指、右手中指和右手无名指的振动觉阈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2组工人左手无名指振动觉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接振白指亚组工人左手无名指、右手食指、右手中指和右手无名指的振动觉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接振非白指亚组上述4种手指的振动觉阈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接振白指亚组工人左、右手无名指和右手食指的振动觉阈值均高于接振非白指亚组(P<0.05),但该2组工人右手中指的振动觉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振组工人双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痛觉阈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接振白指亚组和接振非白指亚组工人双手中指、无名指的痛觉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传振动接触可使手传振动作业人员指端振动觉阈值和痛觉阈值提高;指端感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手传振动致周围神经损害的辅助手段之一。

    作者:张丹英;陈贵平;罗巧;肖斌;林瀚生;严茂胜;史懋功;杨蓓;晏华;徐国勇;陈青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广州市2012-2014年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哨点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市制造行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哨点监测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2—2014年抽取广州市职业病危害相对严重的制造行业企业作为哨点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抽样检测,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2012—2014年共对11个行业577家哨点企业8639个工作场所采样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哨点监测,总超标率为7.41%(640/8639)。3年间哨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随着年份的推移有升高趋势( P<0.01)。不同类别哨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物理因素、粉尘、无机化学因素、有机化学因素( P<0.01)。不同行业哨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船舶修造、建材、玻璃宝石、木制家具、机械制造、其他行业、蓄电池、印刷包装、化工、皮革箱包制鞋和电子设备制造行业( P<0.01)。不同规模哨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P<0.01)。结论广州市应继续开展船舶修造、建材、玻璃宝石、木制家具和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物理因素、粉尘和无机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哨点监测工作。

    作者:王致;荣幸;李勇勤;周海林;曾文锋;杜伟佳;刘移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吸烟危害健康,应尽早戒烟

    作者:《中国职业医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关于举办职业中毒专科临床护理实践研讨班的通知

    作者: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结核患者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6例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36例患者3次以上痰培养的结果均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阳性,临床表现以咳嗽、咯痰、发热和肺部湿性啰音为主,胸部X射线检查结果多呈淡薄、斑片状浸润阴影。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耐药,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依次为100.0%、96.1%、94.5%和89.8%;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庆大霉素敏感率均>60.0%。经抗结核治疗,并依据痰培养结果选择2种或2种以上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治愈21例(占58.3%),好转2例(占5.6%),无明显改善3例(占8.3%),死亡10例(占27.8%)。结论煤工尘肺结核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细菌耐药严重,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岩;闫美凤;郑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吸烟危害健康,远离吸烟

    作者:《中国职业医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