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5年远期效应医学随访

邢志伟;姜恩海;于程程;姜梅玲;江波;吕玉民;赵凤玲;刘金星

关键词:辐射事故, 远期效应, 急性放射病, 造血系统, 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眼晶状体
摘要:目的:观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的远期效应。方法对河南省1999年钴-60(60 Co)源辐射事故的3例骨髓型ARS患者“梅”、“天”和“旺”进行为期15年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观察。重点观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眼科改变情况。结果3例患者受照后1个月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均出现下降,于受照后6个月均恢复正常;3例患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受照后6个月均偏低,分别于受照后1~2年恢复正常。“梅”受照后5、11和13年免疫球蛋白( Ig) G水平均偏高,受照6个月和2年补体3水平偏低;“天”受照后5年IgG水平偏高。3例患者受照后6个月内T细胞亚群指标表面分化抗原( CD)3+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百分比、CD3+CD8+T细胞百分比和CD3+CD4+/CD3+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受照后第2年恢复正常。“梅”受照后出现闭经;“天”受照后3个月精子数开始减少且出现死精,受照后3~7年精子数逐渐恢复至正常。“梅”和“天”受照后15年出现甲状腺结节。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晶状体浑浊,“梅”于受照后13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梅”和“旺”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3‰、1‰;染色体畸变检查显示相互易位、双着丝粒体、无着丝粒体和倒位数分别为70、8、5、3和43、2、1、1。“天”受照后12年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改变,受照后13年罹患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梅”受照后7年开始心电图检查出现下壁和侧壁心肌缺血。结论60 Co源辐射事故可导致ARS患者出现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眼晶状体和心脏功能不同程度的远期效应。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本刊编辑部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编辑部”荣誉称号

    2014年9月22日,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表彰先进预防医学会、先进分会(专业委员会)、先进编辑部和优秀学会工作者的决定》,《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先进编辑部”称号,编辑部何以平主任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工作者”称号。中华预防医学会目前共有系列杂志69种,本次共有13个编辑部获得先进编辑部称号,24名期刊工作人员获得优秀工作者称号。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碳-12重离子诱导正常人疱疹病毒-转化淋巴细胞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研究

    目的:探讨碳-12(12C)重离子诱导正常人疱疹病毒(EBV)-转化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生物效应。方法以照射能量为165 MeV/u,剂量率为0.3~0.5 Gy/min,照射剂量分别为0.0、0.1、0.3、0.5、0.7、1.0和2.0 Gy的12 C重离子来辐照对数增长期正常人EBV-淋巴细胞,分别培养至照后48、72 h收获细胞(分别设为48和72 h组),收获前2h加秋水仙素,制片,计算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双+环”畸变率以及总非稳定性畸变率,并拟合剂量-效应回归方程。结果48 h组的“双+环”畸变率在0.3~2.0 Gy约为72 h组的2倍。2组染色体畸变细胞数量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48 h组的畸变细胞率、“双+环”畸变率以及非稳定性畸变率在0.0~2.0 Gy的剂量-效应回归方程分别为Y=0.024+0.708 D-0.175 D2[校正决定系数( R2c )=0.963,P<0.01]、Y=-0.034+0.531 D-0.128 D2(R2c =0.950,P<0.01)和Y=0.009+0.868 D-0.089 D2(R2c =0.980,P<0.01);72 h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Y=0.039+0.388 D-0.084 D2( R2c =0.976,P<0.01)、Y=-0.013+0.247 D-0.062 D2(R2c =0.900,P<0.01)和Y=0.034+0.490 D-0.046 D2(R2c =0.987,P<0.01)。结论12C重离子诱导正常人EBV-转化淋巴细胞畸变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染色体畸变在0.0~2.0 Gy存在一定剂量-效应关系,符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作者:张睿凤;刘建功;刘红艳;王超;邢利红;张淑贤;段志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宝鸡市33例职业性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和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职业性布鲁氏菌病发病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对宝鸡市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断的33例职业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宝鸡市职业性布鲁氏菌病发病人群以挤奶工和牛接生员多见,分别占51.5%(17/33)和21.2%(7/33);夏季多发,占75.8%(25/33);发病工龄中位数为1年9个月(8个月~4年),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93.9%,31/33);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关节疼痛、疲乏无力、多汗及低热等表现为主。结论职业性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职业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监测、宣传及防治力度。

    作者:赵丽;王忠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甲基甲酰胺( DMF)和二甲基乙酰胺( DMA)的硅胶管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工作场所空气中DMF和DMA用硅胶管采集,纯水解吸,经Eclipse Plus C18液相色谱柱分离,二极管点阵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DMF和DMA质量浓度在20.00~400.00 mg/L时,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9;按采集空气样品3.0 L计算,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3和0.05 mg/m3;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5.0%;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0%~99.6%和99.6%~100.2%;采样效率分别为98.2%~100.0%和97.4%~100.0%;穿透容量分别为10.2和9.9 mg;解吸效率分别为93.0%~96.9%和94.0%~98.5%;样品在常温条件下可保存7 d。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及定性能力强,能更好适应工作场所空气中DMF和DMA检测。

    作者:余涛;谭倩;陈秀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浸渍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空气中3种环氧化合物

    目的:研制用于捕集空气中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和环氧氯丙烷(ECH)的固体吸附剂管,并建立配套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基于EO、PO和ECH均能与氢溴酸发生开环反应的原理,以5%( V/V)氢溴酸-甲醇溶液为浸渍溶液制备固体吸附剂管,用于捕集空气中EO、PO和ECH。在捕集过程中各自生成相应的反应产物,经二甲基甲酰胺解吸后,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结果本方法EO、PO和ECH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24~48.79、0.36~72.05和0.18~35.42 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97;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1、0.01和0.02 mg/m3,低定量浓度分别为0.02、0.02和0.05 mg/m3(以采集3.0 L空气计);平均衍生效率分别为95.67%~97.38%、94.93%~98.27%和96.40%~98.24%;平均解吸效率分别为91.11%~94.78%、85.40%~88.03%和92.06%~95.32%;批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0%~2.87%、3.09%~3.42%和3.65%~4.47%,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4%~5.48%、3.44%~3.88%和4.43%~5.65%;EO、PO和ECH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14 d。结论本方法研制的固体吸附剂管及其配套的浸渍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环境大气中EO、PO和ECH的采样以及检测。

    作者:戎伟丰;黄汉林;凌伟洁;胡嘉雯;阮小林;黄韬;田东超;蒙瑞波;吴邦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6-2013年海南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2006—2013年海南省职业病发病状况,探讨职业病的发病和分布规律。方法以2006—2013年海南省确诊的职业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对职业病时间分布、疾病分类与病种分布、行业及地区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6—2013年海南省共诊断新发职业病764例,2007年新发职业病病例数少(占2.88%,22/764),2010年新发职业病病例数多(占37.43%,286/764)。共涉及4大类职业病。发病种类居前2位的依次为尘肺病512例(以矽肺为主,占99.22%,508/512)和急性职业中毒235例(以农药中毒为主,占97.45%,229/235)。新发尘肺病病例主要分布于地质矿产行业(占63.48%,325/512)和有色金属行业(占33.59%,172/512);地区分布以东方市(占88.09%,451/512)为主。新发急性职业中毒病例主要分布于农业生产行业(占97.45%,229/235),地区分布以保亭县(占37.02%,87/235)和澄迈县(占25.53%,60/235)为主。结论海南省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的尘肺病及职业中毒的防治。

    作者:金蕾;王龙义;王川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4例烟花生产致急性甲醇中毒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烟花生产中造粒工艺致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发生的原因及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市3家烟花生产企业的4例职业性急性重度甲醇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重度甲醇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视力下降、视神经萎缩、双眼失明、重度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衰竭为主;3家企业工作场所现场模拟检测结果显示:甲醇平均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为(1097.2±27.0)、(1355.8±267.5)和(3021.8±211.3) mg/m3;乙醇均未检出。原料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甲醇平均质量浓度为(804.0±5.2) g/L,乙醇质量浓度中位数为4.5 g/L。结论必须加强相关部门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禁止使用“工业乙醇”作为烟花造粒喷洒黏胶剂,以预防控制急性甲醇中毒事件的发生。

    作者:彭言群;张玉莲;官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中国职业医学》期刊介绍

    《中国职业医学》于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619;国内统一刊号:CN 44-1484/R。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本刊对来稿中表格编排处理的要求

    1.表式采用三线表式,即顶线(粗线)、底线(粗线)和栏目线(细线),如有合计行或表达统计学处理结果的行,则在该行上再加1条分界横线。在纵栏头中,可根据分层需求加用非贯通性短横线。表格应具自明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农药使用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大棚蔬菜种植人员农药使用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大棚蔬菜种植人员的农药种类及安全使用知识的获得途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用药行为和自我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907名大棚蔬菜种植人员。89.1%(808/907)人员在使用农药前会接受安全用药的指导,销售人员指导是获得安全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占80.8%);96.7%(876/907)人员存在混合用药行为,91.9%(833/906)人员在喷洒农药时身体受到污染,53.4%(484/907)人员在喷洒农药时无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农药使用行为危险性评分得分为0~1分者占4.5%。结论应完善相关规范,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农药销售人员安全用药告知意识,提高大棚蔬菜种植人员的安全用药知识及其自我保护与自救意识。

    作者:郑文静;么鸿雁;刘剑君;王萍;王东武;韩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1例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15年医学随访观察

    目的:了解钴-60(60Co)源辐射所致放射皮肤损伤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起60Co源辐射事故中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天”住院期间和受照后15年医学随访期间的皮肤专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5 d出现红斑,受照后20 d出现边界清楚的水泡,受照后28 d水泡吸收,局部干燥、结痂;受照后33 d硬痂脱落;受照后91 d右手食指皮肤干燥、萎缩变薄、粗糙、弹性差;临床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医学随访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年出现干燥、皲裂和角化过度等慢性病变,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2、5、7、9和13年右手食指受照部位反复出现溃疡,伴有干燥、脱屑、色素减退、萎缩性疤痕、指甲纵裂和右手指伸展受限等体征;受照后15年,皮肤干燥、脱屑、皲裂,色素减退,出现萎缩性瘢痕。受照后2~15年随访期间均被诊断为右手食指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迁延发展成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其恢复过程漫长。

    作者:姜梅玲;邢志伟;姜恩海;于程程;江波;赵欣然;王晓光;赵凤玲;吕玉民;刘金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北京市某区涉苯哨点企业职业卫生服务保障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区涉苯企业的职业卫生服务( OHS)保障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54家涉苯哨点企业OHS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家涉苯哨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率为31.5%;本地工工伤保险缴纳率高于外来工(83.3%vs 48.1%,P<0.01)。企业上岗前培训率、在岗定期培训率、公告栏设置率和警示标示设置率分别为92.6%、63.0%、66.7%和66.7%,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前3种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27.8%、38.9%和20.4%,车间有害因素检测率为38.9%;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在岗定期培训率、公告栏设置率和警示标示设置率分别比较,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企业的3种职业健康检查率以及车间有害因素检测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涉苯哨点企业整体OHS水平较低,应重点督促企业加强改善OHS保障措施,确保OHS保障过程中的公平性。

    作者:胡在方;贾光;周国伟;胡洁;王安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5年远期效应医学随访

    目的:观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的远期效应。方法对河南省1999年钴-60(60 Co)源辐射事故的3例骨髓型ARS患者“梅”、“天”和“旺”进行为期15年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观察。重点观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眼科改变情况。结果3例患者受照后1个月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均出现下降,于受照后6个月均恢复正常;3例患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受照后6个月均偏低,分别于受照后1~2年恢复正常。“梅”受照后5、11和13年免疫球蛋白( Ig) G水平均偏高,受照6个月和2年补体3水平偏低;“天”受照后5年IgG水平偏高。3例患者受照后6个月内T细胞亚群指标表面分化抗原( CD)3+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百分比、CD3+CD8+T细胞百分比和CD3+CD4+/CD3+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受照后第2年恢复正常。“梅”受照后出现闭经;“天”受照后3个月精子数开始减少且出现死精,受照后3~7年精子数逐渐恢复至正常。“梅”和“天”受照后15年出现甲状腺结节。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晶状体浑浊,“梅”于受照后13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梅”和“旺”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3‰、1‰;染色体畸变检查显示相互易位、双着丝粒体、无着丝粒体和倒位数分别为70、8、5、3和43、2、1、1。“天”受照后12年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改变,受照后13年罹患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梅”受照后7年开始心电图检查出现下壁和侧壁心肌缺血。结论60 Co源辐射事故可导致ARS患者出现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眼晶状体和心脏功能不同程度的远期效应。

    作者:邢志伟;姜恩海;于程程;姜梅玲;江波;吕玉民;赵凤玲;刘金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CT 检查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实现期望的诊断目标而获得达到一定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检查影像质量要求的影像,并将受检者剂量控制在与临床需求相匹配的水平是放射医师和技师的责任。欧盟提出的CT检查影像质量标准综合考虑了成像过程中影像诊断质量、受检者辐射剂量和检查技术选择这3个重要方面的交互作用,为CT辐射防护优化的起始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1]。优质成像性能上要求影像质量应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同时保持对受检者低水平的辐射剂量。为达到此要求,必须对技术参数进行仔细选择,同时,作为质量保证程序的一部分,还应当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物理影像参数测量和定期的CT 机性能检测,遵守 GB/T 17589—2011《Χ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要求[2]。本文分析了CT检查中影响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因素和行为,讨论了CT检查过程中可以用于降低辐射剂量的手段。

    作者:朱卫国;彭建亮;梁婧;侯长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水平1,3-丁二烯职业接触人群遗传损伤及其对 DNA 修复能力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职业性低水平接触1,3-丁二烯(BD)所致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与DNA修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某石化企业60名BD作业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该企业无职业性接触BD的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BD水平;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和碱性彗星试验评价2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采用博莱霉素( BLM )诱变剂敏感性试验评价周围血淋巴细胞对BL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结果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空气中BD的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59~2.76(1.80±0.20) mg/m3,对照组工作场所空气中未检出BD。接触组人群周围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均高于对照组[(1.81±0.96)‰ vs (1.02±0.68)‰,1.00‰(0.00~3.00)‰vs 0.00‰(0.00~1.00)‰,3.00‰(1.00~5.00)‰ vs 1.00‰(0.00~3.00)‰,5.25(3.96~5.73)μm vs 2.38(1.35~3.88)μm,P<0.01]。接触组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平均每细胞染色体断裂率( b/c率)高于对照组[(1.06±0.41)%vs (0.85±0.36)%,P<0.05]。对照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呈中度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0.542,P<0.01],但均与核质桥率、核芽率和Olive尾距不相关(rS分别为0.213、0.273和-0.120, P>0.05);而接触组人群b/c率与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均呈中度正相关( rS 分别为0.730、0.515和0.660,P<0.01),但与Olive尾距不相关(rS =-0.120,P>0.05)。结论低水平BD可能导致职业接触人群周围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其与DNA修复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忠生;刘楠;关维俊;孟会林;崔涛;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二氧化钛职业接触致癌效应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二氧化钛( TiO2)是当前产量较高的化学品之一,因其强大的遮盖力、着色力,较高的折射率、分散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涂料、塑料和造纸等行业的生产[1-3]。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06年将TiO2列为可疑人类致癌物[4],其致癌性评估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结果[5-8],缺乏充分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随着我国TiO2生产规模的扩大,应用行业的增加,职业人群接触TiO2的机会剧增。因此,尽快在我国开展TiO2职业接触的流行病学调查,探究TiO2致癌效应,保障职业人群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本文对几个欧美国家有关微米级TiO2的职业接触致癌效应经典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作者:赵琳;沈臻霖;贾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GMA)的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活性炭管采集空气样品,二甲基甲酰胺-二硫化碳(1∶1,V/V)溶液解吸,经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结果 GMA质量浓度在3.78~151.00 mg/L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检出限为0.06 mg/L,定量下限为0.20 mg/L,低检出浓度和低定量浓度分别为0.02和0.07 mg/m3(以采集3.00 L空气计);平均解吸效率为94.00%~99.10%,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1.34%~2.46%和2.30%~4.11%。空气样品在-20℃冰箱中至少可保存7 d。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操作方法简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GMA的采样与检测。

    作者:刘晓勇;戎伟丰;丘静静;凌伟洁;何嘉恒;黄韬;林佐侃;吴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遗传因素和职业紧张对原发性高血压影响研究进展

    职业紧张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 EH )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职业人群,其EH患病率明显增高,并且随着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而增加[1]。职业紧张程度不同,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2]。然而,并不是所有经受职业紧张的人都会罹患高血压。 Imumorin等[3]研究的紧张诱导EH的基因-环境交互模型表明,遗传易感性的不同会造成心血管系统对紧张的反应不同。具有某种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某种职业紧张的影响下更易导致某种(些)疾病的发生。因此探讨影响EH的相关遗传因素,EH发病的基因-职业紧张交互作用模式,对预防职业人群EH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云娟;刘继文;张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矽肺患者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培养与抗结核药物敏感检测

    目的:分析矽肺患者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检验结果,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检测。方法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临床诊断为矽肺合并肺结核的127例患者(矽肺结核组)和53例无合并肺结核矽肺患者(矽肺组)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痰标本,分别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痰涂片检查和BACTEC-MGIT 960培养,并对培养阳性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作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分析。结果矽肺结核组患者痰涂片检查和BACTEC-MGIT 960培养的阳性率均高于矽肺组(47.2%vs 0.0%,67.7%vs 5.7%,P<0.01);矽肺结核组患者BACTEC-MGIT 960培养的阳性率高于同组患者的痰涂片检查阳性率(67.7%vs 47.2%,P<0.01)。180例患者痰标本经BACTEC-MGIT 960培养检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者共89株,该89株分离株均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总耐药率为100.0%,耐多药率为28.0%。耐药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和利福平。结论矽肺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对矽肺患者定期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检查是防治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传播的有效措施。

    作者:丁丽;王伟;许雪春;孙永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1-2013年深圳市光明新区重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2011—2013年深圳市光明新区职业卫生重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方法收集深圳市光明新区2011—2013年职业卫生重点企业噪声、有机溶剂和粉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对251家职业卫生重点企业工作场所2169个监测点次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为75.47%(1637/2169);其中2012年监测合格率分别低于2011和2013年(70.37% vs 80.94%,70.37% vs 78.21%,P<0.01);噪声监测合格率分别低于有机溶剂和粉尘的(52.48% vs 90.13%,52.48% vs 84.95%, P<0.01),有机溶剂监测合格率高于粉尘(90.13%vs 84.95%,P<0.0167)。噪声监测合格率以电子、五金和家具行业较低,分别为44.85%、46.95%和54.76%;有机溶剂监测合格率以印刷行业较低,为77.42%;粉尘监测合格率以家具行业较低,为66.67%。中型企业检测合格率分别高于小型和大型企业(80.51% vs 73.37%,80.51% vs 73.12%,P<0.01)。结论深圳市光明新区重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有待提高,今后应重点加大对电子、五金、印刷和家具行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作者:张红升;刘晓勇;廖娟;刘松;张献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