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琼;钟敏;张华东
目的 探索对各行业进行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评价的方法.方法 应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青岛市某区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青岛市某区各行业间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有很大差异,其中铁道行业情况好,纺织行业排在末位.结论 加权TOPSIS法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应用于各行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的综合评价.
作者:朱俐冰;程姝丽;刘亚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长途货运司机的暗适应能力和视野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人群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调查了上海3家国际物流公司的男性长途货运司机共135名,用YA-Ⅱ暗适应计检测暗适应时间,并用Octopus 101视野计对38名暗适应时间大于30 s司机进行生理盲点面积及视野指数测定.结果 135名长途司机暗适应时间平均值为32 s,其中77名(57.0%)司机存在暗适应时间延长;视野计检查表明,38名暗适应时间大于30 s司机中,21名(55.3%)生理盲点面积扩大,5名(13.2%)平均缺损值偏大,10名(26.3%)丢失方差值偏大,存在不同程度视野缺损的共有15名(39.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盲点面积和平均缺损之间呈正相关,而暗适应时间和生理盲点面积与年龄、驾龄、体质指数(BMI)之间无显著相关,暗适应时间和生理盲点面积之间也无显著相关.结论 长途货运司机的暗适应能力及视野情况不容乐观,为更好地确保驾驶安全,有必要对司机进行定期视觉功能检查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作者:陶懂谊;付泽建;刘杰;李正银;马文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提出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方法 通过对铊中毒临床特点的简要复习,结合标准对修订内容进行讨论.结果 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中急性中毒的分级由轻度、重度2级细化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提出尿铊的正常参考值和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引入急性铊中毒临床诊断参考值;将神经肌电图作为急性、慢性铊中毒的诊断起点条件之一,不再列为病情分级条款;根据国家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将原标准正文中涉及药物改在附录中说明.结论 根据上述结果对职业性铊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有关辅助检查及处理原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作者:徐希娴;赵赞梅;关里;张雁林;赵金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对大鼠矽肺纤维化模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P38分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AcSDKP拮抗矽肺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法制作大鼠矽肺模型,并给予AcSDKP.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磷酸化P38 MAPK(phospho-P38 MAPK)、P38 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矽肺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phespho-P38 MAPK蛋白表达均增加;与矽肺模型组相比,AcSDKP治疗后,大鼠肺组织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phospho-P38 MAPK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而各组间比较,P38 MAPK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AcSDKP可能通过抑制TGF-β1介导的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发挥抗矽肺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魏中秋;杨方;田景瑞;冯海利;李治国;王瑞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青海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特点及原因,为更好地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青海省1987-2008年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和职业卫生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近20年来青海省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38起,中毒156人,死亡11人.结论 青海省急性中毒事故仍然严重.应重点加强时化工、冶炼等工业系统和氯气、一氧化碳、砷化氢等急性职业中毒的防治,加大对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作者:康海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高职护理毕业生对血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及防护的认知状况,以便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方法 对2006级486名高职护理毕业生进行血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及防护认知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护理毕业生对血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及防护认知水平低,分别为(6.68±0.43)和(12.79±0.67)分.不同级别医院实习毕业生在职业危害及防护认知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85.80%的毕业生认为有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需要.结论 调整现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增设职业防护课程,加强护理学生职业防护的系统教育以及岗前职业防护培训,建立考核机制,提高职业防护认知水平,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作者:李本全;兰亚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噪声对作业工人心血管的影响.方法 调查接触噪声组1 388例,对照组1 234例,主要进行临床症状询问、血压、心电图、纯音电测听检查.结果 接触噪声组自觉症状、高血压、心肌受损等与工龄>5年有关.结论 噪声对作业工龄较长的接触者血压、心电图有影响.
作者:朱玉华;田月秋;娄菊妹;曹钟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是由于环境气压不恰当降低,使得先前溶解于体内的惰性气体出现不安全过饱和,在原地溢出形成气泡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1].多谱勒超声气泡探测是DCS客观的诊断手段,随着探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其在DCS诊断中的有效性逐渐提高.
作者:马明辉;倪敏;徐伟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慢性长期连续照射人群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方法 选择我国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的53名50~59岁男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恩平市横坡镇(CA)出生并长大的年龄相仿的男性居民作为对照人群.分别抽取他们周围血5 ml,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周围血中有核细胞的Ku70基因、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蛋白1(ERCC1)、错配修复hMSH2基因、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在HBRA和CA组人群的周围血有核细胞中,Ku70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438±0.351)、(0.389±0.271),ERCC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228±0.112)、(0.193±0.115),hMSH2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365±0.222)、(0.279±0.214),MGMT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585±0.319)、(0.414±0.365).与对照组相比,高本底辐射居民Ku70、ERCC1、hMSH2水平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MT基因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MT基因可能参与了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所致DNA损伤修复.
作者:苏世标;邹剑明;耿继武;黎丽春;陈建雄;杨敏;李旭东;徐海娟;冯本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铅接触对工人血清骨钙素(BGP)的影响.方法 对某蓄电池厂73名铅作业工人及当地某机械厂73名非铅接触者进行血铅、尿铅、血清BGP水平的测定.结果 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铅接触组的血清BGP质量浓度(4.75±3.28)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7.91±3.56)μg/L(P<0.01);血清BGP与血铅水平有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尿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接铅工龄的延长,BGP水平逐渐降低(P<0.01).结论 铅接触可引起工人血清BGP水平降低,提示铅可能引起成骨细胞的代谢异常.
作者:路小婷;李秋营;田琳;郭慧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 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将TCE实验组以及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TCE致敏组24 h、TCE致敏组72 h、TCE未致敏组24 h和TCE未致敏组72 h;DNCB组24 h和DNCB组72 h)进行皮肤反应评分,并采取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IL-1、IL-6和IL-8的表达情况.结果 根据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阳性,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ICE致敏组24 h和ICE致敏组72 h的IL-1水平要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组24 h与TCE未致敏组24 h比较、TCE致敏组72 h与TCE未致敏组72 h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和IL-8水平在各个组别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IL-1在TCE致敏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IL-6和IL-8可能不参与TCE致敏作用.
作者:朱启星;戴丹;冯晓亮;沈彤;俞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及相关参数的检测在苯中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50名健康体检者及81例苯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及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进行测定.结果 治疗前,苯中毒组中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Ret%、Ret#和RPI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Ret%、Ret#和RPI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网织红细胞与相关参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网织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有助于判断红细胞的活动度,对苯中毒疾病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的效果判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秋英;梁晓阳;王秀芹;陈念光;张碧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呼吸系统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由呼吸道的炎症引起的.检测气道炎症的方法有多种,纤维支气管镜黏膜活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BAL),能够直接反映气道炎症,准确、可靠,但其对机体创伤较大,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患者的耐受性及可重复性差,因此主要用于科研,在临床上应用很少.
作者:周效宝;王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消防员猝死的危险因素,寻找可能的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消防员在训练和灭火救援中猝死病例的特征,结合文献资料对年轻人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学特征进行探讨.结果 在年轻消防员中,运动时猝死可能大多发生在本身有心脏结构性或传导性的病变,由疲劳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猝死.结论 上岗前的详细体格检查,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遵循科学训练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加强医务监督,重视猝死先兆症状.这些措施对预防消防员猝死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赵朝阳;赵丽;杨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长白山林蛙油复方冲剂对X射线照射大鼠血白细胞(WBC)及血清羟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复制X射线辐射大鼠模型,用林蛙油复方冲剂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WBC及血清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结果 ①WBC:预防组[(7.9±0.3)×109/L]显著高于单纯X射线照射组[(4.6±0.4)×109/L,P<0.05];空白对照组[(13.1±1.7)×109/L]显著高于单纯X射线照射组、预防组和治疗组[(4.6±0.4)×109/L、(7.9±0.3)×109/L、(6.3±0.2)×109/L,P<0.05];②血清抑制羟自由基能力:预防组[(482±160)U/L]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X射线照射组[(271±111)和(164±203)U/L,P<0.05],治疗组[(340±203)U/L]显著高于单纯X射线照射组[(164±203)U/L,P<0.05].结论 以林蛙油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冲剂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
作者:曲保忠;杨帆;孙鹏飞;孙明妮;王芸芸;岳超;李春卉;王程;沈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中山市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现状,为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和促进劳动者身心健康提供关键控制点.方法 随机抽取中山市179家企业为调查对象,使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设计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抽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的179家企业中,有132家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73.74%),各类型企业的监测总体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调查显示,88.8%的企业没有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申报,76.0%的企业未建立完整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仅11.2%的企业有急性职业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现场演练.结论 中山市职业卫生管理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较差,大型企业较好,今后仍应加强对职业卫生管理较薄弱的中小型企业的监督管理.
作者:郭智屏;刘新霞;冯简青;梁永锡;陈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吸入性硫酸二甲酯(Dimethylsulfate,DMS)急性中毒对心脏的损害.方法 收集26例急性DMS吸入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心肌酶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对照分析入院初、出院时及出院后第3年、第6年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26例患者入院初均有心脏不适主诉,血常规异常5例,心肌酶谱异常9例,心电图异常11例,心彩起检查:心脏射血分数(EF)值均在正常范围;出院时复查各指标均恢复正常;3年及6年后做健康检查时复查各心脏指标均正常,无异常病例.结论 临床对轻、中度急性DMS吸入者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其急性心脏毒性病变愈后可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
作者:徐敏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海拔粉尘作业不同工龄人员的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位于海拔3 700 m,不同工龄段实行轮换作业的某矿业公司粉尘作业人员392人进行心电图检测分析,结果进行卫生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海拔粉尘轮换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于平原地区粉尘作业人员,主要出现ST-T下移,心电图总异常率及ST-T下移的检出主要分布于≤5年在矿工龄组,χ2检验与其他各在矿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海拔对粉尘作业人员的心脏功能存在一定危害作用,尤其对工龄<5年的作业人群有明显影响.
作者:赵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朝阳区2004-2008年的32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研究其发生原因与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毒事故的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地点、时间、职业分布、毒物类别、事故发生原因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数分别为:5、5、4、7、11起,共计32起,平均6.40起/a;共造成163人中毒,死亡16人(9.82%),其中单起事故中毒人数多为57人,多死亡人数为2人;致死事故共12起(37.50%),平均每起死亡1.33人;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及其同系物、硫化氢、甲烷等.中毒事故以公用事业、建筑、化工等行业居多,由窒息性气体引发的职业中毒与发生在密闭空间中的中毒事故较多;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安全教育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结论 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是引起朝阳区职业中毒的主要危害因素,密闭空间是朝阳区职业危害监管关键点.
作者:朱琳;魏云芳;宋月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