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血栓通联合氟伐他汀对调脂达标率的影响

张惠琪;张进鹏

关键词:复方血栓通, 氟伐他汀, 调脂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血栓通联合常规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对调脂达标率的影响.方法 将72例冠心病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单纯给予氟伐他汀(来适可)40mg/d治疗,观察组38例在氟伐他汀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4周及8周分别测定血清LDL-C,以LDL-C≤2.6 mmol/L为标准判断调脂达标,对比两组间达标率.结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4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53%和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77%和8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联合氟伐他汀调脂疗效确切,可提高常规剂量氟伐他汀短期调脂达标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时机、技巧和入路.方法 随访1994~2005年外侧入路治疗的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46例,根据Holmbe分类均为Ⅲ、Ⅳ型,均经过1次以上手术复位失败.麻醉下由肱骨外上髁向上3.0~3.5 cm纵切口进入,在纠正侧方移位同时,用骨膜剥离器插入骨膜间隙,轻轻撬拨骨折远端,使骨折解剖复位,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6例均获随访.根据随访时拍片,骨折均在4周内达临床愈合,其中解剖复位38例,近解剖复位8例.无发生肘内、外翻、神经损伤及骨化性肌炎和针孔感染等.结论 单一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只要注意到了骨折侧偏、分离、成角、旋转或嵌插的纠正,结合从外、前、后三个方面的直接观察骨折的解剖复位,内、外髁克氏针交叉固定稳定,此入路不损伤重要组织,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手术时间短,复位固定好,在基层医院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贾培征;洪海滨;黄仕光;王友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农民工肺尘埃沉着病住院2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233例农民工肺尘埃沉着病住院患者的发病工龄、发病年龄、期别分布、合并结核情况、肺功能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肺尘埃沉着病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4~2005年我院住院的已确诊的农民工肺尘埃沉着病患者23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3例农民工肺尘埃沉着病患者中一期硅沉着病112人,占48.06%,二期硅沉着病94人,占40.34%,三期硅沉着病27人,占11.58%;合并肺结核71人,占30.47%;平均发病年龄43.05岁,平均工龄7.24年,平均发病工龄3.59年,肺功能异常130人,占55.79%,与1986年全国肺尘埃沉着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2003年全国肺尘埃沉着病报告统计资料对比,平均发病年龄、平均发病工龄缩短,肺结核合并率增加.结论 提示农民工肺尘埃沉着病发病情况严重,农民工的职业健康问题是目前急需关注的问题.

    作者:陈志强;李和林;卢雪梅;陈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倍他乐克对2型糖尿病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对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伴QTd≥50 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5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治疗2周后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后QTd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倍他乐克可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

    作者:张惠琪;张进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癔症性双下肢瘫痪临床治疗1例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人们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只和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受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心理变化的影响.心理治疗就是针对病人的病况,在言语、行为、药物等方面对其进行某种暗示,消除病人的精神顾虑,使其配合医生、护士进行治疗的一种疗法[1-2].

    作者:杨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三七皂苷Rg1抗突变和抗肿瘤研究

    目的 对三七皂苷Rg1的抗突变和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三七皂苷Rg1单体的药效.方法 以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观察三七皂苷Rg1的抗突变作用,以S-180和H-22移植性肿瘤观察三七皂苷Rg1的抗肿瘤效果.结果 三七皂苷Rg1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和丝裂霉素诱发的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对S-180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三七皂苷Rg1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DNA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对小鼠移植性肿瘤也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作者:黄清松;李红枝;张咏莉;丘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抗菌药物的唾手可得,使生活中及临床医学实残中滥用抗菌素的现象日趋严重.随之而出现的菌群失调、耐药性变异等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困难.本文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做了初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作者:张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作者:王少军;黄登鹏;彭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110例的应用体会

    目的 分析、探讨胆道造影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110例胆囊结石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资料.结果 术中胆道造影均获成功.阳性率13.64%,准确率98.18%.结论 选择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简单安全,成功率高,可减少胆道探查的盲目性,降低胆石残余率和胆管损伤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曹峰;张红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静滴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静滴抗生素及抗病毒类药物,7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96.7%,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效,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黄嘉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男性尖锐湿疣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 对104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与同期男性健康组对照.结果 男性尖锐湿疣发病高峰年龄为21~36岁,好发部位为龟头(73.1%)、冠状沟(55.8%)、包皮(44.2%).大多数局部有瘙痒(59.6%)和烧灼感(51.9%),多以不洁性接触传染(65.4%).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低切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尖锐湿疣具有性病的一般临床特点,血液流变学呈高黏血症改变.

    作者:叶加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导尿术的改良及应用

    目的 改良导尿术的临床验证及推广应用.方法 住院导尿病人156例,随机分组: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旧式导尿105例、2005年4月至2005年10月改良式导尿51例,分别观察其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统计旧式导尿法成功95例(90%)导尿时疼痛42例(40%)血尿10例(10%);改良式导尿成功51例(100%)导尿疼痛8例(1.5%),导尿后的疼痛2例(4%)无血尿.结论 改良导尿法成功率高,疼痛少无血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宏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淋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淋病的疗效.方法 120例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用青霉素640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3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三天,并用中药清淋汤3服,治疗三天,辅以外用肤阴洁药液外洗,每日三次;对照组用青霉素640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3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三天.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是治疗淋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秀超;李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腺性膀胱炎诊治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57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均行经尿道电切,术后随机分为三组,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一组不给予任何处理.随访观察症状缓解程度和膀胱镜病检结果至少1年.结果 46例完成了随访调查,占80.7%.电切加膀胱灌注组与单纯电切组有效数分别为28/33、7/13,治疗效果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灌注治疗组治疗后膀胱镜病检阴性例数分别为14/17与14/1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03).结论 经尿道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的治疗效果好于单纯电切治疗的效果.但是电切术后不同的膀胱灌注药物的效果是相似的.

    作者:乔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乌体林斯联合维生素A+D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

    目的 观察乌体林斯联合维生素A+D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5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用乌体林斯注射液1.72μg肌注,每周1次,共用12周,联合应用口服维生素A+D,1粒1次,1次/d,连用1年,患儿有呼吸道感染时同时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对照组不用乌体林斯及维生素A+D,其它用药同治疗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并随访1年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IgG、IgM、IgA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 乌体林斯注射液联合维生素A+D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楚溪;温冬娣;曹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变化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脑脊液(CSF)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探讨PD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采集23例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CSF送放免室,采用放免法测定.结果 帕金森病组SOD、GSH-P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两组之间CAT、LPO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抗氧化酶的变化有关.

    作者:康平;陈泉坤;钟佩怡;李润生;陈运仲;邓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新生儿游泳的健康教育

    新生儿游泳是人类早的自主保健活动.它能促进新生儿大脑发育,提高对外界反应能力,是人类智力发育开启智商、情商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叶转弟;莫秀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手外伤中的皮肤缺损的急诊修复

    目的 探讨手外伤后皮肤同时缺损的急诊修复术式.方法 分析近5年来我院采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拇指、手掌及虎口部皮肤缺损14例.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0.5~2.0年,皮瓣血循环正常,外观良好,感觉恢复尚可.结论 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的薄皮瓣覆盖创面,保留皮肤缺损有价值,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刘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外科手术病人术前心理护理

    外科手术病人的术前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焦虑和恐惧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术后恢复.护士应通过与病人的接触、观察和交谈了解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和忧虑,同时通过提供信息端正病人不正确的认识,帮助病人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

    作者:刘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微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易复性斜疝的体会

    目的 探讨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易复性斜疝的技术特点及效果.方法 于外环体表投影处作平行于腹股沟管的切口,长约1~2 cm.切开皮肤后用血管钳钝性分开皮下组织及提睾肌筋膜,钳夹疝囊前壁并提出切口外,离断远段疝囊,分离近段疝囊至疝囊颈并结扎.结果 172例腹股沟易复性斜疝患儿采取该手术方法治疗,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疝复发1例,复发率0.6%.结论 微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技术娴熟,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谭锦华;陈昊远;张卫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联合胃肠补液治疗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体会

    目的 观察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及静脉补液联合胃肠补液治疗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的效果.方法 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及静脉补液联合胃肠补液治疗26例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结果 胃肠补液量占补液总量的1/3~1/2,26例高渗昏迷患着各项生化指标24 h恢复正常,无脑水肿、心衰、溶血的发生.结论 联合胃肠补液更有利于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的治疗.

    作者:邢荣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