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性痴呆病人的预防及康复训练

姜莉鸣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 预防, 训练
摘要: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是以智力衰退和行为及人格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容易忘事,特别是近的事).定向力障碍(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行为不检点,甚至不知羞耻).理解判断力障碍(不能系统的思考问题,对周围的事不能作出相应的判断)等症状.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主要与脑衰脑、遗传、自体免疫、营养缺乏、脑外伤等因素有关.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室工作量化管理与奖金二次分配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科室实行了二级核算.为提高手术室护士参加手术的积极性,本着注重工作质量、鼓励多劳多得的原则,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月初将上月结果进行排序公开,并做为奖金分配的依据.以经济基础为杠杆,大限度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使科室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氛围.为此,我科于1999年就制订出量化管理细则与奖金二次分配方案,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取得初步成效.现作以下探讨:

    作者:闫艳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三七总皂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心绞痛症状不稳定的统称,易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或猝死,我科于2002年3月~2004年2月运用三七总皂苷(注射用血塞通)治疗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俊;陈维铭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预防儿童哮喘的反复发作,在儿童哮喘缓解期应用中西医结合进行防治,观察临床效果.方法:8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西医组45例和结合组41例,西医组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结合组加中药辅助治疗,两组进行疗效判定,并对>5岁的52例患儿检测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方面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组的肺功能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西医组的肺功能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儿童哮喘缓解期应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进行防治,再配合中医药治疗,可获得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源冬;席惠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缓急祛风化痰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会

    三叉神经痛作为一种顽固性、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因其发病急,病情剧烈易反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口服西药卡马西平或针灸局部封闭有一定疗效,但卡马西平副作用明显,停药易反复.临床上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优势,本人予缓急祛风化痰剂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丁洪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本文对我院从1988~2001年收住的84例绞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尤其对合并有血运障碍的绞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能及时诊断并及时手术是拯救生命成功的关键.手术以紧急解除梗阻为首选.

    作者:成磊珂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从风痰论治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观察,认为痰浊内伏,壅塞气道是哮病的发病基础;风邪触动痰浊,气道挛急是哮病的诱发病机.提出燥湿化痰、解痉平喘的治疗方法,并自拟方药,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王根军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大剂量纳络酮对急性脑血管病患意识障碍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络酮对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促醒作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纳络酮组采用纳络酮2~4mg静滴,每日三次,连用3~5天,并加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结果:纳络酮组在促醒患者意识障碍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大剂量纳络酮对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有明显的促醒作用.

    作者:高作咏;吕建国;李丹;陈婷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移动盲肠症误诊阑尾炎一例

    移动盲肠症是由于盲肠移动度过大,或功能失调所致.多数可无典型临床症状,可伴有间歇性右下腹痛,并不同程度压痛,常被误诊为慢性阑尾炎.现举验案1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王琦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翻转粘膜瓣修复软腭裂

    目的:探讨减少腭裂术后近期并发症修复方法.方法:在裂隙的一侧软腭口腔黏膜,另一侧鼻黏膜制作黏膜瓣,蒂位于裂隙,把两个黏膜瓣换位缝合,8例软腭裂术中未作松弛切口.结果:30例腭裂全部一期愈合,未出现穿孔或复裂等近期并发症.结论:黏膜翻瓣术修复软腭裂有效的减少了术后近期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占;王艳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胃脘痛36例临床观察

    小儿胃脘痛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症候,近2年来,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胃脘痛36例,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朱先康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92例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采用以西药甲氨喋呤、米非司酮为主,辅以中药活血化淤、杀胚消症的疗法.结果:保守治疗成功85例,失败7例,疗效显著.

    作者:金昌浩;金正一;金延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阑尾穿孔不同病理阶段的诊治原则

    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治一般不难,然而,阑尾一旦穿孔,病情变得复杂,其诊断治疗方面的问题较多,目前尚存意见分岐.

    作者:刘德陕;张德洲;陈国斌;施加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失眠的研究现状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在美国、澳大利亚及一些欧洲国家中,失眠的患病率为36~50%[1、2],国内93年的发病率为9.38%[3].失眠发生面很广,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见到,尤其在老年人和妇女中多见.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同时失眠症患者易于继发其它精神疾患[4].目前国内对失眠症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就国外近年来对失眠的研究做一回顾.

    作者:杨玉龙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应用PDCA循环及工作流程图提高入院接诊质量

    PDCA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即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来进行.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流程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有形展示,使护理内容更具体化、透明化、清晰化、标准化,更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我科自2004年元月以来,将PDCA循环及工作流程图用于入院接诊工作,大大地提高了接诊质量,受到病人广泛赞誉.

    作者:郝改林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3S技术的发展及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中药现代化呼声的日益高涨,中药现代化的种植也迫在眉睫,3S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正符合了这一要求,本文讨论了3S技术及在中药种植方面的应用.

    作者:张冬梅;秦明珠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1·d-1,qd连用5d,对照组34例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7例、显效10例、好转1例,有效率97.37%;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6例、好转2例,有效率70.5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比单用西药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冯璐璐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大承气汤新用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功.原方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笔者在临证中以本方为主,辨治多种疾病,每收良效.现举验案4则.

    作者:尚军卫;石高举;娄英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危重患者护理记录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护理记录是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反映医院病人发展全过程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主诉、病史、病情动态变化、治疗计划以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也是病人住院费用的原始凭证以及某些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同时也是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料.

    作者:冯明芬;李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苦荞黄酮对老龄鼠抗氧化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采用苦荞籽粒中黄酮(TBF)提取物观察TBF对老龄鼠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乙醇抽提法提取苦荞黄酮(TBF),采用动物实验研究TBF对不同年龄段(幼龄和老龄)大鼠血液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D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动物相比,老龄给药组的血样和肝组织中的SOD、GSH-PX活性均有显著提高(P<0.01),幼龄给药组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老龄给药组,幼龄给药组血样和肝组织中MDA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TBF能防止体内抗氧化酶受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有效降低老龄鼠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

    作者:伍杨;邓明会;李继红;熊茂来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针刺配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8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刺+TDP照射,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4%,对照组有效率82.4%(X2=5.04,P<0.05).结论:针刺+TDP疗法优于常规温针灸疗法.其预后与病变部位高低有关.

    作者:陈佳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主管:中华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社,中华医药学会